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泰禾美文 | 邵祥堅:一生手藝人,半懸匠人心

邵祥堅現年76歲,當了幾十年的裁縫師傅。他為無數人做過衣服,做過數不清的旗袍。他家人說,幾十年來當匠人,他非常注意飲食,但凡有什麼對眼睛不好的,他都不吃。如今雖然年紀不小,但依然耳聰目明,心平手巧,旗袍做工還是那樣的精細。

胸有丘壑,功夫自在心中

邵老爺子在福州裁縫界聲名在外,他退休前,不論是福州市區,還是長樂、閩侯,都有不少客人慕名前來找他加工製作。尤其是家族大喜事,如婚慶活動時候,一大家子人的禮服,都是出自邵師傅之手。其中女士禮服,做得最多的還是旗袍。

上世紀50年代,高中學歷的邵祥堅成為了一名教師,「但是當老師,一個月工資不足以養活家人,所以還是要另外學一門手藝活兒。」

70年代,邵祥堅的三個孩子陸續出生,因為玩命工作,他家孩子全部衣食無憂,這在物資相對困難的年代,是非常難得的。代價就是夫妻倆都異常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以前大家都是買布,請裁縫做。每年的五六月份,我都要做很多孩子的衣服,然後臘月做很多大人的衣服。」

每年趕工嚴重的幾個月,夜裡12點多才能手工,凌晨三點又要起來開工了。當年在家開的「工作室」,前門必須關上,只能留著後門,知道的老客人才進得門,不敢接待新客人,因為趕貨太多,做不過來。老師傅以前做旗袍,一天最快能做三到五件,普通的衣服一天能做十幾件。

採訪期間,邵老爺子正在重操舊業,為愛女製作一身旗袍。只見他量好數據,在布料上划好結構線,「不需要用紙張打版嗎?」「不需要,幾十年的經驗了,都是練出來的,以前趕工時間緊、任務重,來不及做紙版,都是直接上。」「不會剪壞嗎?」「功夫都在心裡。」劃線之後,他就落剪,一邊還和筆者聊著天。

時代在變,對美的追求不變

「我文革前就開始做衣服了。旗袍是最突出女性身體美的服裝。在我們那個年代,一輩子最重要的時候就是穿旗袍,比如結婚。」邵師傅結婚的時候是冬天,還是給夫人做了一件金絲小襖旗袍。「有一種料子叫香雲紗,在舊社會很受歡迎的,但是70年代誰敢穿?會被批鬥的!所以那種料子特別便宜,那個做旗袍最美了。現在香雲紗又變得金貴了,值錢了。」

改革開放后,人們對美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好手藝傍身的邵師傅更紅了,各家各戶都恨不得八抬大轎請他到家裡做衣服。「工錢其實不高,一天3元(80年代公務員工資標準約為月薪30元),但是受尊重。都是這個鄉、那個村輪流請我,派人到我家裡把縫紉機抬上,今天在這家做,明天在那家做。一天三頓飯全包,還有兩頓點心,東家中午還要請我喝酒。」

1993年,邵師傅開了服裝店,「那會兒做旗袍的人很少,做洋裝的人多。連我的三個孩子都不愛穿我做的衣服,都喜歡去買衣服。」他適時而動,加速改良工藝,學習最新的服裝樣式,也收了不少徒弟,以前店后廠的形式再度走紅。因為天分過人,加上文化程度較高,他對服裝尺寸公式進行了改進,「數據的計算公式太複雜,不利於實踐。所以我就自己發明一套尺寸公式,簡化了裁縫的數據計算。」另外,他還編了一套縫紉工具書,只是沒有人幫忙出版。

「裁縫是個苦差事,我徒弟很多堅持不下去,太苦太累,有的沒天分,有的太會投機取巧,都不行。」邵師傅認為,當手藝人,除了需要天分、耐力,最重要的是堅持匠心,「比如說旗袍的盤扣,每一顆都是手工一點一點打結,縫邊封口,每一個針腳都不能省,省了,品質就差太多。」他揚起手掌,「握了幾十年的剪刀,捏了幾十年繡花針,手掌手指都是繭子。」

邵師傅說,想不到如今又開始推崇匠人文化,旗袍在新時代如此大放光彩,「現在有個高級定製的概念,裁縫賺錢是容易了,但是真正的手藝人還是少。雖然我以前工作很累,但是受人尊重,希望以後手藝人也能越來越受到尊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