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去TMD英雄主義,老子只想回家

看死君:9月1日零點,我們和100位影迷聚在一起觀看了諾蘭大神的新作《敦刻爾克》,感謝所有冒雨前來的諾蘭影迷們,在深夜凌晨的北京一同沉浸在諾蘭奇妙的膠片藍之中,屬於影迷們純粹的幸福。

大家看到這個標題不要詫異,今天為大家送上的是來自八位影迷的燙手短評,以及來自@妳的世界幾點 童鞋的深度長評《去TMD英雄主義,老子只想回家》。

這 一 夜 ,我 們 在 一 起,為 一 部 電 影

八 位 影 迷 對 話 敦 刻 爾 克

悉達不多

這一次,諾蘭大神做了減法,漢斯·季默的配樂則一步步加快影片節奏,推高情緒。諾蘭依然極具年代感的膠片畫面,讓影片成為一首有質感的抒情詩。在巨幅的歷史畫面下,海灘上的士兵群像,看似微渺如螻蟻,卻又充滿實感。總之,這一次的諾蘭很不一樣。

陳彥霖

個人認為片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將三段不同密度的時間段,一周、一天和一小時。放置於這一百分鐘內,給予了人一種他們是均勻流逝的錯覺,並且還將戰鬥中瀰漫的緊張、絕望蔓延到了三段時間當中。在片尾,三段時間還以巧妙的方式在同一個場景中得以交錯,給人以一種「這三種不同濃度的絕望最後都會殊途同歸走向希望」的感受。除此之外,氛圍、情緒的烘托、戛然而止的懸念也發揮得很棒,唯一的瑕疵是,配樂鋪得滿了點。

明月山遙

身臨其境的震撼感,讀《三國演義》時只覺得用計謀破敵殺軍尤其痛快。《敦刻爾克》把人帶到那個槍彈底下,直接感受炮彈在耳邊轟然炸開,燃燒的飛機滾上機油,蔓延的火舌舔到了後背,讓人心縮了又縮,深感戰爭殘酷,和平年代可貴。承擔責任、捨生取義的價值觀,拔高了片子立意,但又不說教,不同人物真真切切表現出來。

Cappu

對諾蘭致敬,即使在1940年的敦刻爾克,依然穿越了重重時空救贖了人類信念。甚至在數字快速成像與處理的新紀元今天,他依舊選擇了用70mm膠片去呈現悲壯的絕境時刻。大片象徵自由的美麗藍色,透明的海,戰士們年輕灼熱的目光,小小的飛機尾雲與最後的火焰,都因此覆蓋上僅此一次的神聖光芒。冷靜而審慎的敘事邏輯,和永遠暗流涌動的思緒,看似重裝出發的主題並未偏離太多諾蘭自身的風格,也並沒有讓人失望。

Melody

海陸空三條線索,在剪輯上來回交織完美拼貼,融為額情緒連貫的整體。這一次,諾蘭不是想簡單地重複歷史故事,而是希望給觀眾帶去一種沉浸其中、與影片人物產生共鳴的體驗,通過鏡頭把觀眾帶到那個慷慨悲歌的歲月、炮火紛飛的灘頭、硝煙瀰漫的空中、漆黑冰冷的海面下,去感受與銀幕中的英雄同生共死的情懷。

柚 由

電影《敦刻爾克》里的諾蘭不再燒腦,不再科幻,不再非線性敘事,不再用大明星。電影有三條明確的敘事線,不過主角看起來行動力偏弱。導演更多呈現了角色狀態,沒有一條主幹情節線將他們的衝突融會貫通。影片在音效、攝影等技術性方面花了很多心思,這是一盤獨特的菜,觀眾對它會愛憎分明,不過有爭議向來是電影所需要的。

戊戌戍的氕氘氚

以往諾蘭習慣於把核心隱匿在繁複精緻的外殼中,讓觀眾去享受真相破殼的快感。但敦刻爾克則不,這次並沒有冷靜得置身事外的邏輯推理,而是裹挾著對於戰爭的恐懼,以簡潔的視聽、羽量的言語、樸素的敘事打造出敦刻爾克生死場。寂寞大神前半段的配樂堪稱神級,後半部分太過雍容,與整體影調割裂。顯然,諾蘭試圖突破觀眾的固有印象,其實需要非凡的勇氣。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沒有成功,李安的比利林恩也沒有成功。諾蘭的敦刻爾克的成功來之不易。

成 眠

敦刻爾克結構有趣的地方在於從陸、海、空三個視角同步展開敘事,並且營造了三者在時間節奏上的不同緊張程度;用其中一架飛機的視角勉強串起了三條線。片中有極端情況下同陣營人也會產生的暴力行為,有英法兩軍在面臨危機時的階段性撕逼,也有在最後對衝突都作了化解或超越,但總體來說挖得不深。我覺得陸和海的兩條線的人物塑造和傳情是相對穩的,空這條線的物體運動場面多、人物呈像少、略顯散,而空是始終串連視角的線,於是使結構的整體性散了一些。

八 寶

影片從海陸空三條原本相隔甚遠的敘事線,最終匯聚在同一艘命運的船上。當我們以上帝視角穿過時空看這段歷史時,有人會說英國偷偷摸摸撤退,有人會說諾蘭在為自己祖國洗白,也會有人說對背棄盟友視而不見,這些論調都帶有事後諸葛亮的輕嘲。諾蘭的鏡頭回到個體人性的怯懦、掙扎、絕望、善良、勇敢、希望,不卑也不亢,因為這些屬於我們每一個人,這對歷史觀來說都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視角。

於我而言,敦刻爾克中的減法是可以理解的。諾蘭在敦刻爾克中的結構特別有意思,三起三落四段式,像一曲標準的交響結構,開頭的快板奏鳴、二段三段的慢板中庸,終章的迴旋曲。配樂從慢到快的推進配合,結合諾蘭鏡頭語速的變化,著實天衣無縫。當戰鬥機滑翔在敦刻爾克海灘的時候,腦海中見到的是《天鵝湖》終章弦樂緩慢升起的片段,落下的是飛機,升起的是希望,諾蘭用顆粒感的膠片藍,寫下一首欲說還休的交響詩。

去TMD英雄主義,老子只想回家

作者| 妳 的 世 界 幾 點

公號| 看 電 影 看 到 死

當鏡頭緩緩推向燃燒的戰鬥機,我們還以為影片要結束的時候,突然閃回到列兵湯米的臉上,那是幾十萬撤退士兵的共同臉龐,上面彷彿在寫著:我們回家了。

可以說,回家是《敦刻爾克》一個母題,換句話說,電影自始至終都在圍繞著如何回家而進行的,這一點讓我莫名想到了布列松的《死囚越獄》,同樣都是逃生的題材,一個是幾十萬士兵擺脫德軍順利撤退,一個是通過個人努力成功越獄。雖然電影格局不同,但懸疑緊張的氣氛倒是非常相似,以及出色聲音效果所營造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不同於傳統戰爭片的血肉橫飛,而專註於個體生存所營造的懸念緊迫感,很大部分要歸功於漢斯·季默的功勞,貫穿影片大部分的秒錶的滴答聲,就是他的得意手筆,據說這是基礎於諾蘭的懷錶製作而成。

無論是子彈聲音,還是戰鬥機引擎,或是巨大的轟隆聲,都是如此真實震撼的無以復加,是擊中人心的,是渾身雞皮疙瘩的,是身臨其境、恍入戰場的。筆者坐在IMAX影廳的皮質鬆軟靠椅上,椅背的顫音源源不斷的襲來,這種體驗絕不亞於120幀4K的《比利·林恩》。

聲音是電影的靈魂,它的存在是電影整體魅力的二次曝光。漢斯季默對聲音的超強敏感和獨特處理,令人咋舌。比如開場的槍戰,先是靜,是有著底色的靜,大地波動般的靜,暗藏著危險卻不知何時來臨的靜,接著就是一陣槍聲,不是密密麻麻的,而是零零散散的。

在影廳強大音響設備的襯托下,戰爭應有的情境被完美還原,槍聲的厚重感和殘酷性被人為放大。這樣不動聲色,又暗藏勁道的開場足以讓我們的神經活躍起來,至少筆者的毛細血孔已經無限制的張開了。

所以說,我們為這部電影而叫好的同時,不能盲目膜拜於諾蘭,我們也要感謝漢斯·季默的傾心付出。配樂音效是無處不在,無孔不鑽的,處於將滿未滿的狀態,是有點到為止的境界的。就像最後湯米因疲勞睡在回家車廂那一刻,秒針滴答聲戛然而止,這種精心設計的聲音技巧讓人驚喜,讓人抓狂。足以見得諾蘭本人對聲音元素的重視程度絕對不亞於前人雅克·塔蒂,布列松之輩。

作為一部戰爭片,仍然還是少不了諾蘭的拿手好戲:非線性敘事。海陸空三條線被諾蘭玩的得心應手,當我們一開始以為是平行敘事時,才發現一些時間點根本就對不上,這才發現上了諾蘭的當,這種對我們有意或無意的「挑釁式」玩笑,足以證明諾蘭敘事手段的高明。

這種高明並不單單是像《盜夢空間》、《追隨》那樣秀技巧,而是完美融合在劇情當中,或者說這種融合是對自身技巧的掩蓋,諾蘭此意不在於秀自己的小聰明,他只是更好讓劇情緊湊的走下去,是為懸疑緊張的氛圍而服務的,這種服務豐富了電影的時空,讓電影變得更有層次感,而這種層次感通過107分鐘就做到了,而有的電影試圖通過三小時還未必做得到。

僅僅76頁的劇本,營造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這裡的「聲」指的是對話。台詞的稀少讓整部劇有一種嚴肅的沉重感,這種感覺暗含張力,不是一觸即發的張力,而是慢慢積累的,帶著忍辱負重的意味。我們看不到大牌明星的對話飆戲,看到的只是那些「無名小卒」的驚慌失措。人物通過肢體和表情來傳達自身的體驗,我們也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人物和環境所搭配的情境中。

如此一來,不得不提的就是被各大影視劇廣泛運用的反應鏡頭。反應鏡頭的威力在於它展現的懸念性和危險性,影片《敦刻爾克》中最著名的反應鏡頭莫過於在防波提上一群士兵仰頭看向天空的敵機,恐懼,不安,疑惑,一瞬間點染敵機的槍火,也牽動了我們的神經。我們感嘆人類如此渺小脆弱,生命如此艱難坎坷,戰爭如此殘酷寫實。

列兵湯米的視角始終處在群戲的漩渦當中,他的眼睛代替了我們的眼睛,來審視這場大撤退所經歷的災難。這裡不僅有盟軍士兵面對德軍轟炸的恐懼,也有自身因生存而產生的內訌,群體的人為狀態給我們一種宏大的感覺,當這種「宏大」面臨摧毀時,悲劇性就產生了,諾蘭所要的效果也就產生了。

所以有人說,這看上去並不像一部戰爭片,反而像災難片,自始至終,盟軍都是被射擊,被轟炸,被擊沉,被俘虜,全片連德軍的影子都找不到,他們就像一個幽靈,始終縈繞在盟軍士兵心頭,這是心理層面的噩夢。

所以我們看不到拯救大兵瑞恩式的大場面戰爭,也根本尋不見血戰鋼鋸嶺那樣的血腥殘暴,諾蘭不是在打造傳統意義上的一部戰爭片,他其實是在捕捉人之生存的心理體驗,是聚焦於人們面對生命危機的堅強信念,是洞察人性的全部奧秘。諾蘭並沒有給我們構建一個勵志的主旋律戰爭故事,因為我們在片中所看到的都是渾身顫抖,焦躁,毫無經驗,滿臉稚氣的士兵。

他們和《拯救大兵瑞恩》英雄主義的士兵不同的是,他們更像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人」,以一個人的姿態來面對這殘酷的戰爭,面對著因死亡即將來臨的恐懼,面對著因生存考驗而自我暴露的人性的醜陋。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人物,都是真實小人物,有著小人物的美與丑,諾蘭讓一個普通士兵作主角,或者說那幾十萬士兵都是主角,他們沒有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有的只是渴望回家的求生本能。

這種對人性的剖析和展現,才是這部電影最為難得可貴的,我們看到英國士兵撤退時會優先讓本國人通過,而歧視法國人;有的士兵各自為營,甚至自私到棄別人生命於不顧中。個體的醜惡和骯髒在殘酷的戰爭中顯得更為無奈,讓人心痛。但我們也能理解,並能立馬感受它的真實性,這種真實性遠比那些血戰場面更牽動人心。

影片前面一大部分都是在劍拔弩張的烘托氣氛,製造意境。直到救援船隻的來臨,它們是生存信念綿延不息的證明,前面還在保持克製冷靜的諾蘭,在救援民船來臨的那一刻,終於也忍不住煽了一回情。

當我們看到湯姆哈迪飾演的飛行員在燃油燒盡,放棄跳傘求生,把敵機打掉的時候,我們怎能不激動?戰鬥機滑翔在沙灘上空的場景是這部電影最為優美的時刻,也是整部電影情感宣洩的出口。湯姆·哈迪奉獻了他從影以來最為詩意的表演,他是整部電影人性光輝的象徵。

可以說《敦刻爾克》或許是諾蘭導演生涯的一個分水嶺,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隱約散發的大師氣質,如果說之前的電影還在特效,超能力,夢境,電影技法,敘事手段上取悅於人的話,那麼這部《敦刻爾克》幾乎刻意隱藏他自己的鋒芒(儘管仍然畢露),而製造一種超凡的意境。這種意境是大師初長成的象徵,是多重視角下人之生存的偉大考驗,是超脫傳統戰爭片的心靈顫音。

這不僅是敦刻爾克蘊藏的勝利,同樣更是諾蘭的勝利。

作者| 妳的世界幾點;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

【擴展閱讀】

敦刻爾克一役,諾蘭失守了嗎

諾蘭的11部作品,你最愛哪部

看敦刻爾克前,先讀同名小說

同 名 小 說《 敦 刻 爾 克 》中 文 版

看 電 影 看 到 死 微 店 有 售

作為描寫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經典之作,同名小說《敦刻爾克》中文版即將上市。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購買!詳情請戳《看「敦刻爾克」之前,先讀同名小說》!

【 近 期 熱 文 】

年度最大尺度港片,未滿18歲慎點

滾過床單我忘了,撩過電影我記得

記得嗎?那個心碎的男人叫李先生

細思極恐!這腦洞短片你看懂了么

那些年的曠世禁片,我們不會忘記

性愛與死亡,島國最前衛導演趣談

郭柯:我拍的不是慰安婦,而是人

電影是藝術的最後一口氣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薦片|活色生香花園 吉光片羽

看死觀影團|鯨魚放映室看圖猜電影

影史札記|台詞時刻|影人訪談|資源共享

合作投稿 | [email protected];微信 | kdykds

死在電影院 是影迷們最大的夢想

死在片場 是導演們最美的絕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