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海外,這個富15代的中國人,是世界建築界王一般存在;他用一個世紀的時光,在四大洲、10個國家親歷和見證了建築藝術的傳奇。

FISHER物語

他,在世界建築界是當之無愧的王,100多項著名建築,諾貝爾及各種國際大獎拿到手軟,被尊稱為「世界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

木心感嘆道:他一生的各個階段都是對的,我一生的各個階段全是錯的。

Variazione Di Un TangoDustin O'Halloran - Piano Solos

原編:FISHER | 圖:Pinterest

轉載請在後台輸入授權

貝聿銘(Ieoh Ming Pei),享譽世界的華人建築師,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生於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曾師從建築大師格羅皮烏斯門下。

榮獲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自由獎章,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等。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貝聿銘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並將自己的眼界融入到風格中,成為超越時代的永恆。

他是世界建築界王一般的存在,

半個多世紀以來,

全世界他設計的著名建築有100多項,

各種國際大獎拿到手軟,

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更是被他收入囊中。

他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曠世奇才,

被尊稱為「世界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

他曾單槍匹馬闖出國門,

站上了全人類巔峰舞台,

他是華人之光,被世界所仰望,

他的家族更是人富過N代的楷模

貝家在蘇州已有600多年歷史,

從古至今,人才輩出,

分佈海內外,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

清朝中期的貝慕庭為吳中巨富,

是蘇州四富之一;

顏料大王貝潤生是他的叔祖;

祖父貝理泰先後在京城和蘇州做官,

也是最早的金融家;

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央銀行總裁,

是外匯制度的創始人,

被譽為「金融巨子」、「匯兌奇才」;

母親則是一位頗有成就的,

女書法家、詩人和音樂家。

(左一:貝聿銘

貝聿銘的父母

他的繼母蔣士雲更是一位傳奇人物,

是張學良最愛的「蔣四小姐」,

響噹噹的江南名媛。

蔣士雲

貝家的房產,那更是多到嚇人,

上世紀50年代,貝家就在上海,

擁有各類房屋近千幢,

房產面積達16萬多平方米,

遠東第一豪宅綠屋那都是他家的。

綠屋

貝家擁有蘇州獅子林長達百年,

解放后將其家園捐獻給國家,

才有了這最著名的旅遊景點,

如今獅子林已是世界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在廣州出生,

算起來正好是貝家的富15代。

許多人光是富二代,

就已經過上吃喝嫖賭的生活了,

可他這個富15代,不僅沒坑爹,

反而還是個,

讓這個家族繼續驕傲的好少年。

平日里沒有任何不良惡習,

學習成績也總是名列前茅。

貝家蘇州祖宅獅子林,

是他年少的特殊記憶。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

父親希望他長大后從事金融或學醫,

可他在目睹被稱為遠東第一樓的,

上海國際飯店平地而起后,

就開始夢想當個建築師了。

建造中的上海國際飯店

1935年18歲的貝聿銘遠渡重洋留學,

他並沒有遵從父輩的希望學習金融,

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了建築學。

起初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

感到賓大保守教學方式不適合自己。

貝聿銘毅然轉學到了麻省理工學院。

他的藝術天賦很快被院長發現,

成了這所學院院長最心愛的學生。

1935年11月,

貝聿銘接待來校演講的建築大師柯布西耶。

他後來回憶道:「和柯布在一起的兩天,

該是我建築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

柯布西耶是貝聿銘建築思想的啟蒙者,

貝聿銘獨具一格的圓框眼鏡,正是模仿柯布西耶的打扮。

1938年,

貝聿銘遇到了在事業及生活上

相伴一生的陸書華(或譯盧愛玲)。

陸書華,同樣出身名門望族,

在著名的衛斯理學院讀建築專業,

他偶然在火車站見到端莊秀麗的她,

一見鍾情,便開始熱烈地追求,

不久后,兩人就走到了一起。

陸書華就是一個不凡有才華的好女人,

婚後不久,她就為他放棄了外面的事業,

一心將家庭照顧得井井有條,

還成了他最親密的顧問,最得力的助手,

兩人這一牽手,便一直走到了白頭。

兩人已相伴79年育有三子一女。

在很多家庭,女性角色都被丈夫所籠罩。在我們的家庭中,父親成功的前提就是我母親的參與… 我的母親是非常優雅、知性的一位女性。她從不懼怕說出自己的想法,這種直率對我父親很有幫助。母親也有建築造詣,她知道建築師這個行業有多辛苦。

她有極好的品位,也總能將自己的好惡傳達給父親。我確定,她也幫助了父親早年間的工作,而且給予了父親極大的信心和支持。父親非常相信我母親的眼光。他們互相尊重,十分恩愛,同時也都很有幽默感。我敢說,他們是天作之合。

1940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

並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獎項,

而他當時的畢業設計,

是為戰時建一批簡易書報販售亭,

紙上寫著兩個震撼人心的大字「國魂」。

1946年,從哈佛畢業,

被聘請為哈佛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3年後,他竟然把哈佛大學給辭了,

加入房地產建築公司,打破了在美國,

人做不了建築師的歷史。

但當時美國人並不看好他這個人,

都等著看他的笑話。

沒想到,他出手不凡,

設計處處體現人性化,

做出了許多既美觀又實用的大眾化公寓,

美國人親切地稱他為人民的設計師。

貝聿銘早年設計的公寓

1955年,自立門戶,成立自己的事務所。

在城市規劃改建和公共設施領域,

受到全世界政府的關注。

而他睿智地第一個,開始承接這種單子,

並通過努力獲得了光耀人類歷史的成績。

1963年,

他擊敗密斯·凡·德羅和路易斯·康,

贏得了紀念肯尼迪的圖書館項目。

他頓時成為鎂光燈下聚焦的寵兒。

他簡直就是個建築師中的外交家,

不僅外表形象俱佳,還談吐不凡,

藏不住的神秘東方貴族氣質,

再加上他充滿了創意的設計,

連最有魅力的前第一夫人也被他征服了。

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成了他的鐵粉,

更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

無人可與之相比。」

這位東方貴族更有西方名流的光芒!

肯尼迪被刺殺的那年,他的家人決定在波士頓建一座圖書館以表紀念。競標中,傑奎琳·肯尼迪選擇了當時沒什麼名氣的貝聿銘。因傑奎琳去貝聿銘事務所拜訪的時候,看到的是衣冠整整的紳士和擺放整齊的她喜歡的花草。

傑奎琳解釋她這一選擇時說:貝聿銘滿是自信,讓我想起了肯尼迪,他們是同一年出生。我決定和他一起邁出大膽的一步。

1973年,

波士頓漢考克大廈立面玻璃脫落,

讓貝聿銘的事務所一度陷入困境。

同一時期,美國國家東館的設計,

讓貝聿銘走出了低谷,揚航重啟。

1979年,

他奮鬥了15年的肯尼迪圖書館,

終於在原是垃圾場的海濱建成。

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

在美國建築界又一次引起巨大轟動。

他所設計的肯尼迪圖書館,

被公認為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美國建築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

並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1981年,

64歲的貝聿銘被欽點擴建盧浮宮項目。

消息一出便掀起法國民眾的反對聲浪,

不僅是華裔身份觸怒法國民族優越感,

更是他前衛金字塔設計方案充滿爭議。

他解釋埃及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此設計喻示現代和過去的聯繫。

他在廣場上建了1:1的建築模型,

反對聲音開始沒有那麼強烈了。

貝聿銘為找到最合適的玻璃材料,

幾乎在全球找遍所有玻璃材料商。

當時工匠建議把塔尖銳角改圓角,

貝聿銘卻堅持了自己之前的設計。

擴建的部分被放置在了盧浮宮的地下,

避開了場地狹窄和新舊建築矛盾衝突,

該項目最後被法國人稱為璀璨的寶石,

成為了巴黎埃菲爾鐵塔之外新的地標。

進入80年代,

他開始為祖國設計香山飯店,

他說:

北京香山飯店在他的設計生涯中,

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他下的功夫比國外其他設計高出10倍。

他還說:

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築,都往西方看,

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

當然,光尋歷史的根是不夠的,

還要順應時代,有了好的根可以再插枝,

把新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

他企圖從香山飯店的設計中,

找到在現代化的建築物上,

體現出民族建築藝術精華的方式。

他用簡潔樸素的,

江南民居為外部造型,

將西方現代建築原則與傳統巧妙地融合,

讓香山飯店成為了,

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典範,

掀起了建築界對傳統建築,

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香港的地標性建築中銀大廈,

也是他所設計的。

在他接手中銀大廈任務時,

他說:

他要賦予這座建築以「人的雄心」。

在他看來,這座大廈在香港,

是的象徵之一,

在眾多香港其它殖民地色彩的建築中,

它必須是光明的,一定要讓它抬起頭。

完成中銀大廈后,

他毫不掩飾喜悅之情:

「我必須說,我感到驕傲,

這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1990年他宣布退休,

但全世界找他出山與操刀的人,

卻依然絡繹不絕,

可他卻將自己的謝幕之作,

留在了他魂牽夢縈的故鄉。

2002年,85歲高齡的他,

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

將封筆之作獻給了自己的故里,

蘇州博物館新館。

2006年,蘇州博物館新館落成,

這棟建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讓全球無數建築愛好者為之瘋狂。

2010年,

倫敦為他專門舉行頒獎典禮,

93歲的他獲英國皇家金質獎章。

而在此之前,他已獲得了,

作為一個建築師所能獲得的所有最高榮譽。

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

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

1983年普利茲克獎,

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

……

2017年3月31日,99歲的他,

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

他寫下了這樣一段感言:

我非常榮幸能夠獲得這個獎項,

我離開祖國已經80年了,

我的血管里始終流淌著的血液,

建築無國界,它給世界帶來了美麗,

今天在大家還能夠記得我,

我感到非常高興,

感謝大家,祝福各位。

而今,他剛過百歲。

縱觀他的一生,

他是東西文化縫隙中的優雅擺渡者,

也是魚和熊掌的兼得者。

他,

遊刃有餘地走在東西文化之間,

幸運地歷經東西文化最好時期,

從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華。

他多年的合作夥伴亨利·考伯,

形容他是「文化意義上的男扮女裝者」。

他創造的有著風的西方建築,

無一例外的成為了全世界的瑰寶和財富。

在他的身上,並存著兩個世界,

而他同時又被兩個世界所需要,

換言之,他才華橫溢,

是被全世界所需要的人。

他常說:

人生來名譽再多,死也帶不去,

而真正能留在人世間的就只有建築本身。

最美的建築,

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

時間會給出一切作品答案。

而他的作品,在時間的長河裡,

為它所在的城市,帶去了驚喜和驕傲,

幾乎他的每一個作品所及之處,

都成了人們追逐和造訪的地方。

許多藝術家為了藝術,

而把生活弄得一塌糊塗。

可他卻能將事業生活兼顧,

既贏得了出世的成就,

又收穫了入世的繁華。

他用一個世紀的時光,

在四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上,

給世人留下大量精美絕倫的建築,

更重要的是這些建築里,

融入了傳統哲學思想,

融入了的傳統美學,

激勵了無數人,

讓人在世界上有了信心和底氣!

世界只有一個貝聿銘

他是包容的。紐約市藝術協會會長肯特·巴威克曾評價說:「貝聿銘的建築彷彿現代世界中一條奇妙的絲綢之路;它與金錢、權力和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卻仍然令人流連忘返。」他包容東西,他參悟東方美學以及立體主義,他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一切美學。

他是傳統的。他有著對傳統的尊重之信念,在美秀博物館的設計上,貝聿銘說:「雖然這一建築建於現代,但我有責任尊重千百年發展而來的傳統。而事實上,這兩者也是相關的。」他告訴了日本業主「桃花源記」的古老傳說,並在設計中引入了這個主題概念,他在此實現了一個最永恆的東方傳統夢。

他是永恆的。除了他在哈佛時期設計的夏宅外,他很少使用木材這個東方建築的材質。他用的是石材、金屬和玻璃。貝聿銘的紀錄片導演蓋羅·馮·波姆說:「貝聿銘的建築獨特地反映了歐亞兩大傳統交融產生的新美學標準—永恆的石材和玻璃。」這種材質的選擇讓他的作品保持著曠日持久的生命力與美。

他是美的。他的美學原則是:人生並不長,我只做自己認為美麗的事,創造出有震驚效果的美感。在美與風格上,他選擇了前者。「我承認風格是有價值的。我有自己對風格的評價。我認為一種風格最終是會發展,但是我認為堅持一種風格是非常危險的,它會變成一種簽名,你會變得過於鬆懈。」他的美學是自然的美學。

他是自然的。「我在建築中利用光,其實是利用了大自然的力量;如果我以幾何體來強化建築,譬如像香港銀行那樣的高樓,那也是體現了我對大自然力量的認同感。」他以自然化解鄉愁,「人與自然相輔相成是我與生俱來且源自的信念,大自然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也幫助我彌補了故鄉的失落感。」他是一棵長盛記憶的松柏。

他是存有記憶的。他常常夢回蘇州水鄉,「兒時記憶中的蘇州,人們以誠相待,相互尊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日常生活之首,我覺得這才是生活的意義所在。我在那兒逐漸感受到並珍惜生活與建築之間的關係。」他永遠記得蘇州這個童年記憶的和諧場所。

他是和諧的。考量環境的和諧,「我更熱衷於把建築融合進周圍環境。我認為不過於強調個人的設計風格是一種有責任心的表現,我樂於探索出各個專案內在特有的可能性。」再沒有比貝聿銘更尊重場所的現代建築師了。他在堅持「世界各地的氣候、歷史、人文和生活各不相同,而這些因素應該是建築表現很重要的一部分」 。

他是讓人振奮的。「建築師必須將它設計得令人振奮,這是我從園林中領悟到的。在設計空間時,建築師也必須這樣做,必須創造驚喜讓人們去發現。設計可以使人往左、朝右或向前,所以你必須『鼓勵』人們—就是這個詞—『鼓勵』人們去看、去探索。」他如明燈,總在探索建築的振奮未來。

他是未來生活的。也因為傳統,他認為「未來始於過去,歷史不僅是相關的,而且是創造新事物的基礎」 。反映在他的建築上,「建築的目的是提升生活,建築必須融入人類活動,並提升這種活動的品質,這是我對建築的看法」。他希望以自己的作品提升生活,以及人的形象。

他是的。自始至終,他希望能報效國家。「我這一代的人都有很強烈的愛國心,我想使變得富強,並為此出一份力。」這正是貝聿銘的國家精神觀。

因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萬物的就是上帝。

【希伯來書3:4】

徵稿

徵集FISHER風格的原創文章,體裁字數均不限,讓更多的人與您一起經歷上帝的恩典。目前暫無稿費,唯一的報償是上帝的紀念和賜福。徵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同時,歡迎推薦稿件,若與小編做朋友或加入FISHER網路文字事工,。

FISHER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馬太福音4:19)

FISHER:基督徒,教會義工,健康佈道士,從事食療養生,擅長耳穴調理。

相關健康信息可關注個人平台:Mr蕭(ID:YJ-0371)。

——關注「漁夫」的微店,支持網路福音事工——

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進入微店。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