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清明節中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

《曆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具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一、祭奠先人是為了對活著的人產生意義。

自古就有祭拜先人的孝道傳統,對於人「入土為安」的生死觀,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教授認為清明祭奠對活著的人存在更大意義,「進行對後代孝道的教育;與家人有個團圓的機會,比如家庭成員不和睦的,看在先人的面也能稍微冰釋前嫌」。人們並不是真的相信去世的人還有知覺,能感受到我們的情意,而更多的是一種中華民族的孝道傳統,所以祭奠死去的人是為了對活著的人產生更大的意義。

二、「敬天祭祖」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宗教傳統。

祭祖是由於祖先崇拜而產生的一種儀式。祖先崇拜是鬼神崇拜的發展,也是鬼神崇拜的一種形式。祖先崇拜和一般的鬼神崇拜不同的是它有長期固定的崇拜對象,並且與崇拜者有血緣關係。人們尊崇祖先的亡靈,定期舉行祭祀,認為祖先的亡靈會保佑子孫後代,賜予他們幸福。後來人們又用這種民間信仰來維護宗法制度,因此,古代特別重視祖先崇拜。從商周開始,喪葬、祭祀便成為重要的禮儀系統。重喪,所以盡哀;重祭,所以致敬。

古時的祭祖活動都是在宗廟裡舉行的,祭祀時所用的器具、擺設、祭者的服飾、儀仗與祭祀的程序,都依主祭人的身分等級及祭祀名目的不同而有著詳細、嚴格的規定。祭祖成了維持統治秩序與道德關係的一種倫理手段,其目的在於增加整個社會的凝聚力,所謂「報本反始,民德歸原也」。因而,祭祖以及由此而形戶的一系列宗廟制度,就成了倫理文化的中心。

三、文化是把死亡當作生者世界的延伸

雖然死後世界在文化中模糊不清,死亡在儒家乃至文化傳統中的含義同樣是意味深長的。搞清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認識到:在以此岸為導向的文化中,對於死和死者的祭祀也是以此岸為導向的。具體說來,人是把死者當作了生者世界的一部分或延伸(「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從未將二者分開;對於死者的祭祀,其主要功能也在於更好地認識「生」。

具體地說,祭祀的功能包括:通過祭祀強化自己與死者的感情聯結,認識自己的人生職責和使命;通過祭禮認識每個人的位置和角色,重構合理的人間秩序;通過祭悼來反省人生的終極歸宿,確立新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因此,在文化中,對於死者的祭祀,同樣達到了改造生者、重塑此世的效果。

四、祭祀踏青目的在於追求旺盛生命力

著名民俗學專家蕭放表示,清明節祭祀亡人的根本目的在於求旺盛的生命力,很多習俗因此展開,並非僅僅表達紀念之情,這堪稱人生命觀的一種體現。比如插柳,古人認為這樣能夠辟邪;也有一種說法指向生命力,即「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