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園遺址發掘面積已達90%:揭秘圓明園如園考古重大發現

經濟網北京7月27日訊(實習記者 李映雪)7月26日,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經濟網實習記者跟隨北京市文物局採訪團來到了圓明園如園遺址。2016年10月至今,為配合圓明園如園遺址保護、利用與展示工作,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圓明園如園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在如園遺址考古發掘中,完整的園林布局、路網系統、嘉慶御筆石刻等出土文物驚艷亮相。

如園位於長春園的最東南角,是一處園中園,佔地1.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萬平方米。因為地理位置較為偏僻,所以保存得較為完好。原有的房址、房基、道路、河湖輪廓、山底都保存得特別完整。

如園考古現場 經濟網實習記者李映雪/攝

如園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基本建成,說起來這其中還有一段淵源。乾隆皇帝喜歡遊山玩水,南巡之時在江寧(南京)看到了瞻園,即明代中山王徐達西花園,十分鐘意瞻園的意境。回京之後,就把瞻園的園林意象和情趣搬到了長春園裡面。嘉慶十六年,進行大規模重修。重修后的園林建築包括延清堂、含碧樓、芝蘭室、挹霞亭、靜怡齋、錦縠洲、觀豐榭、聽泉榭、引勝齋和新賞室、翠微亭、搴芳書屋、雲蘿山館、清瑤榭、擷秀亭、香林精舍、可月亭等。

如園平面圖 經濟網實習記者李映雪/攝

延清堂是整個如園景區的正殿也是最大的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後均有月台,后月台處還設有碼頭。大殿前俯清池,可觀賞荷景;後有湖,可乘船出遊。延清堂台明石體量巨大,加工精細,反映了清代建築的高超水平。陡板石內側背有磚石金剛牆。台基外有散水。散水由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石塊鋪砌,呈冰裂紋外觀。

冰裂紋石塊 經濟網實習記者李映雪/攝

在清理延清堂東側道路時,發現《披青蹬》石刻,上面的文字為「碧蘿青蘚午陰凝,沿蹬尋幽緩步登。小憩方亭欣造極,披襟挹爽早秋澄」。根據文獻記載,這是嘉慶帝御制詩《披青蹬》。

嘉慶御筆石刻 經濟網實習記者李映雪/攝

除此之外,在發掘中,考古隊員發現大殿室內鋪地磚尚有殘存,有金磚和粉彩瓷磚兩種,金磚因過火,多數均酥裂,粉彩地磚部分表面呈黑色,也是因為過火的緣故。「這裡一定經過一場曠日持久、火勢兇猛的大火,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與1860年英法聯軍那場大火相關,之後有待進一步檢測。」

課題組張利芳博士認為,如園出土的粉彩瓷磚,就是用來取暖的構件之一。中間空心,周圍鑽有蜂窩狀小孔。出土時在裡面還發現了沙子,是為起保溫的作用。因此,她推測當時是有「暖閣」「地暖」的。

過火的粉彩磚 經濟網實習記者李映雪/攝

延清堂對面的含碧樓南依長春園南大牆,北隔湖與延清堂對望,前有月台。據史料記載,上下兩層,面闊七間,四周有廊。其台明石條為質地較軟的青白石,均已歪閃,散落湖中,其上刻有嘉慶皇帝御筆。

經濟網實習記者觀察到,其中一塊石頭上刻的是「朱華翠」「蓋滿池」六個大字。張利芳推測:「這上面的內容可能是描寫湖中的荷花盛景的詩,不過完整的內容還要等全部的石條出土才能知道。」

「朱華翠」「蓋滿池」 經濟網實習記者李映雪/攝

在另一塊石條上,御題兩個字的下面,發現了兩個印章,分別刻有「嘉慶御筆之寶」和「夙聞詩禮凜心傳」。發現的嘉慶御筆石刻印證了嘉慶皇帝重修如園的史實,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嘉慶重修后如園十景的存在。「考古就是一個不斷發現,不斷證實,不斷補充的過程。」張利芳告訴我們。

嘉慶印章 經濟網實習記者李映雪/攝

由於石條巨大,暫時還無法挪動,碑刻內容還深埋在泥沙下面,無法辨認,之後需要機器將成噸重的石條抬起,才可以看到完整內容。

在延清堂大殿遺址東北角和西南角,各發現一處用太湖石堆積的假山。山石四周還用小卵石子砌成散水。在東北角的假山周圍還有道路環繞。

假山 經濟網實習記者李映雪/攝

在如園遺址內發現了完整的路網,幾乎各建築之間均有道路相連。道路由路和散水組成,路為方磚鋪設,兩側是由鵝卵石鋪砌的散水。散水的個別部位還鋪成花卉圖案。道路上還有過水溝,以方便雨水流通。整個路網系統設計科學,理念超前,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鵝卵石路 經濟網實習記者李映雪/攝

如園遺址出土1件完整的葫蘆范和少量葫蘆范殘片。范內陰刻紋飾和文字。其中一件殘片上刻有「喜」字,「喜」字旁邊為植物枝蔓。葫蘆范內壁陰刻的紋飾,在布局上,疏密有致,構思精巧。在雕刻手法上也表現出了精湛的工藝。

通過兩次考古發掘,基本摸清了如園遺址嘉慶時期的布局、形制和工程做法,揭示了其精益求精的造園藝術和思想。

如園遺址是迄今圓明園首座經過考古發掘的仿江南園林的建築景群,也是近年來發掘出的保存較好的遺址。園林布局小巧精緻,疏密有致,一步一景;湖池假山點綴其中。「目前如園遺址的發掘面積已達90%。」張利芳說,這也是這次第二期考古最重大的意義。

出土后的文物都會經過哪些工序?又去了哪裡呢?經濟網記者帶著疑問,進入圓明園展覽館。原來,文物出土后將會經歷大量的研究和修復工作,專家需要檢測質地、通讀古籍,來確定完整的文物模樣。殘損的文物需要填充石膏,以讓公眾更好地了解文物原貌。

修復后的黃釉通脊磚 經濟網實習記者李映雪/攝

「考古工作者得是全才,不止要挖出來,還要通曉古籍、西方藝術史等,才能知道如何修復。」張利芳笑談。

公眾們看到的可能是挖出文物的光鮮時刻,但是背後要歷時幾年的辛苦勘探和挖掘。圓明園作為世界級的遺迹,又經過了歷史陣痛,在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每一步都要走得小心謹慎。從2016年開始至今,第二期的考古工作告一段落,如園第三期考古也在籌備中,諸如湖心發現的建築基礎是否為「如園十景」中的「轉翠橋」遺迹等謎團都將逐步揭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