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阿里雲牽手國家天文台,看雲計算的跨界和融合

2017年1月22日,阿里雲和國家天文台在北京正式宣布「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成立,距離去年雲棲大會上達成戰略合作僅僅三個月,兩者的合作便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本次阿里雲和國家天文台不僅正式掛牌成立聯合研究中心,還實現了之前提出的虛擬天文台上雲第一步的工作:LAMOST的產品數據已上傳到雲端。一個原本屬於互聯網範疇的阿里雲,一個屬於天文領域的國家天文台,兩個本不相干的企業和單位能「走」到一起,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為雲計算技術的發展,阿里雲和國家天文台「牽手」,看似「跨界」,其實卻是兩者科學大數據與豐富的雲資源和深厚信息技術的「融合」。

看似雲的跨界,實則技術的升級

如果說將阿里雲和國家天文台的「牽手」看做跨界合作的話,那麼阿里雲可能算得上一個頻繁「跨界」的能手了。2015年7月份,阿里雲聯合中科院成立量子計算實驗室,實驗室將結合阿里雲在經典計算演算法、架構和雲計算方面的技術優勢,以及中科院在量子計算和模擬、量子人工智慧等方面的優勢,顛覆摩爾定律,探索超越經典計算機的下一代超快計算技術。這一次的合作儘管都發生在科技領域,但云計算和量子計算其實界限還是非常明顯,阿里雲和中科院的這次合作應該也算「跨界」。

阿里雲和華大基因的合作堪稱「跨界」的典範,一個雲計算服務商到底怎麼介入到基因研究領域?這恐怕是很多人看到這項合作的第一疑問。「隨著運行在阿里雲上的 BGI Online beta 版本上線,人類距離24小時完成一個人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的夢想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句話應該是對阿里雲和華大基因合作原因的最好解釋。阿里雲在這次合作中扮演的是基礎能力輸出的角色,華大基因BGI Online就是部署在阿里雲計算平台上,並成為首個完全部署在阿里雲上的大規模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看似是雲計算的跨界,其實是華大基因藉助雲計算實現技術能力升級,以適應隨著生命科學領域發展而出現的數據爆炸式的增長。

除了天文、量子、基因,阿里雲跨界的腳步還進入了氣象、地震、醫療等領域,在2016年雲棲大會上海峰會時,阿里雲和國家氣象局達成合作,國家氣象局將通過阿里雲大數據平台向公眾開放氣象服務數據。而類似的跨界合作還發生在阿里雲和國家地震局;阿里雲和華山醫院,利用雲計算來「計算」地震;利用雲計算來模擬人體臨床實驗加快新葯面世的步伐。這樣的合作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這一切發生了改變。各行各業數據爆炸式增長,對海量數據的計算、存儲和分析帶來新的挑戰。而阿里雲的跨界,其實就是通過計算能力、大數據處理技術的輸出,為各行業提供持續不斷的發展「核動力」,看似跨界的背後,其實是傳統行業藉助雲計算實現技術升級以支持業務創新。

當然,阿里雲的頻繁跨界其實也有自身的「訴求」。在2016年的雲棲大會上,馬雲對數據的價值極其肯定,並且金句頻出,「數據越用越值錢」,「原來的機器吃的是電,未來的機器吃的是數據」,「數據人家用過之後你用,你越用越值錢的東西」。可見,在DT時代,尤其是雲計算的發展從來都是數據的遊戲。阿里雲和國家天文台、地震局、華大基因、華山醫院、中科院等單位的合作,其實就是奔著「數據」而來,傳統企業的海量數據將極大地幫助阿里的計算輸出和數據輸出的商業戰略完成。

產業融合加速,雲計算成創新驅動力

以被譽為「天眼」的FAST射電望遠鏡為例,這個坐落在貴州號稱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可以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每天將產生50TB(1TB=1000GB)的數據。而到2025年,根據預測,天文觀測相關的數據採集量將達到每年250億TB。這樣量級的天文數據,不可避免地在收集、傳輸、存儲、處理、分析、開放共享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巨大的技術難度。這只是個例,在國家天文台還有更多這樣的「數據」,它們蟄伏在各個IT設備中,成為無法開採的巨大金礦。

而通過和阿里雲的合作,讓國家天文台的海量價值數據可以更好地被利用。目前天文領域第一個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LAMOST(郭守敬望遠鏡)的產品數據已經上傳到了雲端,即將通過雲端分享向全社會開放共享。未來,隨著阿里雲和國家天文台合作的深入,包括AST在內的多個天文觀測設備都將通過雲端共享天文觀測數據,向全社會開放。屆時,不管你是天文學家還是天文愛好者,都可以通過雲端的平台來訪問你需要的天文數據,這將極大地推動天文領域的研究,讓國家天文台的海量數據煥發出其應有的價值。

其實除了天文學,還有很多傳統意義上的數據密集型學科,藉助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突破了發展瓶頸。比如,地震局應用雲計算技術,把原本需要一年計算時間的整個數千個地震台兩兩之間的五年數據的計算任務,在雲計算中狂飆,48小時之內就計算完成了。再比如,阿里雲與華大基因達成的2020計劃:在2020年以前,用24小時完成一個人全基因組的樣本處理、測序、數據分析全流程,成本控制在2000元人民幣以內。當然還有阿里雲和中科院合作的量子計算實驗室和,無不是通過雲計算能力的輸出,加速了產業融合,讓傳統科研跑在了雲端。

所謂的「跨界」,其實就是不同產業的融合,雲計算作為水電一樣最基礎的「能力」正在進入各行各業,並成為各行各業新的創新驅動力。尤其是數據密集型學科,依靠阿里雲的飛天系統和人工智慧技術,讓數據上雲,實現最基礎的學科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解決科研過程中數據方面的瓶頸問題,以推動學科發展,就是計算之外的價值,也是「無法計算的價值」。金融、遊戲、政務、電商、醫療等……越來越多企業和政府機構開始創新採用雲計算和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創新、創造,DT時代的帷幕已經來看,雲計算的發展將成為各行各業最大的創新驅動力!

作者:何帥 微博:@小編也瘋狂 微信訂閱號:小編也瘋狂

(id:xiaobianyefengkuang)專註科技硬體、互聯網分析評論、電商研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