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有些人愛說別人壞話?

社長說

原來打遊戲時出現的那些噴子,可能都是想引起我對他的注意……恩,就是這樣!

為什麼要說別人壞話?

生活中總會有些無端的指責闖進我們的耳朵,很多時候我們扮演接收者,當然我也必須考慮正在閱讀的你就是發起者;無論如何,在這裡我們暫時擱置這些壞話存在的是非性,探討一下貫穿於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之中的社會規則。

前提:有什麼客觀因素促使「壞話」發生

負面信息更易引人注意---「首先有人聽,所以我才講」

研究表明,相比於積極的信息,負面的信息總是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美國諾克斯學院的Francis T.,Mcandrew和Magen A.Milenkovic教授讓大學生閱讀包含性格、名譽、地位等個人品質的積極信息和消極信息在內的12個故事,之後請他們對這些故事的吸引力和傳播這些消息的慾望程度進行等級排序,結果發現他們對消極信息如學術欺騙、盜竊電腦和藥物成癮等最有興趣,傳播的慾望也最大。

這是因為他人的消極行為很有可能會對個體造成威脅,人出於尋求認同和自我保護的基本目的,會本能的留意周遭信息中比較消極的信號,例如談話中的負面內容;而對他人優點的讚揚往往意味著無害,處理的優先順序自然較低。

社會的不公平性---「我只是陳述了我的事實」

當我們擁有了屬於成人的是非觀,我們便知道了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而不巧的是似乎沒有人願意放棄對絕對公平烏托邦的追求,尤其當他們在公平的標尺上處於下風的時候。一旦他們認為某些人處於比自己高級的地位是因為社會的不公平而非個人能力的體現,敵對作為嫉妒情緒的一個重要成分便應運而生——出於敵意,他們開始說壞話了。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R.H. Simth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請個體描述自己嫉妒他人的經歷,並對產生敵對情緒的程度及引起其嫉妒的事件的公平程度進行評分,發現個體對某人或某事的公平信念可以顯著預測個體的敵對情緒。

運作:哪些心裡要素成為「壞話」的發動機

自我價值認同---「我比很多人優秀,而比我高級的人也不過如此」

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兩者的實現要建立在充足的自我肯定之上,而自我肯定則是基於與社會中其他個體比較之後產生的優越感。「說壞話」本身是一個將他人的行為與自己的行為標準做社會比較的過程;可惜這種比較並不客觀,它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使自己獲得這種優越感,而對於不能獲得優越感的方面則絕不會談及,甚至根本意識不到。

在進行這種比較之前,人們會主觀的將比較對象的社會能力進行簡單的高低劃分。

當與社會能力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較時,人們會對比較對象產生輕視的情緒,進而對自己的社會能力感到驕傲;也會建立更積極的自我評價和更高等的自我概念。

Stanton, A. L.等人的一項關於抑鬱症干預的研究發現,有抑鬱傾向的個體通過與不如自己的人比較可以建立較積極的自我評價,有助於抑鬱癥狀的改善。

而當人們對比比自身更高級的人時,作為較低級的一方會更積極的尋找對方的負面信息,試圖利用這些短板將對方的「神壇」拉到一個盡量低的程度,這時的人們樂於認為對方在很多層面與自己等同甚至更低,最大限度的否認自己與對方在社會能力上的差距,以期能夠實現上文提到的優越感。

耶魯大學的Sarah R.Wert和Peter Salovey教授對護士群體進行了觀察,發現護士們經常會說醫生或其他護士甚至是病人的壞話。這可能是由於他們在工作環境中的地位較低,常常受到壓制且不受重視,需要通過想象其他人的缺點並加以表達的方式獲得價值感和優越感。

另外,對別人批評性的評價顯得自己更聰明、能夠滿足自我存在感。「他在犯的錯誤已經被我看透。」這種判斷將形成一個暗示,能夠使人更加重視自己的價值。

人類的攻擊性行為 ---「我的攻擊可以有原因,也可以沒有」

Freud認為,人除了生本能還有死本能;具體表現為將體內的攻擊行為加以釋放和表達,如言語詆毀或打架鬥毆;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攻擊、破壞和毀滅傾向,向內發展就表現為對自己生命的否定、毀滅和自殺,向外發展則體現為傷害他人。

語言的攻擊和詆毀相比於肢體上的傷害成本更低,也更為高級,它直接瞄準了人的社會性需求進行攻擊,對於形成社會排斥、降低某人的社會地位等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對人造成的心理傷害也極大。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Owens,Shute和Slee教授對一些遭受過謠言中傷、被排擠在群體之外的青春期女孩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少女都或多或少地經歷了一些負面的心理影響,包括自尊降低、焦慮、抑鬱等,有些甚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參與團體的需求---「我在集體之中,所以這不僅是我一個人的意見」

當我在背後將他的缺陷講給你聽,除了表達事件本身還意味著「我擔心我的敵意為他所知將對我造成損害,但我並不擔心你把我的敵意公布出去」,這樣的狀況無疑向「壞話」的接受者傳遞了信任的信號,這在拉近兩個個體乃至個體與群體的關係的時候是非常常用的手段。

當壞話變成了一個群體行為,又分為一致對群體外和群體內部兩個層次:在對外的情況下,個體在融入了一個群體之後,在群體里散播某人的壞話就是把原本基於一人的譴責升格成為了基於大眾聲音的譴責,不僅使壞話本身更具攻擊性,也使自己言行上的失檢變得合理化,甚至可能由於同伴的認同而把自己提升到「領頭羊」的位置。

而在對內的情況中,壞話也有其特有的作用。假設一個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關係疏密程度完全一致,其實是一個很不穩定的情況,個體會因為無法定位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而感到邊緣化的不安;而壞話造成的群體內的驅逐和排斥會使群體形成一個逐層向外的、暫時穩定的邊界,以減少群體內部的焦慮。

上述Owens,Shute和Slee教授對於青春期女孩言語攻擊的研究發現,那些說別人壞話的少女僅僅是為了確保自己能繼續待在這個群體之中,通過排斥他人的方式以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減少對「自己將被排擠」的焦慮。

這段文字是本著存在即合理的原則,對於「壞話」這一社會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進行了簡單的解析;其實筆者有考慮過也許很多人會覺得「講壞話」實在算不上一個高尚的行為,但是本文除了簡述環境與成因還是不打算做任何的批判。不管我們曾經在這個話題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只求心裡明晰。

畢竟在客觀的社會裡,理性就是最好的倡導。

1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