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聞
雞
起
舞
專門收錄海洋生物(含河口或河海洄遊的物種)的網站只有OBIS、WoRMS及Marin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Portal等3個。
其餘按物種名稱去查找數據,可分生物類群、國際組織、國際計劃、海洋保育等4個類別, 由於各網站之地址均可利用各種不同搜索引擎鍵入網站名稱后得到其鏈接, 故為節省篇幅, 本文不再一一提供網址。
「生物類群」
1、魚庫(FishBase)
堪稱是全球創立最早、內容最豐富的單一生物類群資料庫。從1988年起發展至今
已收錄共3.27萬種魚類、30萬筆俗名、5.34萬張圖片、4.95萬篇參考文獻。
內容從名稱、文獻、影音、分佈到各個不同領域, 如分類學、生物學、生態學、地理學、漁業生物乃至生態系統模式、生活史、魚類、加工、遺傳、保育生物、水產養殖到水族館、魚的發聲、魚類學名詞、魚類學教材及各種快速鑒別及查詢或鏈接到其他網站的工具, 可說是包羅萬象, 應有盡有。
FishBase目前共有10個鏡像站, 20種不同的語言, 中文的繁體與簡體是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負責每月更新一次, 為全球華人提供最大之魚類在線數據資源。
2、藻庫(AlgaeBase)
包括陸、海及淡水以藻類為主之信息, 也包括開花的海草。本資料庫系由民間企業及合作者共同贊助及運維。於1996年開站, 目前共收錄13.5萬種藻類之種或種下名、1.7萬張照片、近5萬篇文獻、22.3萬筆分佈資料。
3、六放珊瑚資料庫(Hexacorallians of The World)
是由美國堪薩斯大學所建置的刺胞動物門珊瑚綱下的海葵目資料庫。目前共收錄全球738種海葵的分類、文獻、模式標本、分佈及物種照片。除了海葵外, 亦含廣義海葵的其他類群。
「國際組織」
1、瀕危種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瀕危種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又簡稱華盛頓公約。網站下有兩個資料庫: 一為
CITES物種資料庫(CITES Species Database), 共收錄已被列入CITES附錄(又稱紅皮書)的5,600種動物、3萬種植物相關信息, 包括物種名稱、分佈、文獻及在國際上或各國目前相關的保護法令, 其中的海洋生物主要包括鯨豚、海龜和珊瑚; 另一資料庫為CITES貿易資料庫(CITES Trade Database), 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護監測中心(UNEP-WCMC)負責運維, 用來記錄追蹤國際上野生物種被販賣之貿易資料, 目前每年所收錄的資料高達50萬筆, 但如欲查詢需先註冊登錄並說明查詢之目的。
2、全球入侵種資料庫(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GISD)
於2003年正式上線, 目的在於提高人們對外來入侵物種相關知識的認識, 進而促進
採取有效的預防和管理行動。它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外來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的物種存續委員會經營管理, 由全球入侵種計劃(GISP)負責增補修訂資料。本資料庫著重關注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產生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 涵蓋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生物類群, 從微生物到動物和植物。物種信息由世界各地的專家提供並審查, 網站建在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該資料庫中文版亦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與ISSG合作製作, 中文版網站於2011年11月完成, 目前共有667種入侵種的中文翻譯信息(包括世界百大入侵種)。
3、整合分類信息系統(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ITIS)
原始組成夥伴為美國的聯邦機構, 如USDA、NOAA等, 目前已擴充到北美洲,包含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 也是GBIF、CoL、EOL的重要合作夥伴。建置本資料庫的主要目標為提供可靠、完整及可流通的記錄, 已成為具有可比較性的生物多樣性數據集標準。目前已經收集了65萬筆學名資料, 12萬筆俗名數據, 包含完整物種命名信息、分類階元、數據源及相關文獻等數據。
4、全球生物物種名錄(Catalogue of Life, CoL):
目標為收集所有的物種學名並將之按照階元與分佈進行分類。生物多樣性信息的整合較其他科學或人文方面的有利之處, 乃在於物種有效名是全球統一的名稱, 可作為信息相互鏈接的主索引(primarykey)。先整合出一份最正確及權威的物種電子名錄,乃是整合所有生物多樣性信息最重要的步驟。此資料庫目前由Species 2000負責運作, 同時也與ITIS合作共同維護動態版的實時名錄, 在網上可查詢數據, 並出版年度名錄光碟可供索取, 目前已收錄超過150萬個物種。
5、網路生命大百科(Encyclopedia of Life, EOL)
系由素有「生物多樣性之父」之稱的愛德華·威爾遜(EO Wilson)所倡導發起的大型國際合作計劃。於2008年成立, 希望集全球科學家之共同努力, 在10年內將地球上已知的180萬種生物之各類信息加以整合, 以每種一個網頁的方式整合在同一個網站上, 滿足分子演化生態學家、分類學家、其他領域科學家及喜愛觀察大自然的生態人士之參考需求。EOL迄今已完成133萬餘物種網頁之製作, 235萬張圖片之收錄, 成為信息最豐富也最實用的生物多樣
性資料庫。希望民眾可以於物種的頁面加上自己的見解, 藉此鼓勵「公民科學家」的風潮。
6、ETI 生物信息(ETI Bioinformatics)
系一與UNESCO有關的民間組織, 成立甚早, 全名為「The Expert Center for Taxonomic Identification」, 辦公室設在荷蘭。其任務是在協助科研或教育人員方便擷取高質量的分類與生物多樣性信息, 提供免費的「林奈II分類信息系統」, 方便用戶自行建置各自專門的生物類群資料庫, 並協助出版光碟或在線查詢資料庫。內容包括名錄、檢索表、互動式分布圖、文獻、辭彙等。目前的World Biodiversity Database(WBD)已有兩千多位合作者, 21項計劃, 涵蓋了2.5萬種或類群之資料可在線查閱, 出版了不少全球或地方性不同類群的資料庫光碟。
7、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路(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
在聯合國之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的推動下, 於 2001年正式成立, 其目的在於積極搜集、整合全球生物多樣性之相關信息, 並公平合理地與世界各國分享, 以支持永續發展。GBIF強調合作夥伴的共同運作模式, 成立之初即以物種原始資料(primary data)為主要搜集整合之目標, 而後逐步擴展到信息工具開發、標準制定及社群聯繫, 藉由此方法達到「一個在科學、社會及永續未來皆能自由、普及地取用生物多樣性信息的世界」之願景。迄2014年1月底, 共有579個數據提供者, 已整合全球超過140萬物種數據, 以及4.27億筆標本之典藏及分佈數據, 是在生物多樣性數據的整合組織中為最成功的案例。
8、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部(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Department)
其養殖概要(Fact Sheets)包含漁業與水產養殖的重要訊息, 包括資源、地理分佈、技術與信息之概要說明等。目前有約3,300份各式主題的說明文件, 其中一個主題是水生生物概要,分為硬骨魚、軟骨魚、甲殼類等10類。每一物種都有單獨完整的特徵、分佈、季節、俗名等說明文件。
9、泛歐洲物種 名錄架構(Pan-European Species directories Infrastructure, PESI):
系由阿姆斯特丹大學領導, 旨在標準化歐洲地區物種學名、命名者與相關專家並永續研究的網站。目前已經收錄有20多萬物種, 擁有數十個歐洲合作者。為確保永久的國際聯繫, 聯絡委員會由相關的組織與計劃成員組成, 目前編為六個Work Packages, 分別為總體計劃管理整合、專家網路整合、地區與分類信息合作點網路、分類學元數據評定、信息數字化架構、數字服務提供與傳播。
10、IUCN的海洋物種之鑒定網站(Marin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Portal, MSIP):
是ETI協助建置的一個國際合作網站。在UNESCO之資助下已有10年的歷史, 其內容主要是介紹一些重要且具海洋指標性的物種之數據, 還有近期之新聞。目前已收錄有近10,000種海洋生物的數據, 大多有描述之圖文信息,包括有52個檢索表可鑒定近8,000種物種, 通過與
WoRMS、OBIS、Red List、與針對大洋及深海生物所建置的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倡議(Global Ocean Biodiversity Initiative, GOBI)等網站相鏈結, 可分別取得分類、生態分佈及保育等信息。
「國際計劃」
1、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統(Ocean Bio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BIS):
收錄CoML從2000年到2010年前後10年的海洋生物信息, 資料來自一千多個數據集。每個數據集都由一個組織所提供, 包括觀測坐標、物種分類、水文環境背景參數等, 供全球有興趣者搜尋利用, 並可實時繪製自定義的地圖組合。OBIS迄今已登錄約25萬種之海洋生物, 以及3,700萬筆時空分佈原始資料。資料庫可由物種、資料庫、地區、時間及環境因子等5種方式查詢。
2、世界海洋物種登錄(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WoRMS):
目的是提供海洋生物權威性的名錄, 資料庫內容由分類專家們負責, 並有專人控制數據質量。有搜尋或比對名錄, 以及地理區搜尋等功能。迄今已收集有22萬物種, 3.5萬張圖片。
3、海洋生物庫(SeaLifeBase):
繼FishBase之成功建立后, 其他所有水生生物類群似乎亦應比照建置相應資料庫, 因此到了2006年, WorldFish Center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再度聯手推出此一資料庫, 其目標是將全球30萬種, 含淡水及海洋的所有水生生物物種的分類、分佈及生態為主之數據均予收錄及整合。至2011年, 此資料庫已收錄11.8萬種或亞種、2.55萬筆俗名、9,760張圖片、9.54萬篇文獻資料。該網站之內容及架構大致與FishBase相同, 以CC授權(CC-BY-NC)方式公開數據。
4、水生物圖庫(AquaMaps):
系就目前已知海洋生物的分佈數據利用模式來繪製地理分布圖或作變更參數后之分佈預測。模式中之參數是就物種所棲息的水深、鹽度、溫度、初級生產力, 及與海洋或沿岸相關環境因子的適應範圍或耐受力而確定。分布圖是用不同顏色顯示在有經緯度的半度方格(赤道區約50 km)的圖層上, 可顯示出其特定物種之最適分佈範圍, 並與FAO之物種分布圖作比較及校正。AquaMaps自2007年成立之後目前已收錄17,300種物種。本網站可利用地圖或物種名稱去查找數據, 或以區域為條件如LMEs、島嶼、國家等查詢物種。圖1為由AquaMaps所繪出的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之地理分布圖。
5、發現生命(Discover Life)
系以圖片及科普性質為主的物種多樣性網頁, 類似在線EOL之功能。本資料庫成立非常早, 所收集的物種數(127.2萬種)及圖片量(62.6萬張)甚為可觀, 也有鏈接到其他網站的功能
6、維 基 物種(Wikispecies):
如同維基百科(Wikipedia)之方式, 號召科學家或公民科學家共同合作來登錄已有正式文獻發表的新種或新記錄種的數據, 而不是搜集地球上所有可能物種的資料。
7、生物多樣性歷史文獻圖書館(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BHL)
整合了各地自然史與研究機構圖書館的館藏, 主要目的是數字化有關生物多樣性信息的文獻記錄(累計已超過6.6萬筆, 300萬頁)。
8、基因庫(GenBank):
由美國衛生研究院提供。數據庫由國際核酸序列庫協助製作, 內容涵蓋日本遺傳物質庫(DDBJ)、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以及國家生物科技訊息中心(NCBI)。
9、生命條形碼資料庫系統(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s, BOLD Systems):
目前已收集14萬種動物、5.2萬種植物及1.5萬種真菌之條形碼, 條形碼序列共有276萬筆。
「海洋保育」
1、海洋保育所(Marine Conservation Institute)
1996年成立的一個非營利性的全球性組織, 與全球科學家、政府官員、民營組織共同合作致力于海洋的保護與復育工作。工作內容包括利用最新的海洋科技來確認一些重要及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 找出威脅的原因及可行的解決之道。網站內有一些影片介紹如何划設一個新的海洋保護區, 以及與WAITT基金會合作建置另一MPAtlas之全球海洋保護區互動式網頁(http://www.mpatlas.org)。也利用博客、臉書及推特等來相互討論與分享信息。
2、國 家 地 理 雜誌的海洋網頁(National Geographic: The Ocean):
透過精彩的照片及影帶來介紹淺海與深海豐富的海洋生物, 以及為何要保護海洋及如何保護海洋, 包含各種水下探勘的忠實記錄、海底攝影藝廊、新聞集錦以及海洋倡議等等。
3、保 護 地球海洋(Protect Planet Ocean):
是由IUCN倡導成立, 並與UNEP-WCMC共同合作建置的海洋保育網站。內容主要是整理並提供各種與海洋保育有關議題的信息, 如海洋保護區、生態觀光、氣候變遷、永續財務、網路、權益人參與、溝通、操作、監測、管理計劃及漁業等等。
系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 GCRMN)及由聯合國基金會(UNF)所資助的國際珊瑚礁行動網(International Coral Reef Action Network, ICRAN)的正式網站。
5、大藍海洋(Sea Around Us Project, SAUP)計劃及網站:
是1999年由UBC著名的漁業生物學家DanielPauly所建立, 其目的在於搜集整理全球各國專屬的經濟海域(EEZ)、大海洋生態系統(LMEs)及公海(Far Sea)和其他海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漁獲統計資料。
為席薇亞·厄爾之友會(Sylvia Earle Alliance, SEA)的官方網站, 在她獲得2009年TED獎之後所設立。希望能通過網路、媒體、影片、海洋探勘航次、新型的潛水器等各種工具, 來號召大家群策群力保護及復育海洋。
拓展海洋知識視野;引領海洋科研前沿;與您分享海洋知識圈,
打造海洋知識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