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大學校園or世外桃源: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成公共文化藝術地標

大學校園or世外桃源

——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成公共文化藝術地標

道路隨著十二座淺丘和兩條谷地蜿蜒伸展,魚塘、樹林、農田、民居、水渠、機耕道悉數保留,各種農作物在田地間自然生長,人們在荷塘、菜畦與稻田間穿梭往來……你能想到,如此桃花源般的景緻,竟然呈現在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簡稱川美)內嗎?

在川美校園內,可見農耕,可觀畫展,這座沒有圍牆的校園成為鄉土文化、公共文化生長的沃土,川美校園也因此成為「首屆國際公共藝術獎」亞洲地區唯一獲獎項目。

田園春光無限 詩意棲居留駐

從城市紛繁的街頭進入川美,如同「穿越」般地扎進春天的郊野:到處桃李芬芳,油菜花黃,農人在水田裡勞作,數百畝田園煥發勃勃生機。吊腳樓、古石橋、木結構小青瓦風雨廊橋,好一幅古色古香的巴渝風情畫卷。

61歲的李仁碧和好姐妹們已經是第二次來川美遊覽了,她們有的拿著艷麗的絲巾擺造型拍照,有的哼唱著歡快的樂曲翩翩起舞。戲劇影視學專業大二學生代子怡說:「我覺得春天裡的遊客是最生動、最出彩的景象,展現著人們對生活最真實的熱愛。」

由於川美免費向公眾開放,每天都有大量人群湧進校園遊覽。川美黨委書記黃政說:「雖然我們的工作難度增加了,管理成本增加了,但是公眾可以來這裡觀美景、看畫展,無形中提高了文化素養,很值得。」

半月談記者走進一處老院子,這是一座典型的巴渝地區民居院落,竹骨泥牆、背靠山坡、竹林環繞。這裡是農民黃春季和賴鳳碧的家,年過六旬的夫婦倆過去一直按照祖先傳下來的方式勞動和生活,如今他們在川美有了一份特別的職務——「農藝景觀師」。

賴鳳碧說:「川美校園建成后,並沒有把我們遷走,還給了我一份工作,我喜歡這工作,也喜歡家在校園裡的感覺。」

正在地里除草的黃春季不善言辭,一邊幹活一邊回答記者的提問:「前陣子剛收割了油菜榨油,5月份我們種上了紅薯。」

四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畫家龐茂琨說:「這樣的農家院是珍貴的活文化,留住這片原始的場域,也就留住了土地的自然、記憶與歷史。」在川美,200多畝農田、菜地和果林為學生們帶來了獨特的體驗,你能想象校園中熱火朝天的「挖藕比賽」嗎?你能想象在大片油菜花海中舉行高等美術院校校長論壇嗎?然而這些都一一實現了。

校園無圍牆 文化無邊界

川美校園的建設,以「順勢而為」為理念、用「十面埋伏」的手法來表現,沒有大面積開挖填土,悉數保留了原來的12座山丘,依循原有的水系,「荷塘—稻田—魚塘—溪流」的生態系統逐漸成形。

石板路、竹籬路、碎石路、田埂路……沿著任何一條小路,都可以走到田野深處,與土地、溪流進行親密接觸。與相鄰小區里的草坪和奇花異草相比,川美是農作物與田野展現出的生機盎然的鄉土之美。農作物在田地里肆意生長,維持著這裡的天然生態;田野景觀四季各異,春天種油菜,夏天種玉米,秋天種小麥……

與不少高校圍牆高聳、門崗謹嚴不同,川美校園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圍牆和大門。遊客漫步其中,可以在位於狹長谷地內、約200米長的造型藝術館里,感受六個天井引入的豐富陽光;在兩山之間的圖書館,注視入口前一段原生態的殘缺的水渠;在色彩豐富的美術館,觀賞各種風格的繪畫展覽;在靜謐的木構架長廊和亭子里,諦聽鳥叫蟲鳴……一種過去與現在的交融感油然而生,一種生機蓬勃的鄉野之美噴薄而出。

龐茂琨邀請半月談記者走進他的工作室——「虎溪公社」,這是這個地方征地前的名字,現在這裡建起了藝術家工作室,仍然沿用老地名,這不僅是為了保留記憶,也寄託了藝術家們的社會理想。

「虎溪公社不僅是川美藝術家搞創作的地方,也是對社會開放、讓公眾零距離接觸藝術的地方。整個校園也是如此,美術館常年有各種畫展和作品展,都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龐茂琨說。

文化的地標 鮮活的記憶

公共藝術發展至今早已突破了純藝術的邊界,成為連通藝術與公眾、社區與城市、技術與自然的重要橋樑,並呈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川美校園已經成為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活著的鄉土記憶樣本、一個公共文化藝術地標。2013年,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獲得「首屆國際公共藝術獎」。

川美黨委副書記左益介紹,建築在川美只是空間的點綴與註腳,「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散點式布局,使每一棟建築都沒有突破原有的天際線,或散落于山腰,或俯伏於谷底,在一座座山體之後安靜地潛伏著,等待路人的發現。

一些周邊村莊在拆遷過程中留下的農具、青石板、瓦罐等都得到回收,成為天然景觀元素。農具被放置在通廊內,斗笠、簸箕、打穀機,如蒙太奇式的片段閃回;上千個被廢棄的泡菜罈子,或鑲嵌於擋牆,或堆砌於樹台;石門、石雕、水缸、磨盤等,散落在校區各個角落,鄉土記憶在場景中鮮活流轉。

在校園營建中,川美力圖讓更多本地農民參與進來,這些農民「藝術家」的創作包括老院子的圍牆、穿斗木廊、涼亭、石橋、瓦罐擋牆等,近期的施工項目是校園內的藝術牆。藝術牆最近已部分完工,舊石塊層層堆砌,不抹灰、不對齊,特意保留了手工壘砌的痕迹,讓人產生易於接近的感覺。

龐茂琨說,雖然有很多不確定性,但這正是藝術創造的迷人之處。「這些農民匠人都有一手好活兒,但在當下幾乎無用武之地。如今他們和我們的藝術家一起共同完成極具當代感的藝術作品,使傳統的手工技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公共藝術行為的魅力,很大程度來自公眾群體參與互動帶來的偶然性和無窮可能。」

黃政說,獨特理念下打造出來的川美校園,一方面延續了鄉土與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也為城市生態建設提供了經驗,城市與農村以新的方式交融並存,並伴隨著盡量低的成本、盡量少的人工投入與最低限的設計。「這不是盲目的拆遷、改造與征服,而是尊重、退讓與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我們對學校使命的思考,即『理想生存』與『詩意棲居』。」

「無論是從人與自然的關係還是師生間的關係來看,川美都是一座具有人文關懷的大學,我真的很愛我的校園。」設計學專業研一學生黃玉婷說。(半月談記者 張琴 谷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