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基因檢測「劇透」人生?

[教育新聞-福建新聞網]

得知自己的基因檢測結果后,吳峰(化名)如釋重負。過去,他一直活在父親抑鬱症遺傳基因的陰影下,甚至擔心自己的社交能力有問題。「擔心自己是生下來就被詛咒的人」。

直到他向一個小試管里吐了2毫升唾液,20天後拿到了自己的基因檢測結果。「不易焦慮,偶爾抑鬱,特別外向,宜人性高,盡責性高,共情性強。」10萬字的報告里所勾勒出的吳峰的人格特質和情緒能力,比他預期的要好得多。

就像是已經知道自己生命底牌的樣子,吳峰面對生活的底氣和自信一時間「元氣滿滿」:「感覺可以橫刀立馬跟生活大戰八百回合。」

這是吳峰去各色科技做了基因檢測后的結果。

近年來,隨著基因組研究的不斷發展及應用,原本只用來臨床診斷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檢測,開始在國內通過消費級產品面向普通大眾,基因檢測不僅被用來探索人的祖源,判斷運動能力,還像這樣被用來發現人的人格特質及情緒能力等。

而關於這些檢測產品的爭議,也從未停止過。

揭開命運的底牌

在吳峰的兒時記憶里,父親常年被抑鬱症折磨,情緒不穩定,睡眠存在嚴重問題。到了高中,吳峰又受到校園暴力的困擾,學習成績極不穩定,社交能力很差,以致他懷疑自己受父親遺傳,屬於抑鬱症高危人群。

「我怕過得像我爸一樣。」抑鬱症的陰影伴隨著吳峰的成長。直到4年前他來到北京,陰影變成了現實。

那是個冬天,北京的氣候讓一直生活在南方的他極度不適應。他開始出現嚴重的閱讀障礙,整夜睡不著,甚至出現自殺傾向和廣場恐懼。路上碰到搭訕推銷的人,便會非常驚恐,最嚴重時被別人碰一下都覺得非常痛苦,坐捷運要戴著帽子口罩將自己與周圍隔離。

他陷入絕望,醫生給出的抑鬱症診斷讓他害怕,儘管服藥之後,情況逐漸好轉,隨著冬天過去,天氣轉暖,吳峰恢復了狀態,但他依然擔心下一個冬天會面臨新的發作。

出於對「命運」的擔憂,在朋友的推薦下,吳峰參加了各色科技的基因檢測。不同於別的基因檢測,這家公司更側重從人格特質、情緒、認知、社交等方面來刻畫人的基因畫像,共有數百個標籤,根據用戶的基因檢測結果,提供10萬字的解讀報告。

對自己毫無自信的吳峰,本以為要面臨一副打不贏的命運「爛牌」,而檢測結果卻顯示他社交能力較好,抑鬱的風險並不高。面對「底牌並不差」的結果,他像是中了大獎——自己並非生而抑鬱。

解讀生命的密碼

但其實,人們不只是關心人格特質、形象、睡眠、飲食、成癮、運動等基因項目檢測,人們對基因的好奇還包括「我是誰,來自哪裡」這一最基礎的人類命題。

今年51歲的程明(化名)是一名科技愛好者。遺傳學的學習背景,讓他對自己的DNA中所帶有的父系Y染色體的來源抱著極大的好奇和興趣。

他知道美國有個叫23andMe的公司可以通過基因檢測了解祖源。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可以通過國內的WeGene公司做基因檢測,獲取自己的祖源信息。他去WeGene官網上下了單,不久便收到一個唾液採集包。根據要求,他在半小時內不吃不喝的前提下,向唾液採集器吐了2毫升的唾液,寄回至該公司的地址。

他的基因樣本被送進實驗室,通過基因晶元篩查的方式,檢測員對樣本中的約60萬個位點進行檢測。位點便是基因在染色體上所佔有的特定位置,位點的不同導致每個個體的性狀差異,是解讀生命密碼的關鍵。

兩個月後,他收到了檢測結果。這份電子檢測報告中的內容,多達200多項,不僅有他的祖源信息,還有運動能力、健康風險、遺傳特質等。

程明對自己祖源這一生命密碼的好奇得到了解答,並在現實中得以驗證。他的祖源報告顯示,他的父系起源於2.8萬到4.1萬年前,主要分佈在東亞、東南亞和部分太平洋島嶼地區,以漢族人、日本人和朝鮮人為代表人群,與曹操、越南嘉隆帝和馬友友同源。同時,他的常染色體祖源成分里,擁有97.10%的北方漢族血統,2.85%的高山族血統。

「父母上世紀50年代工作分配到北京,我出生成長在北京,但祖籍其實是江蘇無錫,在WeGene的檢測結果中,江南地區被劃分為北方,所以是北方漢族血統,這樣也印證了結果。」程明檢測出的遺傳特徵還有「鏟形門齒、乾燥耳垢、粗大汗腺等」,都與東亞人的特徵相符。

程明所提到的23andMe公司,是美國在基因檢測領域專註消費級產品的一家知名公司,創辦於DNA密碼被破解沒多久的2006年。

不同於將基因檢測運用於臨床診斷,23andMe開創了對普通消費者進行基因檢測的先河。想要解讀自己的生命密碼,消費者只需花99到199美元,就能了解到基因中自己的祖源信息和健康風險等內容。

據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陳科博士介紹,目前基因檢測分為臨床和非臨床應用。臨床應用主要包括無創產前胎兒畸形的篩查,以及腫瘤突變的篩查、產前診斷等。目前國內的臨床檢查的應用產業化與國際同步,「甚至要走得更快一些」。但在國內的非臨床應用領域,近兩年,類似於23andMe這樣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基因檢測才在國內逐漸興起。

華大基因前副總裁陳鋼所創辦的WeGene便是被極客們認為與23andMe相似的基因檢測公司。創辦於2015年8月的各色科技則是一家專註於解讀人格特質等與心理學相關的特徵的基因檢測公司。兩者的資料庫大小分別為近3萬人和2000人。

與國外相比,國內在這類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的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基因檢測=新型算命?

提及基因檢測所帶來的改變,很多人都會想起美國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的案例。2013年,她通過基因檢測發現,自己從母親那裡遺傳了突變的癌症易感基因,日後患上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幾率高達87%和50%。為了避免病症發作,她提前通過預防性手術,將自己的兩側乳腺全部切除,之後還摘除了兩側卵巢及輸卵管。

她的舉動引起國外對基因檢測的爭論熱議。該如何看待基因檢測的結果,到底是讓人們更了解自己,還是提前陷入恐慌?

陳鋼表示,如果基因檢測結果能讓人對自己的健康產生一定程度的擔心或關注,只要在一定合理範圍內,便是件好事,可以促使人們採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是否導致過度的擔憂和焦慮」,實際上與用戶能否正確看待基因的作用有關。

各色科技曾專門策劃過一次討論:「基因檢測是一種新型算命嗎?」吳峰並不認為自己的基因檢測結果就是將自己釘在「偶爾抑鬱」的「恥辱柱」上。相反,他去做檢測,「就是不想認命」,想找到哪怕一點蛛絲馬跡來證明自己不用每年冬天都只能坐等抑鬱症發作。

「畢竟基因在很多因素上只是影響到概率,現實中並不一定是這種樣子。」覺得自己成績一直不錯的吳峰,意外地發現檢測結果顯示,自己竟不屬於學習能力特別好的那類人,「記憶力也一般,略有健忘。」而現實中的他則工作上升非常快,「能解釋這點的只能是我比較努力。」

這些基因檢測結果與現狀中的差異,讓吳峰相信,他可以通過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基因檢測結果顯示,我既不是天才,也不是被命運詛咒的人。我的過去和未來,所有的生活都掌握在自己手裡」。

那個發病的冬天之後,吳峰的抑鬱症就再沒複發過,而這歸功於吳峰對自己生活的維護與掌控。「我現在明白,得不得抑鬱症在於我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一度經常加班的他,也依然會堅持下班後去三里屯跑酒局會朋友,這一保持社交活躍度的做法是對抗抑鬱症的有效方式。

同樣,在程明看來,基因檢測的結果並非診斷,即使檢測出有疾病風險,也並不一定會發生。在健康風險方面,程明被WeGene檢測出冠心病、腦中風等的疾病風險相對較高。「這不意外,我的家族長輩里,的確有冠心病、腦中風。但現狀往往是環境和內部遺傳綜合作用的結果,沒必要太擔心」。

但事實上,像吳峰、程明這樣,能相對客觀認識自己基因檢測結果的人,卻並非多數。在各色科技CEO郭婷婷看來,國內普通消費者對於基因檢測結果的理解與認識,還遠未達到正確的程度。對此,陳鋼也有著同樣的看法。

如何看待基因檢測

如何讓用戶正確地理解檢測結果,是目前國內非臨床領域基因檢測公司所面臨的共同難題。

不少基因檢測公司為了向消費者推廣產品,打出「基因決定一切」的謬誤旗號,尤其是一些提供天賦基因檢測的公司,將營銷點放在望子成龍的家長身上,鼓吹「基因決定論」。

WeGene聯合創始人陳鋼認為,絕大部分所謂的「天賦基因檢測」都嚴重誇大了基因的作用,也進一步誤導了用戶對基因作用的正確認識。

由此,有學者提出,基因檢測服務不適宜直接面向消費者。

對此,陳鋼認為,由於基因組科學本身的複雜性,基因檢測的結果確實容易導致一般人對它的誤解,甚至導致不適當的應用,但這些都是能通過對產品的優化、對用戶的教育來解決的,而不應該一刀切地不再給消費者提供基因檢測服務。

陳鋼以一次基因檢測所測出的某疾病風險為例,假設基因檢測所得出的某用戶患某疾病的遺傳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如果只看『兩倍』這個說法,大家會覺得這件事很危險。但事實上,要正確看待這件事,就首先要清楚,這只是遺傳風險。而對大部分疾病來說,遺傳只是眾多患病因素之一。假設該病的遺傳影響比例是10%,10%已經是很高的比例,那麼你的遺傳風險大概是平均水平的1.1倍,而且風險背後還有發病率,如果平均發病率是萬分之一的話,那麼你的發病率就只是萬分之1.1,與最初的『遺傳風險是普通人的兩倍』這一表述,實際上相差非常多」。

「雖然你確實比別人的風險會高,但實際上這個風險影響是非常有限的」。陳鋼認為最關鍵的,就是基因檢測機構能否把這一正確的認知傳遞給用戶。

相比於產業上游針對基因檢測技術的改進,各色科技更專註於對基因檢測結果的通俗解讀。作為科學院認知神經學博士,郭婷婷所創建的各色科技團隊中,成員大多都擁有心理學、遺傳學、統計學等學科背景,擅長科普寫作和傳播。

而如何確保既通俗,又準確科學地傳遞基因信息,並且保證用戶所接收、理解的信息準確,對目前國內基因檢測企業來說仍是待解的難題。

「如果在解讀中,將得出某基因結果的複雜前提都拋開,只講最終的簡單結論,這樣對用戶來說雖然很通俗,也很容易理解,但這往往是錯的,或者是跟最初研究結論的偏差很大。但如果把所有前提條件都加上,用戶又會很難讀懂。所以如何把握好這個度,是最關鍵的。」 陳鋼說。

如今,WeGene已經開始嘗試對用戶進行深度訪談的調研,希望通過用戶調研,了解用戶接收到的信息,與WeGene希望傳達的信息是否存在偏差,從而進行改進。

而各色科技則希望通過將基因檢測結果與現狀心理測試相結合的方式,讓用戶明白,基因檢測與現狀往往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是後天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郭婷婷說:「這其實就是一種用戶教育。我們不提倡基因決定論,希望讓用戶明白基因的影響其實很有限。我們還會在顯著位置提示消費者,該結果不可用於醫療診斷。」

陳鋼認為,只有「讓他們(用戶)正確理解基因檢測是什麼,懂得如何判斷哪些基因檢測是靠譜的、哪些是合適自己的,基因檢測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才會更利於消費級基因檢測在國內的發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