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學位論文怎麼寫,這位教授說得太好了!

熱文導讀 | 點擊標題閱讀

寒門學子:進得去的名校,抹不掉的階層烙印

現在的大學生「大學越上越迷茫 不知道努力方向」

耶魯大學教授給研究所的忠告:沒有人能管你

最近一些年來,由於工作關係,我常常審讀研究所們撰寫的學位論文,也常常為他們在撰寫中的隨意、草率而感到不安。我這裡講的隨意和草率,是指一些研究所的學位論文寫作,缺乏基本的規範意識。這不僅指論文的內容,還包括論文的形式。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將我對學位論文的一些想法寫出來,供大家作進一步的思考。

——引言

一、關於學位論文的性質

學位論文是學術論文。學術論文與非學術性文章的本質區別,在於學術論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的知識創新。所謂「知識創新」,即知識的創造與生產。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是因為人類在維持自己生存和繁衍後代的同時,還在創造並積累著知識。一代一代的人類創造著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知識,其中的一部分,或通過文獻記載,或通過實物保存,或通過口耳相傳,傳遞給下一代,開啟下一代人的智慧,啟迪新的知識創造與生產。知識的創造或生產就是這樣一代一代不斷延續的。

非學術性文章則大不相同,它不需要以前人成果作為自己的基礎,也不需要創新。它可以是個人情緒的流露,也可以是家長里短的嘮叨,還可以是工作總結或報告,更可以是學習上級文件的感想。這類文字,既不是繼承性的,也不是創造性的。所以,它不是學術性的。

有一類文字常被人稱為準學術,是由於所涉內容具有知識性特徵,雖與個人情緒、家長里短、工作總結及學習體會無涉,但所涉知識是人類既有的知識,即前人創造的知識,而非作者生產的知識。此類文字不可以充當學位論文。還有一類准學術性文章,其中不乏新鮮立論,不乏靈光乍現,但卻缺少學術脈絡的梳理與把握,缺乏甚至不屑進行嚴謹而紮實的論證。此類文字不可以充當學位論文。

對於碩士、博士學位論文而言,追求自身獨特的創造性,以此生產新知識,就成為論文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知識的新舊是通過與他人的工作對比來展開的,將自己工作的每一點進展都與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比,是體現學術價值的核心所在。知識之所以新,是通過嚴謹而紮實的論證來完成的。將自己的每一個立論都建立在紮實的證明之上,才有可能體現論文的學術價值。

二、關於學位論文的緒論

在規範的學位論文中,此部分不可或缺。在一般情況下,「緒論」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選題的價值與意義、文獻評論、本文的思路、資料和方法、各章節的主要內容及邏輯安排等,以此彰顯本項研究與已有成果之差異,強調本項研究在資料、方法上的獨特性,以及全文寫作的基本思路,以俾讀者更好地把握全文,並激起閱讀的興趣。

如上文所述,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性質是學術論文。既然是學術論文,就必須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細緻的討論。不僅要指出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更要指出其不足。所有的成就與不足,大體圍繞資料、方法、論證過程等方面展開。

完全空白的研究領域幾乎不存在。雖然有些領域,研究者涉足甚少,但絕不可以認為研究者涉足甚少的領域,研究水平就很差。事實完全可能相反,在某一研究領域,雖然研究者甚少,卻是因為在這一領域,不多的研究者,甚至一個研究者,以幾篇甚至一篇高水平的研究論文,讓後來者嘆為觀止,無法逾越。在這樣的研究領域,後來者暫時不可能有所作為。

然而,在閱讀中,常見有作者申明本項研究涉足者甚少,並以此作為本項研究展開的理由。這種寫作方式是不正確的。哪怕只有一篇專門論文,也要認真評述。即使沒有專門論文,對於相關研究所涉進行細緻的討論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所有需要討論的問題,在相關研究中已經得到充分的展示或解釋,專門性研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一般說來,前人成果如有不足,總是表現在資料、方法、論證過程及理論的把握或運用中。換言之,後來者超越前人,總是在資料、方法、論證過程或理論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貢獻。如果發現自己在這幾個方面均不能超越前人,這項研究的可行性及學術價值就值得懷疑。

在我從事的歷史學領域,我們將史料看作是第一位的。這是因為,歷史學首先是史料學。後代學者對於前人研究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史料上突破的。所以有人說,沒有新史料,就沒有新史學。對於一篇碩士、博士論文而言,不僅存在史料上的突破問題,而且存在新史料量的突破問題。如果不是關鍵的新史料,僅憑作者發現的幾條新史料,有時候並不足以支持一項新研究,也不足以構造一篇新論文,並推翻成說。史料的質和量往往是相互聯繫的。

方法上的創新主要依賴於學者的學問素養,但也不是孤立的。這是因為,一個學者,縱然掌握有多種研究方法,但是,如果他所掌握的資料不支持新方法的運用,所謂的新方法,無異於屠龍之術。同樣,只有掌握了新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從一般性的資料中,讀出前人不曾讀出的內容,讀出自己的心得。從這個角度看,有時候,新方法也就是新史料。

在前人的研究中,如果論證過程疏密不當,條理不清,邏輯混亂,後來者的批評可以針對這些失當而展開。然而,僅僅因為這些,還不足以構成重新撰寫一篇論文的理由,尤其是不足以構成撰寫一篇碩士或博士論文的理由。一般說來,學位論文是構建的而不是解構的。所以,資料和方法的突破與創新才是學位論文成功的關鍵。

直到今天,有相當數量的碩士、博士論文竟然沒有「緒論」的安排。此類論文通常不太關注他人的研究成果,所謂「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重複的,與已有的成果相彷彿。也有相當數量的碩士、博士論文,雖然安排有「緒論」一章或一節,但其中內容,並非上文所述,而是什麼都有。有的作者竟然將鳴謝部分置於「緒論」當中,其實是不正確的。如上所述,「緒論」是學位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無的「搭頭」或零碎。長篇「緒論」通常被當作學位論文的第一章,是「正文」的一部分。

三、關於文獻評論

該如何進行文獻評論呢?在我們看來,文獻評論指對所涉文獻的理解、吸收與批判,就內容而言,主要包括資料、方法、理論和總體四個方面,茲分別敘述如下。

其一,理解並學習他人如何獲取資料,判別資料的價值並思考進一步開掘新資料的可能性。

其二,將已有各種研究方法進行認真的評估,判斷各種研究方法之優劣並思考採用新方法的可能。

其三,將已有的各種理論置於不同的概念架構中進行分析,並形成自己新假設。或者辨識已有概念間的前提假設,提出對某行為或現象的可能解釋,形成新概念。

其四,把握有關研究的進展,探討改進的可能性或思考未來的研究是否更有意義,是否能得出更為顯著的結果,即是否獲得學術上的新進展。

上述四點可以分別歸納為從資料上把握、從方法上把握、從理論或概念上把握、總體把握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其目的是通過對於已有成果的有條理的思考及批判,探索是否能發展出自己的研究,即有自己的新理論、新概念、新方法及新資料的新研究。一篇優秀的博士論文理應在資料、方法、概念、理論以及寫作方面均獲得成功。一篇合格的博士論文,即便沒有自己的新理論和新概念,能夠搜集新資料,或採用新方法,印證其他的相關研究也是成功的。

為撰寫碩士、博士論文所進行的文獻評論,可以不涉及被評文獻的語言、題名、章節安排、表格設計、一些小的史實錯誤等。評論者應大處著眼。學習和批判的目的,在於構建自己的研究論文。評論者始終追問的是:他人的工作是否能構成自己進一步研究的平台?又有哪些失誤可以避免?如何平衡相互矛盾的觀點,或者在一個更高的水平上完成對於矛盾雙方的超越?

對於號稱填補空白的研究活動,讀者應當加以特別的注意。「填補空白」並不完全在於前人是否做過這項研究,而在於前人是否作過類似研究,並且對於前人的研究方法,你是否有革新或發明。舉例說,在有關災荒史的研究中,經典的研究方法是根據文獻的描述,將災荒程度進行大旱、旱、平、澇、大澇的五級處理,再據此進行統計及其他相關因素研究。前人的研究不可能窮盡各個時期各個地區所有的災情,因此,後來者不能以一個前人未曾研究過的時段或一個未曾研究過的地區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就號稱填補了空白。如果採用的是同一種研究方法,也只是將已有的方法作了一個應用。如果連分級的方法亦不知或不會用,只是簡單地將所有的災荒作不分等級的處理,就只能是學術研究的倒退,倒退至 1930 年代鄧拓研究災荒史的水平。

因此,有學者將文獻檢索的過程,具體表述為檢索背景文獻、相關文獻和最相關文獻的過程。

朱浤源等認為,「背景文獻」僅需大致提及與引述,「相關文獻」介於最相關文獻與背景文獻之間,需要較為詳細的描述與摘要,「最相關文獻」基本不超過三篇。依我們的理解,「最相關文獻」是與論題密切相關的「核心文獻」。核心文獻既是新研究賴以展開的基礎,也是後來者與前人對話的平台。

具體地說,在上述有關災荒史的研究中,經濟史或人口史的相關論著可以稱為背景文獻,災荒史的相關論著可以稱為相關文獻,而與災荒史方法論有關或與研究者選定的研究時段及研究區域有關的災荒史文獻可以稱為核心文獻。

四、關於論文架構之設計

精心設計過的論文架構,應該是主題突出,線索清晰,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係一目了然,且各章節在篇幅上保持一個大致的平衡。沒有邏輯的混亂,也沒有畸輕畸重之偏頗。這樣的論文堪稱構造完美且豐滿。

1、主題與線索

學位論文的撰寫應該突出主題,各章節圍繞主題展開。論文主題見之於論文標題,各章主題見之於各章標題,各節標題見之於各節標題。一般情況下, 20 萬字的博士論文可以設計二級標題、章和節,或章和點。點通常用文「一」、「二」、「三」、「四」來表達。篇幅大者,還可以設置第三級標題,章、節和點。文中出現的所有標題必須在目錄中標明。

讀者通過瀏覽論文目錄從而對論文的學術水準做出自己的基本判斷。導師通常根據目錄所列各級標題,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實際上,在論文撰寫過程中,作者反覆推敲,用力最多的,也是論文目錄。這一切,都是因為目錄可以反映全文的主題與線索。

有些博士生在寫作開始之前,並沒有通盤的謀划。只是圍繞主題,邊收集資料,邊整理資料,邊分析資料,邊撰寫單篇論文。無論從哪方面講,這樣的研究過程,都是正常的。只不過,我們想強調,當論文積累到一定數量時,或者說有二三篇同一主題的論文完成之後,就應該對博士論文主題及線索作通盤的考慮了。也就是說,在完成幾篇單篇論文之後,就必須構造博士論文的目錄了。

論文主題是碩士、博士論文的中心論點。各章主題圍繞論文主題展開,各節主題圍繞各章主題展開。層次分明、邏輯關係清晰的章節目錄,反映的是作者良好的學術素養。

2、邏輯關係

在歷史學論文中,常有人將時間順序視為論述的結構,也有的將空間作為論述的結構,從而忽略與主題有關的敘事邏輯。論文敘說的邏輯,從根本上講,是在構造一個完整的論辯。將每一章中的每一個小節標題聯繫起來,構成本章完整的論辯,將每一章的標題聯繫起來,構成本書完整的論辯。作為一種分析策略,論文的作者和論文的讀者,都不妨對自己的論文的每一節或每一章,進行一句話式的歸納,再將這幾句話合在一起,檢討其中的邏輯關係。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通常會發現自己或論文作者思維的混亂或邏輯的混亂。幾句混不搭界的句子,無論如何也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學術論文,如何論,論什麼,都成了問題。

3、平衡原則

論文構造應遵循平衡的原則,即論文核心各章篇幅應大致相等。每一章中,各節篇幅也應大致相等。 論文結構的不完美,反映的是論文內容的不完美。結構的完美與內容的完美是一致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要考慮合併或分拆,也要重新考慮章與章或節與節之間的邏輯關係。

在審閱碩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通常發現學生難以掌握平衡的原則,文章的畸輕畸重現象十分明顯。博士論文,如果是 20萬字的篇幅,正文通常以5-6章為宜。篇幅增加,章亦增加。每章以3-5節為妥,太少,考慮合併,太多,考慮分折,以達到正文各章之間的基本平衡。加強弱勢章或節的分析和研究,或者將兩個弱勢章或節合併,也可以算是一種解決之道。總之,在論文寫作中,追求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過於冗長的表格或其他引用文獻,甚至稍為偏離主題,但有時又是必不可少的交待或說明,置於正文中,顯得累贅,置於腳註和章節附註,又嫌太長。在這種情況下,將其置於附錄,應是明智之舉。

五、關於論文之 「結論」

碩士、博士論文之所以要寫結論,是因為研究者應當藉此向讀者呈現最後的研究結果。論文的中心論點,必須在此得以陳述或體現。

在歷史學的碩士或博士論文中,一般說來,每一章的最後應當有一節為「小結」。「小結」的功能是對本章內容進行歸納。在歷史學論文中,通常是進行事實層面的歸納。有了這一歸納,便於作者在論文的最後一章,進行更為抽象的概括。

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論文最後的一章「結論」是不重要的,是可有可無的,關鍵是事實的重建。對於歷史人物的方方面面、典章制度的里裡外外,歷史事件的緣起興衰,加以描述與分析,以此構成碩士、博士論文的全部。殊不知,這樣的論文寫作是遠遠不夠的。

從學理上講,無論是對於歷史人物的認識,對於典章制度的重建,還是對於歷史事件的梳理,都有一個認知的問題。所謂的事實復原,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靠的。既然事實本身不可窮盡,那麼,以窮盡事實為目標的研究價值是有限的。因此,歷史研究,重建事實只是其目的之一,而不是全部。從另外一方面說,正因為事實不可能窮盡,所以才需要建立以事實為依據且又能超越事實的解釋。撰寫論文結論的過程,即是根據事實,建立解釋性概念或解釋性體系的過程,亦完成從個案至通則的過程。

在我看來,學位論文的最後一章是「結論」。「結論」不是應景式的幾句話,而是在學理層面上,對於所陳事實進行重新認識,對於所涉理論,進行重新思考,並提出自己的歸納性概念。

在上引著作中,朱浤源等將碩士、博士論文的結論一篇內容完整的結論可以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 、檢討研究過程; 2 、提出研究發現及其貢獻; 3 、預擬未來方向及可能遭遇到的進一步疑難。(第 238-239 頁)所謂「檢討研究過程」,我們的理解是,在概念而不是在事實的層面,整理研究的思路,以期使研究的脈絡得以流暢的呈現。「提出研究發現及其貢獻」,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以一個簡煉的文句或一個新的概念表達全文的成就。這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抽象的過程。「預測未來方向及可能遭遇的進一步疑難」,是針對下一步的研究而言。在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中,多無此項內容。

「結論」一章寫作的難點在於如何「提出」「研究發現及其貢獻」。有不少學生抱怨,本文的發現已經達論文的有關章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讀者可以自己體會;關於各章的「小結」已經完成,「結論」還能說什麼?學生因此而懷疑撰寫「結論」的必要性。

作為教師,我們通常給予研究所以這樣的指導:當有關事實的研究完成以後,是否能從中抽繹出超越事實的一般概念?學術抽象能力的獲得,來源於對於相關知識和理論的系統把握,缺乏相應的知識準備,則無法進行學術的抽象。

學術抽象的過程可以簡化為如下的程序:其一,用一段最簡單的文字表達論文的中心思想。其二,用一個最簡單的句子表達論文的中心思想;其三,用一個你創造的概念來表達論文的中心思想。這有點象小時候學寫作文,老師要求學生突出中心思想。只不過,在碩士、博士論文寫作時,所謂的「中心思想」必須是自己獨創性的思想。在訓練過程中,我們常見有的研究所在表達中手足無措,一段冗長的文字表達的不是中心思想,而是論文的結構或內容。當研究所順利通過這一關卡,他們對於自己的歸納或創造,通常會發出會心的微笑。

六、幾句閑話

除了上面的內容外,我還將自己在研究中的一些心得概括為以下幾點:

1 、論文是寫給外行看的。因為是寫給外行看的,所以遣字用句,盡量平實;行文要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盡量做到引人入勝。切忌理論先行,概念先行。

2 、構造複雜文本而不是簡單文本。文章是分析性的,討論的,而不僅僅是描述的。完整地表達是:描述—分析—歸納—整合。對於歷史學論文來說,史料是 A ,論文亦是 A , A=A ,是簡單的描述性文本;論文是 B , A=B ,是複雜的分析性文本;新的概念是 C , B=C ,是一種簡單的理論文本。將研究中歸納的概念或理論,用來整合全文,是一種複雜的理論文本。因為,後者要求你有更多的理論自覺。

3 、期刊論文是學位論文的縮小,與期刊論文遵循同樣的規則。

- END -

作者 | 圖文來自網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以便處理。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

讀書吧| QQ群:481160039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