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吳祖光與中國戲曲學校

與戲曲的淵源

我的父親吳祖光對戲曲的感情特別深厚,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是戲迷,最喜歡看京劇。他在北京上國小和國中的時候,總是跑到富連成科班看戲,所以他在富連成科班交了很多朋友,像袁世海,還有他後來寫的話劇《風雪夜歸人》中魏蓮生的原型-劉盛蓮,他們都是年齡相仿的好朋友。那時候我父親經常逃學去看富連成科班的京劇,也正是由於他小時候跟戲曲的情緣,才有了後來所拍攝的一些戲曲藝術片。

1955年吳祖光總編導拍攝《梅蘭芳的舞台藝術》與蕭長華(左一)、梅蘭芳(左二)、姜妙香(右一)在一起。

解放后,我父親從香港來到北京,那個時候他的主要身份是話劇編劇和電影導演。由於他在導演中是比較懂戲曲的一個,周恩來總理就給了他一個任務,讓他拍攝《梅蘭芳的舞台藝術》,裡面的幾段折子戲都是我父親導演的。到1957年,周總理又給他安排了一個任務,讓他拍攝程硯秋作品,我父親就拍了程硯秋唯一留下的一個電影《荒山淚》。這些電影還是當時很少見的彩色戲曲藝術片。拍完程硯秋先生的《荒山淚》之後就開始了"反右"運動,我父親為人耿直又喜歡提意見,在文化藝術界首當其衝成了一個大右派,因此被發配到北大荒勞動改造,一直到1960年,又回到了北京,在家裡等待著安排工作。帶領戲校實驗劇團到上海演出概況。

帶領戲校實驗劇團到上海演出概況

我父親是一個藝術家,所以當時組織給他安排工作還挺費心思。恰巧這個時候,戲曲學校的一批從解放初期就進校的表演系的學生面臨畢業,有代表性的如錢浩梁、劉長瑜、劉秀榮、李光、李長春等,他們現在都是著名的演員了,那時候是才二三十歲的青年人,現在也都已經六七十歲了。當時這些學生剛從學校畢業,中央文化部覺得這批新演員挺好,就想要宣傳他們。但是當時這批演員還特別年輕,而且剛從學校出來,沒有任何名氣,文化部就想讓他們到上海去演出鍛煉,當時上海那個地方有想法的人很多,欣賞水平也很高,觀眾也比較苛刻。我父親在香港的朋友夏衍同志當時是文化部的副部長,他給戲曲學校出主意,建議我父親跟他們一起去,因為我父親在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就成名了,他的《風雪夜歸人》在上海演出過,所以上海演藝界的朋友很多,當時有一大群共事者,包括上海文化藝術界,尤其是電影界更多,像趙丹、白楊等人都是他最好的朋友。

吳祖光、新鳳霞60年代的全家福

當時夏衍先生說,吳祖光是個戲迷,懂京劇,梅蘭芳、程硯秋的戲曲電影都是他拍的,他又和戲曲界有這麼密切的關係,十分活躍,交友甚廣,在上海又有這麼多好朋友,正好現在他又在家等待工作,讓他帶著這一群年輕的京劇新秀到上海去闖世界非常合適。後來這些學生就組成了戲曲學校的實驗京劇團,並且提出由我父親帶隊到上海演出。我父親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就帶著這些學生一起演出去了。

那個時候我只有三四歲。我父親後來告訴我,帶他們到上海演出時非常緊張,不知道會不會受歡迎,但是他去了之後就放心了,因為當時的演出非常成功。我父親一去就把當時文化藝術界的人全都找來了,滿劇場都是風華正茂四十歲上下的人,而且全都是自己買票去看戲的。

我父親跟我說當時多是一些折子戲,一場接一場地演出。有一台是劉秀榮演整場的《十三妹》,還有錢浩梁的武戲、劉長瑜的《賣水》等等。一炮打紅,劇場里都是觀眾山呼海嘯的歡呼聲。

我父親當時最喜歡的演員是錢浩梁、劉長瑜、劉秀榮。像錢浩梁,他比一般的武生條件更好一些,這一段經歷對於我父親來說是非常美好的。這批人在上海演出大獲成功,也證明了夏衍先生的建議是非常好、非常見效的。

我父親後來回憶說,當時演出時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我父親記得最清楚的是錢浩梁,有一次他在舞台上演平時非常熟悉的《伐子都》的開打,由於觀眾非常喜歡他,所以他一出場觀眾就開始叫好,也許是熱情過火了,把本來就非常緊張的錢浩梁嚇著了,一下子槍就掉到台上,觀眾也愣住了,劇場里突然鴉雀無聲。錢浩梁趕緊把槍拾起來接著演,觀眾也非常寬容,又接著鼓勵他。誰知到後來不知為什麼,每次演到那兒槍都會掉。這也算是他剛出道時比較有意思的一件事。

當時由於他們的演出非常成功,名聲也特別好,就驚動了一個人,這個人天天看戲,她就是江青。她那個時候很樸素也很安靜,尤其喜歡攝影,每次來看戲都帶著很好的照相機,還帶著兩個助手。每次她看完戲之後都會把演員留在台上,由助理幫助她給演員們拍劇照,演員們都得把戲服重新穿好。在演員中,她最喜歡的是錢浩梁。當時大家都覺得江青來看戲並給大家拍照是很光榮的事,所以總是非常配合。

演出的成功給這些演員樹立了自信心,也給他們以後的演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這些優秀的演員走向社會,逐步成名,比如錢浩梁,就扮演了後來紅遍全國的京劇現代戲《紅燈記》中的李玉和,劉長瑜扮演了李鐵梅,直到現在他們依舊是戲曲界的知名人物。

從話劇、電影編劇到戲曲編劇

我父親帶了這個團以後,被任命為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的編劇。我父親成名是因為寫話劇和電影劇本,但是1957年反右運動以來,他的命運起了個很奇怪的轉折,他發揮了自己另一個潛質--寫戲曲劇本。我父親對戲曲太熟悉了,而且他的古詩詞的根基非常好,所以他很快就開始了實踐,他給戲曲學校實驗劇團寫了一個當時比較有影響的戲-《武則天》,是由曲素英主演的,還有一部《八仙過海》是由過去的老本子改編的,是李光他們演的,我父親總是津津樂道地跟我提起這一段。

在我的印象中,實驗京劇團的這些演員經常到我們家來。我父親這個人善交朋友,年老的、年少的都能交,當時那些演員都比我父親年輕,他們現在七十歲左右,我父親如果還健在的話就已經是八十八歲了。這些演員經常到我們家來,跟我們特別熟,我和哥哥天天和他們在一起玩。我記得最熟悉的就是錢浩梁、劉長瑜和李光,他們叫我父親吳老師、吳先生。錢浩梁和他太太曲素英新婚時還在我們家住過,我父親一直很關心他們。

後來"文革"開始了,我父親開始挨批鬥,這些演員有的搞運動去了,有的被隔離起來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命運。到"文革"結束的時候,這些演員又逐漸開始跟我父親恢復關係,我父親的工作也發生了調動,先是調到戲曲研究院一段時間,最後定在文化部的藝術局,一直跟戲曲的關係極為密切,全國各地寫戲曲劇本的編劇們經常會找我父親幫他們看劇本、提意見、指導。我常常覺得對於父親所從事的事業很難定位,他到底首先是話劇作家還是戲曲作家呢?因為他實在太熱愛戲曲了,我的母親也是戲曲演員,他跟戲曲的關係實在是太密切了。

我父親和戲曲學校的感情特別深厚,學校里幾代的領導們、教授們都很尊重我父親。我父親從小對戲曲的熱愛,使他和戲校有了密切的關係,正是源於他和戲校的密切關係,使他從話劇人和電影人轉變成了戲曲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