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深度報告:國際比較之德國行業、公司變遷對A股的啟示

根據美國成熟的社會形態和產業/市值結構數據,我們認為,中長期來看,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以及考慮到目前消費性產業在A股市場里的較低市值份額,未來消費性行業在股票市場的權重將會顯著提升,從而構成長期投資性機會。

對比而言,德國經歷了從需求側到供給側的工作重心偏移,並取得經濟轉型的良好成效。從這個角度考慮,70年代后的德國對經濟的借鑒意義更大些。我們認為,從當前「去產能」、「去槓桿」的方向上來看,的轉型的方向更類似於70年代德國,彼時,工業進入轉型階段,具有一定趨勢性機會,此後隨轉型逐漸完成,消費類行業擴張較快。而從股市市值結構上看,當前更接近於1995年的德國股市,此後消費品行業的擴張速度較快,而原材料和工業將經歷一個先下降在復甦上升的階段,金融行業比重將明顯回落。

上市公司作為一個國家最優秀的企業群體,其在資本市場里的市值漲落變遷,從微觀層面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變化。小河匯流成大河,使得我們能夠在總量數據如GDP上面,看到不同產業的佔比在歷史長河裡如何演進。

對而言,從總量上看,經歷了過去數年的「調結構、出清」和「穩增長、托底」進程,初步實現「軟著陸」,但仍將低位徘徊、逐步趨穩。實體經濟需求低迷,貨幣環境在「松」和「穩」之間徘徊,由於實體難賺錢,無法提供足夠多的有效資產供給,存量資金過剩,大量的流動性只能追逐偏少的好資產。大量資金對好資產的追求,導致「性價比」較高的資產價格不斷輪漲,高收益率資產越來越少,「資產荒」現象出現並不斷加強。實體經濟不復甦,則低收益率時代難以逆轉。「資產荒」疊加經濟轉型下,投資標的的價值挖掘愈發重要,找對經濟轉型的方向,資金前瞻性進入有較強成長型或在投資價值的戰略性行業或公司,才能獲得較高的收益,如此借鑒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獲得產業及公司變遷的規律有其必要性。

每一個時代有都有其一時之選,根據我們之前研究美國的經驗,美國股市基本上以10年為一個大周期,70年代美國經濟的關鍵詞是滯脹,從投資時鐘的角度,能源是滯脹期最好的投資品。80年代,沃爾克上台,採用貨幣主義實驗治理通脹成功,宏觀經濟進入穩定環境,能源板塊的權重明顯下降,消費行業進入黃金十年。90年代是美國的信息技術革命時代,科技部門的市值佔比,從7%飆升到27%,直到科網泡沫破滅。2000年科網泡沫破滅之後,美聯儲的寬鬆貨幣政策引發了房地產的投機熱潮,金融部門的市值權重明顯提升,但在2008年末的次貸泡沫破滅之後,金融部門的權重也大幅度下降。近幾年,美國股市結構進行了一個緩和的平衡時期,看不到明顯的泡沫和窪地。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與其他工業國家相比,德國一直保持著不低的增長,本文以德國為鑒,試圖挖掘行業變遷的規律,以作投資決策的參考。整體而言,德國1965年開始增速換擋,1966-1978年經濟增速從6.6%降至4%左右的水平,德國試圖採用需求刺激的政策,這造成了政府債務和產業結構的嚴重問題,80年代開始政府的工作重心偏向供給側,取得良好效果,並穩步前沿國家的低速增速區間,經濟「L型」。從這個角度考慮,70年代后的德國對經濟的借鑒意義更大些,鑒於數據可得性,1973年之前以定性分析為主,1973年之後以定量分析為主。

1、1945-1973年的德國經濟

1945年二戰結束后,德國經濟基本潰渙,但德國的工業能力並沒有被摧毀,生產設備也沒有老化與落後。實際上,1945年工業設備投資的數目相當可觀,而投資的質量也不錯,境內工業設備資產的質量等級達到一戰以來的最高水平。這為德國經濟於1947年開始戰後重建,實現快速復甦,並最終取得戰後「經濟奇迹」奠定了物質基礎。

儘管如此,經濟重建並非一帆風順,德國在1946—1948年經歷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混亂和萎縮時期。這種情況,直到以艾哈德為首的經濟決策層在1948年6月貨幣改革后,堅決捍衛自由經濟市場秩序和供給導向的經濟政策,才開始有所扭轉。

此外,1948—1952年間,旨在幫助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劃」在美國倡導下實施,使德國先後獲得14億美元的援助,用來支付擴大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進口,再加上同期德國已開始利用貸款購置新機器,重新組裝工廠,工業生產迅速恢復。

德國作為傳統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經濟上的開放對經濟復甦助推作用巨大

。德國在1951年成為關貿總協定成員國后就實施了以取消配額和降低關稅為特徵的出口自由化措施。繼1951年降低工業品關稅之後,又在1955—1957年間多次降低關稅,以及1958年成為正式生效的歐共體成員國,為此後德國產品出口創造條件。1950出口金額為42.75億歐元,至1973年已增長至912.12億歐元,外貿出口帶動工業發展和產業演進進入了良性循環的新階段。

出口規模的不斷增長推動德國工業結構向重化工業主導型轉化。1950年,德國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0.8%,1960年為71. 4%,1970年上升到74%。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發展。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佔全國90%。從1900年到1982年,魯爾區已經采出硬煤約80億噸,平均每年1億噸左右。[1]此外,魯爾區雖然鐵礦資源貧乏,但是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可通過萊茵河橫穿魯爾區直達鹿特丹港,北歐、西班牙、義大利和北非,鐵礦石可以十分便捷的通過海上運輸送到魯爾區。魯爾的煤加上洛林的鐵,令魯爾區成為德國工業心臟,其鋼鐵產量佔全國70%,煤炭產量佔比更高達80%以上,經濟總量曾佔到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為德國「黃金年代」的經濟奇迹做出了巨大貢獻。

世界著名的蒂森克虜伯的前身蒂森鋼鐵公司和克虜伯鋼鐵公司,都是這期間德國重工業的縮影。1953年,作為聯合鋼鐵股份公司的延續,蒂森冶金股份公司重新正式組建,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蒂森公司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粗鋼生產商,世界排名第五。克虜伯鋼鐵於1951年重整,並在不到10年時間內實現重新崛起。到60年代初,公司僱員已多達11萬,年營業額達到15億美元,躋身歐洲十大企業之列。

2、德國經濟的第一次轉型:1973-1990年

到70年代前後,全球重化工業產品需求逐漸疲軟,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德國遭受嚴重衝擊,1974年GDP增速下降至0.9%,同時通脹水平高企,德國經濟增長的「黃金年代」宣告結束。工業結構面臨新的轉型壓力,以石油冶鍊、鋼鐵、造船、金屬等為代表的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值的傳統重工業產能過剩現象凸顯,國內主導產業衰落,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上升。

受制於經濟危機、產業結構的壓力,聯邦德國開始轉型,化學、汽車、飛機、電氣機械等低能耗、低物耗、高附加值重化工業的發展受到鼓勵。但直到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聯邦德國於1980—1982年,經歷戰後第三次、也是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為止,轉型未取得顯著成效。國民生產總值在1981—1982年期間連續兩年下降,工業生產從1980年下半年到1983年下半年一連3年低落不起。

從股票市場上來看,DAX30指數在1973—1982年期間長期橫盤,市值結構保持穩定,工業市值佔比仍在提升,金融行業有較明顯提高,而受經濟危機衝擊,消費品、醫療保健、消費者服務行業市值佔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從二級行業上來看,工業中的資本品行業擴張較快,其中以機床等為代表的工業機械行業增長速度較快;金融行業則隨著全球金融自由化進程加速而受益,銀行和保險行業市值都有明顯的增長。

德國經濟的轉型成功離不開赫爾穆特·科爾,其於1982101日入主聯邦總理府。科爾執政前夕,國內局勢嚴峻——巨額的財政赤字、龐大的失業大軍、不斷滑坡的經濟。科爾政府上台後放棄需求側刺激,主攻「多市場、少國家」的供給側經濟政策,通過降低稅收、利率和緩增工資的辦法,調動企業主的積極性,增加固定資本投資,此後再擴大出口。此外,為了加速經濟復甦,科爾政府還調整了科技和出口政策,以發展新的科學技術,提高出口競爭能力。與此同時,政府還注意對汽車工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其自動化程度。而紡織工業則廣泛採用微電子技術,使斷線接頭、輸送、供料等生產過程自動化。隨著一系列政策逐漸起效,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德國經濟開始回暖,GDP增速逐步加快,1983年為1.57%,至1990年已上升至5.26%改革成效和經濟復甦同樣在資本市場上得到體現,DAX30指數1983年底為552.77點,至1990年底以上漲至1398.23點,市值擴張342.56%,消費類中的醫療保健和消費者服務行業市值佔比有所增加,工業市值佔比有所下降,其中,工業運輸和電器行業擴張速度較快,傳統工業和工程機械行業在工業整體中的佔比則有所下降,產業結構調整已然發生並持續加速。

在這期間,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大眾等公司為代表的汽車行業和西門子等為代表的電器行業

排除1987黑色星期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市場恐慌所帶來的下跌,以及受海灣戰爭爆發所帶來的第三次石油危機衝擊,截至19907月底,大眾市值增長361.6%,西門子市值則增長266.0%。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德國股市市值最大的公司思愛普(SAP,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全球第三大獨立軟體供應商)也於19891023日實現了上市。

3、德國經濟的第二次轉型:1990-2001年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1990年10月3日《統一條約》正式生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兩德實現統一,此後貨幣統一、制度調整、東德經濟結構轉變快速推進,德國總量經濟再次進入調整期,1993年GDP增速甚至下滑至-0.96%。

這段時期內,德國股市總市值增長約4.1倍,其中以電信、IT行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得到了飛速擴張,尤其是在1995—2001年科網泡沫正盛的時期。1990年底,電信、IT行業的市值佔比分別為2.7%和0.4%,至2000年底市值分別增長51.4倍和60.1倍,市值佔比上升至27.3%和4.9%,其餘一級行業中,僅消費品和消費者服務行業的市值增長幅度超過市場整體,分別為4.74和4.73,其中汽車行業市值佔比上升較快,1999年佔比最高達14.93%。此後,科網泡沫破滅,電信業市值佔比則下降至9.2%,其餘行業也陸續在2001—2003年期間出現市值的大幅度縮水。

由於數據不可得,我們只能從1992年開始觀察德國市場上市值前100的標的。可以看到兩德合併衝擊下,1992年市值前100的企業中,有明確行業歸屬的31家公司市值佔比在50%以上,表明其屬於市值較大的部分公司,其中僅原材料、公用事業和運輸業的ROE低於市場整體水平,同時,除房地產行業外其餘行業均能在此後10年取得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正增長年數,顯示出較好的盈利能力。而剩餘69家市值較小的公司正增長平均年數略短,盈利能力上仍不穩定。

4、德國經濟的第三次轉型:2002年至今

2001年科網泡沫破滅,金融危機衝擊下,德國經濟面臨一系列問題,包括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傳統產業陷入困境、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赤字不斷積累、出口競爭力日漸衰落,以及高福利的社會保障體制難以為繼。這些都推動了德國進行創新與改革。

2003年施羅德政府出台了《2010年規劃》,全面改革福利國家體制。具體改革措施包括降低國民累進稅的最低稅率標準和最高稅率標準,放寬解僱保護法的嚴格限制,通過放開臨時工作和借用工作管制擴大就業崗位,實施低薪工作、自辦公司和勞動資本計劃,改革養老金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以及進行教育培訓科研改革、地方財稅改革、住房津貼改革和交通津貼改革等。2005年默克爾上台後,推出以「新社會市場經濟」為標籤的「小步子」新政,失業率不斷下降,經濟有所復甦。

此後,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並蔓延至歐洲、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場,德國經濟再受衝擊,而未待經濟企穩2009年12月歐債危機爆發,並於2011年6月由於義大利政府債務問題而出現升級。

經濟形式的變化同樣反映在資本市場上。2003—2007年期間,金融行業和信息技術行業市值分別擴張2.06倍和1.92倍,至2009年底已分別縮水至2007年底的44.9%54.3%,同時期市場整體市值縮水為至2007年的64.5%,工業、醫療保健行業、消費者服務行業分別縮水至原來的61.6%55.6%50.1%。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科網泡沫破滅之後,資金追逐低估值、穩定收益的資產,公用事業市值得到相當程度的擴張,后因盈利能力惡化而大幅縮水

2013年4月,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戰略並在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此後工業4.0迅速成為德國的另一個標籤,並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新一輪的工業轉型競賽。而由於缺乏足夠的技能來加快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程,目前德國經濟仍在轉型之中。

縱觀2002—2016年期間,原材料、消費品行業和能源行業整體呈現較強的成長能力,在於美元持續走弱帶動各類大宗商品價格上行,而德國消費品行業的不斷擴張在於德國汽車行業規模的壯大。

科網泡沫破滅后,經濟再次轉入依靠汽車、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的軌道上來,從市值前100

的公司行業分佈上可見一斑。此外,金融行業繼續抬頭,綜合金融和保險業盈利能力較好,銀行業則表現一般。而隨資本追逐穩定收益的公用事業,市值前100中公用事業公司數量和市值佔比均出現增加,但其盈利能力僅略超市場平均水平,為之後資金退出埋下伏筆。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衝擊后,汽車和化工行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愈發凸顯,電器行業也開始復甦,同時生物製藥和軟體行業等新興產業發展加速,其中汽車行業盈利能力較強,且增長穩定。

5、當今轉型中的定位

從當前「去產能」、「去槓桿」的方向上來看,的轉型的方向更類似於70年代德國,彼時,工業進入轉型階段,具有一定趨勢性機會,此後隨轉型逐漸完成,消費類行業擴張較快。

而從股市市值結構上看,當前更接近於1995年的德國股市,此後消費品行業的擴張速度較快,而原材料和工業將經歷一個先下降在復甦上升的階段,金融行業比重將明顯回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