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在守護別人孩子的健康,那你的孩子呢?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比感覺被父母漠視更可怕的傷害。

今兒是六一兒童節。沒有在家陪娃的,請舉個手。

醫護盆友們或許會說:「工作太忙了。對孩子和家人,我有虧欠。但終有一天,TA們會理解我。」

今天說點政治不正確的。因為「忙」,我們錯過的,可能不僅是陪伴,而是守護孩子心理健康的機會。

居無定所的醫二代

上了3天託兒所,剛滿3歲的小米開始出現嚴重的睡眠問題。

TA不停地揉眼睛,蹬腿掙扎說「我不困、不要睡覺」。如果睡著,TA會陷入一個接一個的噩夢,止不住地尖叫。深陷夢魘時,TA還在父親的胳膊上咬出一口牙印。

小米的爸媽是三甲醫院的醫生和護士。職業素養讓他們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可能出了問題。

最終,小米被精神科醫生診斷為「分離性焦慮障礙」。這是兒童期最為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發病率為3.5%(Rosenhan&Seligman,1995)。

爸爸認為,都是託兒所惹的禍,「那天老師從我懷裡搶走孩子,抱進教室。」

而和精神科醫生溝通后發現,槍炮早就擺在那兒,上託兒所只是「扣下扳機」。

出生后,小米居無定所。今天爸爸值24小時,TA就和媽媽回外婆家睡;明天媽媽值夜班,就和爸爸回奶奶家睡;後天爸爸媽媽都值班,那奶奶和外婆就PK一下,誰贏了去誰家;如果爸爸媽媽都放假,高興上哪兒就上哪兒。

很多醫二代在童年時期,就經歷過小米這樣的生活狀態。有時因為父母太忙,TA們會被送回某一方的老家,成為「留守兒童」。

醫二代的成長:缺乏安全感

據兒童發展心理學主張,0—3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重要時期,TA們需要和最親密的人,待在一起足夠長的時間,以滋養其內心。

北京回龍觀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醫師劉華清教授指出,父母和孩子的依戀關係不夠安全,或父母自身有焦慮傾向,是分離性焦慮障礙的誘因。

缺乏安全感,會讓孩子的成長之路,充斥著各種焦慮。在四川省某心理衛生中心,有個因為「瘋狂學習」,而被送院治療的醫二代。TA只要睜開眼,就要學習,可以做到不吃不喝。如果強制不讓他學,孩子會出現手抖、呼吸急促等焦慮表現。

TA的焦慮源自多方面:

1、長期被繁重的學習壓迫,失去了心理平衡的槓桿。

2、「完美的父母」在本專業內都有所建樹,孩子學習不好時,難免會說出「我們這樣優秀,而你……」,隱晦地看低孩子。

3、父母長期忙於工作,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離,孩子內心充滿不安全感。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楊眉曾主張就留守兒童立法:「別的事可以等,孩子的事沒有辦法等,有的事可以逆,童年不可逆。雖然與父母在一起不一定等於快樂甚至幸福。但是,心理學研究還有筆者的臨床實踐都證實,與父母在一起的不快樂、甚至是有打罵的童年,都遠勝過父母缺位的童年。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比感覺被父母漠視更可怕的傷害。

這段話對於醫二代,以及其他享受不到父母陪伴之愛的孩子,都適用。

小調查:

問題孩子的背後,是「問題夫妻」

「問題孩子」只是一個外在的呈現結果。探尋其背後的原因,都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也就是說,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家庭中的夫妻問題。

因為工作,每周,小米爸媽可能只有一兩個上午或下午,能見到清醒的彼此。而在這個時間段里,他們還要完成寫論文、查資料、填病歷、接電話、整理家務等。真正能坐下來好好聊聊的時間,可能也就一頓飯的功夫。有了孩子以後,兩人交心的頻次幾乎為0。

情感疏於長時間的淡漠,積累的情緒,養育上的分歧,兩個大家庭的紛爭……

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身醫學中心主任周波指出,幼童的心理/情緒問題往往是父母夫妻關係或家庭關係施加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變成一個病體。因此,所謂「治療」,首先是改變環境,改變父母之間的關係。孩子會在日益和諧的夫妻關係中,慢慢好轉。

如果遷延時間長,兒童早發的情緒障礙或精神問題等,可能對認知功能造成損害。「或許會出現情感淡漠,或特定認知能力喪失。」周波說。

「我們沒有和解」

或許有人會質疑:「哪兒有你說的那麼嚴重!那麼多醫生的孩子早早就出國,可有出息了!醫生的孩子早當家,這不是壞事。」

還有些人感嘆,即使沒有培養出優秀的醫生,至少培養出了一批善待醫生的人。

周波表示,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很大。「就如彈簧,有的可以扯出1米長,有的一拉就斷。如果心理這根斷了,即使恢復,承受能力也會大幅下降。」

此外,兒童人格發育不成熟,即使此時他表現出一些心理/精神癥狀,但我們並不知道未來會分化成什麼樣。有的可能會分化成情緒問題,有的可能會進展為重性精神障礙問題,也有的變成「心裡觸碰不得的疤」。

一名從事嬰幼兒心理諮詢8年有餘的醫師表示,在美國,兒童重度抑鬱症發病率為3%,青少年的發病率為6%。對青春期青少年而言,抑鬱症已成為自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青少年心理/精神問題並不是罕見病,且其數量在變多,程度在變重,是工作時能明確感受到的趨勢。」

他表示,從精神動力的角度來講,很多時候,抑鬱症和早期的母嬰聯結有關。如今,很多父母回家就會玩手機,不和孩子交流;有的父母一味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孩子和人的聯結非常薄弱。

不少研究和媒體採訪都未曾點明卻也表達了,醫二代和父母們「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和解」。

四川省某年輕外科醫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其父是一位優秀的外科醫生,這給TA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父親一直都很忙碌,總是我睡覺了還沒見到他人……父親非常希望子承父業,可在最初,自己內心有些抗拒……如今,自己跟父親不會直接表達感情。」

上海仁濟醫院曾請醫二代們,談談「我家的白衣天使」。一個上國中的女生說,生活中最多的記憶就是「等待」,「有一天從睡夢裡醒來,突然發現身邊躺了一個陌生人,我嚇得大哭起來。媽媽緊緊抱著說,『他就是爸爸呀,爸爸回來了呀』。」還有個孩子自稱「留守兒童」,「學校家長會都是自己去開的。」

「認同父母」的表現方式之一,莫過於子承父業。有評論認為,醫二代從醫,說明認同父母職業,認可「白衣天使很偉大」;也有一部分是因為上一代的資源、經濟和地位都較樂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但近年來一系列調查表明,醫二代從醫的比例在持續下降。

在知乎上,有人提問:「如何看待【醫生半夜手術留下9歲女兒在家】事件發生后,微博評論里部分人傳遞的態度?」某醫二代留言稱,能理解父母的不易,但忘不了童年的恐懼和陰影:

醫生陪伴家人時間少,這在許多國家都存在。只是醫生的處境更差。原因太多了。

即使忙得昏天暗地,或許,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找到一個有效的親子互動方式。

上海瑞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趙維蒞無論多忙,每天都至少抽出一個小時陪孩子,讀讀書、聊聊天。過年時,她一個人能做出一桌大餐,讓孩子吃到「家裡的手藝」。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朱育春(下圖右一)的朋友圈,放假時只有一個主題:帶著妻兒好吃好玩。就在這個六一節,他在大兒子學校的親子運動會上,擔任「主持人」一職,和娃high了一天。(暗搓搓說,這就是別人家的爸爸。)

四川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監護室的陽倩醫生常帶著兒子值夜班(下圖)。「晚上給他支張行軍床,得空了能陪他玩會兒。」六一節那天,她帶兒子去瀘州,參加四川省兒科學會年會,「他是陪我去開會呢。」

此外,有些醫院的文化建設也將「親子」,作為至關重要的一環。

自1987年起,上海中山醫院一直在辦「職工子女寒暑托班」,凡是年齡在3—14周歲的職工子女,都能報名。2016年,院方開設「職工親子工作室」。每天下午放學時,由專人專車到附近的7個學校,把職工孩子接到醫院,並由持證上崗的專職老師,輔導小朋友作業、復預習功課。

包括四川省人民醫院在內的很多醫院,在安排值班表時,會優先考慮夫妻雙方都是醫護的情況,盡量將兩人錯開,盡量讓夫妻一方能在家,多陪陪孩子。

醫護們從來不缺乏職業奉獻精神。希望醫院管理者和醫改推進者,能顧及醫生的艱難處境,顧惜醫二代的安全感需求。不要讓醫生因為前行,而不得不忽略身邊需要他們的人。

資料來源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iuhuaqing99_566374506.htm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iuhuaqing99_711779101.htm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