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美國鋼鐵工業的興衰啟示錄

鋼鐵工業作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鋼鐵發展則經濟發展,鋼鐵衰退則經濟不振。本文通過分析美國鋼鐵工業興衰的歷程,揭示其發展的規律性,為鋼鐵工業的發展概括出一些經驗和教訓。A 發展歷史

美國的鋼鐵工業起步於19世紀60年代,其近160年的發展史,根據生產規模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起步期(1860—1900年)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引入當時最先進的轉爐鍊鋼和平爐鍊鋼法,促進美國鋼鐵工業開始發展。1886年美國鋼鐵產量達到260萬噸,首次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

成長期(1900—1939年)
摩根集團收購卡內基旗下的鋼鐵公司,於1901年成立美國鋼鐵公司,成為美國最早的鋼鐵壟斷集團,先後收購了十幾家企業,佔據了當時美國市場60%以上的鋼鐵生產份額,美國鋼鐵開始規模化生產,同時這一時期美國鋼鐵企業走上對外擴張道路,政府降低關稅促進鋼鐵出口。不能不提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經濟危機對美國鋼鐵工業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劃了世界版圖,歐洲衰落,美國興起。戰爭使得歐洲各國工業生產遭到破壞,同時對美國訂單激增,1914—1918年美國鋼鐵產量從2400萬噸上升到4500萬噸。大蕭條期間美國鋼鐵生產一度停滯,1929—1931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首先從美國爆發,銀行倒閉,企業關停,工人失業,美國鋼鐵產量從1929年近6000萬噸的高位大幅下跌至1931年2000萬噸以下。之後羅斯福實施新政,加強政府干預經濟,恢復銀行信用,工農業進入新一輪發展時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鋼鐵產量才恢復到經濟危機前水平。

圖為1900—1939年美國鋼鐵產量上升期(1940—1973年)
這期間,美國經濟迎來黃金時期,鋼鐵業得益於城市化發展,產量波動式上升。同時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刺激,造船和軍工等增加新的用鋼需求,鋼鐵產能不斷增長,1973年,美國鋼鐵產量達到歷史最高點1.36億噸。

圖為1940—1973年美國鋼鐵產量穩定期(1974—2016年)
美國鋼鐵產量經過1973年的峰值,之後長達近50年時間在區間波動,衰而不退。1973年開始的石油危機對美國的衝擊很大,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美國的鋼鐵產量從峰值開始回落。1980—1982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美國鋼鐵產量出現斷崖式下滑,1982年6700萬噸的鋼鐵產量相對於1973年來說等於是腰斬。金融危機后,美國進入后工業時期,第三產業佔主導,鋼鐵需求下降,美國鋼鐵產量大體在8000萬—1億噸波動,呈現「衰而不退」的現象。截至2016年,美國鋼鐵產量7800萬噸。

圖為1974—2016年美國鋼鐵產量

B 冶鍊技術的改進

轉爐、平爐和電爐是鋼鐵生產史上三大主流鍊鋼技術。1886—1973年,美國鋼鐵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先後經歷了平爐鍊鋼、轉爐鍊鋼和電爐鍊鋼佔主導的三個時代,其鋼鐵冶鍊技術的變化也代表20世紀世界冶鍊技術的改進。

1856年,英國最先發明了酸性底吹轉爐。轉爐鍊鋼是以鐵水、廢鋼、鐵合金為主要原料,不藉助外加能源,靠鐵液本身的物理熱和鐵液組分間化學反應產生熱量而在轉爐中完成鍊鋼過程。轉爐鍊鋼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技術得到不斷提高和升級,依照歷史發展進程,根據耐火材料不同,經歷了酸性轉爐到鹼性轉爐;根據氣體吹入爐內的部位不同,經歷了底吹轉爐、側吹轉爐和頂吹轉爐;按氣體氧化性不同,先後經歷了空氣轉爐和氧氣轉爐。鹼性氧氣頂吹和頂底復吹轉爐由於生產速度快、產量大,成本低,為目前使用最普遍的轉爐鍊鋼設備。

平爐鍊鋼是指以煤氣或重油為燃料,在燃燒火焰直接加熱的狀態下,將生鐵和廢鋼等原料熔化並精鍊成鋼液的鍊鋼方法。1856年,德國人西門子使用了蓄熱室為平爐的構造奠定了基礎。1864年,法國人馬丁利用有蓄熱室的火焰爐,用廢鋼、生鐵成功地煉出了鋼液,從此發展了平爐鍊鋼法。在歐洲一些國家稱平爐為西門子-馬丁爐或馬丁爐。

電弧爐鍊鋼是通過石墨電極向電弧鍊鋼爐內輸入電能,以電極端部和爐料之間發生的電弧為熱源進行鍊鋼的方法。電爐鋼以廢鋼為主要原料,有些電弧爐採用直接還原的海綿鐵來代替部分(30%—70%)廢鋼。電弧爐熔煉的優點是熔化固體爐料的能力強,而且鋼液是在熔渣覆蓋條件下進行過熱和調整化學成分的,故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鋼液吸氣和元素的氧化。電弧爐相對轉爐的優勢是設備投入資金低,建設周期短,電爐可全部用廢鋼作金屬原料,可冶鍊力學性能和化學成分要求嚴格的鋼,如特殊工具鋼、航空用鋼和不鏽鋼等。同時使用廢鋼鍊鋼,不僅有利於資源循環利用,冶鍊環節也更加環保清潔。

美國鋼鐵工業發展初期,主要是使用平爐鍊鋼技術,雖然當時轉爐和平爐都已發明,但平爐和當時的空氣轉爐鍊鋼法比較有下述特點:對鐵水成分的要求不像轉爐那樣嚴格,可使用轉爐不能用的普通生鐵;能煉的鋼種比轉爐多,容量大,質量較好。特別是1888年鹼性平爐鍊鋼法問世後為各國廣泛採用,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鍊鋼方法。直到1952年氧氣頂吹轉爐的發明並得到迅速推廣,平爐逐漸失去其主力地位,20世紀90年代平爐基本消失。

氧氣轉爐之所以能迅速取代平爐鍊鋼,是因為氧氣轉爐比平爐熔煉時間短,生產效率更高,另外,對原料情況的要求,與空氣轉爐相比並不那麼嚴格,可以和平爐一樣熔煉各種成分的鐵水。所以,氧氣轉爐鍊鋼成為20世紀下半葉美國鍊鋼的主要方法,在1975年佔比超過60%。美國多年的鋼鐵生產積累了大量的廢鋼,為電爐鍊鋼奠定了原料基礎。短流程電爐鍊鋼由於具有固定投資少、佔地面積小,可接近廢鋼資源產地和市場,生產靈活等特點,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1972年,美國短流程電爐鋼生產廠粗鋼產量首次超過2000萬噸,佔美國鋼鐵產量的17.7%;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因廢鋼價格低廉和薄板坯連鑄連軋技術的採用,進一步提升了電爐鋼生產廠的規模和經濟效益,並使電爐鋼產量在美國長轉爐鍊鋼產量趨於萎縮的態勢下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到20世紀末,電爐鍊鋼和轉爐鍊鋼成為美國兩大主流鍊鋼技術。21世紀初,美國新增了上千萬噸低成本、高效率的電爐生產產能,使得電爐產鋼佔比繼續上升,目前電爐鍊鋼是美國主要鍊鋼方式,截至2015年美國電爐鍊鋼產量佔比62.7%。

圖為美國轉爐、電爐、平爐比率(1970—2001年)

C 借鑒意義

資源型布局與市場型布局對比
美國國土面積較大、資源分佈比較均勻,影響美國鋼鐵工業的區域分佈因素主要有原料、運輸、鋼材消費等。從美國鋼鐵工業發展歷程看,其布局在鋼鐵工業發展初期遵循資源鄰近型與市場鄰近型兩個原則,而在20世紀70年代后,市場鄰近型成為布局的首要原則。美國的鋼鐵企業最初大多建設在五大湖地區,靠近鐵礦石產地,便於運輸,后因鐵礦石進口和工業發展,逐漸向東部沿海和中西部轉移和擴張。

20世紀40年代以後,美國西部的城市化進程加速,對鋼鐵的需求大增,很多鋼鐵公司在西部沿海投資建廠。70年代,美國鋼鐵工業進行整合和重組,落後技術淘汰,原匹茲堡的鋼鐵基地以及東北部一些鋼鐵生產基地被迫關停,並被電爐和轉爐替代,產能建設進入市場型布局,到20世紀末,電爐產鋼佔比接近50%。美國西部、南部各州,從40年代開始至70年代城市化進程加速,對鋼材的需求加大,促進了鋼鐵業在西部建廠,投入新的產能;而美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在這一時間段,城市化進程已進入瓶頸,並沒有較大增長,甚至出現下降。

鋼鐵工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布局過度集中,大部分產能集中在華北地區,市場流傳「鋼鐵看河北,河北鋼鐵看唐山」的說法,唐山一個城市的粗鋼產能佔據全國近二成份額。京津翼鋼產能接近4億噸,本地使用僅佔一半左右,大部分要向華東和中南地區運輸,這種狀況明顯不符合資源的優化配置。2016年進口鐵礦石10億噸,進口依賴度接近80%,在沿海布局鋼廠,有利於節省原料運費,降低噸鋼成本。部分鋼廠已經開始往靠近進口鐵礦石資源的東南沿海布局,比如防城港和湛江等沿海鋼鐵項目。

日本是典型的沿海工業布局的發展模式,由於其國土面積狹小,所有鋼鐵生產用的原料均從國外進口,而且日本每年還要有三成左右的鋼材需要出口。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在沿海設廠,一方面節省原料成本,另一方面並不會增加鋼材銷售過程中的物流成本。但是出口鋼材佔比只有10%,而且直銷比重不高,大部分靠分支機構和貿易商銷售為主,如果一味往沿海布局,將不利於鋼材往內陸地區銷售。所以鋼鐵行業未來產能轉移方向需要兩個方向相結合:第一是趨向資源型的沿海地區轉移;第二是趨向市場型的中西部地區轉移。東部沿海省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都快於中西部。目前東部各省市的城市化進入緩速增長階段,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房地產和基礎建設投資增速也會有所下降,對鋼鐵需求整體放緩;而中西部各省市,城市化水平不高,對鋼鐵的需求還有潛力。隨著鋼鐵儲蓄量的增加,可在中西部地區發展電爐產能,與沿海高爐產能進行互補。

「衰而不退」的原因和啟示
1973年美國的鋼鐵產量1.36億噸,是其歷史最高值,之後的近50年時間,美國的鋼鐵產量維持在8000萬—1億噸波動,最近幾年呈現逐步下降趨勢。美國鋼鐵行業從20世紀70年代衰退的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美國鋼鐵需求總量下降
隨著美國工業化的實現,美國經濟對鋼材需求增速明顯放慢。20世紀末,美國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如信息技術業和服務業佔比增加,第二產業佔比下降。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鋼鐵的需求總量、需求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所以美國鋼鐵的生產量趨於平穩,沒有繼續增長,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內需求總量的下降。

日本鋼鐵工業的崛起加速了美國鋼鐵工業的衰退
隨著鋼鐵工業技術的進步,燃料消耗大大降低,美國五大湖和內陸地區的鋼鐵企業原有的資源優勢逐步消失,同時為滿足罷工工人需求,美國提高工人工資,導致人工成本在鋼價中佔比提高。而日本運用剛發展起來的現代鋼鐵工業技術,同時選擇沿海地區建鋼廠的產業布局使得其鋼材價格方面更具有競爭力。而美國鋼鐵產品成本要遠遠高於日本鋼鐵產品的成本,日本三成的鋼材出口到美國,從而使美國鋼鐵企業失去競爭優勢。可以說,自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鋼鐵企業在技術創新、技術應用、設備投資、生產規模等方面開始落後於日本鋼鐵工業。

美國政府的保護削弱鋼鐵產業競爭力
美國政府在20世紀20—70年代,限制鋼鐵工業內部兼并導致美國工業在產業調整方面缺乏有效的執行力及靈活性,直接影響了美國鋼鐵企業對落後產能的淘汰及新產能的形成。70年代以後,鋼鐵工業衰退,面對進口鋼材的衝擊,政府通過關稅等手段保護鋼鐵工業。1969年,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美國鋼鐵企業與歐洲、日本的鋼鐵企業就自願限制進口鋼材達成了一致協議。2002年迫於國內鋼鐵企業的壓力,美國布希政府啟動「201條款」對美國的汽車製造商和其他鋼鐵用戶徵收高額的關稅,來制裁企業從國外進口鋼鐵。從長期來看,保護主義措施對美國鋼鐵工業發展的作用是弊大於利。

工業化進程尚未結束,對鋼鐵還有較大的需求,但增速已經放緩。面對鋼鐵產能過剩、產業集中度不高、鋼企負債過重的現狀,從2016年開始推行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目的就是加速落後產能淘汰,改善企業盈利,推進企業兼并重組,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自鋼鐵行業推行供給側改革以來,效果顯著,截至2017年上半年,淘汰高爐產能1.3億噸,淘汰中頻爐產能1.2億噸,鋼價上漲150%,鋼鐵行業負債降幅明顯。未來幾年將繼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成鋼鐵工業「十三五」規劃目標。長期來看,隨著工業化進入後期乃至完成,鋼鐵需求會逐漸下降,鋼鐵產業升級和兼并重組將是趨勢,而在供給側改革實施和政府相關政策的指導下,這個過程會更加順暢平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