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想要提高記憶力?科學家:別熬夜+多記幾次

出品:科普博覽 SELF格致論道講壇

導語:記憶究竟影響一個人多少?如果失去了過去的記憶,我們還是原來的自己嗎?人腦內有一個海馬區,掌控了長期間記憶,若是受損,有可能從此無法形成新的記憶,這意味著無法認識新的人、無法記得5分鐘前做了什麼!「記憶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我們本身」,在SELF講壇上,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李澄宇為我們揭開「記憶」神秘的面紗。

---嘉賓介紹---

李澄宇,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以下內容由李澄宇演講精編而成:

動物為什麼需要學習和記憶?

灰頰白眉猴的主要食物是成熟的果實,它生存的空間非常大,裡面有大概10萬棵樹,在任何一個時刻有成熟果子的果樹有50棵,所以白眉猴需要學會找到這些樹、記住它們在哪裡,並且趕在別的競爭對手之前抵達。再者,你若是個捕食者,那麼需要學會捕食;若是個被捕食者,需要學會不要被人或被別的動物吃掉。這些都和記憶密切相關。

社會等級需要學習

在這張圖片中哪一隻是老大?──中間那個!我們並不是狒狒,但是很容易看出來誰是老大。不難理解到這些等

學習記憶對生存的必要性

非洲的黑長尾猴,約3到5公斤,是很小的一類猴子。它們在野外的生存相當不易,超過60%的幼年黑長尾猴,出生一年內死亡;捕食者至少造成了其中70%。捕食者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豹子為代表的大型捕食動物;第二類是以戰雕為代表的鳥類;第三種是在草叢裡面埋伏捕食的蟒蛇。

針對這三類不同的捕食者,黑長尾猴發展出了非常有效的「指示性」警告呼叫:當看到豹子時,它發出的警告聲可以指引聽到的同伴要上樹,為什麼?豹子重,在樹上跑得沒有猴子快,曾經有人觀察到一隻豹子追一隻黑長尾猴,在樹上追了一個小時沒有追到,所以樹上是安全的。

如果黑長尾猴看到鷹,警報聲非常短促,如果聽到這樣的聲音,正確的反應是馬上進入灌木叢,占雕翼展兩米,在灌木裡面它是無法飛行和捕食的。

如果看到蛇,警告聲音也很短促,如果聽到這種警告式叫聲的話,正確的反應是站起來向四面看,因為蟒蛇主要靠潛伏來捕食,在草叢裡面正好踩到蟒蛇身上,它就把你吃掉了。

嬰兒黑長尾猴的觀察學習

Cheney和Seyfarth兩人長期關注黑長尾猴,發展實驗來證明「觀察學習」的重要性:他們對一歲以下的黑長尾猴播放那三種聲音,看它們的反應。

分析時分成兩類:左邊一類是小猴反應之前,它會先看一下成年猴──結果是做正確反應的次數遠高於做錯誤反應的次數;右邊一類是小猴沒有看一下成年猴,直接做出反應,可以看到它們出錯的幾率很高,正確或錯誤差不多。

一歲之內的小猴60%會死亡,多數是來自於捕食的話,你就會意識到這個差別──看一下和不看一下、觀察一下和不觀察一下──對於生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說明在野外,動物非常依賴於學習記憶。

在實驗室裡面怎麼研究學習記憶?

比如說先給受試者一個視覺刺激的樣本,再用延遲期把樣本隱藏起來,然後讓受試者選擇一個和剛才樣本不一樣的刺激。

或讓病人──比如說精神分裂症患者──來做這個任務。X軸是給不同的樣本數;Y軸是出現錯誤的幾率,紅色線是一般人的數據:隨著要記得的信息越來越多,出錯的幾率會越大。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是藍色線,出的錯誤就更高。

工作記憶是一個非常基礎的研究,對於臨床或實際生活有很大的關係

在做工作記憶的任務時,需要短時間記住一個信息,大腦中會有兩個腦區被激活──一個在前面,叫做額葉;另一個在後頭,叫做頂葉,就是圖中顏色比較熱(紅色)的地方,顏色比較藍的區塊則被抑制,所以人類腦子其實有很多特定的腦區,在幫助從事工作記憶這種行為。

在李澄宇的實驗室裡面主要用小鼠作為模型來研究工作記憶,以嗅覺來測試這種短暫存儲信息的能力。該工作任務的設計是:給小鼠兩次氣味,中間會有延遲期幾秒鐘,如果兩個氣味不一樣,那麼小鼠要舔,來得到水;如果兩個氣味是一樣的,那就不用舔,因為沒有水。這個任務在時間上,把感覺、記憶、抉擇給分開,這是設計的原因。李澄宇的團隊花費五年左右的時間,來證明小鼠的前額葉對於工作記憶是重要的。

什麼是記憶的機理?

以下幾個例子說明「記憶出問題的時候」:

記憶能力是有限制的

不是所有發生事情都會被記住。

又叫「非注意性失憶」──如果沒有注意,那你是不會記住的──這很正常,在生活中不停的發生大量隨機事件,而我們的記憶只記那些對我們有重要意義的事情,所以非注意性失憶有其重大意義。

不是所有時候的學習都是一樣的效果。

我們的語言能力依賴於「關鍵期」──在2到7歲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經歷語言這個經驗,如果這時候沒有語言經驗,結果將終身無法學會語言。

Genie她的父親是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這個小女孩13歲之前,他都把她捆在家裡面,用鐵鏈子捆在床上,他們生活在農村,周圍幾十里地都沒什麼人,所以直到13歲的時候,她才被發現、解救出來。她的精神分裂症父親並不說話,所以在獲救前Genie沒有語言經驗。

科學家安排了全世界最好的語言教育家去教Genie語言,專門安排了博士生去跟蹤Genie的語言能力發展。在七、八年長期的訓練之後,結論是Genie能夠說的最長的句子是兩個詞,只能得到這樣的結果。這就告訴我們──如果過了關鍵期你不學某些能力的話,會有很大的問題。

腦子受了損傷,記憶也會出問題

HM因為嚴重的癲癇,在20多歲時,醫生把他會產生癲癇的部分腦區摘除──幾乎全部的海馬區都給拿掉。手術后,人們馬上發現HM這個病人他已經不再是HM──他無法形成新的記憶,手術之前的記憶還在,但是從此無法形成新的記憶。所以後來照顧他的新進護士醫生,每次見到他都必須向他自我介紹;即使你出了房間去喝了杯咖啡,五分鐘以後再回來,他就完全忘記你是誰了。

Howard Eichanbaum教授在讀博士生的時候研究HM,他的任務之一就是每天早上開車去把HM接到醫院研究。有天Howard Eichanbaum喝了杯McDonald』s的咖啡,開車時候把這個咖啡放到前面車窗那邊,HM一看到這個杯子說:唉,我小時候有一個朋友,叫McDonald,他和我是很好的朋友,我們一起打棒球,打的非常好,有很多很好的故事……這是一個很愉快的交談過程。

這個交談過程結束了,HM看了窗外一會,回來又看到這個杯子──我小時候認識一個朋友叫McDonald的,我以前和他是一塊兒打棒球,打的非常好,我們有很好的故事……一模一樣的故事又講了一遍。結束以後,他又看了會窗外,一會兒又看見了這個杯子──我小時候有一個朋友叫McDonald,我以前……同樣的故事,又講了第三遍。講到第三遍的時候,Howard Eichanbaum就偷偷的把這個咖啡杯拿下來,放到自己座位裡面,要不然他這一路上會一直講這個故事,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告訴我們「海馬區」多麼重要。

HM的父親在他手術一段時間之後去世,HM每次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都非常悲痛,每次都處在同樣的巨大悲痛之中。所以,如果我們無法形成新的記憶,我們就不再是以前的自己了。

記憶分不同類別

比如說HM的長時間記憶有很大的問題,但是他可以和Howard Eichanbaum很好地進行對話,表示他的短時間記憶或工作記憶沒有問題。

在長時程記憶里分成「陳述式記憶」和「非陳述式記憶」。HM主要是陳述式記憶出問題,也就是可以被陳述出來的事情──一個事實或者一個場景。

「非陳述式記憶」比如「運動記憶」── 經過學習而能騎腳踏車這類的記憶──HM他是可以學會新的運動技能的,做的非常好,但是他拒絕承認自己學過。所以「記得自己學過」是個陳述式記憶;但是「學這個動作本身」是個非陳述式的記憶。所以記憶分不同類別。

記憶的核心原理

人腦大概有850億到1000億個神經元,通過一千個到10萬個突觸,來形成突觸聯繫以進行交流。

圖上左邊就顯示了幾個神經元的樣子,它們長得很大、天線一樣的形狀,就是接受輸入的地方;它們還長出很纖細的、很長的叫「軸突」結構,來傳輸信號,而接受這個信號的地方就叫做「突觸」。

突觸可以被神經元自己的活動來調控──當神經元活動按照一定的規則來運行的時候,突觸活動的強度會被增強或者減弱,在學習的過程中,這種突觸活動的增強或減弱是可以被觀察到的,而且如果你阻止這種活動的改變,那麼會影響學習。所以一般認為,突觸的改變是我們學習記憶的核心機制。

學習記憶怎麼被提高

學習記憶是可以提高的,怎麼被提高呢?就是「記好多次!」Ebbinghaus第一個研究記憶心理學的一個科學家,他發現:x軸顯示的是人在一天之前,學習一些材料所做作的學習次數;Y軸就是在一天之後,重新學習又要需要多長時間。可以看到如果你學的次數越多,那麼第二天你就花越少的時間來學會,就說明學習次數多,就記得好,所以勤奮是必要的。

還要「睡得好」!人睡眠的時候,大腦會有「慢波」──上圖顯示的每一個小的波動就是一個慢波,在全腦裡面是很大尺度的神經元活動──德國科學家發現,如果你在人睡眠的時候,在腦子裡面引發這種慢波,那麼可以記得更好。

李澄宇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我們就是我們的記憶」,更多的記憶的奧秘等待人類發現!

「SELF格致論道」是科學院全力推出、科普博覽承辦的科學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和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登陸「SELF格致論道」官方網站、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格致論道講壇」、微博「SELF格致論道」獲取更多信息。更多合作與SELF工作組[email protected]聯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