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下午,美術學院副教授、玻璃藝術家鄭聞卿個展「如是我聞」在上海玻璃博物館舉辦。此次展覽也是藝術家鄭聞卿的首個個展,展出了《透明的聲音》系列、《曼陀羅》系列以及《芒》三個系列的六組玻璃與機械結合的大型裝置作品。這不僅是鄭聞卿近年來的思考與研究,也是圍繞線性玻璃在「動態」下與聲音和光的對話,以玻璃作為媒材,介入裝置藝術的創作,展開的一系列大膽嘗試。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展評報道。
▲ 開幕現場 藝術家鄭聞卿發言
▲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美術學院教授楊振宇發言
玻璃,一直處於我們生活的視線範圍內,人類通過打磨、煅燒、吹制等種種手段把它變成了生活中最常見的日用品。和其他繪畫性作品相比,玻璃藝術作品的本質特徵也即它的材料媒介「玻璃」。自1960年以來藝術開始走向了全球化進程,這一進程的實質改變就是藝術品的媒介性。選擇藝術作品的材料並不僅僅視為一種手段,而是和藝術品觀念的統一。藝術家開始對材料、傳媒和技術的應用有了更大的自由。
▲ 展覽現場
玻璃能夠折射光是它最大的特點,讓它擁有了和火一樣是一種能夠帶來神性的物品。在西方藝術史的發展進程中也從未停歇對「光」的追求。提香早期曾模仿拜占庭教堂中的馬塞克天頂進行創作,因為他迷戀它所帶來的光的效果。卡拉瓦喬的「暗繪風格」是將光線視作畫面的重點,明與暗的強烈對比更增加了畫面的戲劇性。在藝術理論發展史中德國著名文學批評家本雅明曾在他的著作《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中提出了「光暈」(Aura)的概念。「Aura」與獨一無二相關,藝術作品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性,即真實與權威。有光暈的藝術是無法複製的,即使是最完美的複製,也缺少獨一無二的特性。我們可以看到「光」成為了我們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並成了與「神性」密切相關的概念。
「如是我聞」展覽中鄭聞卿利用光、影與聲音營造了一場視覺的幻象。也打破了觀眾對於玻璃藝術的一種既定理解。在我看來將鄭聞卿在此次展覽中的作品視為「裝置藝術」而非「玻璃藝術」也許更恰當。一位藝術家如何能被稱為一位出色的藝術家,除了他與眾不同的藝術觀念與創作形式,其次是他能否對自己使用的創作材料非常熟知,讓材料成為創作本身的一個工具。展覽中的六件作品全部是線性的拉絲玻璃,我在採訪藝術家鄭聞卿時她說在製作的過程中因為玻璃熔點的高低等等斷過很多次,也因此出現了很多自己在創作前不曾想過的方案,正是這樣的未知與新知讓她在玻璃藝術這個方向堅持了十餘年。玻璃的易碎性使它相比於其它藝術媒介更難掌控,加之鄭聞卿女性藝術家的身份,她超過十年的堅持也讓她成為了玻璃藝術領域中最具精神力量的一位藝術家。
▲ 展覽現場
面對如此易碎的玻璃絲,策展人劉瀟卻故意拉近了其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這是此次展覽的另一個核心。六件大型玻璃裝置被置於一個黑色的鏡面空間內,策展人談到要觀眾使用自己手中的手機光線來照射這些看起來脆弱的玻璃絲,由特殊的震動裝置和觀眾自我的觀看方式共同構成了整個展覽的觀賞效果。可見整個展覽空間處於一個不確定的狀態,它的屬性來自觀眾本身,觀眾不但可以通過玻璃上不同的折射點來看每件作品,也能因此充分感知鄭聞卿創作下的玻璃魅力。這種方式無疑增加了整場展出的戲劇性效果。
▲ 《曼陀羅-II》玻璃光纖亞克力鏡面650×140×280c m 2017
我們通過光線尋找生命,聲音感知生命。除了觀眾在光線下的自我觀看方式,位於展廳中段展示了與聲音有關的玻璃裝置《透明的聲音》系列。每件成組的玻璃絲都結合了一個敲擊的裝置,金屬棒會每秒敲擊其中固定的玻璃絲。這間展廳中大大小小擺放了十餘組玻璃絲,且每組敲擊的頻率不同,合起來聽是一首完整的樂譜,分開又是其中的每一章回。這種通過聲音傳遞的浸入式展覽方式和前一組通過觀眾自我的光線互動一樣都拉近了觀者與作品之間的距離。而展廳中最大的一件《曼陀羅》是由複雜的機動裝置和長達6.5米的拉絲組成,並在末端設置了一個特別的縮影觀看,整個裝置在安裝過程中就耗時48小時,可見創作過程中巨大的工作量。
▲ 《曼陀羅-I》玻璃鋼裝置 LED 直徑210cm 2017
鄭聞卿說:「我迷戀玻璃藝術中的這些不可控因素,也正是這些成為了我前進的動力。」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術學院玻璃藝術系主任、副教授的理查德·懷特利(Richard Whiteley)在此次展覽前言中寫到:「鄭聞卿是一個雕塑家,一個鍾情於玻璃所能表達、所能饋贈的雕塑家。她的重點在於探尋:這種材料能夠為我與雕塑的對話帶來什麼?無論運用何種媒介,我認為這種感知力正是塑造偉大作品的關鍵所在。」
(以下為了方便閱讀,「鳳凰藝術」= Q, 鄭聞卿= 鄭)
鄭聞卿對話「鳳凰藝術」▲ 鄭聞卿
Q:在您的首次個展「如是我聞」中的展覽作品中基本呈現了一個線性拉絲狀態的玻璃,這種玻璃狀態您是如何考慮的?
鄭:本身我就是想要表達玻璃絲的一種脆弱和敏感,所以這個心理過程也是我必須要承受歷練的。線性狀態也是我個人喜歡的一種形式,因為它有虛實之間的一個關係。你說它是虛的嗎?它卻實實在在是在的。你說它是實在的嗎?它好像又很透明。所以這個線性我覺得就是一個虛實之間的東西,我很喜歡這種虛實之間的感覺。在《曼陀羅》那件作品中我可以把它捆在一起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整體感,我也可以把它分開,那它就是一個有呼吸感覺的作品,所以我喜歡用線性的方式去做。
Q:玻璃絲的成型是怎樣的一種創作方式?
鄭:玻璃絲採用的是窯制的方式,它的溫度曲線都會控制絲的長度、粗細等等,所以這其中有很多是不可控的,也很困難。但我也對玻璃料性的研究也有十幾年了。
Q:在您整個藝術生涯中為什麼會想把玻璃這一媒介作為今後藝術發展的方向?
鄭:因為我本身對玻璃的研究也有十幾年了,我不是說要立足於這個領域,而是我看中了這個材質。這個材質非常地誘人,它的折光、透光能夠讓我感興趣。所以我去掌握它的技術也是為了我藝術的表達。我覺得玻璃和其它這些裝置的結合更能夠體現出玻璃材質的敏感和脆弱的一面。
Q:那麼您為什麼會想要把玻璃和裝置結合在一起?
鄭:這種呈現的方式是因為我迷戀藝術中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玻璃藝術裡面有那麼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我在窯爐裡面可以控制它百分之多少,但我卻不能百分百都控制,它有那麼一些無法控制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從這點看讓我能夠有慾望去了解那一部分不可控的因素。我覺得這是很誘人的,為什麼會這樣,我怎麼才能提高我的控制率等等,並且會挑逗我去征服它。比如我想達到某種效果的絲,我就會去研究半年、一年當我發現我可以用了,我就會去使用它。
更多作品照片▲ 《曼陀羅-I》玻璃鋼裝置LED 直徑210cm 2017
▲ 《芒》玻璃木 LED 300×400×155 cm 2017
▲ 《透明的聲音-I》玻璃鋼裝置 90×60×85 cm 2016
▲ 《透明的聲音-IV》玻璃木箱裝置500×400×300 m 2017
__(鳳凰藝術 現場報道 撰文/VANESSA 責編/BingHsiao)__
這麼好的新展覽 不點圖去看看?
▲ 原地前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email protected]。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