靜水流深
林牧茵是上海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道理》、《新聞夜線》的主持人、播音指導。1998年,她從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大學部畢業,在上海電視台從事新聞播音主持工作近20年。主播台上,端莊大方、親切自然,深受電視觀眾的好評;生活中,溫和恬淡、善良知性,無論傾聽還是講述,始終保持著微笑。
然而,令林牧茵的名字與新聞傳播緊緊相連的不僅限於她主播的身份,還有她的學者身份。她是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專業的博士。2014年6月,她又從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后工作站順利出站。由她撰寫的15篇論文先後發表於核心期刊,並出版了一本譯著、一本專著,還入選高等學校與新聞單位從業人員互聘「千人計劃」。前不久,在以「上海城市文化」為主題的Sea-Hi論壇上,她與熊月之、爾冬強等大咖同台演講,以學者視角闡述《上海城市文化的理性基因》,引發熱烈反響。」
全媒體主持專訪林牧茵
復旦國際關係博士、華師大哲學博士后、全國廣播電視「百優理論人才」,拿了兩個全國主持人論文「金筆獎」,還入選中宣傳部與教育部的互聘「千人計劃」。「學霸」,你好!
哈~的確很多人叫我學霸,不過學霸沒啥了不起,我見過學神。學神拿100分是因為卷面只有100分。哈哈。事實上,學神就在我身邊,我驕傲不起來。我不太喜歡用「學霸」「學渣」什麼的來區分人群。我的標準是「是否甘於平庸」。人生沒有一萬年,生命是有限的,不甘於平庸者讓短暫的生命更絢麗,更有價值。我們可以選擇拒絕平庸,選擇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選擇不做地面上爬行的螻蟻,而成為一名登山者,向上攀登,不斷挑戰新的高度,更美麗的風景在高處,絕美的風景在人跡罕至之處。這個過程也許很艱苦,但也很享受。不甘於平庸不只屬於高學歷者,每個人,無論做什麼,都可以選擇不甘於平庸,不浪費時間和生命,不斷充實和完善自我,讓生命發光。
這大概就是你選擇在職讀書,不斷充實自己的原因。碩士、博士、博士后,不同的讀書階段,有什麼不同的內心感受?
碩士是我學術入門階段,讀得很辛苦。碩士論文做的是人物研究,沃爾特·李普曼,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記者、政論專欄作家。迷上了李普曼,就希望把他的思想介紹給更多的讀者,所以後來翻譯了他的經典著作《幻影公眾》,現在這本書已經列入復旦新聞學院從大學部到博士的必讀書目。
讀博士就已經摸著做學問的門道了,心態輕鬆許多。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密蘇里大學新聞教育模式在的移植與流變」,作為一個新聞人,自己也藉機深入地尋根探訪,追溯中美新聞教育交流史的塵封往事。博士三年,我覺得自己很牛,做了許多事情,修滿了學分,翻譯了兩本書,完成了30萬字的博士論文還拿了優秀,最牛的是身體沒落下啥毛病,而且完成正常的播出任務。現在回想,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博士后跨學科,從國際關係轉到哲學,但研究課題仍然與媒體密切相關,「媒體理性與公眾理性」。目前,我仍然在不斷追蹤、思考有關理性的問題。
在sea-hi論壇上,你的演講題目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理性基因》,你認為理性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徵?
是的。我認為理性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主基調。上海人看中個體空間,強調個體意識,不太會去指摘別人,這給了個體很大的空間自由生長。對人的個體的尊重並不是傳統文化的主流,上海數千年來從海洋文明中發展出對人的尊重是極為難能可貴的,這與現代的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相契合。所謂海納百川,上海文化能夠包容各種各樣獨立存在的生活方式,承認它的合理性。
上海的理性基因還有許多外在體現,比如講規則、講道理、重科學、守信用、務實、敬業等等。當然上海也有感性的一面,也有溫情,甚至不乏激情,但是上海最可貴的是理性。
理性,在日常生活和城市建設中起主導性的作用,這有利於城市的健康發展。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社會成員之間需要理性交流,因為理性的交流最有效率,最能解決問題。而正如陳亞軍先生所言,「理性交流的前提是真誠」。對於個體而言,就是自己講真話,同時願意傾聽他人。很多人總是認為自己手握真理,拒絕批評、拒絕討論、拒絕他人的觀點,這就阻礙了交流,更談不上真誠和理性。而對於社會共同體而言,理性交流的重點在於鼓勵所有成員在與其他人有觀點衝突的時候,學會用說服,而不是壓服的方式改變對方,同時,時刻準備著在發現自己不足或不正確的時候改變自己。理性就是在這種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得以培育的。
這是否已經涉及到「媒體理性與公眾理性」的範疇了?
你很敏銳,這正是我博士后研究的課題,有機會咱們可以專題聊聊這個話題。聖經里有一個巴別塔的故事。某天,人類想要修建一座通天的高塔,耶和華為了制止傲慢的人類,打亂了人類的語言。沒有共同的語言,無法交流,通天塔也就造不成了。可見,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是行動的必要條件。也許我們永遠無法修建一座巴別塔,一步登天進入天堂。但是我們願意不斷地嘗試理性交流,有效率的行動,讓我們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聽說你又有一本譯著即將出版,和聖經有關?
是的。《聖經造就美國》,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探究美國強大的根源。美國因何強大?答案當然不止一種。這本書作者認為,《聖經》以及深植於聖經中的基督教新教思想是美國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是美國強大的根源所在。作為一本教科書,聖經哺育了北美早期移民,包括建國先父——一群偉大的美國締造者;作為一種信念,聖經的人學思想深刻影響了美國的法律體系;作為一種指引,聖經傳達的仁愛、智慧、力量、真理不僅在基督徒的精神世界里樹立起一座「山上之城」,也在地球上造就了美國。
這本讀起來蠻輕鬆的,但也會引發我們的深入思考。
讀書、翻譯、做學問、不斷學習,這一切對您的主持工作有什麼影響?
有很深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知識結構在不斷完善,思維方式改變了,眼界開闊了,眼中的世界會大不相同。一個人內在的變化是可以通過屏幕傳遞出來的。我相信我在播新聞的時候,觀眾會看的出這些變化。而我主持的另一個節目《道·理》是一檔理論節目,對主持人的業務能力和理論功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道理選題很廣,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國際關係等很多方面,我發覺我以前有意無意積累學習的很多東西都派上了用場。
我尊敬的主持前輩方舟老師曾讓我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塑造優秀的主播形象」。我想,主播形象是屬於電視屏幕的,是一個虛擬的形象,但是,這個虛擬的形象需要許多真實的、紮實的東西來支撐,包括專業能力、文化修養、人文精神等等。塑造這個虛擬的主播形象的過程,就是我們主持人真實地修鍊自我的過程。要塑造主播形象首先要從塑造真實的自我開始。如何修鍊和塑造自我?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不斷地學習可以讓我們收穫充實和快樂,讓我們做更多的事,讓我們變得更有效率,更富有建設性。如果沒有這種終身學習的態度和實踐,光靠已有的知識,哪怕已經是博士、博士后,在現實生活也中走不了多遠。
所以你還會繼續學習,不斷充實完善自己。
正是。
上圖左側是林牧茵的專著《移植與流變——密蘇里大學新聞教育模式在 (1921-1952)》,右側是譯著傳播學大師沃爾特·李普曼的《幻影公眾》。
林牧茵主持《道理》節目
林牧茵主持《新聞夜線》
全媒體主持獨家採訪,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深度聚焦媒體轉型中的播音主持行業
微信ID:quanmeitizhu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