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本周看什麼 | 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的對決

深焦口碑榜

28

深焦口碑榜榜單

四月,是影迷的季節。自三月底第70屆戛納官方海報揭曉以來,全世界影迷翹首以盼的熱情就隨著海報上克勞迪亞·卡汀娜歡快躍起的身姿,逐漸被引燃。繼戛納官方海報揭曉以後,第56屆影評人周與第49屆導演雙周相繼公布了官方海報,引發了影迷的進一步熱議。導演雙周的海報保持了其一貫的高水準與設計感,為影迷所津津樂道,今年的海報取自墨西哥攝影師Graciela Iturbide在義大利拍攝的作品,「Sogno「意為「夢」。

將目光轉向國內,將於4月13日北京時間周四17:00在巴黎舉行的戛納70周年選片發布會無疑牽動著所有人的心,有條件觀看的影迷朋友們一定不要錯過,而除了正如火如荼的戛納片單預測外,已經開始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也為國內的影迷們帶來了一場一年一度的春日電影盛宴。今年更顯激烈的搶票大戰已經落幕,不知道各位讀者們是否已經搶到自己心儀的場次了呢?深焦口碑榜上有即將在北影節中放映的電影仍然在榜,歡迎各位讀者朋友們看完片子后積極來反饋!

關於北影節可來看這篇推送,儘管相信大家的私人片單已定,但說不定會發現一些遺珠呢!

再來看本周的榜單,這周上榜的兩部新片可能會掀起一場老公大戰:

這周一部院線片進榜,《一念無明》在上映前就廣受期待,該片不僅在去年斬獲了金馬獎的最佳新人導演與最佳女配兩項大獎,作為一部觸及香港底層社會裂痕的港片,能夠在內地上映已實屬不易,更為難得的是,此次在國內院線的放映將使 《一念無明》成為首部內地上映的純粵語電影。

正在小編寫稿的此刻,傳來了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曾志偉與金燕玲憑藉 《一念無明》分別拿下了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與女配的消息,導演黃進也憑藉該片拿下最佳新晉導演。不知道這部港片能否借著金像獎的東風在口碑榜上停留更長時間呢。

本周新進榜的第二部電影是由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領銜主演的《分裂》,多重人格的劇情加上一美狂飆演技可謂噱頭十足,先不論影片本身如何,單是一美蔚藍色的眸色就足夠攝人心魄了。那麼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究竟如何?深焦編輯部更期待讀者們的反饋。

總體來看,本周榜單據守高位的幾部電影的排名繼續變化不大,上期上榜的新片《八月》更是勢頭十足,稍顯遺憾的是,被編輯部青睞的幾部電影如《西葫蘆的生活》、《弗蘭茲》、《托尼·厄德曼》排名下降較大,尤其是《托尼·厄德曼》更面臨著下榜的危險,如果你也對這幾部電影青睞有加,不妨快來投票拯救一下它們吧。

口碑榜走到第28期,希望大家繼續對看過的電影踴躍投票(沒看過可以暫時不投),讓深焦和你們有更深入的交流。如果你已經看過榜單上的影片,歡迎閱讀我們的相關文章;如果你們對我們推薦的新片感興趣,也歡迎到院線或是網路上觀看。另外如果覺得有其他新片也應該進入榜單,一定請在留言區告訴我們!

春天已至,深焦陪你,且看且珍惜。

一念無明 (2016)

Mad World

導演: 黃進

編劇: 黃進 / 陳楚珩

主演: 曾志偉 / 余文樂 / 方皓玟 / 金燕玲 / 陳學文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一念無明》綜述

文|鉦子

《一念無明》是導演黃進的處女作,在去年的金馬獎上斬獲最佳新人導演和最佳女配兩項大獎。影片聚焦了躁鬱症患者——這個不被社會所熟知的團體。余文樂所飾演的阿東是一個躁鬱症患者,父親大海離家不顧,他一個人照顧著同樣有情緒病的母親,但母親卻一次又一次變本加厲的刺激著阿東,終於有一天阿東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錯手誤殺母親,被判入精神病院。心懷愧疚的父親接阿東出院后兩人擠在板房之中,關係疏離的父子在夾縫中重新建立關係,躁鬱症患者在社會中尋求落腳之地。

這是一部純正的港片,但它不止講述的是香港的故事,而是每個城市裡的故事。從一個躁鬱症患者牽連出一個家庭悲劇,從一個家庭悲劇描繪出社會的冷漠無情,從社會的冷漠無情又折射到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軟弱。

電影中有句台詞「這裡最沒有的就是空間」,香港是一個很缺少空間的城市,電影中連呼吸都嫌擁擠的房間、無法放置骨灰盒的小墓碑、食物都放不下的餐廳桌子,每一個細節都告訴著你,香港是沒有空間的。就在這樣一個擁擠的城市中,人被擠的失去了空間,所以每個人變得自私起來,學會逃避責任。父母有病送去老人院,精神病患者送去精神病院,路邊有人出意外只會用手機拍攝下來。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身邊的空間,最可怕的是我們失去了人心之間的空間。導演用客觀的鏡頭讓你直面自己的內心,就像電影中曾志偉說的一樣「不是什麼都可以判給別人做的」。

其實,躁鬱症就是這個城市,充滿著無力卻又逃不掉。

分裂 (2016)

SPLIT

導演: M·奈特·沙馬蘭

編劇: M·奈特·沙馬蘭

主演: 詹姆斯·麥卡沃伊 / 安雅·泰勒-喬伊 / 貝蒂·巴克利

類型: 驚悚 / 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62/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7/5

IMDb: 7.4/10

豆瓣:7.2/10

《分裂》綜述

文|陀螺凡可達

《分裂》由美國環球影業發行,改編自一部傳記式小說 《24個比利》,由James McAvoy領銜主演。講述了由詹一美扮演的凱文患有精神分裂,被精神病醫生診斷出有23種多重人格身份的故事。

該片劇本問題很多,但勝在故事的構思和創意很好,沙馬蘭的執導也很有效,後半段更是多次看得目瞪口呆,《拜訪驚魂》幽默詭異的混搭也成功延續了下來,一美九個人格自由轉換的表演非常精彩抓人。最後一幕挺犯規,但的確不可能有人猜得到。

本周排名:NEW 上周排名:- 位次變化:-

舊片榜

赴湯蹈火 (2016)

Hell or High Water

導演: 大衛·馬肯茲

編劇: 泰勒·謝里丹

主演: 克里斯·派恩 / 本·福斯特 / 傑夫·布里吉斯.

類型: 劇情 / 犯罪 / 西部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99/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法國未上映

IMDb: 7.7/10

豆瓣:7.9/10

《赴湯蹈火》綜述

文|戈弓長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赴湯蹈火》是融入西部片元素的強盜片類型,卻一反類型片的慣例,深刻觸及了的當下美國的社會現實。片中兄弟匪徒毫無強盜的自覺,更沒有任何「盜亦有道」的追求和豪情,只是倉皇地搶錢。兩位警察垂垂老矣,對抓捕有心無力,在銀行前蹲點以逸待勞,談論著自己的退休生活。更為諷刺的是,兄弟搶劫銀行卻是為了最後到銀行還貸,而警匪間卻有著同是淪落人的認同。

正如影片中那位印第安老警察所言:「一百五十年前,這裡都是我們的。現在掠奪的不是軍人,而是銀行。」——勾連起了這片土地的歷史和現實。片中的西部荒涼破敗,人們消極絕望,銀行像吸血鬼般榨取著他們的最後一點血汗。這是一個被國家與時代拋棄之地,那些泥足深陷卻無力擺脫的人,只能以惡抗惡。

西部聯繫著美國的建國歷史、美國的精神和價值,片中富藏石油卻荒涼的西部正是當下美國的象喻。《赴湯蹈火》把罪惡以及導致罪惡的貧窮指向了金融機構,不由得讓人想到重創美國的次貸危機,以及川普選戰時對其擁躉做出的「遏制華爾街」的承諾。影片在悲涼和絕望的氣氛中,也不乏對這一片西部熱土的愛和憐惜。兄弟倆在戈壁的落日餘輝下打鬧嬉戲,宿命到來前的溫情一幕令人動容。兄弟搶劫時,德州人民中不乏路見不平拔槍抵抗的,西部的英雄氣質並未完全消逝。

八月 (2016)

The Summer Is Gone

導演: 張大磊

編劇: 張大磊

主演: 孔維一 / 張晨 / 郭燕芸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大陸

《八月》綜述

文|沈青雨

《八月》是張大磊導演拍攝的致敬父輩之作。影片所採用的有距離的觀看方式,並不是以小雷的主觀視點去建構與代際差距相平行的區隔,事實上就影片的主要段落來看,在切入小雷的主觀視點之前,導演更習慣於先以一種小雷同時也是被觀照對象的「客觀」表現方式:小雷在事件發生之後再入鏡,如在父親和幾個好哥們唱起蒙語版的《母親》時,小雷在歌聲響起之後入鏡。

這其中還牽扯到另一個問題,即導演偏愛於用聲音來串聯轉場,比如通過小提琴聲來串聯小雷的夢境到現實的轉換,影片中還會有意地把聲音的源頭標識出來,如喇叭等。回到影片並非採用小雷的主觀視點鏡頭來區隔子一代和父一代的問題,私以為這是因為導演將兩代人置於同一時空中,他所想要敘述的有他眼中的父輩,受父輩影響的子輩,但更關鍵的或許是一段對於個人、家庭和社會來說都十分特殊的時間,在無所不在的鬧鐘的滴答聲中,所有人都被迫「忙生活」,都「被成為」時間的經歷者,小雷的特殊性或許就在於他想要主動成為一個主動去感受時間的人,當然在小雷的背後,隱藏著導演自己想要觸碰一段逝去的時光的嘗試。

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他對「曇花」等直接對時間問題有所象徵的符號進行了淡化處理,即便是表現死亡給生活施加的陰影時也非常克制。

只是世界盡頭 (2016)

Juste la fin du monde

導演: 澤維爾·多蘭

編劇: 澤維爾·多蘭 / 吉恩-呂克·拉加爾斯

主演: 加斯帕德·尤利爾 / 納塔莉·貝伊 / 蕾雅·賽杜 ..

類型: 劇情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加拿大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48/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3/5

IMDb: 7.0/10

豆瓣:6.8/10

《只是世界盡頭》綜述

文|朱馬查

戛納寵兒多蘭今年五月帶給電影宮的觀眾們的,可能不能簡單用驚喜或是驚嚇來形容。在《媽咪》一部作品和戈達爾作品同時獲獎的時候,大家便幾乎將這位美少年捧上了神壇,這讓他的這部《只是世界盡頭》有了集結起最耀眼的法語卡司的號召力,也讓大家對這部影片的期待放到了最大值。而帶著這樣的預期,好不容易擠進影院才能看到這部電影,這也大概是電影節期間放映過後大家在「節日荷爾蒙」作用下毫不留情的噓聲,或是沉默如謎的茫然的來源吧。

《只是世界盡頭》改編自上世界法國戲劇先鋒讓·呂克·拉加斯的原名戲劇,講述一名年輕知名的作家路易在離家十二年後重回家庭,試圖告訴家人自己身染艾滋即將離世的消息。全片發生在一個下午一室以內一家之中,死神之劍高懸路易頭領,離家之怨之念,家人之痛之嫉,所有都在這極其封閉短促的時空里發酵爆發,張力可想而知。而多蘭的處理也是極端無比,似乎絕不折衷,全片由特寫鏡頭貫穿始終,人物的目光神情,喜怒哀樂自然是一覽無餘,言語也是粗糙直接,一路控訴叫喊,爭吵對峙,也是毫無停歇。而情感稍有緩和出,則是配上了多蘭標誌性的MV式抒情鏡頭與數段流行金榜歌曲展。誠然,我們無法否認多蘭的野心,想要走出自己最熟悉擅長的青少年題材領域,選擇拉加斯這部戲劇並非易事,在單一的調度和從頭到尾繁複飽和的置景燈光中,觀影重點反而集中到了演員的表演和劇本的語言上,而拉加斯所運用的大量喋喋不休,更正重複,停頓遲疑,未完之語要被完整演繹何其之難,稍不留意這層為了表現語言相較情感之無力的意思就淹沒在了演員無休止的怒吼、粗口、咬牙切齒、怒目圓瞪、欲言又止、調轉目光之中了。我們在《媽咪》中見到了多蘭成熟的開端,然而在這部他自稱「目前為止最為成熟的作品」里,我們看到的卻是他在視聽上的「逆生長」,一種對於呈現張力的方式膚淺的理解,一些對於生命盡頭象徵意向的隨意運用。

自九月於法國正式上映后,《只是世界盡頭》在媒體中收穫的評價倒是並不難看,網站Allociné媒體均分也有3.3分,雖然是比不上當初《媽咪》4.4分的輝煌,但也是不少媒體亮出五星滿分的結果。這其中最為支持的當屬《世界報》,評價其為「一場家庭癲狂的臨床診療,給愛之迷失的清醒一刀」,指出這部電影瘋狂地使一些「超電影(運鏡,特寫)」和「超戲劇(重語言而非動作)」的東西共存。有趣的是,不少媒體自己產生了巨大分歧,我們看到雜誌《ELLE》和《Telerama》就既有給出五星的影評人也有怒甩一星的,影評網站LCI也是同時打出四星與兩星。

《正片》雜誌給出的四星評價是這樣的:「如果說《只是世界盡頭》可能讓我們覺得這位導演的上升之路和風格成熟過程遇到了一些阻滯,然而這種對於被愛的絕對需求的強烈甚至令人心碎的表達卻是長留在心的。」《電影手冊》同樣給出四星評價,說「多蘭的電影從不滿足,《只是世界盡頭》將這種渴望,大量的生氣,激情和眩暈濃縮在了一出設置簡單的心理劇里」,在該雜誌九月刊出的長文評論中也提到「如果說這部電影比其前作更為粗放,是因為所有一切都被無力感和宿命感侵襲著」,「家這個概念在多蘭看來是難以維持且充滿對峙的,《只是世界盡頭》可能是他對於這些該死的人和這種滅絕般的歇斯底里的最缺乏詩意的一次處理」。

細膩收斂,以情動人。這正是為什麼本片值得一看的原因。

永遠的託詞 (2016)

永い言い訳

導演: 西川美和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未上映

《永遠的託詞》綜述

文|Grace

《永遠的託辭》是西川美和的長片電影第五作,由導演所著的同名小說改編。原著曾於2015年入圍第153屆直木獎,電影也榮獲第90屆「電影旬報十佳」第五名的好成績。

本片也與文學相關。講述衣笠夏子(深津繪里 飾)因一場交通事故不幸去世,她的丈夫——本名為衣笠幸夫的暢銷作家津村啟(本木雅弘 飾)——不僅在事故當晚密會情人,且在夏子死後沒有絲毫悲傷的流露,只顧在網上搜索關於自己的新聞。然而,當發現自己的創作生涯陷入瓶頸時,他轉而投身於夏子親友遺屬們——父親大宮洋一(竹原手槍 飾)、兒子真平(藤田健心 飾)、女兒燈(百鳥玉季 飾)——的生活中,與他們建立起新的羈絆。在漸漸放下屬於作家津村啟的偽裝,重新找回自我的同時,幸夫不得不直面自己一直努力迴避的課題:生命中的至親突然(擅自)離世后,被拋下的人該何去何從?

西川美和對聲音、環境與道具等細節的巧妙運用,構成了她得天獨厚的敏銳觀察與細膩描寫,巧妙地使生離死別的沉重話題滲透於日常生活中的會心一笑。生存還是死亡?銘記抑或遺忘?再漫長的借口也總有詞窮的一天,我們終要面對問題的答案。

本周排名:7 上周排名:9 位次變化:+2

雪山之家 (2016)

Sieranevada

導演:克利斯提·普優

製片國家/地區:

羅馬尼亞 / 法國 / 波黑 / 克羅埃西亞 / 馬其頓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78/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7/5

IMDb: 7.9/10

豆瓣:6.9/10

1979年的聖塔芭芭拉陽光正好,寧靜的海濱小鎮與今天並無異同。陰影之下,朋克搖滾的暗潮與其倡導的無政府主義精神全方位滲透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第二波女權主義者開始丟掉乳罩和高跟鞋,先反叛后解構的行為模式成為信仰。正如《二十世紀女人》第一個鏡頭表現得那樣 —— 光天化日之下,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吞沒了女主人公多蘿茜(安妮特·貝南 飾)的福特車,只有燃燒,沒有解釋。

這是前夫留給多蘿茜和兒子傑米(盧卡斯·傑德·祖曼 飾)的家庭用車,導演邁克·米爾斯用最簡潔的方式暗示了父親角色在影片中的徹底缺失,以及所有男性角色淪為陪襯的命運。米爾斯說,這是一封寫給母親的情書,就像2010年他把《初學者》獻給父親時那樣。

多蘿茜是個不施粉黛愛且穿Birkenstock的現代派,出生於大蕭條時期的她早就養成了在每一個尷尬時分點燃一根Salem牌香煙的習慣。沒有人比貝南更適合演繹一個55歲單親媽媽的窘迫和可愛了。她微蹙的眉頭,若有所思的神情,以及每一次豁然開朗的大笑是那麼無序又渾然天成。面對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化和「漸行漸遠」的傑米,她努力忍耐、傾聽、試圖理解又保留看法。一方面,她尋求寄宿在家中的年輕女性艾比(格蕾塔·葛韋 飾)和朱麗(艾麗·范寧 飾)的幫助,不單是為了拉近與傑米的距離,也讓她自己融入到年輕人的生活當中(朋克樂隊,地下派對);另一方面,她對卡特演講中這個國家「信心的危機」感同身受,對艾比向傑米灌輸的極端女權思想表示不滿,也清楚這場朋克運動會比人們想象得更早結束。「他們知道自己不好聽,對嗎?」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多蘿茜問艾比,「是的,然而當你創造藝術的激情遠遠超越了你所掌握的技術時,你的音樂爆發出一種近乎原始的能量......」

格蕾塔·葛韋格飾演的艾比可以看做是一個平行世界的弗蘭西絲·哈。原本在紐約追求藝術夢想的她突然檢查出患有宮頸癌,不得不搬回加州靜養。毫無徵兆的疾病和未盡的藝術夢想讓她脆弱易怒又渴望關懷。因為大衛·鮑伊的《天外來客》,她把頭髮染成血紅;因為蘇珊·桑塔格,她細心地用相機記錄身邊每一個人與物件;因為自身的經歷,她告訴傑米「不管你如何想象未來的生活,它永遠不會朝著你設想的方向走......」

生活本身就不可預測,這也是碎片式敘述的《二十世紀女人》最迷人的地方。在推拉鏡頭調度下,我們跟著人物在Suicide、Buzzcokcks毫無章法的節奏下起舞,一會兒是當下一會兒是未來。而整部電影又是一份完整的回憶。即使結尾的敘述或多或少揭示了人物的命運,多蘿茜和這些可愛的女人們對於我們始終是個謎。她們古怪、固執、用自己那套哲學生活,那套在上世紀看來先鋒,今天彷彿剛剛好的哲學。

詩無盡頭 (2017)

Poesía sin fin

導演: 亞歷桑德羅·佐渡洛夫斯基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84/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0/5

IMDb: 7.7/10

豆瓣:7.6/10

《詩無盡頭》綜述

文|柳鶯

超現實主義者、樂觀主義者、世界主義者……按在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上的種種標籤都無法限制他自由的創作。同樣,日漸老去的身體亦似乎與其無關。這位出生於1929年的智利導演,如今卻在在奔九的路上狂飆突進。繼2013的《現實之舞》后,他的第二部自傳性電影《詩無盡頭》在今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登場。他在影片中以濃烈的色彩,炙熱的場景,回憶了上世紀40、50年代在首都聖地亞哥與一群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廝混的瘋狂歲月。充滿狂歡色彩的電影是導演對自己青年歲月的深情一瞥,也是他與家庭尤其是父親本人的和解。有人四十便遲暮,有人八十青春期卻剛剛開始。佐杜洛夫斯基恰好是令人艷羨的後者,精神矍鑠,滔滔不絕,像一個老頑童,充滿好奇地注意著這個糟糕世界每一個角落的動向。

有人四十便遲暮,有人八十青春期卻剛剛開始。佐杜洛夫斯基恰好是令人艷羨的後者,他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一個超現實的魔幻舞台,有那麼多澎湃的幻想,和鮮艷的色彩。拉美超現實主義的最後捍衛者,與過去的自己達成和解,讓詩歌與電影跳一支激烈的舞然後死去。

西葫蘆的生活 (2016)

Ma vie de courgette

導演: 克勞德·巴拉斯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86/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4/5

IMDb: 7.9/10

豆瓣:8.4/10

《西葫蘆的生活》綜述

文|肥內

《西葫蘆的生命》有其先天討喜的優勢:首先是一部「手作感」很重的黏土停格動畫,其次是影片並沒有沉溺在題材本身很自然引導出來的悲戚氣氛,反而以一種輕快、樂觀且明亮的節奏推進情節,使得觀眾的眼淚,會是在一種先驗感受在得到了影片調性與故事設定的安慰下自然噴發,亦即,影片並不消費這個議題,但這點很可能跟影片賴以改編的繪本有關(但筆者無緣親睹原著繪本,在此也僅能猜測),不過也可能跟編劇者有關。

《西葫蘆的生命》編劇Céline Sciamma之前備受矚目的《假小子》也同樣以某種輕盈的語調,講述了一位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在性別認同上產生的一段插曲;儘管片子大抵引入了懸疑偵探片的氣氛。但真正令人訝異的是,2016年她的另一部編劇作品《當我們17歲》,竟也入微地深入描繪出兩位17歲少年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感,沒想到在駕馭孩童情感世界時,居然也是駕輕就熟!總之,不論是《假小子》、《當我們17歲》或是有點想仿效科西胥的《女孩幫》似乎都保證了她在劇作上的張力布置;但是令人動容的是:她並沒有把這一點以一般人預期或想象的那樣,用相對浮面的方式,放到《西葫蘆的生命》來。這種嘗試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起碼,在奧斯卡頒獎前夕,它已經在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的凱薩獎拿下了最佳動畫影片和最佳編劇。

推銷員(2016)

Salesman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製片國家/地區:伊朗 / 法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86/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4/5

IMDb: 8.2/10

豆瓣:7.7/10

《推銷員》綜述

文|小A

阿斯哈·法赫蒂應該算是當今藝術電影界最自知的電影人之一了,他看上去特別明白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創造人物之間的矛盾。自知是一種智慧,在影展圈混得好的電影人或多或少都足夠自知的能力。《推銷員》就是法赫蒂運用自己創造矛盾的才能所製作的一款影展特供產品。故事裡的矛盾創造得還行,高於影視界平均水平,值得學習。

但是和幾年前閃耀柏林影展和奧斯卡的爆款《一次別離》比起來,《推銷員》有明顯的不足,事實上自從《一次別離》之後,法赫蒂就再難找到那種渾然天成的情緒了,正是這種情緒遮蓋了《一次別離》里矛盾創造的匠氣。《推銷員》和前作《過往》都太刻意了,有太多為了衝突而衝突的轉場。

從《推銷員》在戛納影展放映開始到現在,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片中要用《推銷員之死》的戲中戲,我也關注了很多人的評論,幾乎沒有人想明白為什麼。導演似乎在採訪中提過故事主線和《推銷員之死》的關係,但我讀完採訪實錄的感覺就是導演在牽強附會。這部電影可以叫《推銷員》,也可以叫《薩勒姆的女巫》或者別的什麼名字,只要把戲中戲換成相應的作品就行。採用一部知名戲劇的橋段作為電影的一部分和電影的片名,法赫蒂這次有點不太老實,感覺像是在蹭話題。

帕特森(2016)

Paterson

導演: 吉姆·賈木許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法國 / 德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90/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1/5

IMDb: 7.7/10

豆瓣:8.1/10

《帕特森》綜述

你無法去找到一個詞語去定義《帕特森》,就像你無法去找到一個詞語去定於導演吉姆·賈木許一樣,這個頭髮花白、經常在白天室內還帶著墨鏡的老頭,從影32年來,一直都是獨立於美國電影,甚至於美國獨立電影的存在。

而今年5月份在戛納電影節首映的《帕特森》,拿到了場刊第二高的3.5分,卻依然兩手空空,鎩羽而歸。但賈木許的電影似乎已經不用「金棕櫚」或者「最佳編劇獎」這樣的標籤去貼金,單單「賈木許」這三個字,就已經是最好的宣傳,就會有人心甘情願的起立鼓掌,大喊「Bravo」。

《帕特森》在鏡頭語言上則並無花哨與致敬,它的懷舊體現在片中角色:帕特森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在換班間隙用紙筆來作詩,下班之後帶著自家鬥牛犬去酒吧喝上一杯,與老闆聊聊天,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免太過老派,幾近脫離現代社會。他不看電視,拒絕使用手機,所以當公車在半路故障拋錨,他甚至沒有手機來給公司打電話報備,最後是一個國小生將她套著碩大卡通手機殼的iPhone借給他,這一幕的反差,顯得的滑稽無比。

與角色高度統一,《帕特森》的結構分明,且極其規律:8個章節分別對應周一至周日,以及下一周的周一,影片的故事也發生在這8天內,每天以與妻子在床上共同醒來的俯拍鏡頭開始,上班、寫詩、下班、遛狗、去酒吧喝酒、睡覺,如同機器人一般,在周一至周五重複,周而復始。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帕特森》空洞乏味的根本原因,因為它的劇情弱到幾乎沒有,就像是對一個無聊的人的無聊生活的無聊記錄,令人昏昏欲睡。

但就在這看似一成不變的刻板翻拍中,才讓人更加註意在不變中的細微變化,才令影片中的細節顯得動人無比。公車司機的工作屬性讓帕特森在每天都會遇見不同的人,使得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之為非地理距離尺度上的「公路片」。帕特森喜歡側耳傾聽,五大三粗的藍領工人大談自己昨晚能泡卻沒泡上的妞;兩個青春期少男少女談論學校里的功課並抱怨個不停(驚喜的是,這兩個小演員正是出演《月升王國》的傑瑞德·吉爾曼和卡拉·海沃德);坐在路邊等著自己雙胞胎姐姐的寫詩少女(斯特靈·詹玲思飾,《招魂》,《殭屍世界大戰》);在洗衣房洗衣服卻不忘練習Rap的黑人青年;這些角色都是帕特森生命中的過客,沒有名字。除了主配角之分,在人物本身上,帕特森並不比他們特別,都是平凡世界中的一份子。

賈木許如同一個得道高人,信手拈來的反高潮,平淡如水的節奏和毫無戲劇衝突的劇情,卻讓人心甘情願的沉迷。能將平實與平庸拍的精彩有趣,除了賈木許,可能誰也辦不到。

這世界上,有天賦的人永遠都是少數,更多的是像帕特森、或許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但是,誰說普通人的生活就不能一樣精彩有趣呢?

海邊的曼徹斯特(2016)

Manchester by the Sea

導演: 肯尼思·洛納根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96/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5/5

IMDb: 8.3/10

豆瓣:8.7/10

《海邊的曼徹斯特》綜述

文|Cora

2016年的聖丹斯秀場,編劇出身的導演肯尼斯·羅納根獻上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抒情詩。獨立影片《海邊的曼切斯特》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傷的故事:Lee,中年男人,水管工,獨居於波士頓一間簡陋的公寓。由於長兄突然離世,他不得不回到家鄉料理其後事,那些封鎖在往事里的傷口不得不面對第二次撕裂。素描畫般的海邊小鎮景色,現實與回憶的撞擊遊戲不停上演,漁船上的嬉鬧聲伴隨著令人心碎的哭泣。羅納根選擇用自然而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愉悅的憂鬱,回蕩著的是揮之不去的無可奈何:我們有權利選擇逃避,有權利不與過去和解,有權利縮在堅硬的保護殼裡,有權利選擇如何繼續早就遍體鱗傷的人生。

11月18日在北美院線上映后,該片更是收穫了美國媒體的好評如潮,無疑加大了該片的沖奧籌碼。目前已經拿下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影片並獲影評人選擇獎最佳影片提名的《海邊的曼切斯特》在MetaCritic綜評高達95分,給出了滿分的《綜藝》雜誌評論道:「持續的悲傷和救贖的希望是和戲劇藝術自身一樣永恆的主題,但是它們極少能勾起《海邊的曼切斯特》里所有的這種揉雜了非凡的愛、憤怒、痛感和脆弱的幽默的複雜情緒。」 《紐約客》則評論說:「《海邊的曼切斯特》里流線般跌宕起伏的情節讓人不禁想起《費城故事》。」男主角的扮演和卡西·阿弗萊克(Casey Affleck)的光環則更為耀眼,已榮獲哥譚獨立電影獎、美國國家評論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沙漠棕櫚成就獎、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含《紐約時報》、《舊金山紀事報》在內的不少媒體更是直接在影評里盛讚卡西的表演,在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角逐中被廣泛看好。

保持站立 (2016)

Rester vertical

導演: 阿蘭·吉羅迪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北美媒體Metacritics:未上映

法國媒體Allócine:3.7/5

IMDb: 6.8/10

豆瓣:6.6分/10

《保持站立》綜述

文|佳含

阿蘭·吉羅迪導演的上一部電影《湖畔的陌生人》同樣關注的是同性戀題材,這部影片不僅入圍了第66屆戛納電影節的「一種關注」單元,更被法國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手冊》評為年度十佳影片。然而,外媒對於《保持站立》的評價卻呈現出了嚴重的兩級分化。英國《衛報》僅僅給出了2/5的分數,稱這部影片中過分的自我放縱令人厭惡,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失望之作。而更多的媒體將之解讀為一則艱澀的寓言,一部超現實的黑色喜劇。

片中,電影劇作家利奧在南法鄉間與農場牧羊女瑪麗墜入性愛之河,並生下了一個孩子。但是瑪麗很快就發現她無法和整日不著家的利奧生活在一起,於是便拋下了利奧和他們的孩子,搬離了農場。利奧便從此開始了一個人帶著孩子的生活。

影片的敘事始終遊走在虛幻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以至於整部電影最令人困惑的地方在於,觀者很難搞清自己究竟是在何時被捲入了一則如此晦澀的寓言。也許它始於結尾處以平克弗洛伊德樂隊作為背景音樂的同性性愛戲;也許來自於曾經施捨流浪漢而此時身無分文的利奧抱著孩子在城市的街道上遊走,被一群流浪漢扒光衣服的時候;也許是早些時候,利奧划著船深入小河源頭,尋找一位用植物「腦電圖」檢查身體的秘密巫師之時……而同時,這樣多層次的結構也構成了影片最為精巧之處——所有這些有些魔幻又有些現實主義的場景均遵從了統一的內部邏輯。如果說,影片大膽的想象力像一輛莽撞的大卡車,喜歡探索高速公路外的各種崎嶇小路,那麼實際上它從來沒有偏離過既定路線。

吉羅迪從不忌諱在電影中大膽表現性愛鏡頭,在《保持站立》中,他更將自己對性愛場景從感官體驗上的精確操縱盡情發揮。大尺度的性愛鏡頭和分娩鏡頭除了令觀眾為導演的膽量瞠目結舌,更重要的是,它們緊密聯結著性別、生殖、代孕和安樂死等社會現實問題,同時也構成了本片關於人性本質中壓抑、恐懼與孤獨的探討。

托尼·厄德曼 (2016)

Toni Erdmann

導演: 瑪倫·阿德

編輯簡評

勝在沒有刻意製造戲劇衝突。父女間的千言萬語,在什麼都沒說中說出來了。——最後父親披著厚厚絨毛慢慢穿過公園,突然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同志亦凡人)

笑得最飆淚的時候也是意識到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的時候,想方設法留影紀念只是讓人生愈加諷刺。(朱馬查)

沉默 (2016)

Silence

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79/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8/5

IMDb:7.6/10

豆瓣:7.8/10

影片綜述

文|yiwen

這部根據遠藤周作同名原著改編的電影曾在1971年被日本導演筱田正浩首度搬上銀幕。45年後,跨越了太平洋,年近75歲的馬丁·斯科塞斯重拾經典,在《基督最後的誘惑》之後再操刀於之頗有執念的宗教題材,然而正如老馬在拍攝完成後所表示的不如人意,影片《沉默》無論是在對神性與人性間掙扎的表達力度,還是敘事結構的側重節點上都滑了不小的坡。

《沉默》講述了早年葡萄牙天主教傳教士來到日本傳教卻飽受苦難的故事。故事大背景在德川幕府針對基督教的禁教令情況下展開,備受折磨的教徒在強權面前一一殉教,面對生存與信仰的選擇,相信與懷疑之間,生命條條逝去,大海卻一味沉默。影片前半部分由加菲爾德飾演的年輕傳教士羅德里格斯用書信的方式講述了,他一邊尋找失蹤的恩師,一邊秘密在日本基督徒村民間進行傳教的經歷。後半部分進入到原著中的高潮,即是他面對信仰與世俗性的思考,辯論與博弈。對於羅德里德斯來說,他的困惑有上帝的沉默,也有相對自己傳播最終目的的審視。面對「棄暗投明」的恩師,寸草不生的「沼地」,他不得不對基督信仰進行更深層的思索進而自我說服。然而可惜的是,就原著本身的複雜性與深度上,老馬的改編以及切入、側重口並未使之精華得到提煉,相反卻似有意地將遠藤周作對人性掙扎的描寫「降格」成更具象也更易懂的基督徒的掙扎描寫。

另來,這場基督教徒在東亞的苦難求索之旅,也沒有很好地被運鏡及台詞烘托出來,乃至失卻了深入的餘味渲染。影片雖然在台灣高山取景,霧色詩意、色調清冷,然而過多的特寫鏡頭、無法擺脫的好萊塢傳統敘事剪輯手段、以及為服務歐美觀眾而刻意英語化的日本島民台詞,都使影片失去了本可以更耐人回味的東方韻腳。

- FIN -

歡迎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歡迎為深焦口碑榜第28期投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