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嚴監管下謀轉型 銀行理財2.0時代來臨

證券時報記者 馬傳茂

日前,由證券時報主辦的「2017財富管理

高峰論壇」上,數位銀行資管嘉賓在上半年「強監管」的背景下,以「監管新政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為主題展開圓桌討論。

參與討論的嘉賓包括平安銀行資產管理事業部副總裁羅苓寧、建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經理童文濤、興業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顧衛平、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潘東、浙商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朱永利。他們就銀行理財存在的問題、轉型的必要性、轉型路徑,並對今年銀行理財業務市場進行展望。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目前銀行理財業務確實存在規模、通道、槓桿等方面的部分問題,監管政策的頻繁出台實際上對資管行業來說是長期利好的,銀行理財需要在新的監管環境下「再出發」,開啟一個新的2.0版本的銀行理財時代,重視品質提升、差異化發展路徑。

高速增長下風險堆積

隨著銀行理財規模的高速增長,不可避免地在創新等環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資金脫實向虛、空轉,甚至引發金融風險,這也引起監管部門高度關注,今年以來的「強監管」態勢由此而來。

童文濤說,銀行理財業務受到嚴厲監管,主要有三方面問題,包括規模高速增長帶來的泡沫和亂象、通道業務創新背後的底層資產不清及槓桿操作過多。「監管直接指向銀行的就是資金池運作、期限錯配、非標規模大等問題。」

顧衛平則表示,過去銀行理財的增長是順著周期走的,隨著金融市場的變化,哪怕是在沒有監管的背景下,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也已經出現了,譬如剛性兌付的問題、期限錯配的問題。

「以期限錯配為例,這種錯配和槓桿與流動性管理能力是密切相關的,而今年以來的理財流動性管理壓力特別大;再以通道業務為例,多層以後我們的管理是弱化的,風險在哪裡、底層資產是什麼可能都不清楚,監管部門更是難以把控這種交叉性風險。」顧衛平舉例稱。

當然,顧衛平也表示,在告別順周期的環境下,銀行理財不應該把監管新政的推出當作桎梏,或者是外生性的壓力,而應尋求內生性增長,主動尋求轉變的動力,加快轉型回歸的步伐。

多方推動銀行理財轉型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新的監管周期下,銀行理財業務需要及時轉型。「我們是產品的創設者,是投資的運作者,是風險的管理者,是經營行為的責任者,因此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是責無旁貸的。」 朱永利表示。

朱永利稱,在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大方向下,銀行理財業務最主要的轉型是增強主動投資管理能力和差異化的產品創設能力,並形成對應的風險管理能力。

羅苓寧則表示,資管業務、銀行理財的轉型可以從五方面入手,包括產品轉型、銷售轉型、投資轉型、管理模式轉型、盈利模式轉型。

「產品端要從預期收益型轉向凈值型產品形態,同時增強個性化設計;銷售端希望能實現線上線下共同營銷,能夠線上銷售一體化、線下服務個性化;投資端則需要提升組合管理和投研能力,擴張可投資範圍和類別。」 羅苓寧表示。

此外,在業務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她表示,為防止資金池的風險傳導,需要對現有的銀行內部考核體制、治理架構、業務審批、風險管理、系統建設等各方面重新轉型業務管理模式,同時轉變對理財業務利差盈利模式的依賴。

銀行理財2.0時代來臨

展望2017年的銀行理財業務,潘東總結為「2.0時代」的開啟。「我覺得銀行理財這個行業一定要從今年開啟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更加受重視的不是量的野蠻增長,而是內在品質提升。」

「產品模式、客戶結構、渠道結構、服務模式都要轉型。」潘東表示,「餘額寶為什麼成功?它緊緊抓住了一點,就是產品端的渠道模式,易用直達客戶,抓住這一個點是它成功的關鍵。」

對於銀行理財投資端轉型,潘東認為,關鍵應該提升大類資產配置、投研能力。「傳統理財擅長做資管投行的項目、做非標、做產業基金的項目,銀行理財要針對自己的短板,鞏固固收、培育權益類資產的管理能力。」

潘東表示,銀行理財在凈值化管理、權益類資產配置、市場風險管理、IT設施上的投入遠遠不夠,另外,理財業務子公司化值得期待,「我們完全有可能在2017年、2018年期待銀行理財有新的體制機制、新的治理架構、新的授權管理方式、新的團隊激勵方式的出現。」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