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今天聊聊端午節

端午節是華人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可上溯至春秋時代。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

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采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禮記·月令》就記載當時提倡在五月齋戒節慾。而「惡月」禁忌也特別多,如漢代應劭所著的《風俗通》就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反映了當時的禁忌。而據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介紹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席等用品和忌蓋屋。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

端午節撒灰除蟲是禳毒驅疫的習俗

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指出這些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並認為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就指出競渡源自南方,又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吳地習俗,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才流傳至其他地區。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划龍舟和吃粽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而傳統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龍,也對應五行,所以「五」這個數字也是代表龍,端午常見的五色絲也是代表五方的龍。

端午節的祭品,包括五綵線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書中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唐代的《襄陽風俗記》也指以竹和五色絲包粽子是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而與吳均同時的宗懍所著之《荊楚歲時記》第卅節卻記載東吳地區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至於「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

小孩於端午節捉蛤蟆

兩漢魏晉南北朝

漢代端午節依然以保健、避疫為主,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當時五月,人們會製作黃連丸、霍亂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藥物。除製作治病丸藥外,還會纏別稱為長命縷、續命縷等的五彩絲線作為心理防衛。而五代人馬縞的《中華古今注》則提到漢代宮中又有賜官員腰帶的習慣。

題:「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湖北湖南一地,人們把艾草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空中,剪成虎形,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

至晉代時,除了沿襲過去的避疫禳毒習俗去采艾草懸挂門上之外,一些積極祈禳的習俗如踏百草、鬥百草等也很常見,南北朝時采艾的習俗有所發展,荊楚一帶采艾要在天亮雞鳴之前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用作艾灸,人們相信這種艾草別具療效。其他地區又有將艾草扎或剪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並有也采菖蒲來泡酒的習俗。宮中則承漢制,有賜衣物如扇子之習,《宋書》就記載劉宋時宋后廢帝劉昱於元徽五年端午節因為嫌棄太后王貞風所賜之扇不夠華麗而起毒殺之心。

清·金廷標 《群嬰鬥草圖》局部

隋唐

隋唐時端午節已成為重要的節日,互相贈送日常衣飾用品已成為習俗,宮中也沿襲漢代制度,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隋朝時,隋煬帝在端午節賜百官玳瑁釵冠,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也賜文武官員腰帶。王溥的《唐會要》則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唐代端午節時各文武官員也常有賞賜,如《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期一個端午節,唐太宗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贈送物品也不限於上級對下級的賞賜,《新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唐玄宗常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所贈之物尤以扇子為代表,由於皇帝提倡,端午贈扇之風大盛,民間在端午前後有熱鬧的「扇市」專門售賣扇子,這些扇子又稱避瘟扇。

端午節唐太宗贈飛白扇

端午贈避瘟扇

賜梟(xiāo)羹

題:「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官以惡鳥,故食之。」

梟指貓頭鷹,傳說為食母惡鳥,故於端午節捕殺,做成羹湯,賞賜官員,寓有除絕邪惡之意。漢代從武帝開始,端午賜梟羹給百官食用的做法,一直到清代的史書中都有記載。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並序》中有言:庖捐惡鳥,俎獻肥龜」,說的就是吃梟。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接受了皇帝賜宴之後寫了應答的詩句:外廷已拜梟羹賜,應助吾君去不仁。也就是說,吃梟羹,引申之義是為了幫助皇帝去除不仁不義的人。

此外,唐玄宗時宮中和長安城內還流行射粉團之戲,是把粉團放在金盤中,以小角為弓,架箭射盤中粉團,射中就拿來吃。民間又流行掛五時圖,又稱五毒符,是繪上蛇、蠍、蟾蜍、蜥蜴、蜈蚣圖案的紙,用以防止毒蟲作怪。

題:「射粉團,唐宮中造粉團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射粉團

宋朝

宋朝時宮中發展成按官階品秩賞賜節禮,后妃、近侍、大臣等皆獲賜不同的服玩。而民間出現比前代更精緻的端午節物,如賣桃、柳、百索、艾花等,食品有香糖果子、粽子、白團。又有以紫蘇、菖蒲、木瓜切成茸再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而成的香囊。市面由五月初一起就有售賣桃、柳、葵花、蒲葉、艾草等植物及包括鍾馗在內的各種神佛像,人們買回家第二天就於門前以五色水團、茶酒供奉神佛,又釘艾人、製作精美的粽子、五色紙錢、青羅制的白舌帖子等在門板或門楣。此外也有不少人乘畫舫游湖消暑。而這天也被視為馬的本命日,馬廄會以五彩為馬裝飾鬃尾和馬具。

題:「系采絲,以五色絲系臂,謂之長命縷。」

漢代以青、赤、黃、白、黑五種色彩的絲線,紮成「長命縷」,系在臂上,可以驅除瘟病、避邪止惡。

搐錢

明朝

明朝時端午划龍舟的習俗已在各地盛行,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龍舟形制以及划龍舟的方式。張岱的《陶庵夢憶》記載明代瓜州的龍舟競渡情況,自五月初一開始,至十五結束,歷時整整半個月。而楊嗣昌的《武陵競渡略》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為禳災而設的競渡習俗,競渡前除祭祀外,還要由巫師作法來祈求勝利。划龍舟后,人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以辟惡。杭州西湖的划龍舟是競賽龍舟圍著表演的大龍舟打轉,大龍舟上層有小孩扮演古人、神仙,下層敲鑼打鼓,之後大龍舟會拋下錢、鴨等物,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此外,明朝時的太醫還把端午取蟾酥的民間偏方帶進宮廷。

明代的端午節

清朝至當代

直至清朝,端午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至清朝滅亡,端午節依然受到重視,而紀念屈原已成為比原來的驅瘟避疫更重要的主題。1940年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節作為「詩人節」,紀念屈原和提倡其愛國精神。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端午節也是重要的節日,大陸於2007年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節假日,2009年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的代表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花草,枝梢系有香囊。盤中擺設粽子、荔枝、石榴,又貼靈符及鍾馗畫像驅邪

掛菖蒲

人們常把這些香草掛於門上,稱為懸蒲艾,菖蒲形似劍,插在門口象徵驅除不祥,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艾草則代表「百福」,濃烈氣味可以驅邪,合稱「天中五瑞」。」也有以石榴、蔡花、菖蒲、艾葉、黃梔花為五瑞最簡單是把這些草捆紮起來掛上,也有加上紅紙,還有製成不同的造型,製成人形、虎形者稱為艾人、艾虎,也有製成花環、佩飾,不但有驅邪禳毒的意義,還富有裝飾性,是民間藝術的一類。亦有以繪上天中五瑞的畫像代替花草。

天中五瑞圖

綉上老虎的嬰兒圍嘴,傳統上相信這可以防止嬰兒受五毒侵襲

題:「五日午時蓄採眾葯治病,最效驗。」

端午也是採藥季節,古人認為五日午時陽氣最盛,以藥草治病最具效驗。譬如「午時水」,取飲、擦身,可袪百病。古人也會用百草來製作香囊、香牌、香珠,《紅樓夢》里,元妃在端午節前賞給賈府眾親「紅麝香珠」,便是用多種香料與中藥合成帶孔的圓珠,十八顆為一組,用細繩串成手串。如今的清宮檔案里,還保留著雍正九年「避暑香珠」的配方:香薷、黃連、連翹等中藥,還有磨碎的甘菊花、玫瑰花瓣,同時添有硃砂、雄黃。

懸挂鍾馗畫

懸挂鍾馗畫也是一種驅邪除害的習俗,於端午節前後繪製鍾馗畫。到了清代以來,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以西安為主的關中地區端午節則有佩鍾馗五毒錢以驅邪的習俗,這種錢是一種作為厭勝物的花錢,並非交易用的流通貨幣。銅錢左方排列「五毒」,手持寶劍的鐘馗聳立於錢幣的右旁,「敕令」兩字鑄於方孔之上,蘊含著斬除妖孽、懲罰邪惡之意。

祭拜五福王爺

在福建,閩東一帶的人常祭拜五福王爺,閩南和閩南人移居的台灣則多半祭祀各府王爺神,希望王爺神能把瘟疫帶走。四川地區則會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掃除五瘟疾病。西北地區則以苻堅、白起等英雄豪傑作為端午節掃除瘟疫的祭祀對象

雄黃酒:很多地區都有過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也是江浙地區的端午食俗「五黃」之一,因端午節臨近酷暑,各種蟲類病菌紛紛活躍起來,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雄黃解毒防疫的功能,加之民間傳說《白蛇傳》里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黃酒後現出原形,所以民間都起而仿效,在端午節以菖蒲根泡雄黃酒。

立蛋

大陸南方部分地區及台灣在端午有立蛋或錢幣的習俗,每到該日正午,民眾會爭相把蛋或錢幣直立於地板,據說端午節陽氣最重,可使雞蛋直立,只要能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陽氣,會得到一年的好運。

粽子

粽子是各地華人於端午節所吃的食品,晉朝初年開始有固定在端午節吃角黍的記載,當時民間食用的角黍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製成角狀,意義是祈求傳宗接代。後世的北方粽餡料常包括紅棗、栗子等,亦有傳宗接代的意義。南方的筒粽是把大米放入竹筒中炊煮而成的,除食用外也用於祭祀。南方稻作區常常祭祀水神,而傳統上龍被視為水神,故人們常用筒粽祭龍,其中一種方式是把筒粽以飼蛟龍,也是越人祭龍的古老活動。而這時角黍和筒粽已開始混同,統稱為粽。南朝梁時端午開始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於是粽子也成為祭屈原的祭品,食粽也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且演繹出蛟龍竊食筒粽,因蛟龍懼怕楝葉、彩絲,故祭祀屈原的筒粳要塞上楝葉,纏上五彩絲。至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了,也常用五色彩絲捆紮,稱為「百索粽子」。當時流行的粽子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叫九子粽,用綵線將九個粽子扎在一起,常見於唐詩中。唐代以後,端午食粽子的民俗歷代傳承下來。歷經多朝後,粽子的風味和粽餡的種類更形多樣了,如明代有以艾葉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宮廷用乳酪浸米一夜后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間出現的「火腿粽子」。直至現代,吃粽子已成為華人過端午節的標誌風俗,人們端午節常以粽子為禮物,粽子的品種、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狀、用料和餡類亦按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不同,而粽諧音「中」,又有科舉高中的吉祥寓意。

鹹鴨蛋是大江南地區常見的端午節食品

還有很多地區有當地特色端午食品。福建南安、晉江、台灣台南有吃煎䭔的習俗,說是因為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在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台灣又有吃桃、茄、豆,寓意健康長壽。福建有吃時令的楊梅、桃、李、枇杷,並用來供奉祖先。河北、北京人相信端午吃黑桑葚可以避免吃到蒼蠅,又有吃五毒餑餑之俗。廣西人端午節會吃肉膾、糯米、苦瓜,故當地又把端午節稱為苦瓜節。浙北端午節還吃「天師印豆腐」,豆腐上印上鍾馗像。江蘇端午午宴有吃「十三紅」的習俗,即十三種紅色的酒菜,包括四果(櫻桃、紅蘿蔔、紅枇杷、紅黃瓜)、四碟(鹽水大蝦、火腿片、餚蹄、紅黃鹹蛋)、四菜(紅燒黃魚、紅燒獅子頭、紅燒鵝、紅湯下瓢兒粉)和雄黃酒。廣東、港澳等地區會在吃粽子時配布渣葉茶以消滯。大江南地區端午節食品常包括鹹鴨蛋。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吃餾米,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部分地區會吃綠豆餅,江西南昌人會吃茶葉蛋,陝西人端午節則必食哨子面,河南、浙江等地的農村端午節以大蒜和雞蛋一起煮做成早餐,浙江溫州端午節有一種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來吃。甘肅民勤縣一帶端午節蒸一種製成扇子狀的麵食「面扇子」,據說源於贈扇習俗。在合肥地區端午要吃鱔鱉,叫 「箭桿黃鱔馬蹄鱉」,懷寧一帶要吃用精麵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后蒸熟的「端午粑」,就是,甜美清香。和縣一帶把端午節午飯要喝麥酒,吃鰣魚、干鵝等,稱為「賞午」

端午採藥是多個地區的習俗

題:「五日午時蓄採眾葯治病,最效驗。」

觀競渡

題:「觀競渡,聚眾臨流稱為龍舟勝會。」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提到「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為「飛龍」即龍舟。

端午節時節,龍舟競渡,萬人吶喊。賽龍舟已經成為端午節重要的民俗活動

元·吳廷暉繪《龍舟奪標》

元人王振鵬《龍舟競渡圖》

張擇端《金明爭標圖》

崔護 程宗元 《龍舟奪標圖 》

我們

溫馨提示:

文末廣告是騰訊平台配送廣告,您的每一次點擊都會給我們帶來一點收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