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分析及趨勢展望

入世以來,隨著農業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農產品貿易迅速發展。農產品貿易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緩解國內資源和環境壓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了部分農產品進口增速過快給國內市場與生產帶來一定壓力等問題。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準確把握農產品貿易特點,深入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科學判斷未來發展趨勢,對促進農產品貿易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產品貿易變化主要特點

(一)總體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貿易規模持續快速擴大,貿易地位和影響不斷提高。農產品貿易總額由2001年的279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1875.6億美元,增加5.7倍,年均增長14.6%;其中,進口額由118.5億美元增長到1168.8億美元,增加8.9倍,年均增長17.8%;出口額由160.5億美元增長到706.8億美元,增加3.4倍,年均增長11.2%(圖1)。從2004年起,農產品貿易由長期順差轉變為持續性逆差,2015年逆差額達到462億美元,比2004年擴大了8.8倍,年均擴大23%。農產品貿易額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5.8%提高到2015年的19.9%2014年,農產品進口總額已居世界第二位,出口總額居世界第六位。

12001年以來農產品進出口額變化

1.近年來穀物進口增勢強勁,三大穀物產品由凈出口轉為凈進口

根據Comtrade數據,2001-2009年間,小麥進口量在個別年份較高,大米、玉米的進口量一直較小,大米進口量最高只有70多萬噸,玉米進口量不足10萬噸,佔世界貿易量的比重也較低,多數年份均在3%以下。2010年以來,穀物進口快速增長,從2011年開始三大穀物產品均呈現凈進口。據海關統計,大米進口量由2010年的39萬噸增長至2015年的338萬噸,小麥進口量由123萬噸增長至301萬噸,玉米進口量由157萬噸增長至473萬噸,分別增加了7.7倍、1.4倍和2倍。與國內產量和消費量相比,三大穀物產品進口量總體較小,仍保持很高的自給水平。2009-2011年穀物自給率均在99%以上,2012-2015年自給率在98%左右。2012年以來,大麥和高粱被作為玉米的替代產品且進口價格較低,同時不受進口配額限制且飼料企業進口高粱和大麥的許可條件放寬,導致大麥和高粱產品進口激增。2015年大麥和高粱進口量分別為1073萬噸和1070萬噸,而2010年大麥和高粱進口量僅為166萬噸和0.4萬噸。

2.油籽、植物油、棉花、食糖等產品進口量持續快速增長,個別產品進口佔全球貿易量近半

在需求拉動和市場開放效應的共同作用下,入世以來,油籽、植物油、棉花、食糖進口首當其衝,持續快速增長。20012015年,以大豆為主的食用油籽進口量由1567.6萬噸增長到8757.1萬噸,增加近5倍;食用油進口量由167.5萬噸增長到839.1萬噸,增加4倍;棉花進口量由19.7萬噸增長到175.9萬噸,增加8倍。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棉花進口額占農產品進口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32%提高到2015年的40.3%。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棕櫚油和棉花進口國,進口量佔世界大豆、棕櫚油和棉花貿易量的比重從2001年的24.3%9.7%1.5%分別增長到2015年的63.6%14.6%22.8%[1]2001-2009年,食糖進口量保持在70-140萬噸之間,佔世界貿易量的比重在3%左右。之後食糖進口明顯增長,2011年首次超出194.5萬噸的關稅配額量,達到291.9萬噸,2015年進口量增至485萬噸。

3.奶粉、豬肉、羊肉進口量持續攀升,牛肉、水產品進口量波動較大

2001-2015年,乳品進口量由20萬噸增長到179萬噸,年均增長16.9%,佔全球貿易量的比重由1%提高到15.1%;豬肉進口量由9萬噸增長到77.8萬噸,年均增長16.7%,佔全球貿易量的比重由不足3%上升到20.3%;羊肉進口量由3萬噸增長到22.3萬噸,年均增長15.4%,由於全球羊肉貿易量基本保持穩定,羊肉進口量佔全球貿易量的比重快速提高,由2.1%上升到28.3%;牛肉進口量在2002年曾達到1.1萬噸,隨後下降到1萬噸以下,2009年開始有所恢復,2015年增至47.4萬噸,佔全球牛肉貿易量的13%。水產品進口量在2005年曾達到407萬噸,隨後降至400萬噸以下,2011年以來有所恢復,2015年達到408.1萬噸,佔全球水產品貿易量的9.8%

4.園藝產品和水產品等優勢產品出口穩步上升,但近年來增長乏力

入世以來,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穩步發展,為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農業增值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入世以來,蔬菜、水果出口量佔國內產量的比重不足3%,但出口額佔國內產值近6%,水產品出口量佔國內產量的比重不足5%,出口額則佔國內產值的10%2001-2009年,水果出口量年均增長17.1%20102011年水果出口量連續兩年下滑,2012年止跌企穩,增速僅為1.4%2013年出口量為483.7萬噸,比上年下降0.5%2014年出口量繼續降至436.1萬噸,下降9.9%2015年出口量增至450.3萬噸,增長3.3%2001-2011年,蔬菜出口量年均增長9.5%2012年蔬菜出口出現明顯下滑,出口量下降4%,出口額下降14.9%2013-2015年國內蔬菜供應充裕,出口實現恢復性增長,2015年出口量為1018萬噸,增長4.3%,出口額為132.7億美元,增長6.2%2001-2013年茶葉出口量年均增長2.3%2014年出口量下降6.7%2015年出口恢復至2013年水平。2001-2013年水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14.1%2013年出口額僅增長6.7%2014年出口額增長7.1%2015年水產品出口下降,出口量406萬噸,下降2.5%,出口額203.3億美元,下降6.3%

(二)結構變化

出口方面,2001-2015年間,農產品出口總額所佔比重較高的是水產品、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和畜產品等。水產品出口比重總體穩定,保持在25%以上,2015年達到28.8%,出口呈現明顯的遞增趨勢。蔬菜水果出口占農產品總出口額的比重增長較快,2001年出口比重為19.5%2015年已達到28.5%。畜產品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但仍佔據重要地位,2001年出口比重為16.6%,之後逐漸下降,2015年降至8.3%。穀物產品出口比重變化較大,2001年出口比重為6.9%2003年升至12.5%,之後下降明顯,2008年之後比重均在2%以下,2015年僅占0.6%(表1)。總體來看,農產品出口仍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主要出口品種相對穩定;土地密集型產品出口較少且呈下降趨勢。

12001年以來主要農產品出口比重變化

進口方面,進口農產品佔比較高的是食用油籽、畜產品、穀物產品和水產品等。食用油籽特別是大豆進口增長迅猛,2001年進口比重為27.0%2009年增長為39.2%,之後有所下降,2015年占32.8%。畜產品進口比重一般在10%以上,2001年為23.5%,之後有所下降,2009年占12.5%2015年增至17.5%,肉類、乳製品、蛋品、蜂蜜及其它食用動物產品進口量均有所增加。水產品進口比重呈下降趨勢,但仍為重要的進口品種,2001年為15.8%2015年下降到7.7%。穀物產品進口佔比一直較小,但卻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2001年為5.4%2004年增長至8.0%,之後逐漸下降,2008年僅占1.2%,從2009年開始比重不斷提高,2015年升至8%(表2)。總體來看,農產品進口主要以土地密集型產品和國內需求增長較快的優質產品為主。

22001年以來主要農產品進口比重變化

(三)區域變化

從洲際來看,亞洲、歐洲、北美洲是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2001年,對三大洲出口占農產品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69.6%9.5%10.6%,之後亞洲出口比重下降,歐洲和北美洲出口比重上升,2015年對三大洲出口占農產品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64.5%14.7%12.8%;而農產品的進口市場則較為分散,主要是北美洲和南美洲,其次是亞洲。其中對亞洲的農產品貿易存在順差,而且差額比較穩定,而對北美洲和南美洲則存在較大的逆差。

從出口市場看,2001年以來,農產品出口市場總體變化不大,主要為美國、亞洲國家和地區,2015年,日本、香港、美國、韓國仍居前四大出口市場,泰國取代越南成為第五大出口市場。其中對日本的出口額最高,占農產品總出口額的14.4%。對泰國出口額快速增長,2015年比上年增長33.5%,對香港的出口額增長2.2%;對其他三國的出口均呈現下降,對日本出口下降8.3%,對美國出口下降1.2%,對韓國出口下降10.6%

從進口市場看,2001年以來,農產品進口來源地趨於集中,與周邊國家和地區貿易持續走強。主要進口來源地包括美國、東盟、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和歐盟等,成為美國、巴西和阿根廷農產品的第一大進口國,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佔據重要地位。2015年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和阿根廷位居前5位,阿根廷超過紐西蘭成為進口第五大來源國,其中美國是農產品最大的進口國,進口額約佔當期農產品進口總額的21.2%,其次是巴西,占17%2015年,除阿根廷外,從其他4個進口來源地的進口金額均呈現不同程度下滑,從美國進口額比上年下降14%,從巴西進口金額下降7.9%,從澳大利亞進口額下降1.2%,從加拿大進口額下降6.4%;而從阿根廷進口額增長12.7%,阿根廷從2014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5位。

二、影響農產品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

影響農產品貿易變化的因素較多,既有國際因素也有國內因素,既有宏觀因素也有微觀因素等。在眾多影響因素中,需求因素、國際競爭力、國內貿易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最為重要。

(一)國內需求剛性增長,國際需求相對萎縮

農產品需求保持剛性增長態勢,人均GDP2000年以來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5年已達到8016美元,而人均農產品消費量與人均GDP高度相關,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進了農產品消費增加,未來隨著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農產品需求還將呈剛性增長態勢,部分農產品還將存在一定的缺口。例如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畜產品消費量不斷增加,導致畜產品進口明顯增長。2015年,牛肉進口量47.4萬噸,比上年增長59%;豬肉進口77.8萬噸,增長37.8%。而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國際農產品需求相對萎縮,農產品出口困難重重。2009年,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額較上年下降了2.2%,對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地區農產品出口額分別下降了12.4%6.7%6.6%16.6%2010年,穀物、食用植物油、食用油籽等產品出口更是下降了9.3%17.2%19.9%2011年以來雖有所恢復,但出口增幅明顯放緩,2015年再次出現下降。在國內需求剛性增長、國際需求相對萎縮的形勢下,必然出現進口快速增長而出口增長緩慢甚至下降。

(二)國內生產成本快速增長,國際生產成本相對穩定

近年來,由於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人工和土地成本上升等原因,農產品生產成本快速上升,2003-2014年,三大主糧生產成本每畝年均增長10.4%,蔬菜成本每畝年均增長11.9%,養豬成本平均每頭年均增長16.6%。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導致很多農產品不具備價格優勢,出口競爭力減弱。而主要出口國農產品生產成本總體比較穩定,且在世界農產品產量不斷增加的形勢下,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呈現明顯的下跌態勢,從而導致國內外農產品價差持續擴大。例如2015年,墨西哥灣2號黃玉米到岸稅後價持續低於國內玉米銷區價,每噸價差達600-900元。

(三)農產品市場高度開放,貿易環境顯著變化

2001年以來,嚴格按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開放農產品市場,現有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為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84%的農產品稅目的關稅低於29%,其中25%的農產品稅目稅率低於10%,且關稅形式單一,從價稅比例達99%,關稅制度極其透明,實施稅率和約束稅率一致。除10來個島國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競爭力很強的國家外,其他國家農產品關稅水平都遠高於,實際上是世界農產品市場開放度最高的國家。同時,各國更加重視農業基礎地位,發達國家出於開拓市場目的,發展家出於發展農業和糧食生產目的,不斷開展多雙邊貿易談判和自貿區談判,加強與農業貿易合作。

(四)人民幣大幅升值,價格競爭力下降

20057月啟動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明顯升值。2005-2013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32.3%。人民幣升值降低了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導致出口數量減少,進口增加。在人民幣升值與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一些農產品進口來源國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2005-2015年,巴西在農產品進口份額比重由10.5%提高到17%,加拿大由4%提高到4.5%;自美國大豆、禽肉、水果進口額年均增速分別為24.2%35.7%16.4%

三、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勢展望

(一)多雙邊談判穩步推進,農產品市場將進一步開放

入世以來,農業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目前已成為世界上農業開放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農產品貿易快速發展,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相互作用不斷增強,農產品貿易對國內產業的影響更加直接、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未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分工不斷擴大和深化,產品以及技術、信息、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和配置,各國經濟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呈現出大大加深的趨勢,多雙邊貿易談判將繼續加快,將使農產品市場更加開放。

(二)農產品進口繼續增加,國內產業壓力越來越大

受資源條件限制,農業基礎競爭力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保護和調控政策空間,入世以來部分開放度較高的農產品大量進口對國內產業造成了一定衝擊。未來隨著農產品需求增長,而國內農產品供給受資源環境約束,增加大宗農產品進口,是必然的現實選擇。但由於缺乏有效的政策調控手段,一些農產品的大量進口將對國內市場價格形成打壓和抑制,將對國內生產造成巨大壓力。受農產品小規模生產影響,大宗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普遍高於世界主要出口國,種植比較收益將受到影響。

(三)傳統優勢產品競爭力下降,農產品出口增長緩慢

在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品種中,從出口量來看,2015年除蔬菜還保持較大的凈出口,水果受進口快速增長影響,僅保持1.8萬噸的凈出口,水產品已演變為凈進口。在農產品市場高度開放的同時,國外農產品市場保護程度仍然很高。國際上大量農產品仍保持高關稅、高補貼,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SPS)和技術性貿易措施(TBT)呈現數量不斷增加、標準不斷提高、程序越來越複雜的趨勢。一些國家還將貿易壁壘延伸到低碳、匯率、知識產權等領域。這將給優勢農產品出口帶來很大障礙。

(四)全球經濟增長依然緩慢,農產品貿易環境不容樂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為2.4%2016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為2.9%-3.4%。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逐步好轉,2015年增至2%2016年將升至2.2%;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放緩,2015年下降為4.3%2016年將升至4.7%。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仍然存在,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和資產價格的破壞性調整可能帶來金融風險,而潛在產出增長下降依然是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的重要風險。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將影響消費者收入增長和消費需求,各國宏觀經濟政策更多地轉向促進內需,全球農產品貿易環境將受到不利影響。

(五)國際市場價格繼續下行,國內外價差依然明顯

OECD/FAO農業展望報告和國際穀物理事會(IGC)估計,2015-2016年世界主要農產品供給普遍增加,農產品需求相對穩定且增長速度較慢,其中穀物產量仍處於較高水平;大豆、棉花和食糖等主要農產品供求形勢較好,庫存水平有所提升;肉類和奶類產量繼續增長,供應較為充足。在此背景下,2016年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而主要農產品價格短期內總體穩定,長期受生產成本增加影響仍將呈上漲趨勢。在此形勢下,國內外農產品價差依然明顯。

綜合來看,目前主要農產品進口均呈較快增長趨勢,考慮到國內外價差依然明顯,預計未來的進口壓力仍然存在,進口額可能繼續增長;隨著各級政府相關出口促進政策的實施以及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出口形勢有望好轉,但增速相對緩慢。預計農產品貿易逆差將長期存在。儘管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下行增加了糧食進口,對國內產業發展造成一定的壓力,但對國內供需總量平衡格局和價格的影響有限。在全球糧食產量再獲豐收的背景下,國際糧食價格依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在目前國內外糧食市場已經形成較大價差的形勢下,國際市場的下行走勢將對糧食市場及貿易帶來一定影響,需要密切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