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59坦克的爸爸,史上產量最高的坦克,代表了蘇聯坦克技術巔峰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談到蘇式坦克,大多會給人一種裝甲洪流的感覺,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蘇聯能夠在二戰中完成偉大的衛國戰爭並把德國佬全數推回他們的老窩。其中就要歸功於T-34與SU-100等一大票皮糙肉厚,多如牛毛的坦克裝甲車輛所組成的「鋼鐵洪流」。

或許也正是由於「鋼鐵洪流」的成功經驗,二戰後的蘇聯人很大程度上,在坦克裝甲車輛的研製上也是基於「鋼鐵洪流」的思想方針來進行的。而T-54坦克便是繼T-34后的又一成功力作。

當然會有讀者疑惑不解,因為T-54坦克似乎常常是與T-55坦克並列呈現在大家眼前的,為什麼這裡只提T-54呢?事實上所謂的「T-54/55」是一個及其龐大的家族。而就每一輛坦克而言,T-54與T-55又有自己的子家族。也正是因為這樣,T-54和T-55更像是蘇式坦克的「炎帝」和「皇帝」。

而本次我們主要來講講「炎帝」T-54坦克及其家族成員。雖說T-54坦克是蘇式坦克的第二型力作,但是T-54坦克也不可能是從T-34坦克之後直接憑空出現的。這裡就不得不提T-34和T-54坦克中間的重要「過渡部分」——T-44坦克。

1944年夏季蘇聯的KB設計局完成了T-44坦克的設計后便直接生產了250輛T-44坦克送往前線以檢驗其作戰能力。T-44坦克可以被看做是在T-34/85坦克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基本從外形就可以看出來幾乎是放大一號的T-34坦克。主要的改進方面包括:扭桿懸挂,橫置發動機,傳動裝置,更大一號的車體。在成員方面也減為4人,取消了機電員。初具了現代坦克車組特徵。

和T-34系列的坦克相比,T-44坦克主要的技術性飛躍在於其更優異的車體設計。而在武器系統上,初期的T-44使用了和T-34一樣的85毫米坦克炮。發動機則是在前輩基礎上改進的V-2發動機。雖然改進的傳動機構經常出問題,但是最終還是解決了問題。這種坦克雖然裝備規模小,但是直到70年代依舊在服役。

在實戰表現中,T-44坦克的表現似乎並不盡如人意,雖然裝備的85毫米坦克炮可以在500米的距離上擊穿德軍豹式坦克的前裝甲,但是在面對虎王這種超重型的坦克時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後來,由於蘇聯和美國也是簽署過《租借法案》的。所以蘇聯人得以獲得一輛美軍的M26「潘興」坦克。在各種實驗過後,蘇聯人發現不光德軍的虎王可以抵擋T-44的攻擊,就連美國人也已經可以抵禦他們最先進坦克的打擊了。

蘇聯的坦克專家很快意識到,自己的T-44坦克以及它上面的85毫米坦克炮或許已經不堪重負了。他們迫切的需要研製更新型的坦克和火炮來遏制德國敗亡后的潛在對手。

1944年12月,蘇聯人拿出了137號方案,後世也多稱其為「B40方案」。該方案要求採用直徑達到1.825米的新炮塔,採用新研製的D-10型100毫米坦克炮,進一步提高裝甲的防護,對整個車體實行必要的改造,採用新研製的變速箱和單銷式履帶。這些文書和圖紙於1945年5月20日被送抵工廠。

1945年下半年,蘇聯人對新車進行了各種測試,並將更先進的D-10T坦克炮裝上新研製的坦克。次年,新坦克成功出廠,這就是T-54坦克,蘇式坦克的「炎帝」就此誕生。第一批下線的T-54坦克也被稱為T-54-1型坦克。後來183坦克廠在1947年至1949年批量生產這型坦克,並開始大量列裝蘇軍的裝甲部隊。

就在邊製造邊改進的節奏中,1951年時T-54坦克終於完成了定型,確定了3種預生產型號,分別是1,2,3三種型號。也被稱為「1946」「1949」「1951」三種型號。

事實上一開始由於蘇軍高層的謹小慎微,和基於實戰的「革命鬥爭經驗」。他們並不信任新型生產的T-54坦克,所以任然在大量生產T-34/85型坦克。直到1953年,真正被後世所熟悉的「決定版」T-54坦克誕生了。

1954年,T-54坦克的「決定版」被證實命名為T-54A型坦克。採用了更為先進的D-10TG型坦克炮。並裝備了並列機槍,駕駛員用夜間紅外駕駛設備。同時T-54A坦克也是世界上首批在研製階段就考慮了「坦克潛渡能力」的坦克,極具前瞻性。

T-54A可以在1.5米/秒的水流速度下,穿過最大深度5米之內,寬度在700米之內的河流。同時由於進行了潛渡管的鏈接和車身必要部位的無縫焊接,使得這款坦克可以在出水30秒之內就使用主炮對敵軍目標實施打擊。登陸之後,一組訓練有素的坦克車組可以在15分鐘以內就拆除潛渡的所有裝備,為了在水下潛渡時不迷失方向,蘇聯人還配備了GPK-48型羅盤供坦克車組導航。

這裡要提一個話外音,雖然從T-54A型坦克之後的蘇式坦克,包括其他國家的坦克都具備潛渡的能力,但事實上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渡河方法。主要是由於無論中型坦克還是後來的主戰坦克,它們畢竟都是「陸龜」。不像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內河部隊一樣的水陸兩棲坦克那樣擁有船身浮動車體和水下推進裝置。總體上就是撲進水中然後用自己的履帶在水底河床上行駛。並且一般一次只能通過一輛,極大影響行軍速度,登陸后展開速度慢。潛渡前還要有潛水員專門下水勘察,一旦困在水中,車組就只能自救,因為戰時的時候是不可能有救援隊能接近水中的事故坦克的。所以也正是由於這些缺陷,今天世界上的坦克大國也都主要採用舟橋渡河的方法。

1955年,T-54B型坦克問世。T-54B採用了裝備兩軸穩定設備的D-10T2S坦克炮。並改進了紅外夜視設備,還增加了炮塔轉向助力電機,使得此型坦克的炮塔轉速高達30秒/圈。

這裡需要說說STP-2火炮穩定系統,這款系統事實上還沒有成為日後為大家所熟知的「火炮垂穩系統」。這款系統並不能保證行進間的射擊,只能保證短停射擊。

T-54B坦克真正的技術性飛躍在於相較於A型,此款坦克為整個坦克配備了一整套紅外夜視設備,包括主炮右側的同軸L-2紅外探照大燈,車長用OU-3GK紅外搜索燈,並且坦克上的所有燈光系統都可以在必要的時候被改裝為具有紅外功能的燈光。

雖然早在1945年時,德軍就將他們的紅外裝備用於坦克之上,但是那也只是作為一種單一裝備來進行使用。只有蘇軍作為世界上第一家把紅外裝備發展為一個「系統」來做。甚至直到1959年,美國陸軍也才開始批量為坦克增加夜視設備。

上世紀50年代末期,英國領導的一票新興坦克國家開始奮起直追,甚至蘇聯陣營內部的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也改裝了自己手上的T-54A坦克,比如增加了液壓離合器。波蘭人還給自己的T-54B增加了兩個炮塔儲藏艙。這一切似乎都讓蘇聯的坦克領導地位遭受到了挑戰。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陸軍開始進行此款坦克的現代化改造,主要方面包括:新式的負重輪,紅外夜戰系統,潛渡設備。最終蘇聯人搞出了被北約稱為「終極版」的T-54X。

我們再將視線拉回,說說T-54坦克的整體特點。T-54坦克車組成員4人,分為車長,炮長,裝填手,駕駛員。車輛內部可劃分為駕駛室,戰鬥室,動力室三個。

駕駛室位於車輛的前部,包括航向機槍,操縱桿,變速桿,踏板,儀錶等都集中在左側。而右邊裝有前組柴油箱,20發彈藥架。駕駛員位於車輛的前部靠左位置。擁有2具駕駛用潛望鏡,座椅也可以進行高度的調節。

戰鬥室位於「半蛋形」炮塔內和車體中部。炮塔的頂端由2具鋼板焊接封閉起來上方有炮手門和車長門,旋轉機槍和炮長指揮塔。炮塔內部裝有一門坦克炮和並列機槍,擁有炮長和車長所需的潛望鏡和各種觀瞄設備以及電台。戰鬥室和後方的動力室之間擁有防火隔板。

動力室位於車體的後部,其中裝有發動機,空氣過濾器,齒輪傳動箱,主離合器,變速箱,轉向器,減速器,風扇,水散熱器,機油散熱器,柴油箱。

T-54坦克的火力也堪稱強大,主要武器為一門D-10系列的坦克炮,這種火炮屬於線膛炮,口徑達到100毫米,身管長為口徑的56倍,發射速度可達7發/分鐘。炮身位於搖架之內后坐力作用時炮身沿軸瓦向後滑動。反后坐力裝置則由液壓駐退器和液氣復進器組成,正常的後座長度為490至550毫米。沒有制退器和抽煙裝置。主要裝備彈種為穿甲彈和殺傷爆破彈,射程分別為1000米和1100米。最大射程可達1600米。根據T-54坦克型號的不同,諸如火炮穩定之類的輔助設備也不一樣,由於上文已經介紹過,這裡就不再贅述。

輔助的武器為1挺7.62毫米航向機槍,但是T-54—1型坦克為2挺。航向機槍因為射擊方向與車輛行進方向一致,所以通常由駕駛員操控。還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由炮長進行操作,最大射擊距離為2200米。實際射速為200至250發每分鐘。在炮塔頂部還裝有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可對低空飛行目標和地面目標進行射擊,最大射擊距離為3500米。

火炮所使用的彈藥基數為34發,其中曳光穿甲彈14發,殺傷爆破單20發。7.62毫米機槍備彈3000發,12.7毫米機槍備彈500發。具備良好的火力持續性。

在火控和觀瞄裝置方面,主要由炮長瞄準鏡,車長指揮潛望鏡,高低水準器,炮塔方向分划盤,方向機和電動傳動裝置組成。火炮直接瞄準時使用炮長瞄準鏡,間接瞄準時使用分划盤和水準器。戰時視野良好的車長負責操縱炮塔用潛望鏡等搜尋目標后,報給炮長,然後由炮長進行精確射擊。

在推進系統上主要可以分為發動機,傳動裝置,冷卻系統,行動裝置,潛渡設備。

T-54坦克上裝有一台功率強勁的V-54型12缸水冷柴油機。在2000轉/分鐘的時候,功率為382千瓦520馬力。主要採用電動機驅動為主要的啟動方式,由於此款坦克還有額外的AK-150空氣壓縮機,使得T-54坦克即使在嚴寒條件下,也可以獲得比較恆定的動力輸出。不光這樣,發動機還裝有專門的加溫裝置,用於冬季時加熱冷卻液,機油和柴油。變速箱擁有多個檔位,最大速度可達5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可達400千米。可以看出在續航力上繼承了T-34系列的光榮傳統。在傳動上使用了結構簡單,易於製造的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

防護方面T-54整車採用了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有一個較大的傾角;炮塔則是直接進行整體鑄造,擁有較好的防彈能力,車體前部上裝甲厚度達到了100毫米,法向角為60度,側裝甲也有80毫米,后裝甲60毫米,頂裝甲30毫米,車底只有20毫米。炮塔的正面厚度為205毫米,側面130毫米,後部60毫米,頂部只有30毫米。可以從不同方向上的裝甲防護看出,蘇聯人在此時依然是偏重於大規模戰爭條件下的正面防護,而忽視頂部,底部和後部。頂部的薄弱另蘇式坦克在後來的海灣戰爭中被佔有空中優勢的聯軍一打即爆。而在巷戰中也極易受到地雷和來自後方各種燃燒瓶火箭筒的招呼。

特別是防護上的缺陷還體現在使用外置油箱,這種做法雖然可以讓坦克攜帶更多的燃油,但是一旦中彈就很容易燃燒,畢竟柴油依然是一種易燃物,其次發動機殼體使用的是鋁合金材料,這就使得發動機很容易被波及起火。這些缺點在後來的中東戰爭中都得到了切實的體現。

雖然T-54坦克前瞻性的裝備了滅火裝置,但是此時的滅火裝置並非自動滅火裝置,且主要滅火方式是二氧化碳。一旦坦克被擊中起火,必須要車輛成員按下滅火按鈕才行。但通常這組滅火裝置可靠性並不高,且由於坦克被擊中時已不是密閉狀態,二氧化碳的作用很難發揮。加之滅火裝置主要集中於動力艙部分,而其他地方一旦起火就得乘員們自己想辦法。這些都導致T-54坦克在戰場上一旦被擊中起火,事實上是很難力挽狂瀾的。這在日後的中東戰爭,海灣戰爭,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都表現了出來。

最後T-54坦克還裝有煙幕發射裝置,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放出干擾敵軍的視線和一些武器裝備,一般持續2分鐘。雖然早期的T-54並未加裝三防裝置,但是後期的T-54完成了加裝。

1954年的布達佩斯,一輛T-54A坦克停在英國大使館附近,這使得西方第一次能夠和這款二戰後橫空出世的第一輛蘇式現代坦克接觸一番。大使館前的這輛T-54A在當時極大的震驚了西方的軍界。研製出百夫長坦克的英國人,迅速為自己研製出了新型的L-7型105毫米坦克炮,並成為北約主流。

1957年至1958年間,T-54坦克更是遍地開花,除蘇聯自己以外,捷克斯洛伐克生產了2500輛,波蘭生產了3000輛。而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第二把交椅,自然也是生產了不少,的T-54A型坦克便是軍迷口中如同精神污染一般存在的「5對負重輪魔改」的鼻祖「59式中型坦克」。如果加上的一大票「魔改」。直至1985年時,至少已生產了16000輛「59坦克」。這些「炎帝」至今仍在華夏子民的土地上捍衛著一寸一土。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