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她離婚成全了前夫,自己也活成了傳奇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

可在康橋,徐志摩不僅邂逅了林徽因,也負了張幼儀。人們常談他和林徽因是如何的才子佳人,和陸小曼又是如何熾熱濃烈,卻鮮有人說起15歲就嫁於他的張幼儀。張幼儀說,「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有人用「時代的悲劇」來形容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婚姻。因為那個時代主題是「辭舊迎新」,徐志摩高喊著要做「離婚第一人」,就在朋友的祝賀聲里把婚離了。

他們是封建習俗下的包辦婚姻,13歲就定親,成親之日才是兩人第一次見。

徐志摩也自認為這場離婚是「創舉」,在他赫赫有名的才子名號下,被離婚的張幼儀好像就被蓋章是配不上他的人似的。

但事實上呢,張幼儀家世顯赫,是上海寶山的大戶人家。她的爺爺是朝廷高官,父親是一代名醫。家中大宅分為兩個院子,一處府邸一處閑居,還有一間開了八扇桃花心木門的前廳。家裡有普通人家想都不敢想的東西,比如說兩頂私人的轎子,純種的德國牧羊犬。

她的二哥張嘉森是梁啟超摯友,曾任段祺瑞內閣國際政務評議會書記長和馮國璋總統府秘書長;

四哥張嘉璈則是金融家,曾任銀行總經理,投資公司董事,中央銀行總裁,中央信託局理事長等職。

而徐志摩家,則是浙江硤石首富,被第一個去打探徐家情況的張幼儀的六哥稱為,「豬群里的一頭牛」,意指當地平民條件一般,但徐家確實是有錢。

張幼儀兄弟姐妹12人,八男四女,她是二姐。差一點,要和徐志摩定親的就不是她而是她的大姐。

但因為算命婆給大姐算命后,說她要到二十五歲才能出閣,否則丈夫就會早死。於是家裡人一時便沒了給大姐談婚論嫁的念頭,張幼儀的婚事就排在了第一位。

而徐志摩則是最疼她的四哥幫她物色的。為什麼說他最疼她?三歲時張幼儀被母親和姥姥逼迫裹腳,哭的撕心裂肺,是四哥最後受不了去給母親說「若沒有男人娶她,我便來照顧她」。

於是張幼儀成了張家第一個沒有裹腳的女子,在當時可是新潮。

四哥時任浙江都督秘書,有一部分公務是視察學校,在一次視察工作中發現了一位學生文筆了得,並且書法格外有力,再一打聽他還是當地有錢好人家的獨生子,便給徐家去了信說了結親的願望。

徐父親自回信:「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

這就是她和徐志摩訂婚的由來。

▲左為張幼儀二哥,右為張幼儀

2.

她和徐志摩的訂婚方式如今看來太封建老舊,完全是「父母之命」,但在當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張幼儀也覺得這門婚事合理,於是又緊張又滿懷期待的等待出嫁,還暗暗想:「要好好侍奉丈夫,照顧公婆。」

但已經接受了新興文化的徐志摩對這種婚事頗為鄙夷,第一眼看到張幼儀照片時就嫌棄,「鄉下土包子」。她是富家小姐出身,怎會「土」?我想,徐志摩說的「土」應該是指封建習氣的「土」,因為他們不是新潮的「自由戀愛」。

張幼儀的出嫁極為排場。張家人為了讓她在夫家能夠獲得足夠的地位與重視,陪嫁的傢具都一律是從歐洲採購。

「鼓鼓的沙發,帶墊腳凳的扶手椅,玻璃陳列櫃,帶五個大抽屜的櫥櫃」,最後竟多到連一列火車都塞不進去,張幼儀的六哥不得不從上海用駁船送過去。

▲上圖為《人間四月天》中劉若英飾演的張幼儀

到了徐家所在的硤石后,還要一件件的搬著穿過鎮上的大街。還不是像如今簡單粗暴的搬運,是依照後來使用的方式布置好后抬著搬運:

「在玻璃櫃里放滿精緻瓷器,給餐桌鋪上上等亞麻桌布,又擺上雙人份的碗,盤,茶杯,湯匙,筷子,甚至還放了一隻插著一朵紅花的花瓶。」

這樣的陣仗讓徐家鎮上所有的人都在街道兩旁圍觀稱奇,真是氣派極了。

出嫁當天,張幼儀頂著沉甸甸的蓋頭,滿懷期待地想著等徐志摩掀開時,能對她笑一笑。但她自始至終看到的都是他一張嚴肅臉。

不過洞房夜倒是很誠實,張幼儀形容他「充滿期待地站在房間那頭注視著我」,他們在床第之間自然的成為夫妻,但卻毫無言語交流。她想與他說話但又膽怯,便等他先開口,沒想到徐志摩竟一句話都沒同她講,他們之間的沉默便從那一夜開始。

3.

其實張幼儀並不是那種封建守舊的女子。至少,不完全是。

首先,她確確實實地沒有裹腳,一雙大腳最初還被不少人笑話。但後來「流行」了之後,這也成為張幼儀的驕傲:看,我也有像新女性的部分啊。

其次,她有求知慾,也早早地就想上學。12歲那年因為偶然在報紙上看到蘇州一女子學校招生,學費便宜的驚人:一學期只收五銀元,包括食宿費,書本費還有假日往返蘇州的火車票錢。

所以即使當時家裡沒那麼有錢,父親還是應允了她和大姐一起去求學。

她在學校格外認真,老師對纏腳的女生很寬容,而對像她這樣「大腳」的則要求嚴格,上課回答問題錯了都會費心給她糾正,她成了老師們的得意門生。

可惜的是,一年後她和徐志摩訂婚,再回到學校老師便也不再管她,因為知道她不久就要離開去嫁人了,在她身上耗費心力沒有意義。

雖然只學了一年書,但張幼儀確也並非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封建女性。可惜的是,他根本不曾去了解她半點,就直接給她蓋章了「無知」。

即使她並未裹腳,徐志摩也稱他們的結合是「小腳與西服」,既不相稱也讓人難堪。

▲穿西服的徐志摩

4.

剛結婚不久徐志摩便外出求學,張幼儀因此說自己根本就沒辦法了解自己的丈夫,因為在一起的時間都是屈指可數。

徐志摩在家的時候,他們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外(這也是為了讓父母早抱孫子),其餘時間便對她不理不睬。甚至他對傭人說的話都會比和她說的話多,眼光從來只從她身上掠過,當她不存在一樣。

張幼儀覺得委屈,心想徐志摩和自己的哥哥們都那樣好,對自己的家世該是滿意的,為何這般待她?又想,我的父親和哥哥都是有學問的人,她和他們都能自如地交流,怎麼偏偏徐志摩不可以?

她想不通,但也不知如何應對所以依舊保持沉默。

在婚姻的前五年,她能做的就是等待徐志摩放假回來,即使不與她說話她也能見到他。終於在第五年時,因為兒子已經3歲,徐志摩又常常不寄信回家,徐父母擔心他出什麼岔子,便同意了張幼儀去法國陪讀。

在去往法國的輪船上,張幼儀既緊張又興奮,還在努力想家庭老師給自己上課的場景,希望到了之後徐志摩會注意到自己學識有長進。

然而,她在甲板上不耐煩地等著上岸時,看到徐志摩的那一瞬間就心涼了。

他穿著黑色大衣,圍著白色絲巾,即使她從未見過他穿西服的樣子,她也一眼就認出來是他。因為「他是那堆接船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在那兒的表情的人」。

她站在徐志摩對面時,已經把臉上急切,快樂,期望等種種表情收斂住了。「在那一刻,我痛恨徐志摩讓我變得如此呆板無趣。」

徐志摩毫不掩飾對她的鄙夷,接上她之後馬上就說想去巴黎看看,其實只是想要她快點換掉那一身土氣的衣服,即使這是她來之前千挑萬選,在前一天晚上小心翼翼換上的。

她穿著新衣服和徐志摩在巴黎照相,然後寄給徐的父母,讓他們看看他們在異國有多「幸福」。

5.

或許是時代原因,徐志摩對西方化的東西極為痴迷,極力想擺脫封建舊思想的桎梏,處處都要努力的「新潮。特別是在張幼儀面前,他有著顯而易見地優越感。

在他們從巴黎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張幼儀因眩暈嘔吐,徐志摩嫌棄她,「你真是個鄉下土包子」。可過一會兒,他自己也吐了。

下飛機以後,徐志摩又突然之間變的生龍活虎,用英文和兩個來接機的好友熱情的交談。都是人,幹嘛要講英文?

這些都是張幼儀不屑也不理解的行為。

和徐志摩一起在國外安頓下來以後,張幼儀每天做的還是「等待徐志摩回家」的事情,一日三餐,打掃洗衣,就像一個傭人一樣。他總對她說,「你懂什麼」,「你能說什麼」,兩人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

一天,徐志摩帶一位女性朋友來吃飯。張幼儀以為這是他要納的「妾」,一邊告訴自己要接受,一邊去審視她:外表在努力的打扮洋氣,但是竟然有雙裹了的小腳!這讓她差點笑出來。她也注意到徐志摩也在不時去瞄這位朋友的腳。

朋友走後,徐志摩問她覺得那位女士如何,她驕傲地答「她看起來很好,但是小腳和西服不搭調。」沒想到這句話刺激到了徐志摩的怒點,為此他大發脾氣。這也成為他們關係的終點。

其實,徐志摩不是在為這位女士不平,而是從她不搭調的「小腳和西服」上看到了自己。他努力去適應西方文化,穿西服說英文,但卻掩蓋不住他夫人是「小腳女人」,這既讓自己難以接受也覺得丟臉。

即使張幼儀並沒有裹腳,可她也是包辦婚姻而來的妻子,不是他所嚮往的自由戀愛。

6.

他們在英國劍橋附近的沙士頓居住期間,張幼儀又懷孕了。

沒想到徐志摩知道后立刻說:「把孩子打掉。」

「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了。」

「還有人因為火車事故死掉,難道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最終因為張幼儀實在不知道去哪裡打胎,而徐志摩又不再提起,一拖再拖之下也就耽誤了。

那晚因為「小腳與西服」吵架后,徐志摩提出離婚,之後便不再同她講話,全然忘了她已經懷孕。一周后他不告而別,張幼儀對他的去向一無所知。

她自己過了一段艱難的日子,甚至想過要了結自己的生命,但又因為根深蒂固的孝道思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打斷了這個想法。

這中間徐志摩還曾差自己好友黃子美來傳話,問她:「你願不願意做徐家的兒媳婦,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張幼儀覺得荒唐,把他趕了出去。

無助之下,她向二哥求救,收拾東西去了巴黎。之後又在法國鄉下住的二哥朋友家中保胎了數月,生產前又隨七弟去了柏林,最終在柏林生下了二兒子彼得。

▲張幼儀二子彼得

沒想到在她剛生產身體還未恢復時,就等來了特意來逼離婚的徐志摩。

她說要等父母批准,徐志摩著急說:「不行不行,你曉得,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在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

張幼儀最終還是在離婚文件上籤了字,「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

然後看著徐志摩和他的朋友們歡天喜地,「太好了,太好了。你曉得,我們一定要這麼做,已定要擺脫舊習氣」,他終於如願成了民國歷史上「文明離婚」的第一人。

張幼儀後來說,自己當時雖然點頭,但心裡卻覺得倒胃口。

▲《人間四月天》中周迅飾演的林徽因,和黃磊飾演的徐志摩

簽字之後徐志摩還特地去醫院看了他的孩子,把臉貼在玻璃上看得入迷,但卻始終沒有問她如何養他。

離婚文件上寫的徐志摩要給張幼儀的5000美金,據她所說也沒有給。

後來徐志摩還在報紙上登了《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通告》,向全世界宣告他們離了。但依舊沒有挽回並不想破壞他們家庭的林徽因的心,林徽因還是嫁給了梁思成。

▲左起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7.

張幼儀說,她一直把她的一生看為兩個階段:「德國前」和「德國后」。

「去德國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國以後,我一無所懼。」

離婚後她獨自帶著幼子在德國生活,和一位名叫朵拉的朋友合住,一起搬了好幾次家。同時,她還開始學德文,在德國裴斯塔洛齊學院學習幼兒教育等課程。

期間還曾有遇到過追求者,但因為她牢記四哥的教誨:「未來五年內,都不能教別人看到你和某一個男人同進同出,要不然別人會以為徐志摩和你離婚是因你不守婦道」,於是便一口拒絕了想同她結婚的人。

風言風語多麼可怕,她和徐志摩離婚已經全國皆知。幾年後她回國時,在火車上對面的兩個女性都還在議論她離婚的事,猜測她一定是太丑太沒有文化,徐志摩才同她離婚的。

彼得三歲時,因為喝了過期牛奶腸子里生了寄生蟲,她無力帶他去瑞士最好的醫院看病,向徐家二老要錢時竟也被拒絕(這是她後來一直沒想通的事),彼得終是夭折了。孩子去世一周后徐志摩來看望她,稱是徐父徐母放心不下,還帶她一起去義大利旅行散心。

張幼儀似乎一直對徐志摩格外寬容,他提出什麼她都是答應。

旅行途中她才知道,這次旅行其實是徐志摩在「逃難」,彼時他正和名媛陸小曼打的火熱,但陸小曼是有夫之婦,丈夫還是警察廳廳長,揚言說要殺了徐志摩。

因此他每天早上都在等胡適給他發的電報,終於有天收到消息可以安全回家了,陸小曼丈夫不僅不殺他,還答應了離婚。

徐志摩回國后張幼儀繼續自己的學業,直到收到徐家二老的來信,稱需要她的應允他們才答應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事,希望她馬上回國。

▲陸小曼於徐志摩

於是,在離家11年後,煥然一新的張幼儀終於踏上了歸國的路。

8.

她不出意外地在徐家二老面前答應了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事。

他們大婚當天她未去,但在婚禮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徐志摩請來的證婚人梁啟超,將徐志摩好一頓訓斥,讓他們尷尬不已:「

「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在徐志摩家中張幼儀地位尷尬。一方面是她已經同徐志摩離婚,按理說和徐家不再有瓜葛,但另一方面徐家二老依舊只認她是兒媳,甚至在之後看陸小曼不順眼時搬去和張幼儀同住,這些她都處理得妥妥帖帖。

因為她始終覺得對徐家二老依舊有責任,這是伴隨著她長大的價值觀,是她沒辦法丟棄的觀念。

另一邊才是反轉勵志劇的開幕。

她後來出任了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的副總裁,讓這家銀行走出了困境。她也是近代史上第一位女銀行家。同時,還擔任上海最時髦的雲裳服裝行的總經理,徐志摩亦有參股。

她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妥當,每天分秒不差的九點整到銀行,她的辦公桌在銀行最裡頭,這樣銀行前面的情形她就能一覽無遺。

下午5點會有專門的老師來教自己文學,以此彌補從15歲起就沒有接受正規教育的遺憾。

跟著老師上完一個小時左右的課後,就去服裝行打理生意。眾多上層社會的閨秀淑女、社交名媛都以能穿上「雲裳」的服裝為榮。

她和徐志摩離婚後,反而相處地比之前要好。他在上海時習慣去「雲裳」找她,旅行前便會來此定做襯衫或者長褲,她似乎終於成了他所理解的新潮人中的一員。

張幼儀說:「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絲毫不提對徐志摩當年對她惡劣行為的氣。

9.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又來雲裳服裝行拿他定做的襯衫,第二天他要搭航空公司的郵政飛機去北京,參加林徽因的建築藝術演講會。

張幼儀得知后勸他不要搭這種免費的飛機,他大笑著說不會有事的。他之所以坐航空公司的飛機而不做外國的,是因為他有本免費的乘機券,航空公司要利用他做廣告。

次日,他搭乘的飛機因為大霧天氣觸山爆炸,機上連他三人無人生還。

陸小曼因為太過痛苦拒絕承認事實,把傳電報的人拒之門外,最後徐志摩的身後事都由張幼儀料理。

她先是告訴徐父飛機出事,徐志摩在醫院情況不好,次日再說還在想辦法,再隔日才終告訴了老爺徐志摩已去了。

陸小曼曾傳話說想把徐志摩的壽衣換成西裝,連棺材也要改成西式,被張幼儀一口拒絕,「你只要告訴陸小曼,我說不行就好了」。後來陸小曼便也沒再說什麼。

她後來依舊照顧著徐父,讓他和自己一起住。徐父在世時每個月還都會給陸小曼三百元,去世后張幼儀便繼續每個月把錢存在陸小曼的戶頭上,直到陸小曼的男友翁端午來說不用寄了她才作罷。

10.

1953年,張幼儀在香港居住時認識了鄰居醫生蘇紀之,不久他向她求婚,她徵求哥哥們和兒子的意見,兒子回信說:「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張幼儀與兒子阿歡

她說,這一看就是徐志摩兒子寫的信。

再次結婚後,張幼儀曾和先生故地重遊,回到康橋,回到她在柏林所有住過的地方。她站在住過的那間小屋外面凝視,無法相信她住在那兒的時候是那麼年輕。

1900年出生的張幼儀,1988年在美國去世,是這些人中最長壽的一個。

11.

張幼儀的一生,在新舊思想的交戰中大起大落,直到她終於知道要為自己而活時,她的魅力才全然綻放出來。

不是一味地忍耐和沉默,而是終於行使了自己離開錯誤的人的權利。「文明離婚第一人」,既是徐志摩,也是張幼儀,她被灌輸的孝道價值觀如此根深蒂固,但依然同意在未告知父母的情況下離婚,這是她已經想好的事情,有徐志摩的逼迫但也是她自己的選擇。

離婚對於她是一次新生,閑言碎語又如何,內心強大后的她根本不在乎。

不依附他人,不只當自己是XX的太太,而是獨立有趣為自己而活的個體,自然會贏得愛也贏得尊重。20世紀初出生的張幼儀尚且懂得了這個道理,還有多少現代人不懂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