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清華教授:大學回報率平均有多少?讀不讀大學的差距,如何影響著我們一生

編者按:

曾有一篇文章,是清華大學教授李宏斌的演講稿。文中提到了的大學回報率,指出教育的真實回報率被高估了。所以,目前人們在受完所有教育后獲得的經濟回報、職業地位中,只有1/3真正來自校內校外的教育,而2/3是由家庭背景和先天能力帶來的。

因此,李宏斌教授說,在剔除掉學生的先天能力、家庭背景因素以後,大學教育的平均回報率是10%,而高中教育回報率幾乎是0。

看到這個結論,可能有的人會很吃驚。都說讀大學是幫助一部分人實現地位提升、社會實現公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可如果連大學回報率都要依靠家庭背景,那麼背景不強的孩子,是不是就真的沒得選擇了?

別急,等讀完我們的文章,你就會知道,除了家庭背景,還有一些因素會影響大學回報率。如果背景不強,還有其他方面可以努力。廢話不多說,帶你了解大學回報率及其影響因素,還有讀大學與不讀大學在收入、事業前景上的區別。

一、了解教育回報

1、什麼是教育回報率?

毫無疑問,教育是一場長期、高額的投資。投資就要期待回報,因此所謂「教育回報」(return on investment of education),就是一個人多受一年的教育,在工作以後能收回多少回報。

這個回報,可以是經濟收入這樣的顯性收益,也可以是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的提高帶來的精神滿足,以及社會地位晉陞、人脈資源增加等隱性收益。如果算上上學時遇到未來的人生伴侶,那麼這個回報可能還包括「婚姻回報」,和為下一代改善基因的「基因回報」。

因為這些顯性收益和隱性收益,都是通過一個人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后才得以體現,所以在探討「教育回報率」時,我們會著重於「大學回報率」。

資源、人脈、社會地位提升等隱性收益,很難將其量化比較,而金錢收入是最直觀的衡量標準。所以,經濟回報仍是學生和家長在做決定時考慮的首要因素。同時,經濟學家也會以收入水平來衡量「大學回報率」。

2、大學回報率平均有多少?

歷年來有很多研究算出,城市教育回報率大多在6-10%,意思是多一年教育,收入就增加6-10%,而農村的教育回報率則在4%左右。這就意味著,高中畢業後有沒有再讀至少四年的大學,將會造成兩種學歷的巨大收入差異。

美國聯邦儲蓄銀行經濟學家們,將人們讀大學的成本,與大學畢業后直到65歲退休的收入進行了核算,得出大學部學歷的平均回報率在14-15%,比一般銀行儲蓄率的6%還要高出一倍多。

相信有過投資經驗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何種水平的回報率。

3、大學回報率受什麼因素影響?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想:大學回報率看起來並不賴,但為什麼有人讀了大學從此海闊憑魚躍,而有人即使拿了畢業證也只能蝸居地下室呢?

研究人員也發現,即使平均的大學回報率很高,但並非意味著每一個人享受相同的回報率。有人能得到51-91%的回報,可以說是通過大學獲得地位飛躍;而有人卻收穫-32%的負回報,生活質量還不如高中畢業。

為什麼會有如此懸殊的差異呢?

這就要看,每個人受教育的回報率,到底受哪些因素影響。

(1)個人能力

在,高校擴招導致的普通大學教學質量下降廣為詬病,從中導致的學生能力不足、渾水摸魚拿文憑,更是屢見不鮮。這就導致越來越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從大學宿舍直接搬入蝸居床位。

他們花了四年時間和數萬元學費、生活費,最後得到什麼?

在一項關於「職業技能」的權威研究中,學者發現有五項能力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功。這五項能力就是「情緒穩定、性格外向、樂於嘗試、為人親和、做事盡責」,其中,情緒穩定、性格外向和做事盡責是最重要的三項。

有的人讀了四年名校,甚至再加上2-3年研究所,都不一定學到了這些至關重要的能力,因此更容易在職場上頻頻受挫、加薪無力,讓人產生「白讀書」的感覺。而有的人只讀三流大學,甚至沒有大學文憑,卻因為能力出眾而走得更高更遠,成為「讀書無用論」者廣為推崇的傳奇典範。

其中的差距,就在於職業能力,而非學歷高低。而這些能力,其實要看你究竟怎樣利用時間和學校資源,充分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

學歷出眾、能力超群,就可能全面向好、所向披靡;學歷了了,能力一般,則只能接受命運的調戲。

所以,如果你沒有進入一所很好的大學,或者一流的專業,那麼你完全可以通過針對性地訓練以上幾方面能力,幫助自己彌補學歷不高的遺憾。

(2)學校質量

一般說來,名校學生的大學回報率,會高於普通大學的回報率。

李宏斌教授測算出,畢業於名牌大學、211大學,比普通高校的回報高28%,而985大學的回報率,是211大學的1倍,所以在讀好大學是有回報的,也是為什麼大家都要擠破頭進入好大學的原因。

這一點也無可置疑,名校不僅教學質量高、硬體條件佳、社會聲譽高,而且校友資源廣,也會在精神境界、人脈廣度、社會軟資源等方面上,給予學生很多的支持,幫助他們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更多機會、走得更遠。

(3)所選專業

總的來說,工程類、計算機類和數學專業,將會比文科類專業的回報率更高。

在美國,即便同在一所名校,計算機、工程科、數學專業,也要高於商科專業,而商科又高於人文社科類專業。

從下圖可以看出,斯坦福大學、哥倫畢業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MIT以及哈佛大學,都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高居回報率榜首,而同樣是名校的大牛專業,斯坦福的經濟學專業的經濟回報率,就要稍遜於計算機科學專業。

如果孩子實在對文科類專業感興趣,那麼名校的文科專業回報率,一定要比普通大學文科專業回報率高。

還有一項調查顯示,在大學部各專業中,數學和計算機的大學回報率高達18%,高於平均水平的10%。接下來是工商管理(17%)、社會科學(15%)和其他文科類專業(12%)。另外,教育學專業的回報率最低,是9%。

在,各專業的回報率排名也基本相似。

根據2016年教育諮詢機構麥可思的數據,大學十大大學部專業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如下,依然顯示出理工科>商科>文科類的趨勢:

十大大學部專業畢業三年後的月收入如下:

除了「理工科類的大學回報率較高」這個事實,相比於文科類畢業生,理工類畢業生還比較容易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美國的Pew研究機構,專門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做了調查,其中有60%的理工科學生表示,他們找到了與大學專業對口的工作;而只有43%文科類學生的職業與專業對口。

在,2015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最高是醫學(95%),其次是工學和教育學(均為71%)。

因為滿意度不高一般都會離職轉行,而文學和農學半年內離職率,是各專業中最高(31%),醫學專業半年內離職率則只有12%。依舊說明,理工科類最容易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對自己工作滿意度較高,也較少在短期內做出轉行決定。

如果畢業后所從事的職業與專業有較大差異,這就意味著,工作中有很多知識需要重新學習、很多的思維定式需要打破,這勢必會給畢業生較大的工作壓力,也會付出更高的時間、金錢等轉換成本。

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如果你想最大化自己的大學回報率,而且想減少轉行幾率、避免不必要的時間、人力、金錢損失,不妨選擇數學、工程類、計算機類的理工科專業。

而如果實在喜歡文科和商科專業,就最好努力一把考入名校,在校期間保持好成績、訓練職業技能,就會獲得較高的大學回報率。

不是有一句話說,「我們這一代讀金融和理科,就是為了下一代有能力讀藝術和哲學,還不用為前途和生活發愁」。

上一代讀了回報率更高的專業,爬到人生更高的層次,自然也能為保證下一代生活無虞,讓孩子得以依照愛好,選擇看起來回報率不高的專業。

(4)家庭背景

根據文章開頭李宏斌教授的結論,家庭背景對一個人未來的決定力量,包括大學畢業后的工資收入與發展前景。比如,出生於城市、富裕家庭,父母是公務員,第一份工作的工資更高。

而家庭背景對未來成就的決定作用,在一項研究社會階層流動性的英國研究中,亦有所體現。

這項研究發現,那些出身於富裕家庭的孩子,即使能力不佳,也會因為家庭背景優越,而不至於掉下已有階層。其中原因在於,家境優越的中產父母,為了防止自己孩子階層下滑,利用金錢優勢、社會資源、人脈關係,為孩子有效創造了一個「玻璃屏障」(glass floor)。

這個「玻璃屏障」,就是由足夠金錢、知識和資源拓展開來的豐富的學習機會,讓經濟優越的孩子學到足夠的社交能力、情緒控制能力,以及自律、溝通、堅持、堅毅等非認知能力。

這就導致,哪怕一個富裕家庭的孩子成績差,也比來自貧困家庭的優等生,進入好大學、成為高收入者的可能性,要高出35%。

那麼,貧困家庭的優等生讀了大學,會不會就可以和富裕家庭的差等生抗衡呢?

二、沮喪的事實:家庭背景的力量難以撼動

中外學者的研究,通過已有的大量數據得到結論:

大學教育的確可以增加收入,但依然無法抹平貧富差距。

也就是說,家庭條件不佳的大學生,即使拿到大學文憑,其剛畢業時的收入,以及收入增長速度和幅度、職場收入和職業天花板高度方面,也很難敵得過家庭條件富裕的大學生。

1、剛畢業時收入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孩子,就連大學剛畢業時的收入,都可能比富裕家庭的同學低,這在中美兩國都是通用的法則。

美國的數據來自最大的收入數據網站Payscale,結果從下圖就可以一目了然。家庭財富越多,剛畢業時收入就越高。

在,情況亦如此。

根據2009年的一項研究,城鎮大學畢業生的父母年收入增加1萬元,相應學生的初次就業收入就會增加33%,而農村生源中,父母年收入的影響則不明顯,這被認為是因為農村父母給不了孩子太多幫助。

並且,對於父母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孩子來說,其父母平均教育年限在9年以上,則這個孩子大學畢業時的初次收入,則明顯高於父母在非政府部門工作的畢業生。這也許是因為,政府工作人員的職位與受教育程度正相關,而職位高的政府人員,可利用的資源更多,投入給子女的就更多。

國外Heckman和James的實證研究也表明,父母學歷每提高一年,就能使子女收入增長3-5%。

總的來說,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父母學歷越高,孩子在大學剛畢業時收入就越高。

2、整個職業生涯收入

Payscale還發現,美國只有18%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畢業生,會在職業生涯中期時進入收入前25%收入梯級。也就是說,只有18%的人,會通過大學教育,完成底層到上層的逆襲。

而家庭收入本來就在全國前25%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當中就有39%的人,會在職業生涯中期時,憑個人資產進入前25%的收入梯級。而畢業10年後,有1/3家庭收入在全國最低25%的大學畢業生,收入水平仍在最低25%,也就是說,1/3依舊留在底層。

可以這樣理解,哪怕畢業十年,也依然有近33%來自底層階級的大學生,仍舊擺脫不了底層的命運,無法獲得社會階層的流動。

就整體來看,無論出身貧困還是富裕,大學教育都會增加一個人的收入水平。但是,增加幅度依然有很大差異(如下圖)。

來自最富裕家庭的孩子,到了職業生涯中期時,其收入增幅最多。

研究還發現,隨著時間推進,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生,與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大學生,兩個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是逐漸拉大的。

大學剛畢業時,低收入背景學生的工資,是高收入背景學生的2/3。但到了職業生涯的中期,也就是剛進入他們的中年時期,這個數據是1/2。從2/3到1/2,可以看得出他們的收入差距是越來越大的。

也有學者得出,父母的教育水平,能解釋收入差異的5.58%。又由於在,戶籍制度也是一個影響職業和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戶籍類型也能解釋收入差異的7.08%。

如果再算上性別、健康水平和父母職業地位,在,家庭社會經濟背景這一項,就能解釋人與人收入差異的13.78%,這是一個不小的數據。

富者越富、窮者愈窮,或者乾脆原地踏步,馬太效應持續生效。

一個人除了畢業初期的收入,其整個職業生涯的收入,也是會受家庭背景影響的。家庭後備資源越多、財富水平越高,一個人在事業中就越有後勁,獲得的資源和支持也就越多,所以收入上升速度和幅度越大。

3、事業晉陞空間

除了收入,家庭收入水平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一個大學生在職業階梯上能爬多高、走多遠。

家庭收入在全國前25%的大學畢業生,有18%的人成為了高級管理者,而家庭收入在最後25%的大學生,則有33%止步於中低層管理者,成為高級管理者的人更少。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可以這樣理解。

富裕家庭的父母,會不遺餘力地在家庭資源、社會關係方面,對孩子的事業的給予支持。他們正如《歡樂頌》中的曲筱綃,在職業生涯早期,不需太費力就可以在各種資源的加持下迅速成長,所以稱為高級管理者的幾率更大。

而家庭資源並不強大的大學生,其家庭並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就好比邱瑩瑩、樊勝美一樣,需要全憑自己的個人力量,從職場小白開始打拚。即使最後也能與家庭稟賦雄厚的同輩平起平坐,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勞和時間。

三、為什麼一張大學文憑,依舊敵不過家庭出身?

看到這些事實,也許你會開始產生疑問:家庭財富水平和父母教育程度,會影響孩子從小受到教育的質量,這一點很好理解。但是為什麼,即使貧困的孩子上了大學,他們依然無法在收入上匹敵家庭富有的同輩人呢?難道出身就是一生的宿命,擺脫不掉了嗎?

對於這個問題,因為每個人從小的成長環境、父母教育理念,以及所擁有的資源稟賦並不相同,即使同樣的家庭背景,其價值觀、事業觀和財富觀也會不同,孩子的走向自然也會有差異。所以,我們只能跟隨經濟學家做出猜想。

研究此課題的經濟學家認為,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童年時期的家庭資源

我們曾有多篇文章都提到,家庭經濟水平高的父母,會在孩子教育中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經濟資本),主動快速地給予孩子幫助,並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職業感覺」、社交能力和其他軟實力。

他們所採取的「協同培養「策略會使孩子在進入職場前,就獲得足夠多的能力、氣質和毅力,持有更高的理想抱負(文化資本),從而更容易好的發展。在孩子進入職場的時候,背景強的家長,還能夠通過廣泛的社會關係(社會資本),幫助孩子更好地實現求職和晉陞。

如此一來,家庭背景就通過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途徑,產生對下一代的影響。

而家庭比較貧困的父母,會過於依賴學校和公共機構,在教育中通常所採取的「放養散養」、「快樂教育」策略雖然保護了孩子的天性,但也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學習機會,從而無法獲得有利於職場發展的足夠技能。

這些孩子進入職場后,很多職業技能和素養,都需要靠自己的試錯和碰壁去習得,所以其職業發展之路,會比從小就獲得職業感覺的同齡人要更緩慢、更坎坷。

2、貧困學生所讀的大學質量

眾所周知的一個事實,是頂尖大學中絕大多數學生,都來自中產或以上階層。在如此,在美國這個階層分化明顯、大學學費昂貴的國家,更是如此。

其中原因,有貧困家庭孩子的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較落後,從而導致的「被動考不上」,也有優秀的貧困孩子因自卑造成的「主動不敢考」。

美國教育部門的數據顯示,只有不到10%的貧困學生數學成績拔尖,而家庭收入高的學生,佔據數學高分成績的48%。

在這樣的成績差距之下,兩種家庭的孩子,在高中后所去的大學,自然也會完全不同。

越是精英大學,越是集中了家庭背景好的學生。

在哈佛、耶魯法學院這樣的精英大學,有60%的學生來自家庭年收入前10%的家庭,而只有5%的學生來自家庭年收入后50%的家庭。而且,基於同時,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進入精英大學的幾率要比貧困家庭孩子高4倍。

在,情況也是如此。清華大學的學生中,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佔比更高,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佔比較低,呈現「倒金字塔型」。

經濟學家也發現,很多成績不錯的貧困家庭孩子,都不敢報考精英大學。儘管這些學校有很好的補助政策,也可能提供非常有用的學業、職業能力培訓支持,但這些孩子在聯考之前就低估自己的能力。

並且,有的貧困孩子即使進入精英大學,也會因為「絕對的少數派」而被校方忽略。在一本專門描述名校貧困學生的書《Paying for the party》中,大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貧困學生的心理需求,導致很多孩子感到迷失、沮喪, 或產生心理問題,或承受不了壓力選擇退學。

我們已經知道,大學質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收入水平,多數貧困家庭的學生只能去普通大學、專科學校,這也就造成他們很難在畢業后找到收入豐厚的工作。

3、貧窮帶來的稀缺感,束縛了努力的腳步

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貧窮會成為心智的負擔,即使沒有人提醒你稀缺的存在,貧窮狀態也會削弱智力和自控力。

而且長期的稀缺感,會在大腦中留下記憶,使人即使擁有了足夠的錢,也會無法徹底擺脫緊張感。

比如,挨過餓的人,會長期過於關注食物,買菜做飯時也很容易準備過量,或飽受暴食症的困擾;小時候被嚴格限制零用錢的孩子,等自己有能力賺錢以後,依然會由於內心揮之不去的匱乏感,要麼不敢花錢、永遠感覺缺錢,要麼揮霍無度,缺乏必要的理財理念。

這都是稀缺感造成的內心感官失調。

另外,神經科學家發現,長期處於貧窮狀態下的孩子,其智商發展會存在一定的滯緩,這也是稀缺感對智力限制的證據。

稀缺會導致「管窺」,也就是說,內心的稀缺感一旦佔了上風,人就會忽略了詩和遠方,而只看到眼前的苟且。同一個人,哪怕他本來就擁有高智商,也會在稀缺狀態下表現出比自身更低的智商。

如果一名學生整天為錢的事發愁,那麼他對金錢的稀缺感,就會讓他過度專註於缺錢這件事,自然無法專心學習和發展能力。

在大學的時候,他們容易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對能力發展貢獻極小的兼職中,從而沒有多少時間去思考真正有用的事,更捨不得投資自己。

哪怕工作以後,也會因為家庭負擔、未來生計而對金錢關注過多,忽視了自己的職業技能提升。相比於家庭富足,無需為生計發愁,從而可以專註於自身能力發展的同齡人,這些低收入背景的人,就可能更缺乏進步和提升的後勁。

由此看來,彼此之間收入差距的拉大,也是情理之中。

四、回報率低,就不讀大學了嗎?

上一部分中呈現的悲觀事實,也許會讓很多家庭背景不佔優的人開始沮喪:既然大學文憑都無力與家庭背景匹敵,那麼讀大學還有什麼用呢?

也許你聽過幾個「僅憑國中學歷就躋身百萬富翁行列、大學輟學卻成為億萬富豪」的故事,很多底層少年,更是將「讀書無用論」奉為聖經,期待自己也能不讀書就賺到大錢。

然而,這樣的傳奇故事只是少數中的極品,這些人成功的關鍵,也絕對不是「輟學」這一項。

正如無數被修枝剪葉、添油加醋的成功學案例,太多「沒文憑的逆襲故事」,去掉了不符合邏輯的細節,成為忽悠底層大眾的障眼法。

也許,的確有些人憑藉絕佳運氣或超人能力成為了佼佼者,但更多的人,則會在盲目跟風和衝動效仿后,重重跌倒、成為炮灰,繼續苟延殘喘於底層,被社會所忘記。

你只知道,喬布斯和比爾蓋茨從大學輟學后創辦了傳奇企業,而你不知道的是,他們早已就有了專註的領域,輟學以後也針對性的專業持續學習,並沒有扔掉知識和書本睡大覺。更不要提比爾蓋茨的父母給了他最初的資金,促成了第一筆生意,以及從小就有的知識、技能的熏陶。

如果你還認為,沒有學歷也一樣可以成為資本大鱷,那就讓數據告訴你:

大學文憑也許並非階層流動的通行證,但根據李宏斌教授的說法,在,如果沒有剔除先天能力和家庭背景,大學回報率有16.3%,高中回報率非常低,只有4.5%。而且,多讀一年大學能增加16%的收入,大學畢業生與高中畢業生相比,收入要高出64%。

而在美國依然如此,沒有這一紙文憑,會讓你整個職業生涯少賺100萬美元。

1、大學與高中文憑的收入差距

Pew研究中心發現,儘管從2001年到2013年,美國經濟危機導致大學部學歷工資下降10%,高中學歷者工資下降8%,但大學學歷仍比高中學歷多賺75%。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拿到大學文憑的人,會比只有高中學歷的人多賺100萬美元,而且不同專業最高薪資及最低薪資差距或將達340萬。

例如,一名石油工程大學部學位的畢業生一生收入約480萬美元,而一名幼兒教育大學部學位畢業生收入僅140萬美元。建築學和工程學專業平均年收入為83000美元,而教育學專業畢業生的平均年收入是60000美元。

也許你會發現,剛畢業的大學生工資其實並不高,甚至可能還不如已工作幾年的高中畢業生。但Pew的數據是「整個職業生涯」,說明高中學歷者收入增長的幅度和速度,是越來越慢的。

而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即使起步收入不高,但他們在大學中積累的知識、能力、資源、人脈,會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起到重要作用,從而使收入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從而拉開與高中畢業生的差距。

2、學歷差距的時代特色:高中學歷越來越不值錢

正在讀文章的你,或許會認為,過去年代的高中文憑就很值錢,與大學文憑的差距也並不是很大。但Pew的研究會告訴你,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學歷的含金量將會越來越低,高中文憑也將越來越不值錢。

Pew發現,1979年,高中學歷者收入,是大學學歷者的77%。而如今這一代,也就是2013年正處於25-32歲的年輕人中,這個百分比成了62%。兩種學歷之間的收入差,正在越拉越大。

再看學歷與貧困的關係。在今天這一代的年輕人中,就有22%只有高中文憑的人處於貧困中,而1979年時的年輕人中,只有7%的高中學歷者處於貧困。

可以看出,如今只有高中學歷,日子將會越來越不好過。

現如今,如果僅僅止步於高中文憑,就很難在社會中維持生活。倘若不去讀大學,那麼一場大學教育可能帶給你的各種「軟資源」,就會與你失之交臂,更不要說獲得事業和人生的成功。

社會習慣於將」沒讀書的大老闆「和」高學歷的小職員「相比較,以論證」讀書無用論「的有道理,卻忽略了時代的變遷和成功要素的變化。

正如有篇文章中所說:

不需要科技含量的小五金創業時代即將成為過去,「沒有讀書」的人要想再創業成功,已近痴人說夢。

沒讀過書的農民企業家,因為缺乏發展企業必須的技術,已經很難與科技含量高的企業相抗衡。低技術行業已經形成了壟斷,在這些領域很難有零起點、無技術的創業成功者。

也就是說,以後的發展,很難再出現」沒讀書的大老闆「,而更多的將是」讀過書的大老闆「,而且他們將出現在科技含量更高的行業。

因此,從收入水平、事業空間和工作滿意度來說,讀了大學的人,都完勝沒讀大學的人。

結語

今天的文章中,科學研究很多、數據不少,也許閱讀過程並不會那麼美好。但我們通過大量的證據,就是想幫助大家看清:

要算清教育回報,並非一個簡單的話題,如果你想弄清楚「讀大學究竟會如何影響人一生的收入,以及貧困家庭的孩子要不要讀大學」諸如此類的問題,勢必需要堅實的論據和數據。如果僅憑一味的說教和個人案例,是很難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的。

在這些證據中,有比較殘酷的現實,比如「家庭背景的確會影響初次就業收入,和畢生的收入水平」,但依然有鼓舞人心的信息,就像「高中學歷將越來越貶值,大學學歷總能比高中學歷多賺75%」。

對於家庭條件好的家長來說,讓孩子讀大學是一件不需要猶疑的事。

他們考慮的更多是「能不能讀名校」,以及「讀什麼專業」。這篇文章中「理工科大學回報率高於文科類專業「,以及「名校文科類專業,其大學回報率高於普通大學」,這些信息可能會對他們更有用。

而對於條件不是很好,且掏出孩子學費都要費很大力氣的家庭來說,儘管讓孩子讀大學未必能在這一代實現階層的晉陞,也或許無法與家庭稟賦優厚的孩子相匹敵,但如果與相似家庭背景、但沒有讀大學的同齡人相比,他們會獲得的經濟收入和隱性資源,將是高中學歷者遠遠比不上的。

拼能力、拼學歷,或者拼家庭,你總得有一樣拿得出手。

也許家庭是你無法改變的宿命,但能力可以加強,學歷可以提升,擔心普通大學回報低,就去考名校。

或許總是有人勸告家貧學子不要費力費錢讀大學,但的職業教育體系尚不完善,選擇都會有風險。而如果這一代的貧困學生讀了大學,那麼他的下一代就很可能無需再被貧困束縛住了手腳,也不必為上不上得起大學而糾結。

貧困,也許無法在一代中消除,但至少可以通過教育而逐漸淡化,在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擺脫貧困。

一代人的微小努力,都會在下一代身上產生不小收益。

美國已經有研究證明,在了解過大學回報率,以及大學學歷與高中學歷的差距以後,學生會更傾向於追求更高的學歷。所以我們也認為,對於那些曾對大學價值有過懷疑和猶豫的人,今天的數據和背後的理論,是值得一讀的。

世界有諸多殘酷的事實,我們希望把它們擺在你面前,幫你看清各種選擇的利弊,總比永遠在不自知中頹廢落後強。

他們說「讀書無用」,我忍不住笑了!十年寒窗考上大學到底有什麼用?

杭師大是全世界最好的學校

馬雲

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馬雲曾經因為數學不好而三次聯考,第一年數學1分,第二年考19分,第三年考了89分,終於考上杭州師範學院大學部,被調配進入外語大學部專業。

即便如此,公開場合馬雲都稱,杭師大是最好的學校。

「我深信不疑地相信,杭師大是全世界最好的學校。杭師大跟北大、清華比,在世俗眼光里是有距離,但是正因為有距離才給了我們機會。假如我當年考進了北大,就不是我馬雲了。因為杭師大才給了我這樣的機會。」

馬雲對杭師大的師弟師妹們曾講道:「學校裡面,是學習知識,而人生的大學是得到智慧。知識是可以勤奮地去學習,但是智慧是用心去體驗」。

馬雲是2015福布斯富豪榜排名第二。

馬化騰,騰訊公司創始人,1993年畢業於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

馬化騰曾在一次校友報告會上對師弟師妹自爆不少糗事:

關於學習,他在剛進大學不久的一次考試中曾考砸過;學習編程其實是「用最笨的方式」———用抄代碼來培養感覺。

關於就業vs創業,他反對「唯創業論」:畢業時曾想過在路邊擺攤為人組裝電腦,但卻發現路邊攤的競爭很激烈,於是只好老老實實去找工作,在大公司一做就是多年。

馬化騰在2015年福布斯富豪榜排名第四。

李彥宏,百度公司創始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系科技情報專業(現在的信息管理)。

對於為什麼選擇信息管理,李彥宏曾在2013年一次北大演講上說,單純的學計算機恐怕不如把計算機和某項應用結合起來有前途,於是選擇了北大的信息管理系,而不是計算機系。

「我剛進入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的時候,感覺這個專業好像沒有前途。但畢業后,從來沒有覺得離開過這個專業,而且越干越起勁」。

李彥宏在2015年福布斯富豪榜排名第五。

劉強東,京東創始人,1992年就讀人民大學社會學系。

怎樣從社會學畢業生變成電商巨頭創始人?2014年,劉強東在母校做演講回憶校園經歷。

「到人大后,宿舍長說,大家接下來的四年,一定在多學一個第二專業,如果只學社會學,將來不太好找工作。」

「我們房間對面就是人口系,所以人口系經常跟社會學開玩笑,說你是人大里將來最難找工作的,我們說你們是。」

於是,劉強東自學了計算機編程。「除了學習,基本就是去各種各樣的創業」

大一做家教抄信封、大二賣書,大三寫程序,到大四,劉強東有了20多萬現金,但嘗試了一次失敗的開餐廳創業后,到畢業時,他欠了家裡20多萬

現在呢?

劉強東在2015年福布斯富豪榜排名第十一。

最近十幾年,「讀書無用論」在農村社會和城市普通市民中很有市場,在網路上也經常沉滓泛起,興起網民大討論。

「讀書無用論」的論據大底是沒讀書的人還當老闆賺大錢,苦逼讀書的給這些人打工、賺生活費,然後還配備各種圖片、段子,不得不讓人覺得讀書還真沒用。

不贊成「讀書無用論」者屬少數派,兩派人還在打,誰也沒說服誰,該讀書的還在讀書,沒讀書的繼續不讀書。鑒於反對「讀書無用論」者的道理講得太抽象,太陽春白雪,讓人敬而遠之,我下面反其道而行之,就八股文式地羅列些下里巴人的東西,爭取少一點說教,多一點乾貨。

是對老闆不公平,是對大學生不公平。前段時間,微信朋友圈盛傳一個叫做《這名單你認識多少?》的帖子。該貼列了兩排名單,第一排列的有傅以漸、王式丹、畢沅等9人,第二排列的也是9人,分別是李漁、洪升、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等9人。估計大部分朋友圈的人都不認識第一排,而熟知第二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帖子最後揭曉的答案是: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地秀才。結論是「真正的考場其實從來就不在學校」。很明顯,這則帖子意指會考試的人並不一定在社會上混得好(書獃子嘛),而考試不行的人往往在社會上更吃得開,更容易成功。很明顯是在為「讀書無用論」背書,而且它很迷惑性,讓人很難反駁。但是,其背後隱藏著成功比例的問題,卻沒有人去追問。

自隋唐開科舉至清末而廢,一千三百多年間,歷史上個共產生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除了極個別外,這些狀元進士都在其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業績,且多數在文史上有較高造詣和成就,包括帖子列的9位狀元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可以說,只要進入了狀元進士行列的人,就有99%的機會獲得成功。也就是說,他們的成功具有必然性。而歷史上的落地秀才是不計其數的,其中能產生一些有成就的人而為歷史所記住並不足為奇,但起幾率是多少呢?百分之幾?千分之幾,還是萬分之幾?總之概率不會很高,能夠像李漁、顧炎武、袁世凱他們這樣落地而逆襲成功的,純屬於偶然事件。那麼,在這樣一個成功概率面前,你是希望寒窗苦讀走必然成功的道路,還是等待偶然性的降臨?

同樣,沒有上個大學而自主創業獲得成功、賺取了大錢的人,在當下確實大有人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人,或許就有我們的親戚和朋友。沒有上個大學的至少超過十二億人吧,他們中有成為富豪、老闆及在其他方面成功的,不是很正常嗎,但是他們的成功比例是多少呢?確實,上過大學而未能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但是取得成功大學畢業生的也同樣大有人在,君不見各行各業凡是優質(資源多、權力大、關係硬的)崗位莫不是大學生在充任,成功者的比例佔多少呢。沒有具體的數據,但是我想,沒有讀過大學的成功者在所有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中的比例,肯定要小於讀過大學的成功者在所有讀過大學的人中的比例。簡而言之,上過大學的人要比沒有上過大學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當我們只盯著幾個沒上過大學而賺了錢的人的時候,卻不願意看到沒讀過大學亦沒賺到錢的人更多;當我們只盯著讀了大學也沒賺到錢的人的時候,卻沒有看到讀了大學且賺到錢了的人更多。根源就在於,我們把沒讀大學而成功的人看成了多數的代表,把讀了大學而沒成功的人也看成了多數的代表。所以,不識字的老闆是少數,才成了新聞,成了關注的對象;讀了大學而成功的人是多數,所以沒有新聞價值,大家都不關注它,拿不識字的老闆與大學生比較,自然對後者就不公平啦。

數大學生畢業后找到的頭份工作,工資不如洗車工、快遞員,甚至不如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乃至,許多碩士、博士畢業后拿到的工資待遇遠不如自己的國中畢業的同學。這樣一對比就使得我們的大學生們很沮喪,對讀書的前途感到絕望。

事實上,用不著沮喪,要把這事看得很正常。因為,公司老闆給你發工資的時候,一定程度上會看你的學歷和讀書的年限,但這些因素占的分量不會很重。老闆主要是依據你給他創造的價值來給你定工資待遇的。現在是市場經濟,講究的是資源的稀缺性,你的價值越大,表現得越稀缺,老闆就越重視你,給你開的工資就高。而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創造多少價值,當然拿不到高工資,這很正常。之所以剛畢業的大學生不能給老闆創造高價值,與大學教育的性質有關係。

大學教育,尤其是大學部教育,是綜合性、基礎性的教育,培養的是大學生的知識面、思維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為一種學習能力和創造潛力。它是綜合性的,不是專業性的。專業教育是對技術技能的培訓,可以在短時期內完成,比如你要學挖掘機,你到藍翔技校培訓個半年即可投入一線操作。但是基礎教育不同,它所培養的人才不可能像技術人才那樣很快見效果,拿起來就可以用,它對實際操作一無所知。

因此,它的基礎能力要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還必須有個重新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畢業生的學習能力與工作實際的專業領域、發展平台與機會相結合的過程,即專業化過程,所花的時間不會太短,往往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在這三年當中,因為是一切重新開始,重新學習,所以你的工作必然不會具有創造性,對老闆而言暫時沒多少價值,老闆當然不會給你高工資。而國中畢業便外出打工的你的同學,經過多年的歷練,早已適應了工作環境,成為熟練工人,自然能夠創造較大的實際價值,工資較高也就不奇怪了。等到三年之後,你在工作崗位上的專業化業已完成,進入了專業化的工作狀態,你在大學時培養起來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潛力,這個時候就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工作進入快速上升時期,工作的爆發力極強。那麼,你創造的價值就很快會遠遠超越你國中畢業的同學,你的工資也必然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也就是說,畢業后的前三年時間,你工資的漲幅不會太大,而三年之後則會成倍增長。為什麼是這樣?因為專業化的學習和研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即一個具有基礎能力的人進入某個專業領域,重新學習、探索和鑽研的時間一般以三年為一個周期,在這三年之內對專業領域的既有知識、理論、技術以及思維方式進行系統的熟知,熟知之後方可有創造。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學制設計中,碩士和博士階段都是三年。所以,給你的建議是,找到首份工作后,前三年不要嫌棄它工資低,平台低,格局小,就隨意變換工作。這不利於自己的成長。前三年,要沉下來潛心鑽研工作崗位的專業技術知識,真正利用公司給你的平台使自己專業化,武裝自己成為具有創造性的專業人才,而不僅僅是熟練工人。三年之後,如果老闆沒看到你的價值,不給你加工資,或者你覺得現有的工作崗位或者公司平台已經不能成長自己了,那麼就可以考慮更好的工作平台了。這個時候,你到哪裡去都是人才,而你國中畢業的同學依然是熟練工人。

大學同學是你一輩子的資源,沒上過大學的人就沒有這部分資源。

有人會覺的大學同學不重要,畢業之後跟自己差不多,也是苦逼的很,買房子要借錢,也沒法向他借,什麼忙也幫不上;加上各自在為自己的前程奔波,也無暇顧及同學之情。於是慢慢地關係就淡了。

但我要說的是,大學同學作為關係資源,並不是大學畢業之後的若干年就可以提現出來的,而是要等十年到十五年之後,它才會成為你和你家庭成長的重要關係資源。這個時間之後,你的大學同學,包括你自己,都已經是各自單位的中層領導,佔據一些重要的崗位——當然,大學的層次越高,這些崗位就越重要,其掌握的資源就越豐厚、越稀缺。而且,大學大學部同學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就業面比較廣,雖然同一個專業畢業,但是卻分配到不同的行業、不同領域就業。這樣,每個同學所持有的資源稟賦就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資源的異質性較強,同學之間就可以形成「資源互補」,通過相互提攜、相互幫助、相互給予和利用對方的資源而使各自都能夠得到更好地發展。

相反,碩士同學,尤其是博士同學,雖然各自都掌握了較優質的社會關係資源,但是他們的就業面比較窄,一般都是在同一領域就業(如科研院所),因此資源的同質性較強,難以形成互補。譬如,你在這個高校做社會學研究,你同學在另一個高校搞社會學或政治學,你們所掌握的資源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很多資源你有的他有,你缺的,他同樣缺,不能形成較廣泛的互補和交換。所以,大學部同學的資源互補是最具廣泛性的。

回到讀書這個問題上來。如果你沒有上過大學,大學同學這個「天然」的資源就不會有,也就是缺了後面事業、家庭和人生髮展的很重要的一塊資源。你說要不要上大學呢?

還有一個問題,對現在正在填報志願的高中畢業生很重要的,就是到哪上大學的問題。上大學,當然是越是名牌的大學越好。

今年的聯考狀元榜陸續揭曉。我想起,前面幾年有不少內地某些省份的聯考狀元放棄國內高校,跑到香港的高校去大學。我當時就覺得這些人的選擇很蠢。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四年之後回到內地,就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一個大學同學(誇張一點),他後面的人生歷程中就沒有大學同學這個人脈資源,所有的一切他要重新去搭建,要耗費比其他人更大的努力才能獲得同樣的成功。而如果他們選擇在內地上大學,上的一定是清華北大復旦這樣的國內名牌,他們畢業之後的大學同學資源就是國內最優質的。何怕前路不順暢呢。

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那些認同「讀書無用論」的人,放眼長遠點,不要只盯著眼前那芝麻小利。你有大學同學嗎?趕快建個大學同學微信群吧。

進體制拿死工資未嘗不可

兩年很多人都要往體制里鑽,說就是死也要死在體制里。大家笑得腰都酸了。還有報道說大學生畢業後去爭環衛工人的崗位,因為這樣可以進體制。也遭來網路痛扁。當然,最近聽說政府體制不好混了,因為「八項規定」,油水少了,很多人開始退出這個體制。有人為此叫好。無論叫好叫壞,我要說的是,進體制拿死工資未嘗不可。這個社會很俗氣,整天給大學畢業生算錢,下面我再俗氣一回,算著錢給大家看看。

以前是單位社會,一個單位就是一個小社會,單位將職工從搖籃到墳墓的事情都包辦了。社會多元化發展之後,依然還存在許多體制性的單位,包括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現在,要進這些部門單位工作,必須有學歷,會考試,也就是要大學生。

在外人看來,在這些單位工作,就是一張報紙一杯茶,清閑得很,但是工資待遇也不高。尤其是跟在體制外如外企、包工頭、經商做生意、出租門面、自由職業者等相比,拿到手上的錢確實少得可憐,每月都等的都是那筆死工資,不像人家那是活錢。我有一個親戚,跟我同齡,高中沒畢業,在一個省會城市的一家電腦城的小角落裡擺攤修手機,一年的收入在15萬至20萬元之間。本人博士畢業,在一所985高校做副教授,年薪也只夠得上他的一半,買房裝修還得找他們借錢。許多進入體制的大學生有跟我一樣的遭遇。不是說修手機不應該賺那麼多錢,而是自己掂量著錢袋的時候總很沮喪的,囊中羞澀還強裝歡顏。逼格倒是很高。於是,很多人就想著不如不讀書,更不要讀什麼博士,進什麼體制。

不過,沮喪歸沮喪。且不說讀書進體制有更高的逼格,單說讀書進體制還有很多體制外的人所不知道的、也享受不到的隱性資源。即便是在體制內的人,也很少去考慮這些隱性資源,不會把這些福利算作自己的收入。且慢,我要說的不是單位的福利房,也不是單位小金庫要發的東西,更不是腐敗。我要說的是小孩的教育問題。一般的體制性單位都有自己的幼稚園(公立的一般都不錯),如果是高校,還會有國小、國中或者高中。有小孩的人都知道,看過《虎媽貓爸》的人也知道,教育資源是稀缺的,特別是優質的教育資源更稀缺。小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好的幼稚園、國小、中學,是所有家長擠破頭都要把小孩往裡擠的對象。這些資源更稀缺。非體制內的家長要為小孩找所好的學校,要花費很大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還不一定找得著。如果非要找,就得買學區房,《虎媽貓爸》里的學區房是八九萬一平米,一般的城市達不到這個,那也得是平均價格的倍數吧,一般人何以承受。砸鍋賣鐵買了學區房,沒住滿兩年倩倩還是不能上重點國小,虎媽崩潰了

。但是,如果你是體制內的人,甚或是高校教師,那你輕鬆啦,小孩上幼稚園、國小的事情根本不用你操心,不用你東奔西跑,求爺爺告奶奶,請這個吃飯,請那個玩耍。這就為你省下了很大比資源,包括現金。有北京的朋友算過,如果你是在體制內工作,那裡有較好的附屬幼稚園、國小和中學,你的小孩可以一直在這裡就讀下去,你不用擔心他會被學校攆走。而如果你是在非體制單位,你要為小孩找這些學校,勞心還費錢。費了錢也沒安全感。兩相比較,等你小孩高中畢業,在體制內工作的同志要比體制外的同志節省一兩百萬人民幣。這還沒算買學區房的費用及其他的機會成本。這些算不算錢呢?

以上不是說要大家非進體制不可,而是說讀了大學進了體制也不是壞事,不要整天盯著體制外那些人怎麼賺大錢,被他們給左右著,你其實也不差錢。

絡上的專家都在談「學歷不等於能力,更不等於成功」。我要反其道而行之,告訴大家,「學歷就是能力」「有了學歷就等於成功了一半」。要想獲得成功,一定要樹立「學歷就是能力」「應試就是最大素質」的概念。

一個人在社會上混,除耕種承包地外,無非干兩種職業,一種是自己當老闆,做自由職業者或創業經商,另一種是給「老闆」打工,在人家的手下幹活,吃人家的飯、聽人家的指揮。這兩種職業無所謂優劣,你都可以把它們當做事業並獲得成功。前一種職業,除了個人意志和能力之外,還需要有廣泛、優質的人脈關係,人脈關係越廣、質量越高,你成功的幾率就越高。在這裡,個人的成功與社會關係資源的多少、質量高低成正比。當年比爾•蓋茨之所以敢從哈佛大學輟學去創業並獲得成功,除其稟賦之外,還有他父母的人脈關係,他母親是IBM的董事,是她給兒子促成了第一單生意。

后一種職業,除了個人的意志和能力之外,還需要的是你的老闆給你搭建的平台,平台越大,你施展的舞台就越大,你成功的幾率就越高。在這裡,個人的成功與單位的平台大小成正比。「打工皇帝」唐駿,是著名的職業經理人,他的成功除了跟蓋茨有一樣的個人素質之外,與微軟公司給他提供的平台有關。同樣,許多博士生畢業之後選擇高校就業,也要看高校的科研平台,如果平台不高,待遇再好也不會選擇,因為這樣不利於自己的成長。

那麼,關係資源是怎麼來的?有人說人脈資源是自己開發和營造的,這自然是不錯的。當然,還有像蓋茨那樣父母就已經給他把關係網路建構好了。不過,在是還不完全拼爹的時代,許多交往關係和社會圈子確實還得自己去搭建。但是,有一條道理必須記住,當你在選擇人家作為建立關係的對象時,人家也在選你,那麼憑什麼你會被人家選中,或者說人家會接受你的選擇?關係網路的建構不是任意的,而是分層的,也就是說不同資源稟賦的人被分配在不同的層次,只有相同層次的人才更容易建立起交往圈子和社會關係。

圈子不一樣,關係網路的質量(資源與權力)就不一樣,圈子的檔次越高,你可資利用的權力和資源就越大越多。但不是你想進哪個圈子就可以進哪個圈子的。譬如,在高校,教授之間更容易建立緊密的關係,而教授跟講師因為職稱、資源差別太大,而無法建立緊密的社會關係,教授有教授的圈子,講師有講師的圈子。同樣,院士的圈子,普通教授也難以進入,後者就很難利用前者的資源啰。

作為一個年輕人,還是一無所有的時候,如何能夠進入一個擁有優質資源的圈子?你沒有任何東西給人家交換的,人家當然不會跟你進行交往,把他的資源給你用。你說你有能力,但是人家沒法相信你,你只能用時間來證明,但是人家說最後證明你沒能力呢。所以,在資源不對等、不能進行交換的時候,人家是不會跟你建立關係的。但是,如果你有學歷就不一樣。「學歷」是對未來你將擁有資源的國家證明。你畢業的學校越好,你的學歷越高,證明你在未來將擁有更多的資源。人家當然願意跟你交往。你未來的資源即可以與人家現在的資源進行交換,與你建立關係,後者就會成為你未來發展的人脈資源。說得俗氣一點就是,你有學歷之後,你的檔次就提高了,就可以在高層次上搭建關係網路。高層次、高質量的關係網路是不是對你的成功更有利呢。

同樣,老闆的平台為什麼會成為你的平台?同樣是一無所有的年輕人,老闆為什麼把平台給你,而不給其他人。就因為你個人能力突出?不是。他在給你平台之前看不出你有能力,如果他要細緻地考察你是否有能力,他的信息搜尋成本太高,他不會那麼做。而唯一能讓他很快相信你有能力,而又不耗費他過多成本的就是你的學歷文憑。高學歷給高平台,低學歷給地平台;好學校學歷給高平台,差學校學歷給低平台,這是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老闆最優的做法。

所以,對以下普遍現象你不要詫異:在一企業工作上十年的國中畢業生,月工資一萬多,但他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企業老總;而某大學部或碩士畢業生剛去企業只給他開了4000元的月工資,但頭一天報道老總就陪他一起吃飯,他辦公地點就在老闆辦公室對面。你說,這兩個同樣有能力的人,誰的發展前景更大?當然後者的情景更大,他擁有更高的平台,天天接觸企業高層,更容易引起高層關注,機會自然更多。而前者沒有這些機會,縱然他有百般能力和抱負,一輩子也只能做個普通的技術工人或基層管理者。

讀至此,你說「學歷是不是能力」,至少是實現你能力發展的基礎。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你要獲得「學歷」,你就得層層應試,被層層選拔。你突破的層次越高,獲得的學歷就越高。所以,應試的能力很重要。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應試能力就是最大的素質。你只有通過了應試這一關,才能在新的層次、新的平台上提高自己的素質。沒有通過應試,也就無所謂素質。

州深圳一帶城中村的「包租婆」經常是這樣教育他們的小孩,「你整天想著讀書這些沒用的東西,再這樣下去,將來就像租我們房子的大學生一樣」。社會習慣於將「讀了書的小職員」與「沒讀書的大老闆」相比較,來論證「讀書無用論」。

「沒讀書的大老闆」在當下無法是以下幾類人,一是城鄉經商者,包括做商業流通、開商店飯店、做小生意,二是在城鄉辦廠者,包括企業和家庭作坊,三是包工頭,四是包租婆和拆二代,五是鄉村混混和黑社會,等等。這些人有靠能力賺錢的,也有靠拳頭吃飯的,還有靠土地增值進項的,但就是沒有靠技術成功像樣的。即便是像靠辦企業、經商這樣創業發家致富的,包括江浙沿海大量的五金加工企業、紡織行業等,技術含量都不高。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主要的特點是市場門檻低,一般人都能進入這個行業,如五金加工,不需要多少資金,不需要請工,不需要高深技術,只要有個空間便辦成家庭作坊。這樣誰都能夠進入這個行業,就容易造成這個行業的高度競爭性,使其利潤較低,也使這個行業容易飽和。只要率先進入這個行業、並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才最終會生存下去,並壟斷這個行業,形成對其他要進入這個行業的人的機會排斥。也就是說,哪個行業的技術性很低,開始發展的時候門檻就很低,競爭性則強,但最終的發展結果是壟斷性就越高,排斥性就越強,後來者越難進入這個領域。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很多技術性較弱、市場門口很低的行業造就了一大批「沒讀書的大老闆」,這些大老闆壟斷著這些行業的資源與市場,排斥其他人的進入。逐漸地,其他人進入這些行業的機會越來越少,即便進來了要賺錢也越來越難。也就是說,不需要科技含量的小五金創業時代即將成為過去,「沒有讀書」的人要想再創業成功,已近痴人說夢。

舉一個例子,浙江店口鎮在全國百強鎮中排名很靠前,現有上萬家大大小小的工業企業。該鎮的發家靠的是改革開放后當地興起的小五金加工,該行業在八九十年代很快佔據全國市場,在當地也湧現出許多農民企業家、億萬富翁。對於這些沒讀過書的農民企業家來說,發展的瓶頸首先是技術。只有少數企業突破技術瓶頸使自己的產品升級換代,高端產品已做到空調的核心部件。而沒有升級的五金加工企業則繼續做著低端產品,但是他們較早進入該行業,擁有較豐厚的資金,因此能夠聯合起來壟斷該鎮的五金市場。其結果是,如果當地農民在2005年之前沒有通過創業發家致富,之後就不可能再有機會成為一個新的富翁了。

同樣,在其他如建築、飯店、服裝、商場等低技術行業,也業已形成了壟斷,市場機會不再對外開放,在這些領域再難有零起點創業成功者。也就是說,以後的發展,很難再出現新的「沒讀書的大老闆」。除非你是積祖上陰德、萬中挑一的的「拆二代」。

未來更多地是造就「讀了書的大老闆」,他們出現在科技含量較高的領域。在該領域,市場門檻高,能夠進來的人較少,飽和程度較低,且技術突破性和創新性強,領域的拓展性強,壟斷性不高。即,新進來者可以率先成為「大老闆」,後進來者則可以通過領域拓展和技術創新同樣成為「大老闆」。

所以,如果你現在不讀書,未來就不可能通過創業成為「大老闆」。

照一般常理,讀書「無力感」、「無用論」的出現,理應是在社會流動停滯、社會嚴重固化、階級階層矛盾深重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拼爹」是普遍的真理,個人的出生決定了他的未來,出生上層的人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實現「精英的自我循環」。而處在底層的個人和家庭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其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因而會普遍感受「無力」與「無用」,產生對該社會的「失望」和「認命」情緒。對於這樣的個人和家庭,知識自然是無力的,讀書自然是無用的,夢想也就是奢侈的。

然而,當前社會的「讀書無用論」,卻實實在在地出現在社會蓬勃發展,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社會流動相對有序展開,上層社會的大門還沒有完全關閉,各個階層的個人和家庭通過自身的努力與拼搏能夠獲得成功,能夠實現自己夢想的時代。那麼,在這樣一個每個人都有機會、有夢想的時代,為什麼會出現「讀書無用論」?原因很多,我的想法卻很簡單,這便是各個領域都還有機會。這便是說,在當前社會,個體及家庭要獲得成功,要實現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躍升,除了「讀書」一條路之外,還有許多道路可以選擇,條件是只要你不認命,能夠抓住機會,肯下功夫、有恆心。且事實上,「讀書」之外的走向成功的道路更可能是捷徑。「讀書」是基本能力的訓練,不是短平快的技能培訓,它要發揮社會效益需要的是時間。如果你要功利地看待「讀書」的話,較之其他捷徑,讀書當然是無力的,也是無用的。

有一點很重要,必須澄清,那就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可「讀書無用論」。

讀者諸君什麼時候聽到過知識分子、官宦、資本家等大談特談「讀書無用論」,什麼時候看到過這些家庭不送自己的子女讀書而讓他們更早地賺錢?你看到的更可能是,這些家庭會創造一切機會讓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筆者在浙江農村調查時,發現當地成功的農民企業家無不將自己的子女送到國內國外名牌大學深造,再不濟也要送到國外野雞大學混一圈,而不是過早地子承父業。

「讀書無用論」在的市場,主要是中西部農村地區和城市中下層家庭,也就是常說的底層社會。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乘著發展的東風先富了起來,而更多的人也通過打工、經商賺了錢,他們示範的是「不讀書也能賺錢」的效應,也就使得底層社會越來越功利地看待讀書,越來越不讀書。這些家庭的子女過早地輟學,過早地感受到賺錢的快意,於是嘲笑起還在讀書的、讀了更多書的同伴來。

但是他們不知道,上層社會從來不會功利地看待讀書。在他們那裡,讀書是自我提升、自我成長、自我認同、自我歸類的過程,是精英自我複製、自我循環的一種機制——通過讀書、接受教育,上層社會的人永遠留在上層社會。所以,上層社會的家庭會讓他們的子女多讀書、讀好書。

也就是說,上層社會沒有「讀書無用論」,而底層社會卻盛行「讀書無用論」。有了這個認識,讀者諸君就清楚了:「讀書無用論」具有極其濃厚的階級階層的隱喻。階級階層地位從來不獨由經濟決定的,它是權力、文化和經濟的有機統一體,且三者會相互轉化。「讀書無用論」的出現,既是底層社會嘗到了發展、自己賺錢的甜頭后的幻象,也使得他們停止了向上流動的腳步,走向了自我邊緣、自甘底層化。無疑,「讀書無用論」是底層社會自我固化的一劑毒藥。若不及時去除這種思想,底層社會便無希望。在未來如果還有當前的發展速度,社會繼續充滿活力,底層社會尚可繼續做著「不讀書也能賺錢」的夢想;

如果未來不再有當前的發展速度,社會也快速固化,那麼目前處在底層社會的家庭將何去何從?我想唯一的出路是,丟掉「讀書無用論」,趁著還有機會賺錢,將賺來的錢讓子女讀更多的書。

這裡是有情懷的社會學,謝謝你的閱讀。

---------END---------

匯說FTsay泛金融革命發起與引領者!讓每個人更平等的參與金融市場是我們的使命!即使你生於貧困,也絕不能死於貧困!

我們堅信勵精修行,方可得道:投資是生活的藝術,交易是一生的修行!願與你以投資交易為生,共同奔向財富自由之路!

歡迎關注公號:匯說FTsay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