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誰說以靠數量戰勝敵人的所謂「人海戰術」很低級?

打爆法國,德國人多(沒記錯交換比法國反而佔優勢)。一戰壓著法國打,德國人多。二戰前期一個月幾百法國,德國人多。後來打蘇聯的時候,佔優勢的前期德國加上僕從國軍隊好像也比蘇聯人多。不過好像從沒有人說過德國靠人海來著(又想了想好像美國打仗其實也沒少靠人海)

我現在覺得,要在網路上科普這個常識非常困難:從大革命到二戰前夕,歐洲的主流軍事思潮是數量優勢論。

但有一部分軍迷不願意接受這個結論,他們對戰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而以少勝多、以精兵碾雜魚的故事更加精彩,可以滿足這種對英雄、強者和史詩劇本的期待,乃至於從心理上抵觸另一種庸俗、無趣,卻更為現實和普遍的解釋:戰爭在本質上是以多勝少的遊戲。

當然,一部分也是因為受到殖民史的影響較大,在西方軍隊曾經的技術和紀律優勢面前,大家對數量的影響格外不信任。

其實數量優勢原則的解釋體系是比較成熟和嚴密的,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1、克勞塞維茨認為,數量上的優勢是戰略、戰術上最普遍的致勝因素,集中優勢兵力是戰略上最簡單有效的準則。

理由很簡單,包括軍隊素質在內的諸多要素里,要對敵人形成成倍優勢,是非常困難的。

而只有數量要形成成倍的優勢比較簡單,一方面可以通過徵兵大量的調集;另一方面只要能掌握戰役形勢,突然性的集中兵力,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形成兩倍、三倍、四倍、甚至十數倍的優勢(即使軍隊總數相同甚至少於對方),這種情況在戰爭中是經常出現的

其他所有軍事要素里,沒有其他要素能夠如同數量要素這樣活躍,變化空間大,產生的影響大。

所以集中兵力是最重要的作戰原則,因為其他作戰原則不可能像它那樣產生這麼大的效果。

2、起源於十九世紀初、在十九世紀末得到發展,並被第一次世界大戰驗證的戰爭僵持論更是支持了數量觀點:

隨著軍隊數量的增加,火力和防禦的強化,戰術勝利的成果難以擴張,局部勝利的意義會逐漸縮小,總體戰會逐漸變成看不到勝利希望的長期消耗戰,直到一方或雙方預備隊的耗盡。

3、《戰爭論》的假設是基於一個前提:拿破崙戰爭時,歐洲軍隊的戰鬥實力大致均衡,很少有軍隊能戰勝兩倍以上的敵人

在後來的研究中,開始進一步注意到質量和數量的變化關係

蘭徹斯特方程反應了軍隊的單位作戰效率(質量)與人員-裝備總量(數量)之間的關係,在直瞄射擊的戰鬥中,如果紅軍的質量是藍軍的四倍,那麼藍軍只要達到紅軍兩倍的數量,就可以產生同等的戰鬥力。

在白刃戰和間瞄射擊中,質量和數量的影響大致相同,但考慮到現代戰爭中大量的直瞄射擊,所以數量對軍隊的影響力總體而言較大

4、蘭徹斯特方程仍然解釋的是正規化軍隊之間的情況,無法解釋正規軍隊遇到非正規軍隊時的勝負效果

而在後來的混合作戰模式研究中認為:

正規軍和非正規軍的作戰勝率和作戰規模密切相關

如果作戰的規模較大,當正規軍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非正規軍是難以獲勝的。但如果作戰的規模較小,非正規軍則可能獲勝

這也支持了缺乏裝備、訓練和保障的游擊隊可以在長期的分散抵抗中給正規軍製造巨大壓力的觀點

總體上來說,在裝甲兵形成新的機動作戰模式前,傳統的步兵作戰里,基於數量的判斷和運用才是主要的決策依據,這既包含戰爭政策上對國家的動員潛力的挖掘,也包含戰略戰術範疇上,對控制戰役主動權、突然形成集中兵力優勢、殲滅敵有生力量的強調

所以如果當時存在一個以靠數量戰勝敵人的所謂「人海戰術」,那麼它既不值得鄙視,也不是個別國家的特色,而是當時德法俄奧日等國家都要掌握的普遍規律,大家都視作常識,習以為常。有時候沒這麼做,才值得拿出來書寫.

本文出自北朝論壇,作者: NR第七獨立團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北朝論壇公眾號beichaoluntan。

獲取更多軍事歷史方面的知識,北朝論壇歡迎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