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講座回顧丨后藤繁雄:東京新攝影

Lecture Review


2017年1月6日-8日期間,二〇一六新銳攝影獎面向公眾開展一系列以「新銳時區(New Talent Zone)」來命名的攝影活動。此次邀請到的講座嘉賓即二〇一六新銳攝影獎的評審,Alec Soth、Marcel Feil、Cristina de Middel以及后藤繁雄。在此,我們整理了第三場講座「東京新攝影」,不僅作為二〇一六新銳攝影獎留存的痕迹,也將這些內容傳播給公眾。


以下為后藤繁雄講座現場口述整理

▎講座現場

我之前是大學老師和書籍的編輯,可能大家熟悉的攝影師包括蜷川實花,荒木經惟,筱山紀信在內,這些90年代湧現出來的攝影師,我經常參與他們的藝術創作、書籍創作以及策展。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湧現出了很多有才能的年輕人,但是在日本很少有機構或者人去將他們介紹到世界,我在想,應該做一些什麼吧。2008年,我設立了G/P gallery這樣一個攝影空間。於是我自己出資租下了一個非常小的空間,從我擔任評審的攝影獎里選擇脫穎而出的年輕攝影師,與他們一起工作共同成長,那最先要做的,就是要將他們的攝影介紹給世人。

在東京,攝影成為風潮並為人所知其實是在90年代開始的,就算如此,最有名的攝影師也並不是從一成名就有不斷地、很高收入的邀約(包括展覽、講座和活動等),也並不能只靠著攝影就可以生活。為了攝影夢想的年輕人,同樣的,也無法在一次獲獎之後讓自己的生活無憂,只能說,有很多展覽的機會。

「Photography」中文寫作「攝影」,日文寫作「寫真」,日本人認為攝影就是從記錄真實開始或者書寫真實,在,紀實攝影的基因是非常強的,從這裡就能看出我們對攝影的不同理解。

但在日本結束攝影「記錄真實」的傳統認識其實是在90年代末到21世紀這樣一個時間段完成的,進入新世紀,數碼完成了對膠片的超越,還有各種電子合成技術的出現,完成了對寫真僅僅只有寫實的超越。

我代理這些日本的藝術家有15人左右,年齡段在24-40歲左右。我在藝術大學任教,日本有18所藝術大學,他們所有的作品我基本都可以見到,這樣的履歷持續了十年,我能接觸最新鮮,最前沿的這些人,我明白當下日本的攝影是怎樣的一個狀況,這次來到參加新銳攝影獎的評選,也讓我強烈的感覺到也是處在一個新秀輩出的年代,我強烈地感覺到,也非常期待這些人。

小林健太

KENTA COBAYASHI

小林健太,24歲的年輕攝影師,他作品就是在街上進行街拍以後用數碼技術進行合成和修改。

▎Fun, #smudge 2016

小林健太2015年12月份首次有了自己的展覽,去年獲得了去美國紐約展覽的機會,現在還在展出的就是普拉達基金會做的展覽,小林健太就在其中。在我的策展經歷中,他是成長非常快的一個攝影師,剛剛冒頭就在世界知名的藝術機構進行展出,當然這樣迅速的成長並不是我這樣老資歷的人進行的推薦或者所謂的包裝,而是他自己的作品是具有世界語境上的共通性的,在任何國家都能讓大家找到可以連接的地方。

作品是會受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所影響,但身處當代,其實是「無國界」的,慢慢地,很多作品你會分辨不出創作的身份背景等等信息,這些因素造成的影響正在減弱。

▎Pink and Blue, #blur #sharpness

▎Green Mist 3, #smudge

小林健太在東京——這樣一個世界的角落——創作作品,通過網路的發布,就變成了世界知名的藝術家。小林健太出身於澀谷的一個四十多人合租的區域,有男孩也有女孩,共同生活,睡覺,洗澡,可能老一代難以理解,但這就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的關鍵詞就是「share」——分享,沒有錢,要分享自己的房子。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70到90年代都是沒有的,是當下東京特有的一種生活形態,可以看到照片里很多都是他的周邊生活。

小林健太並不把拍出來的照片當作一個完成的作品,而是將這個照片來做行為,做表演。在這個共同的地方,有些人會編程,有些做音樂,有些做攝影,他就集中這些資源,現場給大家做圖片的處理,用滑鼠移動照片,就可以發出聲音,組成音樂,進而形成一個行為。他將這個行為錄下來上傳到Youtube上,大家都能看到當時的情況,泰特美術館去年有一個有關書的展覽,就邀請他去做了這個行為,不得不感嘆信息的傳輸速度。

▎SOUND & VISION Performance by Kenta Cobayashi and Yuuki Takada

▎Ghost Replay, 2016,video,showed on New Rube Goldberg Machine

所以我一直都關注圍繞在小林健太這樣的年輕人周圍的東京攝影生態圈,不僅僅是他一個人,這些人有的是做影像的,有的是做音樂的,也有做其他藝術的,他們都跟小林健太一樣同樣抱有對當代生活的一種品位。

照片雖然很抽象,但是都是基於現實,繪畫中也有抽象畫,但是可能不會跟現實有如此緊密的聯繫,他的照片就是在創造出一種抽象的現實。攝影變的非常容易,手機可以拍,修改也很簡單。小林健太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絲不苟的在平常的行為下創造除了非常深邃的意義,這是他非常強的一點。

緒方范人

Ogata Norihito

▎On the Shoreline

年紀最大,40歲了,他作品色調總是黑乎乎的,這是東日本大地震后被損壞的建築,他大概拍了1000多處,嚴格按照拍攝建築專業的、科學的標準來拍攝受災損毀的建築。所以我覺得他的方式非常古典以及類型化,他原本只是在建築平面設計公司工作的一個普通的社員,所以他非常清楚建築從設計到效果圖到最後建成的過程。他是非常清楚怎樣在虛擬空間建構建築,也非常了解現實中的建築,所以他是一個打碎現實,重建自己攝影建築空間的攝影師。 關於東京的攝影,災難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詞。

▎Extraordinary Machine

▎Proving Ground

2020年的時候有奧運會,大家都在緊鑼密鼓的建設體育場館,但是公眾又很擔心在東日本大地震后還會不會有那樣一場非常大的地震,所以大家的心情都是惴惴不安的,這是東京非常生動的現實。

在西歐的文化里,有最終審判的觀念,日本也一直有,大家都不知道最終審判什麼時候會降臨。福島核電站的泄露雖然很大,但是給人們的現實刺激,從異常變為日常,這個現象就很有意思。

細倉真弓

Mayumi Hosokura

她的拍攝對象是年輕人,風格的話像的任航,拍男孩的裸體,女孩的裸體,台灣女孩,男孩,香港的男孩女孩,特別喜歡RAP說唱音樂和90年代流行的漫畫,但是沒趕上90年代的攝影風潮,進入21世紀才開始創作自己的作品,她不僅僅拍街景和人物,亞洲的男孩女孩性別和身體等議題,還有些看起來不是攝影的像當代藝術一樣的作品。

▎CYALIUM

小山泰介

TAISUKE KOYAMA

只是展覽的橫幅,他是受森山大道影響的攝影師,原本是用大畫幅攝影機拍攝街景的攝影師,但他漸漸改變了自己的攝影方式,他現在把之前大畫幅拍攝的照片放大幾千倍成為這樣的條幅,迎面而來的是一張純色的圖片,但是細看有很多焦躁不安的細節。這件作品沒有用到相機,而是棒狀的掃描儀,把需要掃描的東西,用普通的掃描儀掃下來得到圖像,然後用棒狀的掃描儀去掃描這個圖像。

▎GENERATED X

很多人的創作會被反駁「這還算是攝影嗎?」 但是還是很多人在做著嘗試。 這不是我指導引領的結果,而是大家自然的就去這樣做了。我在想大家為什麼要這麼做?大家的觀念是怎樣來的?我不斷的在想。

三野新

Arata Mino

不止做攝影,還做表演和戲劇,做行為的同時在裡面創作攝影,他的作品為什麼覺得很有意思呢? 我覺得攝影中間有很多留白,間隙,他用行為的方式來做攝影,就是在這些留白中創作攝影,我覺得很棒。

▎人間と魚が浜

人和魚在海灘上,人和魚是不會有對話的,一般都是一種食物鏈的關係或者將魚放在魚缸進行觀賞,但是三野新讓人和魚在海灘上脫離這種關係,有一些荒誕的成分,在攝影的「間隙」完成了人和魚的對話。每年在日本8月份盂蘭盆節,就是撫慰亡靈的節,我都會邀請三野來做戲劇表演,每年都有這樣一個企劃,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企劃,能把三野推向紐約、倫敦甚至。

川島崇志

Kawashima Takashi

他給電腦程序放入十多張甚至更多的照片,讓這些程序無法負擔這些圖像,於是程序就會產生錯誤,他把這些錯誤的圖像做成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一直是以災難作為題目,計算機無法處理過多信息的時候會產生錯誤,這些錯誤也算一種災難,這是他的理解。

▎A Volcano and The Sun

這是拍攝太陽的照片,強行讓計算機進行長達8小時的計算,進行數據處理,最後計算機吃不消,產生的圖像成為了他的作品。這張照片一看就是普通的照片,這是照相機出現錯誤出現的一些圖片。 我想他的創作抱著這樣的一種想法:表現一種不可能的事情,表現一種不可能情景,創作一種不可能的作品,作品是迎面而來的,並不是我自己主動構建的。

橫田大輔

Daisuke Yokota

橫田大輔把50多種攝影別冊拍下,拍了以後,在廈門攝影展上,先燒了,再拍下來,他關注的是照片的死亡,他在想照片的「死」不是真的死,而是可以真的再回來,這可能是東京藝術家們的一種觀點。

▎ Matter / Vomit(部分)

赤石隆明

Takaaki Akaishi

▎UNBROKEN ROOM

這些是蒲團墊子,抱枕,上面的圖像是自己的作品,做成墊子再拍,再將圖像做成墊子再拍,重複下去,他把自己的作品不叫作品,叫勞動。赤石隆明並不反對大家去世界上拍別的新鮮的東西而是做一種反芻運動,不停地勞動勞動。

▎漂流Ⅲ

這是我曾經策劃的三人展叫做「漂流Ⅲ」,我作策展人將「漂流」作為命題給到三位攝影師橫田大輔、川島崇志和赤石隆明 ,但除了標題外,其他的都是由攝影師來完成。在日本60年代,安步公房的作家,擅長寫人性的荒誕,其中就有一本書叫做《漂流》。三位攝影師雖然年齡相仿,但是出生、成長環境都不一樣,都是做攝影,所以是暗中較勁的。人的成長有對手是很重要的,有競爭能讓藝術家很迅速成長起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