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們已經變了,而我們還沒有——被貼上標籤的獨生子女 | 吐真言

說起獨生子女,你會想到什麼?小皇帝?小太陽?還是小惡魔?

對於獨生子女,大家總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質疑。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獨生子女的時代隱痛:我們如此深愛我們的兒女,他們愛我們嗎?》,作者代表父母斥責獨生子女的自私和冷漠,並且宣稱,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看法,而是很多和他一樣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共同想法。

好像,還真是,新聞報道也往往會聽到類似的聲音,諸如「南京節后出現離婚高潮 離婚者中獨生子女比例高」這樣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在這些新聞中,獨生子女總是以一種負面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有研究表明,大眾媒介新聞報道中的獨生子女,三分之二左右是負面的形象。著名的社會家風笑天先生曾經選取了586 篇新聞報道中重複次數最多的 20 篇進行分析。通過分析這20篇新聞報道,他發現媒體塑造的獨生子女負面形象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1、 婚姻不穩定,離婚比例高;2、不能吃苦,就業不受歡迎;3、不做家務不做飯,總是到父母家蹭飯;4、不會養育子女,對孩子只生不養;5、性格上缺陷多。

而根據統計和推算,2010年如上說描述的獨生子女人數大約在1.2億人左右。這個基本事實,使得獨生子女存在的問題不僅對於個別家庭是個大問題,對於整體社會來說更是嚴重。

那麼事實就將是不是這樣吶?讓我們來看看嚴肅的學術研究是怎麼說的吧!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關於獨生子女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過,而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則是一直在變化著。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一些研究確實認為獨生子女在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上不如非獨生子女,比如嬌氣、任性、勞動觀念差、自理能力弱等。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初期,多數研究的觀點就已經發生了變化,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人格、個性心理和行為上有一定差異,但不存在人們普遍擔心的那種顯著差異。等到進入90年代中後期以來,相關研究一般都認為獨生子女在人格、個性特徵方面是正常的,與非獨生子女不存在顯著差異,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優於非獨生子女。

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學術界對獨生子女的偏見正在逐漸被糾正過來,人們逐漸學會了用客觀、寬容的心態來看待獨生子女群體中存在的差異,並且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對這些變化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做出評價。

但是對普通人來說,高大上的研究且並沒有改變社會大眾對於獨生子女的擔憂或者偏見。更可怕的是,連一些獨生子女本身也對自己有偏見,認為自身這個群體性格確實有缺陷。

關於獨生子女自私、冷漠、任性的刻板印象是什麼產生的?

我們和他們

我常常回憶我的童年,那是個充滿了田野氣息的童年,夏天我們捕蟬、抓魚、採蓮、捉蜻蜓,躺在天台看星星,冬天滑冰、滑雪爬犁、打陀螺。小時候,烤紅薯就是至高的美味,過年的新衣是一年的盼望,一個洋娃娃是好幾年中唯一的玩具。家裡的房子太小,找不到一張完全屬於自己的書桌,放學的時候,我們結伴一路打打鬧鬧的回家,脖子上掛著各自家裡的門鑰匙……

但是隨著時代發展,那些記憶中的場景不復存在,大部分獨生子女們的記憶變成了上游泳課、羽毛球課、英語課,或者在家打遊戲、看電視、上網。中餐、西餐、自助餐,變著花樣的吃,玩具的花樣更是層出不窮。書包里除了書和作業本還有各種零食和IPAD,放學時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開著車來接孩子回家,或者把他們轉送到各個補習班去。他們有自己專屬的房間,自己專屬的沙發,專屬的餐具……

當我們和他們說起生活,說起童年時,描繪的是不同的世界。他們可能對於泥土,對於植物,不再和我們一樣的興趣,而談到的是我們成年之後才接觸的網路、漫畫、電影。他們沒有了一起挖泥巴,一起玩到天黑,而是在網路遊戲中組團打怪。更大的區別在於,我們的父母忙於工作而經常讓我們自己出去瘋野,而他們遊戲的時候父母(或者祖父母)一直陪伴在身邊。三十年前那個由大大小小的孩子們相互之間自發模仿的成長過程被各種有目的學習替代,而大人講的故事也從啃小孩腳趾的虎外婆變成了揮舞魔杖的哈利波特……

差異造成了隔閡。成年的我們看到孩子們現在的童年生活,想起自己的童年,不自覺地就會認為這樣不健康、太封閉、太自我,甚至認為孩子們都已經成了網路成癮患者。但對他們而言,當城市中已經找不到一片安全的樹林和田地供他們無拘無束地撒野的的時候,網路世界或許確實比真實的生活有趣多了,當他們已經習慣於通過各種社交軟體來對作業和說悄悄話的時候,大人們卻認為他們都把自己封閉了起來,這是不是太無知了。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早就論證了環境對我們性格塑造的影響,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是枳,不同的土壤長出了的果子就不同,更何況人呢。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物質條件,不同的家庭結構,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當然可能會有不同的性格特點表現。這一切造就了我們和他們的不同。

我們和他們之間存在的不同,不等於就是我們比較好而他們比較差。而是我們用自己的經驗和標準來評價他們,然後將所有我們不熟悉和理解的東西都貼上了「壞」的標籤。這個問題,我覺得不應該叫做「獨生子女群體的性格缺陷」,或許稱之為「上一代人的代溝憂慮」更為恰當。

獨生女唯一的問題是,他們成為了代溝中最龐大的人群,當然,這也不是他們自己能夠決定的,因為賦予他們那種成長環境的恰恰是我們這些成年人,他們自己並沒有選擇的餘地。

回到一開始那篇苦口婆心、老淚縱橫、字字句句飽含辛酸的文章,他將矛頭指向獨生子女,不如說是把矛頭指向了子女,因為這樣的代際問題並不僅僅是獨生子女群體所獨有的。客觀上來講,獨生子女家庭的空巢問題一定更嚴重,但是空巢問題是客觀社會因素造成的,這和孩子是否愛父母不相關。你不能說孩子去遠方工作了就不愛自己父母,孩子獨居就不愛父母。那這個帽子扣得就太大了。

其實父母們也知道孩子是愛他們的,但是只是這種愛和他們所熟悉的和想象的不一樣,這是會讓人失落和痛苦,但以此就將孩子們的愛完全否定也實在是太不應該。不一樣的愛不代表不愛了,它只是迫使父母們去學會如何適應和享受這種新的愛的方式,雖然過程一定是有些痛苦的。

無論是因為成長背景不同、生活條件不同、還是角色期待不同而造成的不一樣,都不代表某一方一定是錯了。關於這種不同,我們需要的是達成對差異的理解、寬容和共識,而不是更多的隔閡、批評和猜忌,更不是將責任簡單地推給獨生子女,進一步加深社會對獨生子女的偏見,讓他們貼上不應該屬於他們的負面標籤。這樣做既不能解決問題本身,也是對獨生子女的不公。

本文未經許可不得隨意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蛐蛐,

微信號:ipcmququ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