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東南亞研究中心|謝玉冰: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泰文翻譯與傳播

全文字數8982字 閱讀時間約20分鐘

本文原載CSSC I來源集刊《漢學研究》2016年秋冬卷

【摘 要】四大名著能在讀者中代代流傳是因為它們承載著人類普遍的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即它們具有「超時空性」和「永恆性」。所謂「超時空性」是指超越國度與時代跨越到海外及全世界。東南亞國家中,泰國是接受古典文學傳播最重要的國家。18世紀末就開始有經典歷史演義小說流傳的記載。四大名著在泰國不是同時期被譯為泰文本,從它們傳播的過程中可系統看出文學在泰國的流傳發展狀況,同時也可以看出古典文學翻譯的發展情形。

關鍵詞四大名著;古典文學;泰譯古典小說;弘版《三國》

四大名著——「超時空性」、「超國度文化性」

「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書」,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這種說法。人們通常把明代文學代表作《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稱為古代小說的「四大奇書」。這四部小說基本上代表了古代小說的四種類型,即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和世情小說;實際上,它們又是南宋時期說話藝術中主要四家的延續和發展:《三國演義》是講史小說的發展,是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水滸傳》是說鐵騎兒的發展,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體小說;《西遊記》是說經小說的發展,是一部藝術上卓有成就、影響很大的浪漫主義傑作,第一部長篇神怪小說;《金瓶梅》則是小說家小說的發展,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所以被稱為四大經典文學作品。後來,清乾隆年間問世的《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是一部將古典小說創作推向巔峰的文學巨著,它逐步取代了《金瓶梅》,形成了新的「四大奇書」的說法,最後逐漸稱為四大名著。

童慶炳、陳東風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中認為所謂經典是承載人類普遍的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時空性「和「永恆性」,其特徵為:內容上更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藝術上有更長久的生命力,接受上要經得起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閱讀和闡釋。四大經典文學的流傳在歷經數個朝代,已跨越幾百年時空,受到不同時代不同風氣的社會共同歡迎喜愛。久而久之,經典文學的「超時空性」得以穩固,同時廣泛流傳國外,又有了「超越國界風俗文化」的「永恆經典性」,感染力遠至國外。

海外傳播方面,17世紀東亞國家已將四大名著譯成本國語言,東南亞國家如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在19世紀就已經傳播四大名著,20世紀初四大名著節譯、全譯本廣泛受歡迎。泰國在18世紀前就受傳統文化影響。大城(阿尤塔雅)末期有上萬人移民泰國,同時也帶來了經典說唱文學。在曼谷王朝建國之初,即被納入新朝建國的一個重要國策。曼谷王朝在1782年建立,目前已歷經九位國王統治。兩百餘年間,若只論古典文學在泰國的流傳,以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百年(1809-1925間)為第一個鼎盛時期。其中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泰譯版本出現較早,在拉瑪一世(1782-1809年)亦即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間就以泰語音譯 「Samkok」(《三國》)之書名出現。《水滸傳》於19世紀下半葉產生泰譯版本,《西遊記》翻譯完成時間大概是20世紀初,而《紅樓夢》的泰譯本是於20世紀末最晚出現。

泰譯古典文學作品流傳因素與背景

《三國演義》是一部對泰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古典文學。它促使泰國學術界將傳播到泰國的文學作品進行大範圍內的細化研究,迄今有不少泰中學者、研究所和博士生撰文三十餘篇專門介紹《三國演義》在泰國傳播情況的文章,這些文章中篇名相同的就有四篇。事實上,眾所周知,被譯成泰文傳播到泰國的古典文學有好多種,譯文水平高且對泰國社會產生影響的也不止《三國演義》一種。只不過歷來《三國演義》都是泰國學者、不同職業的泰國華人、還有研究泰學的學者甚為專註並積極交流的作品。

泰譯古典小說在泰國曼谷王朝初期(1806年之前)即開始出現,並在1857-1922年噴發並結出燦爛果實,經統計最少有34部譯作。古典文學泰譯在泰國流傳時間已近兩個世紀,由於年代久遠的關係,很有可能許多作品也會隨著時間而遺失。不過,為何這些流傳史料能得到現今學者和人們的熟知與掌握呢?其實,泰譯古典文學史料在兩百餘年間發展中,曾有兩次大規模被整理統計並歸納的時期。

帕康(弘)版《三國》(Samkok)

首次是20世紀初(拉瑪六世時期,1912-1925間),當時皇室成員頌德公帕耶丹隆拉查努帕親王(The Prince Damrong Rajanupab)因拉瑪五世皇后素庫漫火葬儀式中要發放拉瑪一世時期的泰譯本《三國》,亦即泰國人普遍稱之為「昭帕耶帕康(弘)版《三國》」(Zhaopraya Prakang(Hon)——Samkok,以下稱「弘版《三國》」)的印刷本給參加葬禮的人做紀念,就對弘版《三國》做了研究評析,並列為該書序的一部分。同時,還組織當時宮廷里國內外學者收集整理百年間泰國流傳的文學各種譯本,從已出版和貴族私人圖書館里收藏的未出版的手抄本中整理出部分文學經典,並加以修訂歸納。主要包括在1782年(曼谷王朝初期,文學翻譯傳播到泰國的起始時期)至1925年(拉瑪六世時期),這一百多年裡譯入泰國的古典文學。此間共有34部古典文學作品傳入泰國,包括拉瑪一世時期的《三國演義》及《西漢通俗演義》,拉瑪二世時期的《列國》(東周列國志),拉瑪四世至六世時期的《西晉》、《隋唐演義》、《南宋志傳》、《說岳全傳》、《水滸傳》、《西遊記》、《明末清初》、《包龍圖公案》等。這也是文學作品在泰國流傳百年後首部歸納梳理之作——《三國史話》(Dhamnan Samkok),於1928年完成整理並首次發行。丹隆親王組織編纂《三國史話》的貢獻對後世影響極深,使泰國漢學學者和讀者知道立國至今200餘年的曼谷皇朝,在100餘年前就有許多文學作品,主要是演義小說完整地被翻譯成泰文。

第二次以「庫陸撒巴商協會」即教育商務協會下屬的商務教育出版社出版文學系列為標誌。該社是一家泰國教育部所屬的專業出版機構,在教材和其他教育圖書的編輯、出版和發行方面享有很高聲譽。在丹隆親王完成整理工作近半個世紀之後,這家出版社在20世紀60、70年代正式地將泰譯版文學類圖書收集整理,出版成泰文書籍。這些書籍被歸入對促進泰國教育有很高價值的三大類圖書之一,在曼谷王朝初期就曾經被印刷出版過。此次行動的背景是泰國教育部在20世紀60、70年代決定再版發行「歷史典籍彙編」、「拉瑪堅」、「歷史演義小說集」。教育部認為這些泰文作品很有價值,應該好好維護。但鑒於書籍出版年代久遠,一些歷史演義小說集一直沒有再版過,有可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因此決定按照歷史朝代順序將這些書籍系統性地整理好之後再版。隸屬泰國教育部的教育商務協會60年代再版的共有35部,因為多為講述各朝演義,整套書稱為「歷史演義小說」(或筆者稱之為「庫陸撒巴版」泰譯古典小說)。該階段的整理、出版行動不僅重振了泰國經典文集的精髓,更重要的是為泰譯本文學作品延續了生命力。如果沒有那一時期的系統性整理收集,勢必會給古典文學在泰翻譯傳播進程帶來消極影響,同時也會對四大名著泰譯本的翻譯研究帶來影響。目前人們仍然在保留、閱讀、參考這些很有價值的版本。

四大名著泰譯流傳版本——從「四大名著之一」發展為「四大名著全家福」

「歷史演義小說集」(拉瑪一世至拉瑪六世古代小說泰譯彙集)的出版,為研究18至20世紀古典文學流傳泰國構建了寶貴的資料文庫,每個時期有哪些泰文譯作,每個譯本的翻譯先後順序都變得有據可考。對從拉瑪六世至今翻譯到泰國的古典文學作品(「庫陸撒巴版」泰譯本的延續)進行整理研究之後,我們會發現泰文譯作正呈現出花團錦簇的局面。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以來,為了滿足泰國讀者日益高漲的閱讀需求,同一種書有好幾個新的翻譯版本出現,包括縮譯本、重編本、重譯本,還有批註本或類似研究與評論本也是21世紀古典文學翻譯流行的風格,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三國演義》,其次是《水滸傳》。這裡所提及的數量和種類還不包括卡通類譯作,無論是《三國》、《水滸》還是《西遊記》都有很多卡通版本在泰國廣泛傳播。《紅樓夢》受讀者歡迎的時間雖然晚於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但受歡迎的程度可謂是「後浪推前浪」。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十年之內《紅樓夢》就補充了新的全譯本,與之對應的是《西遊記》在泰國迄今為止也只有一個全譯本。與四部名著一樣產生新譯本的,僅有的幾本是《列國》(最新譯本於2001年發行),另有《西漢通俗演義》(2006)及《封神演義》(2008),其他作品「再現」的情形不多見。

以下將詳細介紹四大名著的泰譯本發展狀況。

《三國演義》的泰譯本以昭帕耶帕康(弘)版《三國》作為泰譯的其他《三國》版本之母(根源),最早於1805年出現的手抄本共95冊,據說全是帕康(弘)自己親手抄下來,首次印刷版於1865年開始流傳。弘版《三國》(Sam-kok)於19世紀初一經問世,很快深受宮廷內外各級官員的廣泛喜愛,尤其在印刷版發行后,《三國》的流傳範圍越來越廣。究其原因,首先,在《三國》還沒問世之前泰國文學作品體裁大都以詩體為主,與其他文學作品在泰國傳播不同,《三國演義》不但是最早被選擇譯成泰文本,又是泰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散文體的作品,寫法形式比起以往作品更加新穎。其次,除了原書內容和情節生動,人物描寫鮮活清晰外,通過精鍊又通俗易懂的接受國語言,許多專有名詞被「譯入」(移入)泰國當地熟悉的語言環境之中。雖然從儘可能保留原文韻律的傳統翻譯理論角度看,《三國》或許是翻譯不完整(120回只選譯87回),許多細節有誤等,不過它給各方面都帶來很大影響,有「直接」和「間接」的、「表面」和「裡面」的、「宏觀」和「微觀」的,方方面面的影響。除了掀起了一股「三國熱」,還為此後泰國翻譯古典文學作品的持續開展鋪了路。接下來就是其他一部部通俗演義小說的泰譯本不斷問世並廣為傳播。「三國文體」啟發了當今泰國小說,同時是泰國文學史上第一本散文體(接近現在泰語白話文)的長篇小說。關於《三國演義》泰譯的版本,除了弘版是由中、泰兩國的漢學家和泰學家口述轉譯自中文版本,還出現了直接從中文版翻譯的萬崴版(Wanwai Pattanotai)的《三國》(1978)、參考C.H.Brewitt Taylor的英文版(Romance of the ThreeKingdoms)的亞克卜(Yakorb)《說書藝人版三國》(1986)、琿回(Huanhuai)的縮譯本《新版〈三國〉》(2002)、萬崴(Wanwai Phattanotai)的重譯本《新譯〈三國〉》(1978)等,另外還有以不少詩體流傳的《三國》歌劇。

首創本泰譯《水滸》(「Song-gang」)

《水滸傳》是1867年由拉瑪四世時代的宮廷大臣帕耶博隆實束立亞翁(本名Chuang Boonnak創–布納)在其晚年時組織精通漢泰文的學者翻譯的(譯者或譯者群的姓名沒有記錄下來)。該書首版是1879年,由泰國第一家出版社Bladlay出版公司發行,往後又由庫陸撒巴商協會發行,也有其他私人出版社將之陸續發行,發行時間有1879、1922、1962、1971、1977直至2004年。首創本泰譯「Song-gang」(《水滸》)自從問世后的五、六十年間一直是泰譯《水滸傳》的權威,沒有受到其他版本的挑戰。直到1960年後才出現其他有挑戰能力的版本,如批坤(Pigun Tongnoi)的《水滸》全譯版(1960年)、勞鄉春(Laoxiangchun)《水滸——梁山英雄轉》節譯版(2001年)、拉塔亞(Ratthaya Saratham)連環畫版《108梁山好漢》(2003年)。除了以上版本,據文學翻譯研究者認為其實在1946年曾有名叫念·古拉瑪羅西(Nian Guramarohit)的譯者也曾翻譯過,不過沒有翻譯完以致沒有出版。因為該作者是泰國著名作家,所以在中泰古典文學研究圈裡是部頗受期待之作。

與四大名著前兩部的翻譯有官方背景不同,后兩部的翻譯則從宮廷轉入民間,由私人出版公司接手。《西遊記》泰譯本產生的時代,翻譯古典文學作品的主力已轉至民間。加之20世紀初印刷業蓬勃發展,《西遊記》泰譯本的翻譯發行已轉為商業活動,由出版社社長直接聘請華人翻譯成泰文。《西遊記》在泰國的傳播,雖沒達到《三國演義》那般與泰國社會文化融為一體的程度,但泰國人對《西遊記》中的人物甚至許多故事情節,還是非常熟悉的。只不過《西遊》故事及人物往往只代表國外進口的外來產物,雖然泰國社會也存在受廣東、福建影響的崇拜齊天大聖的信仰,卻無法融入整個泰國文化社會。畢竟泰國人已有哈努曼作為本土神猴,而與哈努曼很可能是同根生的孫悟空,讓泰國人分不清兩個神猴形象之間的差別。

最早發行的乃鼎譯本《西遊》(Sai-you)

《西遊記》的泰譯本目前僅有幾部代表作可供參閱研究,即最早發行的乃鼎Nai Din全譯本「Sai-you」(《西遊》),「乃鼎《西遊》」初版於1907,後來由不同出版社陸續發行(1910、1969、2004、2009年)。其他版本可分為:博達普墨盎譯本《西遊記——向西天取經》(1960)(以全譯形式翻譯,不過譯者僅譯了十一回就停止);傍譬(Bangplee)的節譯本《西遊》(1968);反映泰國宗教觀的開瑪南達(Kemananda)《西遊記——遠途之旅》(1974)。此外,還有一些兒童版本和連環圖畫版本在泰國傳播較廣。

以上三大名著泰譯本都依據閩南語系的發音取名,而《紅樓夢》的泰語版本倒用泰文直譯為Kuamfan nai Hordaeng。對於《紅樓夢》首次翻譯時間,筆者在查閱中文資料時,發現曾經有學者提及《紅樓夢》早在拉瑪二世時期(1809-1824間)就已被翻譯,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材料論證,也無記錄來源或任何參考資料。目前只能定論《紅樓夢》最早泰譯本有據可考是倭拉塔(Woratad Dechjit)版《紅樓夢》節譯本(選譯40回),於1980首次出版,2003年再版。譯文是據王際真的英文節譯本翻譯的。

倭拉塔版《紅樓夢》

21世紀以來,四大名著中,除了《西遊記》以外,其他都有新譯本。其中《三國演義》在十多年間又出現三個版本,同個譯者威瓦(Witwat Pracharuangwit)翻譯的其一是批註本《批註版全本〈三國〉》,2001年出版(2012年第12次再版),其二是《〈三國〉插圖版》。另一部是由女醫師甘臘亞(Kanlaya Supanwanich)翻譯,書名為《三國》(2013)。《水滸傳》除了2001勞鄉春版和2003拉塔亞版的節譯版外,最近2012年又有由扎拉才(Jaraschai Chiewyuth)翻譯的新全譯版。而《紅樓夢》2012年剛出版的一本,封面註釋「全譯本加賦予《紅樓夢》的評析」,由維瓦(Wiwat Pracharuangwit)翻譯。據的「泰學」學者認為該譯本翻譯語言與原文比對有許多缺陷。

古典文學泰譯發展進程:以四大名著切入

翻譯四大名著的這股潮流不斷壯大,與古典名著在泰的翻譯發展進程緊密關聯,並且可以反映出泰國在翻譯古典文學方面承前啟後、循序漸進的特點。可以說,從四大名著的翻譯發展過程里可以洞見古典文學在泰國翻譯的變化發展,而從35部古典文學作品在泰的翻譯演進過程里可以看出四大名著的翻譯變化特點。稍有不同的是泰國對四大名著的翻譯可以更加明顯地體現出翻譯古典文學的這個持續漫長的進程。從拉瑪一世至今的拉瑪九世這兩百多年裡出現的四大名著的不同泰譯本完整地顯示出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狀況對翻譯作品的形式有非常大的影響。古典文學譯作為了滿足當時社會結構下讀者們的喜好,往往會形成符合當時時代特色的風格,在此可以將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世紀初) 為執行國家政策而譯

根據以上介紹,四大名著中最早翻譯為泰文的是《三國》,《三國》剛譯成泰語版就受到廣泛歡迎。在泰國出版業還不發達的時代,泰國宮廷官員們採用抄錄的方法將《三國》收藏進自己的私人圖書館里。當泰國出版業逐漸向國外和私人開放以後,《三國》的出版發行大大促進了泰國早期出版業的繁榮。

儘管《三國》內容非常有趣,但如果缺乏其他支撐因素,泰譯版《三國》歷史演義小說不一定能夠大範圍地在泰傳播,並且直到21世紀的今天還能對泰國社會產生持續深遠的影響。泰譯本《三國》的成功並不在於譯者的字斟句酌或者高度忠實於源語言。這部作品的翻譯經過了一個對源語言進行「闡釋性」翻譯的過程,它首先由精通中文粗懂泰文的人口述成泰文,再由泰國作家編寫潤色成泰文。按照瑪立妮教授的說法,泰譯本《三國》是根據泰國人閱讀喜好經過「新編」的譯作。簡單地比喻一下,移居到泰國的華人華僑為了能夠在那片新的土地生存下去,需要不斷調整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以適應新的環境。從阿尤塔雅時期到曼谷王朝時期不少人逐漸遷居到泰國,與之一起傳入的文學如果繼續保持原狀而不做任何改變,或者說譯者仍然堅持高度忠實原文的翻譯原則,在泰國這個新的社會環境里,讀者有著與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環境,想必《三國》不會受到那麼高的認可。筆者認為,一部譯作只有恰當地融入到目標語言所處的社會環境之中,對新的環境安全無害且能帶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就拉瑪一世泰譯本《三國》的成功而言,不該囿於翻譯原則的局限,更重要的是應該對文本有個「再加工」的過程。除此之外,弘版《三國》的成功還離不開以下這幾個因素:

第一,出於鞏固國家政權的需要,泰國王室授意譯者翻譯《三國》及《西漢》以作為研習戰爭策略的教科書。18世紀末曼谷王朝初立,剛經歷緬甸入侵那段慘痛歷史的國人對此刻骨銘心,反抗外敵入侵的情緒高漲。開國君主拉瑪一世順應這股民心,加之本身對文學又有充足的了解,於是選擇了《三國》和《西漢》作為開山之篇。可以說這次翻譯是當時推行維護國家穩定和安全政策的應有之義。當然,由於這種政策是上升到國家層面的,所謂奉天子之命行事,在翻譯時,這個目的會影響到對譯本提煉推敲的過程,從而影響到譯本的行文特點。隨後拉瑪二世時期翻譯的《列國》也是這種歷史環境的延續。

第二,曼谷王朝早期的泰國社會,閱讀開始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娛樂活動產生一定影響。由於弘版《三國》很符合當時泰國民眾的閱讀「口味」,使得它的影響力從宮廷內部擴展到民間,且對後世的影響也非常之廣。由於之前的泰國文學都是詩體形式的作品,《三國》泰譯本可以說是泰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小說。很多泰國人是因為喜愛《三國》,才喜愛文學。

第三,19世紀泰國的出版行業蓬勃發展,各大出版社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不斷出版書籍。從歷史資料來看(丹隆親王的口述),那個時期的出版社,如果能從王室那裡得到《三國》的版權,生意就能興隆。反之,有好幾家出版社由於出版一些不受讀者歡迎的書籍而不得不關閉停業。因此可以看出出版業與《三國》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係。出版社對「弘版《三國》」的出版發行也促使《三國》在泰的傳播範圍變得更廣。

第二階段:為了讀者需求而譯(為商業目的而譯)

筆者將第二階段的時間限定為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即拉瑪四世到拉瑪五世時期)。19世紀中葉,當時泰國社會戰爭的記憶逐漸遠離,承平日久,已開始受西方影響,印刷術和出版業的發展帶動了古典文學在泰國社會的廣泛傳播。原來需要得到泰國王室授意才開始進行的翻譯活動已經擴展到宮廷外部。當時有幾家外國出版社在出版發行翻譯作品方面有很大的影響力,其中古典文學自1865年起大都由Bradley出版社負責出版。它們出版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同時也催生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出版社。由於出版的古代歷史演義類小說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熱捧」,為此當時有名的出版社專門聘請精通中泰雙語的譯者進行文學的翻譯。為了滿足火熱的市場需求(私人出版商和讀者各有所需),《西遊記》《包龍圖公案》、《五虎平北》等小說的譯本應運而生。這是不同時代的因素影響所至。

第三階段:為學術交流和展現譯者的民族意識而譯

隨著教育的普及發展,西方和日韓小說的湧入,新的背景也使21世紀泰國對古典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現了新的現象。

現象一:21世紀出現的一些新的出版社將曼谷王朝初期譯出的文學作品進行再版,這種現象可謂是「新瓶裝舊酒」。出版社使用更加現代化的技術對舊譯的幾本文學作品進行重新編輯改版,提高了圖書的可讀性,出版社聲稱這也做是為了保護舊有的作品。這不僅滿足了老一輩讀者的需要,也在年輕讀者中拓展新的接受群。

現象二:新時期湧現了一批新的譯者,同時在翻譯上與往有些突破的地方。21世紀出版的四大名著泰譯版的代表作有:2001年威瓦版的《批註版全本〈三國〉》、2012年版威瓦版《紅樓夢》、2012年扎拉才版《水滸》及2013年甘臘亞版的《三國》,可以總結出近來泰國翻譯古典文學作品的風氣日盛,相比以往,有幾個新特點:

《三國》甘臘亞版 (2013) 共3冊,唯一以普通話譯專有名詞的版本

首先,較之於之前翻譯的版本,新時期的譯者努力使目標語言與源語言更加貼近。從翻譯理論的角度看,以前多是對於忠實原文的異化,翻譯是為國家文化政策服務,以意譯為主。現在譯法又開始復古,認為之前偏離原著太遠,返回忠實於原文的原則。其次,為了給讀者傳授更多的知識,譯文中穿插了大量有文化內涵的知識細節。可以明顯看到的是,2012年扎拉才版《水滸》譯文里就通過註釋補充了許多細節知識,比如花鳥、歷史、地理、文化等知識,而2001年威瓦版的《批註版全本〈三國〉》譯文中,增加了各方面有關的評論。再次,翻譯古典文學以往兩個世紀間大都以閩南語系(含潮汕語)翻譯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使一般泰國讀者都已經習慣那樣充滿風俗民情的名稱,尤其《三國演義》轉化為泰譯「Samkok」版之後,由於對後代影響很大的是閩南語版的「弘版《三國》」,兩個世紀以來諸如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孫權、周瑜、曹操、曹丕、貂蟬、董卓等人名都以閩南語形式為泰國人熟悉。2001年《批註版全本〈三國〉》譯者威瓦才把專有名詞都譯成潮州語(閩南語的一個分支),然而更有創意的是2013年版的《三國》,由於與其他譯者身份不同,女醫生甘臘亞女士勇敢地用普通話翻譯,這對以往古典文學泰譯的方法是個很大突破。

現象三:譯者的類型變得多樣化。以前多是別人口述,現在主要是譯者自己翻譯,不在乎是否完全通順,主要反映原文的本身意涵。如重譯的《水滸傳》和《紅樓夢》。這一時期的翻譯文學作品的人員不僅僅局限於職業譯者,還有一些譯者本身是華裔醫生或者商人。也不像過去那樣譯者只有男性,新時期還出現了一些女性譯者。其創作動機之一是源於對祖籍國的留戀。

小結

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十分悠久,故事性強,是小說選材的「富礦」。泰國人喜歡有歷史背景的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都有這種大時代背景(儘管有的是神話附會)。相形之下,《紅樓夢》里的家長里短相對來說就格局小了點,對泰國人吸引力不足。可見泰國人接受文學作品的緣由還是傾向於傳統的歷史視角和家國情懷,從曾經於譯文中了解歷史到如今在創作中增加歷史知識。

四大名著在泰國不是同時期被譯為泰文本,它們有順序地一本又一本出現,時間超越兩百餘年。我們還能發現四大名著有的在泰國不斷地再現,有的煥發新生,版本越來越多,節譯、選譯、改編、卡通形式多樣,有的不僅流傳在文本中,在社會文化方面也發揮著它的價值力量。總之,四大名著在泰國傳播儘管各有它們獨特的表現,它們共同的傳播軌跡卻是「有了開始,沒有盡頭,永不消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