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明日中元節!這些習俗你了解嗎?

農曆的七月

民間稱為鬼月

有七月初七鬼門開

七月十三 、十四祭祀祖宗家人

七月十五關鬼門的習俗

中元節

歷史上最重要的節日—中元節

也就是我們民間俗稱的鬼節、盂蘭盆節!

中元節的終極奧義是—祭祀

而,祭祀是得以幾千年傳承不斷的根本!

學過中元節,國人有責!

中元節將至,也就是你們所說的鬼節,佛家所說的「盂蘭盆節」,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地位一度「置頂」!

然而,我們對中元節的重視程度日漸衰落,那是因為你們不知道這些事情!

首先!中元節到底是什麼

中元節簡歷

中 文 名:中元節

別稱:鬼節、七月半、盂蘭盆節

節日時間:農曆七月十三 9月3日星期日

農曆七月十四 9月4日星期一

農曆七月十五 9月5日星期二

節日起源:祭祀

節日意義:敬祖

節日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為什麼說中元節很重要!

不是你們所說的鬼節,所說的什麼禁忌等!而是一件能影響幾千年文化傳承不被中斷的事情:

「祭祀」

中華文明能千年傳承,靠祭祀也!

2010年5月18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中元節本身源自祭祀!意義在於敬祖!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自古以孝治國,家族的傳承到國家的傳承,導致我們的文化千年不滅,如若祭祀的意義淡了,家族的意義輕了,盡孝的推崇恍惚了,我們的文化傳承,我們的血脈力量就會有危機;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歷史上唯一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得以傳承;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祭祀!

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及適宜的氣候、高產量的平原、先進的耕作方式。

所以在任何時期,對於盡孝去繁衍後代!祭祀祖先,讓家族傳承的意識深入骨髓!

盡孝和祭祀的地位越高,對於家族的傳承就越有利!

「傳承和孝道,是中元節您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夜放河燈和點蓮花燈

夜放河燈和點蓮花燈是中元節的重要習俗,也是繼正月十五元宵燈節后,老北京的又一個傳統燈節。老北京的荷花燈都是用天然的荷葉插上點好的蠟燭做成荷花燈。

那時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將這些燈往河裡一送,順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隊「水燈」。

送羊

接下來

小編帶著大家看看明代中元節習俗都有哪些吧?

中元節是鬼門關大開放假,先亡的親人回到陽間完成自己生前沒能完成的願望的日子,故而多點荷燈,或者在自家祭祖告訴祖先一切安好。

明代開始焚燒祭品以示給先亡的親人捎過去東西。明代在墳旁焚燒紙錠,並在墳頭壓一疊紙錢。明代年間,福建地區的中元節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戶戶都要備好冥衣紙錢,寫上先人名號,然後焚燒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過世的父母,還要在紙衣、紙錢上面籠上薄紗焚燒,以示區別,謂之「紗箱」。在莆田一帶,人們於七月十五這天清晨將供品準備周全,然後全家打扮齊整,出門往空中作揖禮讓,意為將祖先的亡靈請入家中。

祭祀完畢,又畢恭畢敬地將亡靈送出家門。到了晚上,大家又準備好齋飯、餛飩、紙錢,請巫師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給無人祭祀的野鬼。由於所費頗高,一些青黃不接的窮人家,為了這個一年一度的祭祀儀式,有時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與之相比,同一時期的北京地區,中元節祭祀就簡單得多。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載,北京近郊的宛平縣城,鄉民在七月十五這天取葛黍苗、麻苗、粟苗,連根帶土地豎著縛於大門的兩邊,另外再縛三叢立於門外,供奉以面果,稱為「祭麻谷」。

而杭州等地的人家,中元節要請僧尼誦經,追薦亡靈。晚上則沿著河流,隨水置放用篾條和紙糊成、安置在荷葉或木板上的燈,裡面點上蠟燭和香,藉以引導溺水的鬼魂,稱之為「放河燈」。這些習俗,在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中都有所體現:「又值七月半盂蘭會大齋時節。杭州年例,人家做功果,點放河燈。」

中元節的起源,最初是道家認為地官會在七月十五這天下降凡間,定人間善惡,所以在此日作齋醮薦福,後來演變成為了民間的祭祖日。佛教進入之後,在七月十五這天舉行盂蘭盆會,佛教徒用豐盛的祭品供奉三寶,以解先人倒懸之苦。到了唐宋時期,這些儀式都被吸納成為中元節祭祖的民俗,並延續下來。至於歷史上的各個時期、各個地方的中元節習俗,也有所不同。

宋初,中元節與元宵節一樣,也要四處張燈,以顯示節日之隆,此習俗在宋太宗登基后被廢止。到了南宋,中元節的前幾天,市井店肆就開始售賣紙制的鞋靴、頭巾帽子、五綵衣服,供人們焚燒獻給亡靈。享祀時,人們用桑葉來鋪襯桌面,用葛黍苗、麻苗、粟苗做成的麻谷窠兒系在桌子腳上,寓意著用收成來敬告祖先。中元節的前一天,人們在寺廟前方的廣場上豎立起一根數丈高的竹竿,頂端系一盞燈籠,名為「燈篙」,此為公眾性質的祭祀。民間傳說,燈篙上的燈籠點亮之後,散佈於各處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知道了明天在此處有食物可享用,於是會相約到此飽餐一頓。到了中元節這天,肉坊要罷市一天,民眾也大都茹素食齋。第二天黎明,有小販挨家挨戶地叫賣穄米飯,標誌著中元節的供奉儀式已經完成。

南宋孝宗年間曾任宰相的梁克家,在著作《淳熙三山志》中記敘了家鄉福建的一些中元節習俗。北宋時,人們喜歡在中元節這天到神光寺遊玩,該寺熱鬧若墟市,當時的太守王逵還作有《中元燕百丈小樓》詩記載其盛況:「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樓高閣與雲齊。中山酒熟中元節,歸去從他醉似泥。」到了南宋,人們又覺得此舉沒有什麼意思,遂將此俗廢止。

明代,福建地區的中元節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戶戶都要備好冥衣紙錢,寫上先人名號,然後焚燒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過世的父母,還要在紙衣、紙錢上面籠上薄紗焚燒,以示區別,謂之「紗箱」。在莆田一帶,人們於七月十五這天清晨,將供品準備周全,然後全家打扮齊整,出門往空中作揖禮讓,意為將祖先的亡靈請入家中。祭祀完畢,又畢恭畢敬地將亡靈送出家門。到了晚上,大家又準備好齋飯、餛飩、紙錢,請巫師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給無人祭祀的野鬼。由於所費頗高,一些青黃不接的窮人家,為了這個一年一度的祭祀儀式,有時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與之相比,同一時期的北京地區,中元節祭祀就簡單得多。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載,北京近郊的宛平縣城,鄉民在七月十五這天取葛黍苗、麻苗、粟苗,連根帶土地豎著縛於大門的兩邊,另外再縛三叢立於門外,供奉以面果,稱為「祭麻谷」。而杭州等地的人家,中元節要請僧尼誦經,追薦亡靈。晚上則沿著河流,隨水置放用篾條和紙糊成、安置在荷葉或木板上的燈,裡面點上蠟燭和香,藉以引導溺水的鬼魂,稱之為「放河燈」。這些習俗,在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中都有所體現:「又值七月半盂蘭會大齋時節。杭州年例,人家做功果,點放河燈。」

清代的中元節也非常熱鬧,不僅家家焚燒紙錢香燭祭祀、放焰口,人們還會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舞獅子。福建一帶則流行一種名為「爬孤棚」的遊戲。該遊戲源於飢荒之年,富裕人家救濟災民,在祭壇旁邊搭建起一座擺放食物的棚子,讓饑民自由爬上棚頂爭食。後來演變成了一種中元節的民俗遊戲。遊戲時,豎立起四根十多米高的長桿,桿上到處塗抹油脂,遊戲者分為四隊,以先爬上桿頂者為勝。台灣地區的一些鄉鎮,至今依然保留此俗。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