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孔聖人給你一個做吃貨的理由!

春秋時期,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這其實是最通俗的解釋。

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原文是: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指出,孔子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因食膾之精細而特飽食也。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在飲食文化方面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從夏、商、周直到春秋時期,人在飲食方面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那個時候即便是貴族吃的東西也沒有那麼豐富,因為當時不論是烹調方式,還是炊具和食材都非常有限。

因為糧食產量低,古代都是一日兩餐的進食規律,三餐制是到宋代之後才慢慢普及開來的。

春秋時期主要烹飪的方式是烹和炙,也就是煮和烤。

烹就是用大鍋燉,比如後來象徵權利的鼎,在古代就是用來燉肉的炊具。

除此之外,古代的炊具還有灶(zao)、鬲(li)、甑(zeng)、釜(fu)、甗(yan)、鬶(gui)、斝(jia)等。

現在看來這些器具都屬於笨重的大型炊具,而且貴族使用的多為青銅器,平民百姓則一般為陶制。

因為當時沒有鐵鍋所以炒菜是很晚以後的事情了。

魏晉南北朝時,炒作為一種烹調方式,已經明確的出現在文字記載中。如在《齊民要術》中就記有這樣兩道菜:炒雞子法和鴨煎法。

唐宋時期,南北菜肴漸漸體現出差異。直到清代,各大菜系才逐步成型,烹調方式也是繽紛多彩。

再者如辣椒、土豆、黃瓜、西紅柿、茄子、胡蘿蔔等蔬菜都是後來才傳入的外來品種。

所以,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期,古人所能吃的東西和烹調的方式都極度匱乏。

生在當代,我有文化五千年,美食萬萬千。

品讀古聖先賢,品味佳肴美饌。

做一個認真的吃貨,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