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隻犀牛的故事——大英百物展 71 號展品的背後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最近著實在上海博物館火了一把,大英博物館豐富藏品中精選出了 100 件(套)文物,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藉助文物的視角遨遊世界歷史,展現人類文明變遷中的全球化歷程。

102 件展品中我最好奇的是第六單元「變革與適應(公元900—1550年)」的最後一件展品,即標號為 71 的丟勒的《犀牛》這件展品看似只是一副普通的木版畫,但是其實它象徵著一些重要的歷史時刻以及重要的人。

近期在上海上演的話劇《戀愛的犀牛》的海報用的也是丟勒的《犀牛》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之前的世界

讓我們回到明憲宗即將駕崩的時候。日後,在明孝宗朱祐樘的治理下,將迎來了「弘治中興」,一段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的時期。

世界的另一邊,1453年4月6日,8萬土耳其奧斯曼士兵圍住了君士坦丁堡這座孤城,城內 5000 男子(士兵一共 7000 人,其中 2000 人為外國人)為了自己的家園而進行最後一戰。此前,在好戰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帶領下,君士坦丁堡周邊地區紛紛被這個民族攻破。國外的援兵也沒有多少,當時西方的許多統治者都在為自己的事情分心。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帶領與人民的頑強反擊下,粉碎了土耳其軍隊從西邊的進攻。

穆罕默德二世轉而買通熱內亞的商人,潛入熱內亞控制的金角灣。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從海路兩面對君士坦丁堡發起總攻。水上是在金角灣用火炮破壞防禦工事和轟擊防守船隻;路上穆罕默德二世從西米那指揮數萬軍隊從多處突入城堡。君士坦丁十一世和人民一起作戰到了最後一刻。在城牆攻破的那一刻,他意識到他的末日已來臨,脫下了自己的紫色皇袍,隻身駕馬沖入敵陣,從此再無蹤跡……人們相信他在戰場上犧牲,但卻無法確認他的屍體。

逃離了黑暗中世紀的拜占庭帝國迎來了它的末日。在經歷了鼎盛十字軍東征分裂等等之後,這個帝國隕落了。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彷彿可以看見那天,在君士坦丁堡的上空盤旋著幾隻象徵著拜占庭的鷹。它們呼嘯著,落到那一片破磚殘瓦上面,抖了抖翅膀,先是望望西方,又望望東方,就低下頭啄了起來,享用起了一場鮮血淋漓的盛宴……

拜占庭帝國的旗幟

至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徹底佔領了東地中海,將君士坦丁堡作為首都,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5世紀末以前,從西方通往東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即傳統的「絲綢之路」另兩條是海路:一條從敘利亞和地中海東岸,經兩河流域到波斯灣,另一條從埃及經紅海至波斯灣,再換船到印度和。這幾條商路本來經過義大利、阿拉伯、拜占廷和波斯等地的商人多次轉手,才能將貨物運抵西歐。現在土耳其壟斷了傳統貿易路線,西歐的國家就要著急了。順便說一下,這三條線和現在的「一帶一路」有許多重合的地方,當然,去掉俄羅斯。

葡萄牙、「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王國)等西歐國家的貴族、商人迫切需要尋找另一條通往、印度等國的路線。

曾經的路線

這時的歐洲,正處於「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作為歐洲歷史進程中重要的一環,文藝復興感染了當時的許多人,同時到現在還留給了我們許多物質和精神上的財富。文藝復興的探索精神深深影響了許多具有開拓精神的有志人士,他們要出去看看,去探索,去發現。

於是,這些有志人士拿著西歐君主的錢出去航海,為出資人開拓貿易路線,變成了航海家!偉大的大航海時代就此開啟!這一時期有許多的航海家湧現,這裡將列舉一些著名的航海家。

且慢,並不是你有抱負就能去航海的,航海也是需要技術的。就拿等一會兒要提到的達伽馬來說,他曾雇請了一位阿拉伯航海家兼天文學家為自己效力,此人被視為當時最出色的一位領航員:

「瓦斯科·達伽馬與他談了一番話之後,對他的知識非常滿意:主要原因是,當此人(領海員)向他展示一張根據摩爾人的方式繪製的、帶著經線和緯線的印度海岸全景航海圖之時……還有,當達伽馬向他展示帶在身邊的一幅木質大星盤以及用於測量太陽高度的其他金屬制星盤時,這位領航員並沒有表現出吃驚的樣子,他說,紅海的一些航海者使用三角形的黃銅儀器和扇形舵柄來測量太陽高度,更主要測量北極星的高度,北極星是他們航海中最常用的標識物。」

這些技術歐洲航海者聞所未聞,但是猶太人的天文知識帶領他們遠至好望角,現在伊斯蘭的航海技術將最終幫助他們到達印度。

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航海史

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

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出生於葡萄牙,自小跟著祖輩出海遠行。當時,許多人為了弄清楚非洲最南部是什麼,拚命探索但都無果。1486年,迪亞士受到葡萄牙國王的委任出發,去尋找非洲最南端的土地。經過長時間準備,1487年8月,他帶著隊伍駕船離開了葡萄牙。一年多后,他們發現了好望角,繞過它進入印度洋也返回了自己的國家。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接下來就是大名鼎鼎的哥倫布。哥倫布名叫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出生於義大利的熱那亞,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資助下,1492年到1504年間,向西橫跨大西洋發現西印度洋群島的的4次探險。他給歐洲的人們帶來了轟動與福音。

瓦斯科·達·伽馬

哥倫布之後是另一位重要的航海家—— 瓦斯科·達·伽馬。他出生於葡萄牙,在葡萄牙國王資助下,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卡拉卡特。他開闢的航道在蘇伊士運河開闢前,是一條主要的貿易航道。

亞美利哥·韋斯普奇

亞美利哥·韋斯普奇這個人和哥倫布一樣到達了「新大陸」。他出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在西班牙國王資助下,1499年到1502年間完成了兩次航行。他一次到達北美,一次沿岸南下到達南美洲,發現亞馬孫河,哥倫布以為自己到達的是亞洲,而他則感到自己到達的是新大陸,美洲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許多航海家其實都是義大利人,但是出資給他們的是「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等西歐國家,而不是義大利。在後面也有許多航海家也是如此,喬瓦尼·達·韋拉扎諾(他第一次航行到達紐約,哈得孫河口)。

我們可以看一下結合這幾位航海家看一下當時義大利的情況。當時熱那亞已經被西班牙統治,佛羅倫薩已經衰退,沒有實力進行探險。而威尼斯這座海洋城邦以其獨有的政策應對了達伽馬印度直航航線的衝擊,傳統上佔據了地中海為中心輻射的商路。但是作為一個重商主義的國家,他們的理念是建立貿易基地從而開拓商路,因此對於開發其它航線沒什麼興趣。而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對大航海的贊助,是帶有殖民主義傾向的。而且義大利人的自由的理念也與殖民主義有著差異。

至此,葡萄牙和「西班牙」各自都已經差不多找到了新的貿易路線了。「西班牙」發現了美洲,而葡萄牙繞過好望角來到了印度洋,來到了富庶的東方。但他們想要站穩腳跟,那還是有點距離。現在讓我把視線從葡萄牙和「西班牙」往北一點,移到一座充滿沉思但又不缺乏活力的城市。北方達芬奇

青年丟勒

提到德國的紐倫堡你想到了什麼?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法庭的誕生地?還是德國納粹接受審判的地方?亦或是一個玩具之城?以上的猜測都比較的「現代化」。那麼,我們再稍微把時間往回撥那麼一點點,你又想到了什麼?《胡桃夾子》里所描繪的奇幻仙境?你有沒有想過在15世紀或者16世紀時,當德國還不叫德國的時候,紐倫堡又是什麼樣的呢?

紐倫堡審判

《胡桃夾子》

當時的藝術是一種集體共營的工作,作坊里的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如果你有機會穿越時空,你會發現師傅、已經出師的工匠以及學徒都在做著自己手裡的工作,那是因為每個作坊都有嚴苛劃分的技能和資歷層級,不同層級有著不同的工作。過了一段時間一類至今依然影響著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產業開始興起、工業化,作坊的規模、數量和複雜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的四大發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北宋慶曆間(1041年-1048年)的畢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誌活字印刷術的誕生。400年後,來自美因茨的兩位金匠古騰堡富斯滕也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可以說是「歐洲印刷第一人」。這裡要先說一點,兩者似乎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古騰堡受到了印刷物影響,當然這不是這裡的重點。此前歐洲也有印刷,不過是雕版印刷。很多神聖羅馬帝國南部的金匠會將紙覆上雕版印製圖像,生產出大量印刷圖案。由於在工作的技術有著相似處,有的金匠和印刷業的人的關係也挺好的。我們的主人公也受到了這一點的影響。

印刷術

古騰堡聖經

這個產業就是印刷業。1455年,古騰堡印製出版了一部《聖經》,即《古騰堡聖經》這是世界上第一本活字印刷書籍。這項壯舉對於知識界來說是很大的衝擊,它可以說是改變了知識的傳播方式。其中,印刷術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廉價,它改變了只有富人或者擁有書(手稿)的特權。隨著1460年,第一本百科全書出版,不久以後,第一本德語《聖經》出版了。1470年,紐倫堡引進第一台印刷機,隨即就迅速發展。紐倫堡也不單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書籍印刷業的前沿城市,更攀登國際印刷業的樞紐地位。一年以後,也就是1471年,在這座充滿無限潛力的城市裡,伴隨著啼哭,一個金匠家裡引來了他們的第三個孩子,同時也是第二個兒子,而這個和自己父親同名同姓的孩子,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阿爾布雷特·丟勒。

丟勒自畫像

丟勒(Dürer),這個德語名字是匈牙利語"Ajtósi"的翻譯,最初是「Türer,意思是「門」。後來丟勒自己改變了他的父親對家庭姓氏的翻譯,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以適應當地的紐倫堡方言。長大了一點的丟勒,按照家庭傳統,就在自己家裡的作坊里跟著父親學習金匠和繪畫的基礎知識,這也為他日後的藝術道路打下了基石。他父親希望他長大后能繼承家族的事業。這期間他也展現了他高超的早熟的繪畫才能(13歲時就能逼真的畫自己的肖像,19歲時為父親所畫的肖像已充分顯示他成熟的素描功力)。三年後,他告訴父親自己希望專攻設計當個繪圖藝術家。他父親有點不開心,但是也不驚訝,畢竟水平還是擺在那兒。

早年自畫像

他的父親將他送到紐倫堡附近的專攻木刻版畫和木刻雕畫的畫家邁克爾·瓦爾蓋默特畫室,契約規定學徒三年。選擇這位畫家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這個畫家的畫室也和丟勒的教父有來往。丟勒的教父科爾貝格爾在丟勒出生的那一年離開了金匠業,成為印刷行業和出版業的一員,並迅速成為德國最成功的出版商,最終擁有二十四台印刷機,並在德國和國外設有多個辦事處。

其次這位畫家所專攻的東西其實是雕版業的範疇。對於丟勒這種素描高手來說,雕版業這種新式工法,以金屬為媒材做出更細膩作品的方式是熱衷的。另外,印製木刻版畫或者附帶版畫插畫的書本,價位已經大幅下降,這樣書籍消費者的市場急劇攀升。換句話說,帶有版畫的書本便宜了,讀者也就多了,生意也就好了。

丟勒在1489年完成他的學習生涯后,便開始了他的漂泊歲月,動身前往荷蘭和德國的其他地區,去向老藝術家討教學習。他這種好學的上進心,也為他日益增長的創作天賦推波助瀾。返回紐倫堡不久,1494年,也就是丟勒23歲時,他遵循了父親的意願迎娶了門當戶對的阿格娜斯。她的父親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的師傅,她自己也富有才智,會彈奏豎琴。新婚之時,他們的關係還挺好的,丟勒也給他的妻子畫了肖像畫。但是,後來他們的關係逐漸緊張起來。有學者猜測,其中一個原因是丟勒對於新教改革給予過幫助,自己應該也收到感染,然而阿格娜斯看起來是教會培養出的保守女士。

丟勒為妻子所作的肖像畫

不管怎樣,另一方面,阿格娜斯也幫了丟勒大忙。她帶過來的200克朗金幣的豐厚嫁妝,丟勒用這筆款項去了一趟義大利,可以說就是次「義大利壯遊」。

前往義大利壯遊

其實,丟勒一共拜訪了兩次義大利。這兩趟旅行對於他養成自己的藝術事業有著很大的作用。先來說說第一次,也是他結婚三個月後,這一次他拜訪的重點是威尼斯

聖馬可廣場的十字架聖物遊行圖

相比於紐倫堡凜冽寒冬、冰冷春天以及夏日無常的折磨,「像襤褸的乞丐,顫抖度日」,沐浴在義大利陽光下,丟勒覺得自己「過的像親王」。他在威尼斯解釋了貝里尼家族,還看著真蒂萊·貝里尼畫出他的劃時代作品《聖馬可廣場的十字架聖物遊行圖》。他臨摹了這一份這幅重要作品。同時,他臨摹了曼特尼亞和安東尼奧·波拉約洛的幾幅雕版版畫,以及洛蘭佐·迪·克雷迪的幾幅素描。他對於這幾人對於身體的比例很感興趣。他也和真蒂萊的弟弟,維也納畫壇最講究細節的畫家——喬凡尼·貝里尼結交。貝里尼和丟勒同樣執著於寫實肖像畫風並酷愛風景畫。

喬凡尼·貝里尼

1495年,丟勒回到紐倫堡,開了自己的作坊。在接下來的五年中,他的風格越來越多地將義大利的特色融入北方的形式。 他在工作的第一年,他的最好的作品是他的木刻版畫,大多是宗教的,但包括世俗的場面。這些比迄今為止絕大多數德國木刻更大,更細,而且組合更加複雜和平衡。在同一時期,丟勒訓練自己在使用燒烤製作雕刻的具有挑戰的藝術;開始了自己關於人體的研究,這將成為終身的目標;同時他也創作了許多準備圖紙。在此期間,他的父親去世了。

1506年春天,當丟勒再次來到威尼斯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在那裡和自己在德國一樣出名,他的木刻版畫書本很受推崇,還遭到了大量的複製。他開始扮演連接南北派藝術的角色,他成為思想的管道,把義大利的革新理念帶回德國,再從德國把新穎的觀點帶回義大利。丟勒投入木刻版畫雕版版畫大型創作計劃,期間的空閑他便採用水彩蛋彩其他顏料媒材來作畫,他的題材十分寬泛,其中他對於動物皮毛的刻畫寫實畫風令義大利人神魂顛倒。通過一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他高超的繪畫功力。有一次,喬萬尼·貝里尼向丟勒提出要求,想看看他的筆,他不相信如此縝密的作品是用筆畫出的。丟勒便展示了自己的普通畫筆,並用它畫了一縷頭髮,打消了貝里尼的疑惑。

玫瑰花冠的祭禮

這一次拜訪義大利,他在威尼斯創辦了一家作坊,當時不單有畫家以及收藏家絡繹來訪,連總督都來拜訪,還為丟勒提供高達200弗洛克林金幣的年薪,請他待在威尼斯,為這座都市增添光彩。丟勒便在這家作坊里接受來自各界的邀請與約稿。其中就有《玫瑰花冠的祭禮》——丟勒最精美、最壯闊的畫作。這是一幅將從義大利所學的成果和義大利人眼中陌生難解的德國濃郁情感全部交融結合創作而成的曠世之作。

除了重訪威尼斯,想要精益求精的丟勒這次還前往波隆那、佛羅倫薩以及羅馬。他臨摹了許多大師的作品,其中包括達芬奇的。另外,丟勒還在義大利開始創作自己的藝術學養百科全書。1507年,丟勒結束了自己的第二次義大利壯遊,回到了德國。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兩次壯遊中他也結識里一位好朋友——拉斐爾

大航海精神

不要認為到達了目的地,就達成了目的。到了卡利卡特也不等於成功打開了通往印度的商貿道路。

1498年5月,達伽馬到達印度南部沿海的卡利卡特,然而他們攜帶的禮物並不適合送給卡利卡特考究的薩莫林宮廷。當地商人看到達伽馬拿出布匹、珊瑚、食糖、橄欖油和蜂蜜等各色贈品時,他們對此感到可笑,他們說,這可不是奉送國王的東西,從麥加或印度任何地方來的商人,哪怕是最窮的,出手都比這闊綽。

由於沒能奉送合適的禮品導致了葡萄牙和印度兩國政治上的緊張關係,葡萄牙人受限,只能從事有限的易貨交易。不過,在1499年9月達伽馬回到里斯本,向王室又奉上了量少但珍貴的肉桂丁香肉豆蔻胡椒藥品寶石以及木材等貨物時,葡萄牙宮廷確信他們最終打入了香料市場

當然這還不夠,葡萄牙希望在印度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基地。在葡萄牙的印度總督方索·德·阿爾布克爾的率領下,葡萄牙的小型艦隊於1510年攻克印度西海岸的果阿島。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殖民地,而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他。1514年,阿爾布克爾克去向古吉拉特蘇丹請求一座印度島嶼的使用權時,給蘇丹帶去了許多奢華的禮物以博取好感。為表示禮尚往來,蘇丹也有禮物回贈,犀牛便是其中之一。

面對這樣一隻龐大的活物,阿爾布克爾克有點不知所措。因此,他將犀牛送上了一艘返回歐洲的船上,將它作為給葡萄牙國王的貢品,運到里斯本去。1515年1月,這頭犀牛踏上了去往歐洲的旅途。陪伴它的除了印度飼養員奧森,還有大量作為其食物的大米。僅僅在莫三比克、聖赫勒拿島(三百多年後成為了囚禁拿破崙至他生命最後一刻的監獄)和亞速爾群島三個地方,做了短暫停留後,5月20日,這頭犀牛抵達了里斯本。它的到來,引起了不小的騷動,人們紛紛前來觀賞。畢竟,這一曾經的古羅馬圓形劇場的明星已經在歐洲銷聲匿跡上千年了,人們當時只能通過普林尼的《自然史》中通過文字才能大概了解。

普林尼《自然史》中對於犀牛的描述

有一首義大利小詩讚頌了這趟震驚整個歐洲的航行:

我是那頭被運往此地的犀牛,來自幽暗的印度,

來自光的入口和晝的門戶,

我登上駛向西方的艦隊,踏上勇敢無畏的航行,

勇闖新天地,看看新世界。

國王收到禮物非常高興,但他深知要想實現自己的帝國夢,必定離不開天主教會的支持。於是,他決定借花獻佛,再次把這個犀牛轉送給教皇。沒想到的是,在把犀牛運往義大利的途中,他們在海上遭遇了風暴。這頭可憐的犀牛永遠沉入了大海。在這頭犀牛活著的時候,關於它的故事就已經傳遍了歐洲。有張素描傳到了紐倫堡的丟勒手裡。於是,他就參照當時的素描稿,又發揮了他的想象力,創作出了這幅木版畫。換句話說,丟勒根本就沒有見過真正的犀牛!

丟勒的《犀牛》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幅木版畫。首先,先來看一下圍住犀牛的邊框頂上的德文:(一五一五年五月)得自印度的活動物——犀牛——運抵里斯本,獻給英明神武的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它的模樣如下所示。其顏色類似斑點烏龜,遍體覆蓋著厚鱗片,個頭類似大象,但腿更短,刀槍不入。……有人說它行動迅捷,活潑而狡猾。

我們再看一下犀牛頭上的字,首先是表明年份的『1515』,接下來是字母『RHINCERVS』(犀牛)表明它的身份,最後就是丟勒的防偽標識『AD』。丟勒很巧妙地將這幅作品加上了邊框,將這樣一隻犀牛限定在一個邊框中,犀牛的角貼著右邊框,尾巴也少掉了一部分,給人一種束縛的感覺,給我們一種這頭犀牛要逃跑的感覺。

那麼這幅畫中的犀牛和現實中犀牛有著哪些差異呢?畫里的犀牛脖子上多了個小角,身上還布滿了鱗片和漩渦狀的圖案,看上去像是盔甲或者裝飾品一樣。儘管,丟勒所畫的犀牛並不真實,但是它卻成了歐洲人心中確切的犀牛形象。德國的學校到1939年,依舊使用這幅版畫作為生物教材。它的這種傳播程度,也與它是木刻版畫有密切關係。丟勒也是以他的木刻版畫聞名遐邇,成為歐洲北部最受歡迎的藝術家。

首先注意是「版畫」不是「板畫」。木刻版畫是以年深日久的厚板製成的,厚一尺,由山毛櫸、赤楊、梨、歐亞槭和胡桃木等材質柔軟的喬木段材裁切而成。這是一種浮雕印刷術,以墨水筆、鉛筆或畫筆來描畫設計圖案(木塊表面往往以顏料漆成白色),這部分就構成印刷面,突出高於木塊表面經鑿除的其他範圍。設計圖樣以下列作法雕出:以利刀在圖樣線條兩側各雕出兩道切痕,一道由線條向外側斜下划切,另一道則由外側朝線條雕琢,如此雕出的線條截面便呈圓錐造型,各由兩道V形斜面刻痕包夾。線條雕好后,接著就用平口、勺口和圓口鑿把木材的其餘表面雕除,殘留範圍便呈現一幅交織線條,這種技術稱為細線法。實際上,若是雕刻匠技術精湛,還能運用交叉線法來產生種種影像記號,讓版畫成品展現素描的效果。

最好的木刻版畫,不單由藝術家繪圖,還由他親手雕刻。不過,偶爾也有藝術家和某位技法技法特別高明,又熟識自己風格的雕刻師建立合作關係。采木刻雕版印刷時,得在木塊表面施加高壓,因此線條不能雕得太細。由於金屬板材能承受較高壓力,因此自古以來,金屬雕版一向比木刻版畫技術更為細膩。

薩爾瓦多·達利《穿蕾絲的犀牛》也以丟勒的木刻為藍本

由此可見,木刻版畫的特點就是易於傳播。精湛的版畫更讓人追捧。丟勒一生中賣出了四千到五千張犀牛畫像,此後以其他形式出版的銷量更是以百萬計。它如此受追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如我在前面一部分結尾所說的那樣,偉大的有意義的東西終將彙集在一起。這頭犀牛背後蘊含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它不單單蘊含著的是兩個時代,一個人,還有一種精神,一種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一種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精神,一種為了夢想苦苦追求的精神!除此之外,在它曲折的「旅途」上也可看出一個人對於西方世界的深深影響。

殖民擴張中的權力鬥爭

這隻犀牛被不斷轉手:印度古吉拉特蘇丹→葡萄牙的印度總督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葡萄牙國王→(當然這一次是沒成功)義大利的教皇利奧十世(這一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後一位教皇)。從某種角度上,我們可以看出就是一件禮品不斷借花獻佛,從權力最小的到權力最大的的一場過渡。大航海時代的教皇究竟有多大的權力,看完下面這個有意思的故事,你可能就能大致了解了,當然你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壟斷了傳統貿易路線,這讓西歐的國家不得不去尋找新的路線。在這期間也誕生了一些很著名的航海家,如迪亞士、哥倫布。當迪亞士帶著繞過好望角的消息返回時,哥倫布接受了托勒密和馬可波羅對於亞洲面積的過高估計。同時,他意識到,如果托勒密估算的世界周長是正確的話,那麼,從歐洲向西到亞洲的這段航程,要比葡萄牙人自南向東這條路線短得多。根據哥倫布的計算從亞速爾群島向西到日本的距離比世界航程相差七千多英里。要是他知道自己的錯誤的話,他可能就永遠不會再在1492年踏上他的航程了。

1485年,哥倫布先向葡萄牙宮廷提出這一想法,但是他的計劃遭到拒絕,因為里斯本已成功找到了經由南部非洲通往東方的海路。於是哥倫布就向卡斯蒂利亞王室(西班牙)提出他的方案。當時卡斯蒂利亞正陷於和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不斷的鬥爭中,財政十分緊張。壟斷東方香料和黃金市場的可能性實在太誘人,於是他們就向哥倫布提供了資金支持。

1492年8月2日,哥倫布帶領90名船員3艘船,從西班牙南部的帕洛斯出發,開始了他的首次航行。船隊橫渡大西洋,向西航行將近兩個月後,在10月10日星期四,哥倫布看到了巴哈馬群島,他登陸上岸后遇到了當地人,他覺得他們是「出色的僕人」。而哥倫布以為自己正前往日本,其實是古巴。他沿著古巴和海地的海岸航行,後來他的旗艦失事,他就帶著少量黃金和幾個綁架來的「印度人」返航了。

哥倫布的返航在歐洲引起了一場外交風暴。卡斯蒂利亞王室資助的這次遠航破壞了兩國先前簽署的協議,這份協議保證葡萄牙獨佔『幾內亞那一邊』的所有發現地。然而,由於這一說法措辭模糊,在加上一位同情卡斯蒂利亞網的西班牙籍教皇出面斡旋,按照《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1494)的條款,新發現地給了卡斯蒂利亞王國。該條約還規定,應當繪製一張地圖,在地圖上標出分界線,明確兩家王室的利益範圍。雙方代表同意,沿著大西洋從北到南,「在維德角以西370里格的地方,確定和繪製一條分界直線」。這條線又稱『教皇子午線』,以西的地方屬於卡斯蒂利亞,以東(和以南)的地方屬於葡萄牙。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你看,這樣的事情需要教皇出面。通過教皇來「劃分天下」,教皇的權力就不用多說了。◎

*參考資料:

1.國國家博物館官網-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2.《文藝復興與大航海時代》

3.《創作大師:從喬叟、丟勒到畢加索和迪士尼》

4.《文藝復興簡史》

5.《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本文作者:Jason (明眸 2016 級校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