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石油、礦產、可燃冰,我國遼闊海域寶藏有多豐富?工程院院士金翔龍帶你探秘

金翔龍,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已是耄耋之年依然活躍在學術研究和工程生產第一線。在他的每一次人生選擇中,「國家需要」始終是那顆決定性的砝碼,從致力于海洋石油的勘探,到大陸架的研究,從邊緣海的海底勘察,到渤海、黃海、東海的地球物理探測,從推動參與和引領大洋礦產開發,到推進海洋高新技術開發與海洋工程產業「突圍」,只要是國家需要的海洋地質工作,他都傾力而為,傾心奉獻。

當今的,正在向深海、極地、深空發起挑戰,對於新一代的海洋工作者和喜愛海洋的年輕人來說,走進金翔龍的海洋世界,從歷史和現實的交映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將有助於他們在這片蔚藍、幽深的世界中破解更多的奧秘。

1934年11月,金翔龍出生在江蘇省南京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抗戰烽火中,年幼的他隨父母顛沛流離於武漢、重慶等地,直到抗戰勝利后才返回家鄉。民族的苦難使他心中深深種下愛國思想,在南京就讀國中和高中時,他就積极參加進步組織,投身地下鬥爭。

新成立后,百廢待興,祖國急需地質事業人才,金翔龍在1952年毅然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選擇了當時冷門的地質專業。1956年大學畢業之際,恰逢國家制定《十二年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綱要》,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的口號,他和很多同學一樣,對開發西部充滿激情,希望投身到西部的地質工作中。

就在此時,金翔龍了解到,的遼闊海域還是一片神秘的處女地,而在國外,藍色海洋早已成為一個熱點,他感受到海洋對自己的召喚:「對,就是她,海洋!」

金翔龍把自己的選擇告訴了老師馬杏垣,並誠懇地徵詢其意見。馬杏垣對他說:「好!從沙漠到海洋,這條路子對!」

20世紀50年代,海洋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僅限於生物學,海洋地質科學是一塊空白。金翔龍回到母校,向王鴻禎教授求教。王鴻禎對他的請求十分關心,親筆寫信建議其去青島,找正在參加科學院學部委員會議的童第周先生(時任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和曾呈奎先生(專事海洋生物學研究)。

兩位學術大家雖不從事地質研究,但他們表示將為金翔龍創造一切必要的條件來開拓海洋地質這個全新的領域。

1957年,金翔龍走進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面對海洋地質學科的一片空白,他決定白手起家。

金翔龍院士在辦公室查閱資料。

在童第周和曾呈奎的支持與指導下,金翔龍開始組建海洋地質實驗室。這支隊伍在1958年首次大規模近海綜合調查——「全國海洋普查」中,起到了生力軍作用,先後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開展海洋地質調查。

通過這次全國海洋普查,金翔龍參與組建了海洋地質調查青島與廣州兩基地的地質實驗室,組織編寫了海洋地質調查與分析規範。

20世紀50年代,的石油資源及技術主要依賴蘇聯援助,但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剛剛起步的工業遭受重創,幾近癱瘓。

對此,金翔龍除了憤慨外,更多想到的是要儘快在遼闊海洋中找到石油,為國分憂。而當時的海上調查,僅僅是沉積物取樣、水深測量等工作,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對海洋資源的迫切需求。

「學地質、搞勘探,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找礦嗎?」有了明確的目標后,金翔龍開始翻閱大量文獻,惡補地球物理學知識,數學、物理、無線電、工程機械一樣不能少。同時,他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北京和青島之間,調動一切力量,尋求地震勘探設備。

在科學院彙報工作的會議上,金翔龍詳細論述了海洋石油勘探對地震勘探設備的迫切需求,中科院秘書長裴麗生聽后立即請示黨委書記張勁夫,很快蓋有張勁夫個人印章的介紹信就交到了金翔龍手中。

金翔龍即刻趕到石油部,調出了剛研製出來的第一台地震儀。有了地震儀,他和同事又趕製出近兩公里長的電纜,改裝了檢波器,培訓操作人員,組建起了第一個海洋地震隊。憑著對專業知識的自信,憑著對開發海洋的執著,金翔龍帶著隊伍開啟了海上勘測作業。

海上作業條件惡劣自不待言,能夠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也很有限,但金翔龍他們的想法是無限的,土辦法和新設備一起發揮著作用。

為了保證海上每兩分鐘一次的快速爆炸,來不及用鐵鉗,金翔龍就用牙齒咬,不斷地剝離起爆線。如今,這位老院士滿口假牙,他笑著說:「後來,我的牙齒都鬆動了,引起牙周炎,吃東西都不行。所以說真的是咬著牙把這個事干下來的,地地道道地『咬牙』。」

就這樣,金翔龍帶領第一個海洋地震隊成功地完成了海上第一條地震剖面(龍口—秦皇島),實現了海上勘測「零的突破」。

早在1960年,金翔龍依據海上地震勘測及鑽井資料,識別出渤海是一個斷裂控制形成的、具有巨厚沉積的構造盆地,並劃分其海底構造單元,評價了其海底油氣遠景,指出渤海西南部為油氣富集區。金翔龍協助地質部下海勘探,支持地質部組建了第一支海洋物探隊,開始了渤海的海底油氣勘探。同年,他向石油部提出選擇海南鶯歌海為第一個海上油氣勘探工區的建議,並於1966年協助石油部進入渤海,全面推動了海底油氣勘探工作的展開。

1961年至1962年,金翔龍以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首先調查南黃海,提出「一隆兩坳」,將南黃海劃為三個構造單元,並指出其中兩坳陷具有含油遠景,且南坳最佳。該提議被地質部接受為勘探南黃海石油資源的指導性意見,並在勘探中獲得了證實。1976年基於北黃海的地球物理勘查結果得到的北黃海構造性質認識,也印證了金翔龍的判斷。

「文革」期間,受到迫害的金翔龍並沒有放棄學習。他在「牛棚」里偷偷地溫習數學,學習當時剛問世的集成電路和計算機技術方面的知識。而此時的堅持與不放棄,為其日後的厚積薄發奠定了基礎。

經歷了動蕩的歲月後,「科學的春天」終於來臨。自1980年起,採用了新的地球物理勘測系統,金翔龍重點研究了沖繩海槽和東海陸架的地殼結構,著重對西太平洋溝、弧、盆體系中的沖繩海槽進行勘查,對海槽的地殼性質、上地殼層演化、斷裂作用、第三紀以來的構造發展和海槽南、北段的構造差異提出了新觀點,編製出1∶200萬比例尺的沖繩海槽構造圖,為維護大陸架權益提供了重要依據。

1979年金翔龍院士在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考察船上。

自1987年開始,金翔龍以中方首席專家的身份與德、法等國合作開展南海海底研究,獲得了包括南海地殼構造、構造演化以及錳結核、富鈷結殼等新型海底礦產的新發現、新認識,同時研究得出稀土含量已達到工業開採品位,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

在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金翔龍主持「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大陸架及鄰近海域勘查和資源遠景評價研究》,編繪大陸架及鄰近海域基礎環境系列圖,評價大陸架及鄰近海域的生物資源與礦產資源,建立大陸架及鄰近海域環境與資源信息庫、劃界數據與方法庫,並按海洋法公約提出大陸架與鄰近海域的各種劃界方案,以支持的海洋管理、維護的海洋權益。這一項目獲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一等獎,金翔龍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稱號及獎章等。

1990年,金翔龍受命代表出席聯合國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籌委會會議,接受聯合國技術專家組對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礦區申請的技術審查。

面對聯合國十幾位專家,金翔龍接受了詳細又苛刻的技術審查。在答辯會上,他以流利的英語闡述太平洋勘探區的面積與位置、採用的調查手段與船隻、勘探程序與精度、礦區選定與劃分的原則。最後,他詼諧地說:「的申請方案在具有相等商業價值的含義上是個最佳建議,諸位專家在檢驗與計算后一定會發現這句話是真實的。」報告翔實又不乏自信,贏得了在場專家的掌聲。

隨後五天,專家們分組審核、計算申請礦區的面積、坐標及轉折點,多金屬結核礦的品位、丰度及資源量,地形趨勢、坡度及海底障礙狀況。而質疑與提問也更為苛刻,金翔龍面對面與他們進行激烈的技術辯論,並與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南丹進行多次單獨談判。經過連續五天五夜的奮戰,應專家要求,陸續提出5種可供選擇的礦區分配方案,最終為從聯合國爭得了15萬平方公里的東太平洋理想礦區,為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國際海底先驅投資國作出了關鍵性的貢獻。

「八五」期間,金翔龍主持國家海洋局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開發》,在東太平洋海域,進行了大規模的大洋多金屬結核礦區環境與資源勘查,獲得包括地形、沉積、水文氣象、海水化學、海洋生物、海洋初級生產力以及結核資源在內的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並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最終在登記礦區(15萬平方公里)內圈定出10.5萬平方公里的勘探目標區,為最終圈定7.5萬平方公里的富礦區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2012年金翔龍在北極黃河站工作。

在金翔龍的領導下,國家海洋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於2011年在西南印度洋圈定面積為1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於2014年又在西北太平洋獲得面積為3000平方公里的富鈷結殼合同區,使一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三種資源、三塊礦區」的國家。

進入21世紀,面對國家能源供應日趨緊張的嚴峻形勢,金翔龍積極推動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勘探研究,並於2001年2月與戴金星院士共同主持了以「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現狀及的對策」為主題的第160次香山學術研討會。隨著天然氣水合物國家專項的持續調查與研究,在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勘探和資源評價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並成功獲取了水合物實物樣品。

可喜可賀的是,就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5月18日,正在南海神狐海域作業的鑽探平台「藍鯨一號」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取得圓滿成功,已連續8天穩定產氣,從此成為全球領先掌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技術的國家。

海洋的探測與開發非常依賴技術,而從困境中走出來的金翔龍,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技術控」。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金翔龍就自己想方設法改裝地震儀、研製水聽器,組裝海洋地震勘測系統,先後試驗成功地震單點測量法和連續剖面測量法,為地質部和石油部的海上勘探提供了海洋地震工作方法與技術方面的重要經驗。1960年,他提出剖面儀的設計思想,1969年至1972年參與研製海底靜力觸探儀和淺層剖面儀,形成儀器產品,並通過海上試驗,為渤海「沙七井」處海底淺層結構及工程力學性質研究提供了重要參數。

1978年至1981年,金翔龍在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組建了現代化的地球物理技術系統。以系統工程思想設計與主持組構「科學一號」調查船上三級計算機控制管理的地球物理採集系統,並在陸上建成陸基的數據處理(計算)中心。此外,他還建成古地磁、電子探針、X熒光能譜等試驗室,為科學院系統的海洋工程勘測、海洋環境調查與海底科學研究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

金翔龍獲評八五科技攻關突出貢獻獎。

1991年至1994年,金翔龍在國家海洋局組建現代化的海底探測與信息處理系統。1995至1996年,他協助大洋協會引進、組構多頻、多波束和深海拖曳等現代化大型海底探測系統,並在籌建的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中組建與其相配套的圖形、圖像信息后處理系統。海底探測與信息處理系統是國家海洋局承擔大洋海底勘探開發和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基礎環境與資源評價等國家重大項目的支撐基礎。

1996年,在金翔龍大力推動下,海洋「863」項目啟動,他主持的相關工作打破了國外軟體的長期壟斷。項目組開發出多波束探測實時監控和處理系統,自行設計研製了聲學超短基線定位系統,並大大提高了多波束勘測技術精度。

這些成果,對海底探測、海洋調查、海洋測繪和海底科學等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海洋工程科技的發展起步晚,沒有相關的國家層面的發展規劃,缺乏頂層設計,各部門之間重複性勞動嚴重,阻礙了整個海洋工程科技的健康發展,造成與國外發達國家近20年的差距。2009年和2011年,金翔龍兩次主持工程院戰略諮詢項目《海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的《海洋探測與裝備發展戰略研究》。他對國內外相關海洋工程科技及產業部門進行實地調研、考察,組織國內數十位專家學者進行詳細論證,為海洋工程科技的中長期發展之路提供可借鑒的信息。

海底的統一性、海底自然過程耦合的複雜性和多要素參與的多樣性決定了海底科學多學科交叉的特性。1985年以來,金翔龍在國家海洋局系統將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地球化學等集成為一體,創建海底科學。1997年,國家海洋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家海洋局首批開放性重點實驗室正式批准成立。目前,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已成為海底科學合作研究與交流的窗口和載體,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開發海底資源和發展深海探測技術提供科學支撐,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的海底科學的發展欣欣向榮,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已成為綜合性的海底科學合作研究與交流的重要窗口和載體,一代代年輕的海底科學生力軍躍然而起,為此金翔龍倍感欣慰:「我年逾八十,已是夕陽西下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只想盡量多做點工作,為年輕人鋪鋪路,海洋廣闊而精彩的舞台真正屬於你們。」

【學人小傳】

金翔龍,工程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學、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生導師。金翔龍1934年11月出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就讀於南京第一中學,1948年加入中共外圍組織「火光團」。1952年他立志成為技術專家報效祖國,並於同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地質大學)。大學期間,他參加多項西部地質勘查工作,足跡遍及西部山脈沙漠。1956年大學畢業后,分配到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從此開始他畢生從事的海洋地質研究工作。

金翔龍是最早建議並實施海底石油勘探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是海上石油勘探的開拓者。他率隊在釣魚島附近勘察勘測,繪製出清晰的沖繩海槽構造圖,他主持研究的大陸架及鄰近海域勘查攻關項目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作出巨大貢獻。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

文字:方銀霞 王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