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越南戰爭,如何顛倒美國種族歧視?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一個統一而強化中央集權的美洲國家駛入了工業化快車道。

從國際上來說,美國對外政策仍然奉行「門羅主義」,不干涉歐洲,也不允許別人來干涉美洲。

在國內,金錢成了決定人們社會地位的唯一條件,這跟歐洲或亞洲並不相同。美國優勢在於它沒有君主,沒有世襲貴族對體制的牽絆,不用付出像法國大革命,英國光榮革命那種社會代價。

美國就像一隻脫韁的野豬,體型碩大,兇猛快速,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整個國力也衝進了世界第一陣營。

今天美國兩派群眾武鬥,根子並非出在這一發展時期。黑人雖然得到了解放,不再是奴隸身份,但存在著後來所說的「種族歧視」。

所謂歧視就是不平等,是特權群體對非特權群體的壓迫。拋開宗教信仰,種族差異不說,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經濟地位。

舉個簡單例子,英國貴族子弟可以進伊頓公學,哈羅公學接受優質教育,而平民則不被接納。這是種族歧視嗎?這是由血統和經濟地位決定,因為他們同樣是白人,所以不被認為是種族歧視。

美國則將處於經濟附屬地位的黑人和其它有色人種視為賤民,完全將這種現像歸結於「種族歧視」,實際上是美國統治階級有意迴避階級鬥爭本質。

用種族歧視來掩蓋階級鬥爭,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前者是社會問題,可以用溫和手段協調,後者會引發暴力革命。

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在年復一年輿論引導下,人們接受了「種族歧視」這個說法,並向全世界推廣。

為了維護美國社會安定和秩序,這無可厚非。但是美國跑偏了,從一個極端慢慢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越戰衝擊

在1964年至1972年間,人類有史以來最富裕、最強大的國家動用最大限度的軍事力量,使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一切武器,為了構築東南亞共產主義防火牆,陷入越南戰爭泥潭之中。

同時在美國國內出現了最大規模,持續時間最長的反戰運動。

1964年8月初,約翰遜總統與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向美國公眾宣布:北越魚雷艇攻擊了美國在越南東京灣的驅逐艦。後來事實表明,所謂東京灣事件只是一個發動戰爭的騙局。

另外,美國國會就東京灣「挑釁」事件馬上通過一項法案,授權約翰遜總統在東南亞採取軍事行動權力。眾議院全票通過,參議院只有兩票反對。

這樣便出現了不是由憲法授權的國會宣布戰爭狀態的情況。

一個公然謊言和一個違憲行為。導致美國社會不可能出現像二戰那樣緊密團結在羅斯福總統身邊同仇敵愾的氣氛。

最初美國反戰人士並不多,他們不斷向聯邦最高法院請願,要求判決戰爭行為違憲,但被最高法院一次又一次拒絕。

這樣,反戰運動開始向民間蔓延,企圖動員社會力量來逼使白宮做出讓步,結束戰爭。

想要發動社會力量,原先怨氣最重的群體迅速被納入了反戰軌道。這些群體包括黑人及其它非白人種族,地下同性戀者,小資左派,環保,動保,反核等等。

這場長期持續的運動,改變了「種族歧視」現像,對後來美國及西方社會形成了一種「反歧視」,黑人等弱勢群體變得說不得碰不得,最後演變成一種「政治正確」行為。

「反戰」只是成了一個凝聚力量的口號,事實上,越戰結束之後,這場運動還在不斷高漲。

這場無望取勝的骯髒戰爭,對美國人心理衝擊是相當巨大的,紅十字會天天告訴人們戰爭死傷多少人,而各種信息渠道也在不斷發表戰爭最為殘酷的新聞和圖片。

1968年3月16日,美軍在越南美萊四號村將500多名老人,婦女,兒童推下一條小溝內,挨個進行槍殺,甚至連吃奶的嬰兒也不放過。

美軍以殺人取樂的暴行被士兵羅恩·萊德諾爾曝光后,美國媒體保持集體沉默,但反戰團體還是用自己傳播渠道公開了這起暴行。

在一系列暴行曝光之後,約翰遜總統無論公開出現在哪裡,都有一大批的反戰示威者來抗議。沒有人再相信這場戰爭跟正義有著一絲一毫的關係。

反戰與政局

1968年約翰遜不得不宣布放棄下屆總統大選,同年承諾將美軍帶出泥潭的尼克松贏得總統大選。

但尼克松上台後加緊了對越南的進攻,他想以體面的,勝利者的姿態結束戰爭,結果還是拔不出腿。

1970年,美國國會政客們出於對民間反戰力量高漲的恐懼,議員們以選票得失為出發點。國會通過法案:不經國會同意,尼克松不得動用美國軍隊擴大戰爭。

而在此之前,黑人們傳單是:密西西比河兩岸的黑人同胞們,在結束種族歧視之前,不要為白人跑到越南送命。

各地白人學生組手拉手上街,打出標語「哀悼越南兒童。」我以前寫過一篇那張著名的照片:一位越南女孩在汽油彈爆炸后受傷瘋跑的故事,就是那個時期的經典照片。策反傑作:一張震驚世界照片背後的故事

1971年,三萬多人聚集在華盛頓,以反戰為口號,癱瘓首都交通。

這場運動名字,就是今天港獨份子最愛的:公民不服從運動。

港獨份子覺得這名字能唬得了別人,其實是在撿美國反戰運動的爛鞋。現在美國媒體還在提議給這幫SB諾貝爾獎,當年美媒可是替白宮洗地洗得吐血。

回首當年,諾貝爾欠美國異見人士們一個和平獎。

一,1965年11月2日下午,在五角大樓門口,3個孩子父親、32歲的羅曼·莫里森全身浸透了煤油,站在大樓第三層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辦公室的窗檯下面點火自焚,抗議越戰。

二,同年,82歲老太太艾麗絲·赫斯在底特律自焚而亡,以表達她反戰之心。

這兩位為什麼沒機會拿獎?甚至被淹沒在歷史之中,因為他們反的是美國,根本不可能被塑造成英雄。那幫港獨份子還有臉說自己是「公民不服從」運動?早該死了。

在七十年代初,美國一場反戰集會,全國經常能聚集起兩百多萬人。對政客們來說,他們看到了選票,紛紛改頭換面,扮演起反戰支持者角色。

此後,美國反戰運動滑向了另一個方向。

弱勢群體反攻

1970年美國資深律師團隊將近一百人參加反戰運動,律師是美國高級白領的風向標,說明事情正在起變化。

1971年6月,美國媒體開始反水,《紐約時報》曝光一份長達7000多頁的軍事文件,這是蘭德公司員工非法複印的,尼克松政府以《反間諜罪》起訴盜取機密者。

結果聯邦最高法院以言論自由為理由,反而裁定白宮違憲在先。這是美國政治內鬥的表現,矛盾直指尼克松,後來的「水門事件」並非偶然。

如果三權分立是真的,那麼越南戰爭早已經被叫停。最高法也不用現在跳出來裝反戰同情者。

然後,各路明星,教會組織在觀望一陣后,也紛紛加入反戰陣營。

從反戰群體分佈來看:

一,在1965到1970年五年間,中國小教育程度者占絕大多數。1970年之後,大學教育程度者佔了多數。

二,前五年,極端反戰群體,以50歲以上黑人男女為主,後來則以白人為主。

三,老兵團體不斷湧現,成了反戰主力軍。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五年,大多數美國知識階層是支持向越南派兵的。

1972年尼克松在邁阿密演講時,兩名受邀老兵推著輪椅到會場,然後高喊反戰口號,被特工制服。但這次舉行大大激勵了老兵團體的全國行動。

尼克松後來在回憶錄中承認,反戰運動造成了美國輿論大分裂,如果越戰再持續下去,非但取勝無望,而且會造成美國社會撕裂。

雖然戰爭結束,但抗議運動已經遠遠超出了越南戰爭問題本身,一場重大社會改變,正在悄悄來臨。

性解放運動

在「反戰運動」這面大旗之下,美國掀起各色各樣,前所未有的社會運動,不斷衝擊著舊秩序和舊觀念。

美國雖然有種種宗教束縛,但它並不是禁慾社會,就像《飄》的女主人公思嘉麗一樣,儘管她並不在乎貞潔,但那只是她個人掙扎沉浮的一部份,並不是為了淫慾而追求享樂。

美國社會並不提倡宣揚淫樂思想,從當時針對好萊塢的《海斯法典》里可以看出。

而且白人世界還有一項性禁忌,就是白種女人與黑種男人發生性行為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涉事黑人往往會受到極其殘酷的懲罰。

而性解放運動又跟女權運動緊密相關。

1967年前後,隨著民權運動、學生運動的展開,婦女們也開始舉行女性集會。

1968年初,華盛頓數百名婦女高舉火把,到阿靈頓國家公墓示威,舉行了一場「傳統女性的葬禮」,以表示美國女性進入獨立自主的時代。

1968年底,一個叫「激進女性」發起抗議「美國小姐」運動,稱她們是男人的性玩物,是婦女受壓迫的體現。示威婦女們把胸罩、弔帶襪、假睫毛、假髮統統扔進了「自由垃圾箱」,還將「美國小姐」的桂冠戴在一隻母羊頭上。「女權」成了最遊行的詞語之一。

1973年婦女們在法律上贏得最重要一場勝利,聯邦最高法院裁定除了妊娠最後三個月不允許墮胎之外,之前可以由女人自己決定。

而在此之前墮胎被禁止,包括歐洲也是如此,這是不僅是法律問題,實質是宗教問題。而在社會主義國家,把流產權力交給了女人自己。

風起雲湧的女權運動,對美國婦女社會地位提高,人身安全保障有著非常積極進步的一面,但最終卻走向了泛濫和極端化。

性解放運動伴隨著婦女獨立意識的喚醒,最初出現在校園裡的激進學生之中,然後向整個社公輻射。

美國人性行為發生了驚人變化。婚前性行為不再是可恥的事情,反而,處女成了老土的像征。性生活可以公開而坦率的討論,自慰也成了可以公開談論,甚至還得到了鼓勵。

同性戀異軍突起,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各種組織互相呼應,起來反對針對社會對他們的歧視,從此同性戀者賦予自己一種團體觀念,以用來戰勝羞恥感和孤立感。

到今天為止,同性戀都不是個體,而是一個群體,這些團體在一些國家成了西方的政治工具,如俄羅斯。

教導男人和女人如何獲得性生活滿足的圖片和書刊愈加暢銷,像1953年創刊的《花花公子》在這一時期進入了事業高峰期。電影在表現性方面也不再有所顧忌。

性開放,代表著一種新的,走在時代前沿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間,集體性行為方式開始流行。

原本存在於西方宮廷,貴族,上流社會中的淫蕩生活,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是好是壞?見仁見智,只要客觀看待,無論讚美還是譴責,都可以理解。但千萬不要跟著公知去跪舔美國,那會精分的。

性解放運動+反種族歧視運動,使得白種女人與黑種男人之間的性行為變成了一種常態,並以此作為平等對待黑人的實踐行動。

性解放運動被帶到了純享樂主義道路之上。而女權運動也愈來愈帶著政治色彩和利益輸送,包括環保,反核,動保組織後來也走上了這條路。

而傳統保守主義的大本營--天主教教會,也出現了鬆動,有的修女公開表示要追求性愛,要結婚,生子,甚至連手續也不辦理,直接脫離教會。

人們懷疑一切,美國社會陷入了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之中。一些組織發起反對防腐劑、垃圾食品和欺詐廣告運動。政府被迫禁止在媒體上做香煙廣告。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性和毒品從七十年代開始在美國泛濫,波及整個西方社會。

其它國家在美留學生,在這種氣氛之下,有的無所適從,有的回到原藉國主動宣傳這種思想,並將自己視為時代潮流引領者。

而美國國內的「種族歧視」走向另一個極端如此順利,是由於政治,法律等權力機構為迎合,調和社會矛盾,採取一系列手段使其固定化,合理化,合法化。

但種下的惡果總有一天會爆發,直到怒火將一切化為灰燼!

【后沙月光,察網專欄作家。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后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