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沒文化的才下井?

文/記者王中偉

「第一次下井,當工友了解到我是研究所畢業,愣了:研究所還下井?沒文化的才下井。」日前,筆者一位供職於某國有大型煤炭企業的採礦工程專業研究所同學吐槽。

另一個有類似遭遇的同學把話茬接了過去:「在礦上,我都不好意思說我是研究所畢業。要是煤校、國中畢業的在井下幹活,沒人『調戲』你,研究所畢業在井下幹活反而被別人笑話。」

聽罷,筆者哭笑不得。都2017年了,很多煤礦都在搞智能化開採,可有些人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傻大黑粗」年代。

一個煤炭企業總工程師的觀點頗具代表性:與普通煤礦工人相比,大學生普遍怕吃苦、幹活力氣小,剛到井下自然不被工友待見。加上挖煤實踐性很強,井下條件千變萬化,大學生在學校學的那點東西很難短期內就直接派上用場,所以工友就有了「出煤多、快出煤,還得靠力氣跟經驗」的成見。部分工友會拿一國中沒畢業就來到礦上打拚多年的礦工跟一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去對比,對比的結果通常是心浮氣躁的大學生干不過肯吃苦、經驗豐富的老礦工。久而久之,在煤礦就形成了這種錯誤認識。

這種錯誤認識很可能造成高學歷人才招不來,即使招來也留不住。高學歷人才嚴重不足,這是行業話語權與能源主體地位長期不匹配的重要原因。

從長遠看,還是大學生後勁大,這點毋庸置疑。今天看似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他日也許是引領企業技術革新、發展轉型的中流砥柱,甚至是決定未來在地下將煤轉化為電與氣等技術革命成敗的關鍵。

提及煤炭行業,很多人想到的似乎都是礦難頻發、環境差、煤老闆,很少人會想到「煤亮子」的貢獻與付出。長期以來,煤炭在一次能源的佔比均在60%以上,但煤炭行業人才結構、社會形象、職工社會地位與能源主體地位嚴重不匹配。

依筆者看,這很大程度上在於煤礦工作過於辛苦、不安全、社會地位低,再加上「沒文化的才下井」錯誤認識,使得職工無歸屬感,人才進一步流失,或者人才結構遲遲得不到同步改善。沒有人才支撐,無能人改進落後工藝,煤礦工作仍是過於辛苦、不安全、社會地位低。

要想避免這種惡性循環,依筆者看,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共同努力,實現五步走:一是優秀學子願意就讀煤炭主體專業,二是大學生願意到煤礦建功立業,三是大學生有能力到煤礦建功立業,四是大學生有機會在煤礦建功立業,五是大學生在煤礦建功立業有自豪感。

對國家相關部門來說,可以出台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優秀學子就讀煤炭主體專業,實現優秀學子願意就讀煤炭主體專業。

對高校來說,一是要儘可能通過多種渠道吸引社會資金,憑藉多元的獎助體系鼓勵適量的大學生到煤礦建功立業。二是要適時更新教材,不能工藝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了,教材還在大篇幅介紹早已淘汰的工藝,要讓大學生有能力到煤礦建功立業。三是要在傳授好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加大實踐環節培養力度。

對煤炭企業來說,一是要樹立尊重知識的風氣,真正實現「能者上庸者下」,以增量改善存量,以存量積聚增量,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徹底糾正「沒文化的才下井」等錯誤認識,實現大學生有機會在煤礦建功立業。二是要大幅度提高一線技術人員待遇,進而通過人才結構的不斷改善而實現煤礦工作環境不斷變好、事故數量不斷減少,逐步實現「煤亮子」有歸屬感及獲得與之付出相匹配的社會地位。三是要摒棄「關起門來辦礦」思維,敞開大門辦礦,讓社會大眾了解真實的煤礦、不斷進步的煤炭工業,實現大學生在煤礦建功立業有自豪感。

關於井下是否需要高學歷的問題,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快來告訴大家你們的想法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