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打擊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句話

深夜十點

一起療愈

深夜療愈

打擊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句話

在這裡

只有專業溫柔的心理學文章

陪你一起

療愈不為人知的傷

打擊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句話

前兩天,中秋回老家過節。

一回家,婆婆很久不見小叮噹,高興壞了,忙叫來她的幾個好姐妹來家裡玩。

很巧,她其中兩個姐妹也各有兩個孫子,而且來個小盆友和叮噹差不多大。

三個小夥伴,一大屋子老人家,一碰頭,鬧鬧哄哄的就開始了各種對比。

叮噹嘴裡一直咿咿呀呀的蹦字,婆婆開玩笑說了句:「小叮噹呀,你看別人家xx,才比你大10天,就會說話了,你咋還是個小啞巴呢。」

叮噹相比其他倆小夥伴,個頭稍微弱了點,婆婆又說:「小叮噹呀,你看別人家xx,才比你大3天,就比你高不少了。」

婆婆接著說:「是不是媽媽奶不夠啊,你看他們家寶寶都吃奶粉了。你媽媽都不給你斷奶,奶都沒營養了……」

「哪裡啊,你看叮噹這胳膊結實的,我家媳婦是沒奶才斷的啊。」婆婆的另一位姐妹說。

我有點聽不下去了,準備上樓寫稿去。

然後又聽到婆婆喜笑顏開地一句神補刀:「哈哈,那估計就是叮噹媽媽個子小,不如你家兒媳個頭大。」

雖然知道婆婆是無心地開玩笑,但聽到那一句一句的「你看別人家xx」,真的是讓我內心怒火冒出來。

但我很快鎮定下來。

笑著去抱小叮噹,故作委屈地說:「小叮噹,奶奶老是拿你的不足去比別人的優點,你聽了是不是很傷心啊,嗚嗚~~體檢時,醫生明明說各項發育指標都非常合格的嘛。」

婆婆一聽,立馬爽朗地大笑:「哈哈哈,好,咱不比不比,我們家小叮噹是最棒的。」

老實說,作為從小就被「別人家孩子」比到大的我,真的是最最討厭的就是比孩子,比老公,比父母,比車比房比收入……

俗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這本來好好的孩子,好好的日子,非要去和別人比,簡直是自找不痛快。

你嘴裡的「榜樣」,孩子心裡的「陰影」

說說我親媽吧,從小到大,她就愛把我們和別人各種比較,我們兄妹仨封她為「比神」。

記得國中時有次很搞笑,鄰居哥哥進了特長班,我媽於是成天在我面前說,別人家哥哥學習怎樣怎樣用功,上廁所都拿著書看。

有次鄰居哥哥正好來我家上廁所,拿了本書,我媽立馬逮住機會,說:「這麼用功啊,看啥書啊,也給我家丹丹看下吧!」

誰知那哥哥來了句:「嬸,這武俠小說,她女孩子看不了……」

我媽當時尷尬的啊。

說實話,小時候我媽剛開始把「別人家孩子」掛嘴邊的時候,我還覺得慚愧、自責,眼巴巴地去觀察那個「別人家孩子」,想著我到底怎麼做才能和她一樣。

但後來說多了,我真是一聽就反感。

因為「別人家孩子」,在我的心裡永遠不是「榜樣」的形象存在,而總是以一個否定我、打擊我的姿態出現。

有一段時間裡,我甚至討厭起我媽嘴裡的那些孩子。

在「別人家孩子」的楷模光耀下,我只覺得自己身上那些小缺點小毛病,被照的無限清晰,無處遁形。

母親嘴裡是在說著「別人的好」,可在我當時幼小的心裡理解到的就只有一句話:「我不喜歡你,你不如別人!

一個孩子在自己親生父母那都得不到認同感、存在感,那所謂的價值感、安全感又從何談起?

親子之間的信任與尊重又從何談起?

今天爸媽口中的標杆是東家小明,明天就換成了西家小張,這樣換來換去,變化莫測的「榜樣」來回輾壓孩子的自信。

這讓我們似乎感到自己永遠都不能令父母滿意。

那種自卑與無力就這樣由心而生。

孩子還沒拼爹媽呢,你憑什麼拼孩子

知乎上有人問道:「如何看待父母愛提『別人家孩子』?」

其中點贊最多的一個答案是:因為「和逼自己比起來,逼孩子容易多了。」

確實,當我們總覺得「別人家孩子」好時,卻忽略了「別人家孩子」是出自「別人家父母」。

一個成人的成敗可能有自身的原因,可一個孩子的優劣卻更多的是由於「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養育」。

老是只看到別人家孩子好,卻看不到別人家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付出,良好家庭氛圍的影響。

這是一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行為。

以為提「別人家孩子」有多好,就可以刺激孩子改變,其實是一種推卸責任、教子無方的表現。

這隻能說明我們對孩子為何不能變好一無所知。

本來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應該與孩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的去幫助孩子改變,鼓勵孩子改變。

可你啥也沒做,以為隨口一句「別人家孩子」就能讓孩子有樣學樣的改變,你覺得這可能嗎?

你老婆說「別人家老公」怎麼怎麼樣,你老公說「別人家老婆」怎麼怎麼樣時,你是什麼心情呢?

你因此就變得和「別人家」一樣了嗎?你都不愛被比較,憑什麼這樣去對孩子呢?

兒時不「攀比」,長大才勝出

而過度的攀比,除了毀掉孩子的自信之外,更可怕的是毀掉孩子的合作能力、幸福感……還有格局!

尹建莉曾說過:「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

當我們用「別人家孩子」,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比較」這事上來,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就會逐漸分散。

競爭和不被父母認可的焦慮感,開始消耗孩子的精力,一個內心脆弱的孩子就這樣誕生了。

一個孩子在攀比中一開始是不滿意自己,接著就是敵視他人。

在比和爭中,孩子學會了防範,學會了爭強好勝,學會了打小報告......

父母病態的「攀比」,令「贏過別人」的競爭感,成了孩子人生中最高的渴求,這種對贏得渴求超過了他們對愛、對融入的需求。

他們永遠惴惴不安,內在的和諧已經遭到了破壞,周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他比較、競爭的對象,他如何習得合作與分享?

別人有的東西我通通都要有!

在比較中迷失自己的孩子,滿腦的焦慮與虛榮,他的幸福感從何而來?

一個童年總生活在患得患失、斤斤計較之中的孩子,他的大格局又從何而來?

在當下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人們比拼的從來不是「競爭意識」「危機意識」,而是來自更高層面的獨立思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一個孩子若從小健康開朗,雙商健全,自信平和,即使他從未聽說過「競爭」,在未來的人生中,又會有什麼樣的「比較」會把他徹底打敗?

我們要給孩子建立的不是「榜樣」

而是「榜樣行為」

我們可以給孩子建立榜樣,可以引導孩子去與他人比較,但我們需要更加謹慎,用更加尊重、客觀的方式:

1、選擇與孩子年齡、能力更方面條件相近的孩子。如果榜樣和自己相差太大,目標定的過高,只會給孩子帶來挫折感,不可能讓孩子產生模仿的願望的;

2、明確值得模仿的具體行為,別老說別人怎麼成功,而是應該多告訴孩子對方是具體做了什麼成功的。

並且不要盲目神化「別人家孩子」,也要讓孩子了解對方在成功的過程中也曾失敗想放棄的。

3、客觀比較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在提出別人家孩子優點的同時,也告訴孩子你也有你獨特的,值得別人學習的優點。

4、比起讓孩子從父母口中被動地聽到「別人家孩子」的存在,不如自然為孩子設計多與「別人家孩子」接觸的機會。

讓「別人家孩子」的那些好行為多次自然展現在孩子面前,耳濡目染,形成清楚明確的記憶。

5、當孩子有了任何進步,請不遺餘力毫不吝嗇地表揚孩子,具體的指出孩子的哪個行為做的好,你的肯定永遠是孩子進步的動力。

6、比起孩子,最應該去找尋榜樣的,應該是我們自己,身教重於言傳,比起「別人家孩子」,你永遠是孩子最真實最親密的楷模!

總之,「別人家孩子」這種打擊孩子的話,請別再掛在嘴邊了。

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看到自己,成為自己。你眼裡沒有孩子,孩子眼裡便也沒了自己。

把他人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即使實現,也只會剩下無盡的空虛。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人生真正的成功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一生,自我實現才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最高層次。

作者丨丹媽,她是一名兒童教育心理諮詢師,也是一名擁有10年工作經歷的資深童書編輯。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煩惱,不知道給孩子讀什麼書,關注她都可以獲得滿意的答案。公眾號是「丹媽讀童書」(ID:jingdiantuhuashu)。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