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兩岸青年一家親

小評導讀

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評智庫基金會、評論通訊社不久前在北京台灣會館舉辦座談會,全國台聯辦公室秘書處處長何軍、中評智庫基金會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中評智庫基金會聯絡部主任林艷、全國台聯文宣部幹部林湯安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所伍優政、評論通訊社北京記者站助理主任徐夢溪、北京大學日本語言系博士研究所方柔尹、中評智庫基金會分析員金裕超與會。座談會由中評智庫基金會分析員束沐主持,並邀請全國台聯會會長汪毅夫、全國台聯會副會長楊毅周、《台聲》雜誌社總編輯竇為龍擔任嘉賓。與會者就兩岸年青人在實踐「兩岸一家親」方面能夠也應該發揮的作用,各自提出了獨到的觀點。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評論》月刊5月號以《兩岸一家親與青年作為》為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

束沐:開場白

今天非常榮幸擔任第三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的主持人,我代表論壇向各位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首先請允許我簡短介紹一下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是中評智庫基金會、評論通訊社於2016年夏創立的全新交流平台,旨在構建兩岸三地乃至國際社會青年智庫學者的「思想雲」。首屆論壇在香港舉行,主題為「國際大格局與香港青年未來」並達成「丙申夏香港共識」。第二屆論壇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與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聯合主辦,主題為「兩岸和平與青年機遇」並達成「丙申秋廈門共識」。

說到這裡,我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第二屆論壇成功舉辦后,,覺得這個論壇的第三屆是不是可以在北京舉辦。那麼,這一位讀者就是在座的全國台聯汪毅夫會長。再加上「汪爺爺講故事」在中評網開設了專欄,也讓很多海內外讀者瞭解到很多生動的、充滿細節的、而且不為人知的台灣史。藉此機會,我們向汪毅夫會長對第三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以及中評社工作長期以來的支持與關心表達最衷心的感謝!

接下來,有請楊毅周副會長代表全國台聯為第三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致辭!

楊毅周:「兩岸一家親」需要兩岸青年人共同接續和繼承

今天全國台聯與中評社、中評智庫在台灣會館共同舉辦第三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在此,我謹代表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對為籌備論壇忙前忙后,付出辛勞汗水的各位青年朋友們表示感謝!

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兩岸一家親與青年作為」,緊密地切合當前兩岸關係的現實,點出兩岸關係的要害命穴,很有意義。

「兩岸一家親」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提出的對台新理念,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我的學習體會是:

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

,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

同屬中華民族

,傳承中華文化。

「兩岸一家親」,根植於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始終心心相印、守望相助;

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是不可磨滅的

「兩岸一家親」,是兩岸同胞互相理解的重要基礎;是推動兩岸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是能夠熨平心理創傷、解決現實問題的親情。

這樣的親情不僅能療傷止痛、化解心結,而且能實現心靈契合;這樣的親情,才能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就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為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的社會環境形成心態的差異,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的「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

由於兩岸長期隔離、政治上對立對抗,再加上近年來,「台獨」分裂勢力在台灣島內不斷地推動「去化」的「文化台獨」

使台灣青年一代「兩岸一家親」的觀念在淡化,國家認同出現了嚴重的混亂和疏離,阻礙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令人擔擾。

為此,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地強調,青年是民族的未來,也是兩岸的未來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兩岸青年多來往、多交流。讓他們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後能夠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要更多關注兩岸青年成長,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和舞台,讓他們多交流多交心,成為共同打拚的好朋友好夥伴。要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造提供更多機遇、打造更好條件,使兩岸基層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在總書記和各級領導的號召下和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的青年交流活動、台胞青年到大陸來創業就業等活動越來越紅火。「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正在為兩岸同胞所實踐。

今天,我們欣慰地看到,兩岸精英會集在這裡,共同探討為促進「兩岸一家親」,兩岸青年人所應有的作為。青年人的事要青年人自己來完成,「兩岸一家親」也要兩岸青年人來共同接續和繼承。今天在座各位年輕朋友要努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暢所欲言,圍繞著此次論壇的主題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為兩岸青年再深化「兩岸一家親」理念出謀劃策,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們相信,

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一家親」必定會再放光彩

!祝願論壇取得圓滿成功。祝各位身體健康,生活幸福!

楊毅周

束沐:感謝楊會長的致辭!希望大家能夠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圍繞「兩岸一家親」提出更多深入、富有遠見的觀點。下面請來自全國台聯的青年才俊、辦公室秘書處的何軍處長發言。

各位同仁,各位青年才俊大家好!非常榮幸參加今天的活動,我發言的題目是《發揮青年在兩岸關係中的作用,提升兩岸青年交流實效》。

近年來,

兩岸青年交流的人數規模和互訪頻率都保持在較高水平

。通過互動交流,兩岸青年彼此有了更加直觀和真切的感受;來過大陸的台灣青年,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過去對大陸片面和錯誤的認識,加深了其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但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

兩岸青年進行

深入交流並形成持續性影響力方面仍顯不足,兩岸青年交流工作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

兩岸一家親,共圓夢

」,飽含著

對台灣同胞深切的親情、同胞情和民族情,滲透著在新起點上發展兩岸關係的新理念,對於推動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具有重要意義

。 1

第一,飽含了血脈相連的濃濃親情。在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的基礎上,習總書記強調兩岸血脈相連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是不可磨滅的,而且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把台灣與大陸割裂開來,這也正是兩岸能夠共同前進的重要力量。

2

第二,飽含了命運與共的熾熱同胞情。習總書記在講話中表示,大陸充分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而產生的特殊心態,提出要熨平創傷,「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並「願意首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共同開創未來。

3

第三,飽含了共圓偉大復興夢的民族情。習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闡述了「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的發展規律,指出夢與台灣的前途息息相關,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共同圓夢。

習總書記關於兩岸一家親的論述,流露出讓兩岸所有人都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真情」,這是大陸對台工作走入民眾、走向民間的新開端,有利於兩岸化解心結,實現心靈契合,進一步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

高度重視兩岸青年在踐行

兩岸一家親」理念上的重要作用

青年是未來兩岸關係的引領者。

能否爭取到台灣青年群體的民心,直接關係到兩岸關係未來的走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5月7日會見宋楚瑜一行時指出:「兩岸青少年身上寄託著兩岸關係的未來。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他們多來往、多交流,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後能夠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也一再強調,尤其要重視與島內年輕人的接觸交流,突出「三中一青」工作的重要性,瞭解台灣青年的實際情況,傾聽青年同胞的聲音,進一步健全多元化多層次的兩岸青年交流策略,切實增強兩岸青年交流對台灣青年的持續正面影響力,以期使更多的台灣民眾積极參与到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共同振興中華的行動中來。

海峽兩岸長期隔絕,在政治體制、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存在差別

。只有

客觀面對這些差異

,才能在做台灣青年工作中有的放矢,提升針對性。

一是兩岸制度差異

兩岸制度差異及台當局對大陸制度的醜化與攻擊

,加深了部分台灣青年對中共和大陸的錯誤認知,加大了建構認同的難度。

二是媒體的影響

。島內媒體高度開放、自由多元,追求新奇、衝突、娛樂化的新聞理念,

對於大陸的新聞報道選擇性強,負面報道多、正面新聞少

,加深了部分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誤解或偏見,他們對大陸民主法治與人權狀況的印象和評價存有落差,這對他們的認同產生負面影響。

三是「台獨」教育

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刻意刪減有關大陸的歷史、地理和社會課程,弱化漢語教育

,強行推動「台語」教學。馬英九上任后,沒有從根本上清除「台獨」意識的毒素,對台灣青少年產生極大負面影響。

四是「台灣主體意識」的滋長蔓延

。通過「愛台灣」、「台灣人出頭天」、「台灣第一」、「台灣前途台灣人決定」等主張,

「台灣主體意識」把對台灣的政治認同從地域認同導向了 「國家認同」

五是國際政治因素

。在當今國際社會,台灣已經失去了再擁有「」話語權的力量,也就自然而然地選擇遠離。加之

美日等國對「台獨」勢力的扶持以及玩弄「以台制華」的戰略

,客觀上削弱了台灣民眾對原本代表的「中華民國」的認同,而對「台灣」這個「國家虛像」的認同卻逐漸產生。

六是青年自身因素。一方面,台灣青年生於台灣,長於台灣,與大陸的情感關聯較為淡漠,他們的「台灣主體意識」更為強烈。另一方面,台灣年輕一代成長於台灣經濟高度發達、兩岸交流日趨熱絡的年代,他們的視野更寬廣,頭腦更靈活,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這導致他們的身份認同與統「獨」立場與其他年齡段的民眾相比,更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最後,台灣的年輕一代大都比較務實,最關心的還是個人前途,對「台灣前途」、「兩岸未來」這類政治議題相對興趣不大,不願意因捲入統「獨」爭議而影響他們的生活。

對於改進兩岸青年交流工作

的建議

加強針對台灣青年精英人士的交流工作

台灣各領域的優秀青年人才對整個青年群體有著巨大的榜樣力量,對普通大眾的思想和行為具有引導和示範作用。在議題設置方面,選擇兩岸青年真正感興趣且有重要價值的主題進行深入而廣泛的研討。在交流時間和形式方面,除短期的會議論壇之外,也可設立時間較長的合作交流項目,從而有利於兩岸青年精英之間建立起持續性的互動交流。

改進現有台灣青年文化參觀交流項目的實施方案

建議增加體現兩岸共性的內容和互動環節,以減小兩岸的距離感。要用台灣青年易於接受的形式和語言,結合文化、旅遊、遊戲、聯誼、表演等載體開展交流,減少概念傳遞和理論灌輸。在參觀人員的安排方面,除官方工作人員和導遊全程陪同之外,宜安排一定數量的大陸青年志願者同行,突出兩岸青年的主體地位。

兩岸青年共赴實地交流的傳統形式在時間和空間方面受到很大的制約,而互聯網社交網路媒體打破了時空限制,不僅有利於擴大兩岸青年之間的社交網路,更有利於通過實地交流建立起聯繫的兩岸青年保持更加密切的互動來往。

何軍

束沐:非常感謝何處長的發言!下面有請中評智庫基金會國際部的郭至君主任發言。

郭至君:「兩岸一家親」打造「兩岸族」

謝謝主持人,大家早上好!非常榮幸也非常高興有機會發言,今天想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我的觀點,請在座各位多指教。

近年來,

「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高頻率地出現在習總書記的對台講話中

,表達了對台灣同胞的真切理解及共創美好未來的真誠心愿,雖然只有五個字,卻意涵深厚:

因為一家親,兩岸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

因為一家親,大陸願意同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

因為一家親,兩岸是命運共同體、有共同的民族使命

在李、扁「去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台灣年輕世代對大陸還是較為疏遠

。所以,習近平提出「兩岸一家親」非常重要及時,有針對性,更有解決問題的實用性。大陸專家評論說,「兩岸一家親」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理念。

作為大陸生長的青年一代的其中一員,我認為,「兩岸一家親」這五個字不僅要作為大陸政府機構對台的工作方針和理念,兩岸的青年人自身也要好好思考這五個字的具體意涵,以及我們要探詢兩岸年輕人在這其中能有何作為。作為千禧世代的其中一個個體,我認為,

「兩岸一家親」的實質內涵是「兩岸一中華」

兩岸必須同樣具有中華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

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

、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台灣作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一直擁有中華民族的傳統與精神。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我們的血脈里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

台灣人民也當之無愧

。當然,台灣現在的思潮很複雜,脫離中華民族的分離勢力成為新的導向,這就更加需要用「兩岸一家親」的新理念,來聚合在台灣的中華民族精神。

兩岸必須同樣具有中華民族情懷

兩岸屬於同一個中華民族、兩岸使用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文字。不僅是文化的傳承,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人們都希望生活幸福、家國富強、民族振興。這些共同的夙願,都說明了兩岸具有同樣的中華民族情懷。我認為,對於兩岸關係來說,當前民族情懷最為重要。台灣同胞對大陸有了中華民族情懷,兩岸之間的誤解以及矛盾就會大為減少。大陸人民對台灣有了中華民族情懷,對台灣就會有更多的包容、更大的耐心與信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不會顛覆,一個原則就會成為最大的兩岸共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未來。所以,「兩岸一家親」的「親」字,核心內涵就是民族情懷。

兩岸必須同樣背負中華民族使命

習近平主席曾在「兩岸一家親」的具體論述中表示,「夢與台灣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

都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

,讓我們共同的夢早日成真。」事實上,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台灣的參與發展不可分割,大陸好台灣也會好,台灣發揮正面積極作用,國家統一、繁榮富強、民族振興,就會早日到來。「兩岸一家親」,就是不分彼此,共同承擔。因此,兩岸同胞應該攜手同心,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不可否認,

現時台灣青年的確在自我認同上出現了「去化」的趨勢

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兩岸青年人生長在全球化的時代,可塑性強

,理應創造更多條件讓彼此多交流多瞭解。按照習近平「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兩岸雙方的青年人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增加彼此的親切感和認同感。期待在未來能夠出現在「兩岸一家親」理念召喚和鼓勵下誕生朝氣蓬勃的「兩岸族」。

什麼是兩岸族?

一、

具有尊重的思維,能夠懂得兩岸,

對兩岸不要以偏見為先。

習近平對台講話強調要尊重台灣人民,「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新一代「兩岸族」應該既懂得大陸也懂得台灣,以客觀、理性的角度思考、分析兩岸關係,不帶情緒性的偏見和主觀的誤解討論問題,做到對兩岸無偏見,這樣,尊重思維就會成為主流。因而,兩岸青年要盡一切可能,投身到大交流、大合作的時代潮流中去。作為兩岸政府,應該鼓勵年輕人到對方地域去讀書學習、工作生活。讓兩岸年輕人彼此真正懂得,彼此珍惜,不要以偏見為先。

二、

具有包容的思維,能夠行走兩岸,

包容兩岸存在的差異。

習近平詮釋「兩岸一家親」的時候說,「廣大台灣同胞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脈相連一家人。」作為兩岸一家人的傳人,兩岸青年人,更加應該不見外,要勇於承當,做兩岸的主人。新一代「兩岸族」應該彼此活躍交流,相互包容、尊重、理解與同情,更加透明化,互相珍惜,打開心扉,消除隔閡。應該採取各種方法到對方的地域去交流、考察,可以創造更多形式的合作交流機會。包容,能夠為未來帶來希望。

三、

具有同心的思維,能夠貢獻兩岸,

致力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習近平說:「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同心才能有同情、同理、同志,志向相同,才能合作。作為新一代「兩岸族」,要為兩岸和平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必須攜手同心,青年一代應該更加有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真正高效、實際上對兩岸和平發展有真正貢獻的交流方式。兩岸關係的未來、中華民偉大復興的時代,永遠都掌握在青年手中,有待一代又一代青年去奮鬥。有此共同志向,「兩岸一家親」就有了堅實的基礎與熱情的感召力。

作為青年人,「兩岸族」應該摒棄政治偏見、放下政治包袱,加入到兩岸交流中,從心底願意去瞭解對方,並努力用自己的語言讓同世代的朋友去瞭解並進而影響他們。

過去,兩岸關係敵對,雙方老死不相往來,兩岸的冷漠與敵視,造成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隔膜。現在,兩岸交流常態化,兩岸年輕人彼此好奇,有共同尋找未來真諦的衝動。因此,「兩岸族」的誕生有客觀的環境與主觀的因素。我相信,假以時日,在習近平「兩岸一家親」理念鼓舞下,必然會誕生一代橫跨兩岸、融入兩岸的「大陸通」、「台灣通」、「兩岸通」,也就是前所未見的「兩岸族」。

「兩岸族」,是時代的先行者,是「兩岸一家親」的見證者、參與者、貢獻者。

如何才能夠讓「兩岸一家親」成為兩岸青年人合作的依託平台?如何才能夠打造出一代貢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岸族」?我有如下三點具體的建議:

一,

繼續鞏固兩岸青年之間的「體驗式」交流

。要排除政治干擾,積極推動兩岸青年人的交流活動,主動為兩岸青年人的交流創造機會、搭建平台,構建制度。

二,

努力擴大台灣青年在大陸的「參與式交流」

,大陸經濟高速發展,國企民企規模越來越大,應該撥出相當多的位置來,包括政府一些部門,讓台灣有志青年參與其中,進行一年左右的實習。

三,

重點在於逐步推廣台灣青年在大陸的「融入式」交流

。大陸方面要為台灣青年的發展提供分享機遇,可以儘早落實在整個大陸給台灣青年人提供國民待遇,有利於台灣青年人在大陸創業、生活以及紮根、發展。讓大陸成為台灣人才成長的基地、貢獻的天地,讓台灣青年人成為大陸經濟社會的一分子。

習近平主席曾說,「統一不是形式上的統一,而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心與心能夠完全互相接受。」我認為,「兩岸一家親,親在內心」,從青年角度將「兩岸一家親」的美好理念轉化為強大的行動力,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謝謝!

郭至君

束沐:感謝郭主任的發言,她提出的「兩岸族」是一個具有理論內涵與探討價值的重要概念,這個概念非常新穎,可以作為話語上的一項創新。下面請

台灣世新大學助理教授王正

發言,王正經常參與兩岸關係的研討會、也曾在兩岸各大媒體投稿,在兩岸青年交流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有請!

王正:兩岸未來最終情境之兵棋推演

謝謝主持人!今天我們有三位台灣的朋友出席活動,我想我們三位的立場都很堅定,都是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所以今天我想講一點自己的真心話,而不是場面話,把我自己對兩岸青年如何推動「兩岸一家親」的想法跟各位做一個報告。

我今天要談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對於「兩岸一家親」的概念和理念,我們都非常同意要推動,但今天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到底要

如何推動

?首先要

對兩岸未來局勢的走向做一個判斷

「台灣獨立」不具任何可行性

首先

,「和平台獨」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偽命題

,因為只要台灣推動「法理台獨」,大陸在

《反分裂國家法》的法律剛性約束下

,必然將對台採取武力行動,制止國家領土分裂。

其次,「武力台獨」方面,無論從兩岸軍力對比、中美軍力對比、美軍會否協防颱灣、兩岸各自民意和意志、台海戰爭形式的方面來看,

「武力台獨」還是「死路一條」

因此,

「法理台獨」完全毫無成為兩岸未來最終情境的可能

「永遠維持不統不獨不武」

是空想的假命題

「不統、不獨、不武」是馬英九執政期間所主張的兩岸政策

,這不僅是當前台灣大多數民意所傾向的立場,同時也是美國的台海政策。然而,決定兩岸關係能否「永遠維持不統不獨不武」,更關鍵的還是太平洋東西兩側實力和意志的角力。因此有必要分析大陸對於解決兩岸問題的決心和「時間表」問題。

大陸一直仍未對「統一時間表」制定明確具體的時間規劃。到了習近平時期,雖然他至今沒有公開具體提出所謂的「統一時間表」,但他實際上已經通過「兩個一百年」和「夢」的論述,變相提出「統一的最後期限」是2049年,也就是「新」成立100周年之時。

無論「統一時間表」是2049年還是2022年,兩岸是不可能「永遠維持不統不獨不武」,最多只能「長期維持不統不獨不武」,而所謂的「長期」最晚一直到2049年兩岸必然將面臨攤牌。兩岸關係的歷史結局最終只會在「統」和「獨」之間二者擇一,因此「永遠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說法只是政治人物欺騙選民的政治語言和假命題。

「兩岸統一」可能發生的四種情境

相較於「台獨」有「和平台獨」與「武力台獨」兩種可能情境,一般觀點僅指出兩岸

「統一」有「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兩種選項

,實際上除此之外,「統一」還有「以武迫統」和「經濟迫統」等兩種可能情境。

如果說「武力統一」是指「戰爭形式的統一」,那麼「以武迫統」則是指大陸「以武力統一為後盾」迫使台灣接受「非戰爭形式的統一」。「以武迫統」的實行方式,是將解放軍部隊集結於沿海,並以艦隊封鎖台灣對外的海上通道,然後提出具體的「統一條件」,要求台灣在限期內與大陸進行「統一談判」,否則解放軍便將渡海攻台。 實行「以武迫統」的兩種可能結果,一是台灣最終被迫接受「統一條件」,而後解放軍登陸台灣進行軍事接管;二是台灣拒不接受「統一談判」,解放軍在最後期限過後決定採取「武力統一」並強行登島,而美國為了避免與解放軍作戰則在與北京妥協後撤軍,最終在兩岸軍力對比懸殊之下解放軍成功「武力統一」。

相較於「以武迫統」的高風險與高成本,

「經濟迫統」的總體成本相對較低

。如果說過去八年的兩岸和平發展時期,大陸為支持馬英九和國民黨所採行的政策採購等是「惠台」或者「富台」戰略,那麼「經濟迫統」直白地說即是所謂的「窮台」戰略。不論是「惠台」戰略還是「窮台」戰略,都是出於馬克思主義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判斷。

由於過去八年「惠台」紅利大部分被台灣的工商利益集團所把持截流,沒能有效分配到台灣基層民眾而未能起到明顯效果,同時許多綠色經濟集團一面支持民進黨、一面賺取大陸的錢,因此在蔡英文上台後各種跡象顯示,包括針對泛藍陣營執政的八個縣市開放利好政策,如今北京開始研擬「精準制導」和「區別對待」的政策來繼續支持藍營和統派,另一方面對綠營執政縣市也已開始實行「經濟迫統」的戰略。由於台灣本身擁有較為全面成熟的經濟體系,同時考慮到若在短時間施力過猛將造成台灣民眾的強烈反彈,因此「經濟迫統」不會成為國台辦官方公布的政策,而會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漸進慢性過程。

不論「經濟迫統」將以何種方式導向兩岸的最終結局,對於台灣經濟和人民生活而言都將會造成難以承受之痛。然而,在經由台灣民意選舉促成兩岸談判的「和平統一」幾無可能之下,「兩害相權取其輕」,大陸必然會在「經濟迫統」無效之後才會採取「武力迫統」或「武力統一」,因此兩岸最有可能面對的未來最終情境便是「經濟迫統」,而這項進程實質上如今已經開始。

王正

束沐:感謝王正的發言。下面請

中評社新聞中心主任、中評智庫基金會聯絡部主任林艶

發言。

林艷:一家親是兩岸青年走向融合的動員令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大家交流。首先我要特別感謝敬愛的汪會長、楊副會長以及全國台聯的各位同仁,謝謝你們創造那麼好的環境,讓我們有機會來到台灣會館坐下來一起交流我們年輕人對兩岸關係的一些看法。今天我的發言主要從三個方面

淺析「兩岸一家親」的核心意涵和現實意義

蔡英文及民進黨執政之後的短短數月,在沒有「九二共識」這一政治互信基礎下,兩岸關係迅速陷入冰冷僵局,台灣當局接二連三的小動作使得兩岸關係更是雪上加霜,令人不禁寒顫。前不久,難以繼續苦撐的台灣上萬觀光業者終於大爆發,高舉「兩岸一家親」上街遊行抗議。不得不說,「兩岸一家親」已經成為了當前兩岸關係這座冰山中唯一可以觸摸和令人期盼的暖陽。

「兩岸一家親」彌足珍貴,不因形勢變化而隨波逐流

「兩岸一家親」是2014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國民黨主席連戰時提出的對台思想,清楚地將兩岸關係定位為骨肉天親的一家人關係,強調了親人關係,不是鄰居、朋友,更不是敵人。習近平充滿真情的一番肺腑之言,曾一度令不少台灣同胞感動地潸然淚下,也成為了當前台灣耳熟能詳的最大共識。

隨著台灣政局變化,蔡英文執政后拒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以至於兩岸官方溝通交流機制停擺,兩岸開始進入了官方隔空喊話、彼此政治博弈的僵持階段。在這樣的兩岸關係新形勢下,「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顯得彌足珍貴。

第一

大陸對「兩岸一家親」的概念設計是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出發,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不會因為當前兩岸關係的嚴峻隨波逐流。大陸方面因應形勢變化發展,很明確地將台灣當局和台灣同胞做了明顯的區隔,民進黨及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的巨大代價,不應該由台灣民眾來背負。我們看到,520之後,大陸對台獨勢力的態度更加強硬,對台灣同胞的親情則是更加柔軟。習近平在前不久的「習洪會」中還特彆強調,「兩岸關係形勢越是複雜嚴峻,越要為民謀利。」

第二

「兩岸一家親」不是一句乾澀的政治口號,它飽含了大陸對台灣同胞的深厚情誼和濃濃愛意。這不僅能夠喚起台灣民眾的共鳴,也是當前兩岸關係真正亟需的暖陽,給人帶來希望,帶來溫暖。習近平曾經在福建工作長達17年之久,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有關台灣的事情,經常會見台灣同胞,也結交了不少台灣朋友。他的這番話也說明,當前大陸對台政策最高決策者習近平對台灣有著很深的情感,深入瞭解台灣的本質,更能體會台灣人民的心理與情感需求。

「兩岸一家親」是兩岸青年人走向融合的動員令

作為青年,個人認為大陸的舞台對台灣青年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台灣青年可以從大陸走向國際,而不應因為歷史的包袱,放棄這樣寶貴的機遇。台灣青年在大陸的發展具備很多的優勢,比如兩岸青年基於共同的中華文化及同一種語言,可以減少大量的溝通成本。同時,因為「兩岸一家親」的骨肉相連關係,台灣青年在大陸所享受的待遇當然方便得多。

「兩岸一家親」是兩岸青年人拋棄成見、走向融合的動員令

。我認為,

兩岸青年人需要發揮最大的積極性,做到三個「相」字

:1,

相向而行

,而非背道而馳。台灣青年要敢於進入大陸,接觸大陸,瞭解大陸。大陸青年也要關心台灣、熟悉台灣。2,

相對而知

,而非冷漠相視。絕對不要用意氣來主導兩岸青年人的關係。3,

相守而親

,而非老死不相往來。只有在認識的基礎上互相瞭解,深入內心,才能摒除歧見,成為知心的好朋友。由相識到相知再到相守,感情越來越深,「兩岸一家親」才能真正由兩岸年輕人牢牢構築,根基堅實,永不動搖。 謝謝!

林艷

束沐:謝謝!剛才林艶主任最後提到「三相」:相向而行、相對而知、相守而親,這是對「兩岸一家親」的內涵的補充。下一位發言的是

全國台聯的文宣部的幹部林湯安怡

,有請!

林湯安怡:以共同文化載體拉近兩岸心靈距離

大家早上好!非常榮幸參加這次活動。雖然我在對台的第一線福建長大,但我來全國台聯的時間不算長,在對台工作上完全是一個新人,剛剛朋友們都從宏觀角度談了兩岸青年融合的問題,那我就

從我的個人經歷出發,從微觀的角度談一談兩岸青年的融合

近期,兩岸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兩岸關係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開放程度的增加,兩岸的青年不斷成長,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大,渠道越來越廣,內容越來越豐富,情況也越來越複雜,但是兩岸青年的融合情況還是不盡如人意。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是歷史事實,但是如何讓兩岸青年「融合共生」、實現命運共同體,卻是一個難題。

抓住青年共同需求

推動青年共同奮鬥

近年來大陸的相關部門,每年都組織兩岸青少年參與夏令營、聯歡節、訓練營、青年論壇等,也創造機會讓台灣青年更多更深地瞭解大陸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希望為兩岸青年提供交流與學習的平台。但是這樣的交流形式常常讓台灣青年感覺雖然看得多、聽得多,卻互動性差,參與度較低。沒有一個為共同需求和目標奮鬥的過程,自然難以進行深入的溝通和瞭解,也很難達到相互認同,更不要說實現兩岸命運共同體了。

如今,無論是大陸青年還是台灣青年,雖然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不同,但都呈現出對工作和生活的質量和層次的要求越來越高,表現出生存需求更加務實、婚戀需求觀念更新、對社會地位及發展機會的要求更高等特點。通過一些兩岸高校青年合作的成功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有了共同的需求和目標,就有協作的可能,在共同奮鬥中實現彼此認同,自然能形成命運共同體。

引導各自優勢發揮

加強交流深度廣度

目前,兩岸青年的許多短期參訪交流、夏令營、研習營等活動,在行程安排上僅僅是走馬觀花,幾天的合作只能讓同學們為了達成短期目標淺層交流,活動結束后回歸各自生活,很難保持長期深入往來,不能交心,更別提彼此深入理解、高度認同。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多支持像「兩岸中央大學傳承人共同排演《蔣公的面子》」這樣的高校間深度合作,讓兩岸高校的共建項目常態化,不僅對雙方的學習成長大有裨益,更能創造出許多領先世界的學術、藝術果實。

夯實共同文化載體

拉近青年心靈距離

我們常說兩岸一家親,感情是無形的,但是「共同的歷史文化」並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詞。2016年4月24日,在798放映了台灣紀錄片《衝天》,講述國民黨空軍的往事,雖然是台灣製作的片子,但是在放映結束以後的交流環節,出現了許多大陸的前空軍飛行員後裔。因為有共同的歷史記憶,讓海峽兩岸素不相識的人們走到了一起,親如一家。共同的校史、先人的戰鬥情誼,這些客觀歷史事實,就是兩岸「共同歷史文化」實實在在的載體,需要我們更多地去挖掘,讓兩岸青年去深入地瞭解,由相同的情感達成認同,才能讓彼此心靈融合。

雖然現在的互聯網高度發達,各種社交軟體運用廣泛,讓兩岸青年的溝通更加便捷。但是兩岸通訊軟體的使用差異還是給相互間的交流造成了一些阻礙。比如在夏令營及各類青年交流活動中,我們發現許多台灣青年都開始使用微信,但是他們對這些大陸通用軟體的使用僅限於在大陸活動期間,用於與大陸工作人員或合作夥伴聯絡。對於台灣青年來說,主流社交軟體還是Line、Facebook而不是微信微博,所以他們回到台灣以後,也很少會打開這些軟體繼續與大陸朋友交流。

我通過與一些台生以及大陸交換生的溝通瞭解到,近年來大陸的許多綜藝節目在台灣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歡迎,而許多在大陸學習工作過的台灣青年都表示喜歡大陸製作的一些紀錄片。其實台灣青年很關注大陸的機會,伺機而動,但因為台灣媒體通常是抹黑大陸形象,信息不對稱使他們對大陸產生恐懼感。也就是說,兩岸青年都渴望更多地瞭解對方,卻苦於沒有暢通的渠道獲取有益的內容。

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應當引進台灣青年喜歡的優秀節目,同時在一定條件下開放國際通用的大眾傳播平台,讓台灣青年更容易看到大陸的優質節目,尤其是講述文化傳承的節目。讓台灣青年有機會看到真實的大陸,讓大陸青年跳脫課本瞭解目前台灣青年的主流文化。當彼此有了充分的瞭解,自然也就明白兩岸同根同源同音同文是歷史事實,兩岸同胞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

當前,兩岸青年的交流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大家都在積極地尋找新的溝通方式,對於青年人來說,認識到彼此的共同需求,就會有共同的追求,為了共同的目標攜手奮鬥,兩岸青年融合共生形成命運共同體指日可待。謝謝!

林湯安怡

束沐:感謝林湯安怡的發言!這個例子非常符合我們剛剛討論的「兩岸族」的概念,兩岸青年人自主的交流是最有效、最有活力的。下面有請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候選人,也是來自台灣的伍優政

伍優政:「兩岸一家親」就是常往來不分離

大家好,感謝今天有這個機會讓我們台灣同胞在北京寒冷的冬天中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講到「兩岸一家親」,我想和各位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

兩岸一家親的核心,是家,由家出發

,明顯可見兩岸關係,是家人與家人的關係,是一家關係,而非任何「國與國」的關係,故非「兩國」關係。因為是一家關係,所以是本枝連理,因而家庭同根,文化同源。

家是社會與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核心與基礎

,「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春秋譏不親迎」,以及禮法「親族」「五服」的「差序格局」,由詩禮所代表的經典內容,正好記載了人長期以來對家的精神和理念,具體的表現,即是同居共財。

若由歷史的走向來看,特色的家庭模式,有其發展歷程。隨著時代的發展,是愈益走向同居共財的模式,此是基於對一家親情的追求和落實,因而我們可以說,同居共財是傳統家庭的理念,亦是主流的精神與發展方向,自秦律,經漢,至唐律,後世承唐律,而酌古准今,加以損益至清律仍反映此走向,但並非糊塗帳,故此是謂親兄弟要明算賬,不只親兄弟,家人間亦是,但經濟財貨是在家庭內流通共享,才可不斷累積,共同富裕。

兩岸關係是家關係,而一家親情則是中華文化和中華社會長期以來的精神和追求,具體展現在兩岸間的經貿發展和擴大交流。我們可以自歷史的角度,進一步觀察此一表現,兩岸一家親雖然並非一早即提出,但政策的精神已然具備,而在近年確切提出此一方針,顯然是具有延續性的政策方向。

這一點,我們可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以自台灣在國際經貿中的處境做觀察,我們可以2011年的台灣經貿情況,作為微觀的切入觀察。

因歐美金融危機、經濟問題,造成的台灣經濟損失,而使得因ECFA等政策及外貿順差帶來的收益無法顯現,台灣民眾並未因兩岸經貿緊密發展而感受經濟成長、生活變好,反倒因歐美輸出經濟問題,造成資金外流,等於ECFA政策及兩岸經貿往來的收益,一併為外資提領而去。

隨著台灣面臨的經貿條件日益嚴苛,國際環境愈加動蕩之際,兩岸的經貿交流與往來日益擴大,使得台灣總體經貿得能保有順差,另外,由此我們可以對ECFA實施以來的兩岸經貿政策,有新的看法與解讀;除了分配問題之外,尚有其他重要層面,可能還是更重要的因素,而可對兩岸經貿交流成果產生的新看法:經貿交流的順差金額,需要時間流通、運轉,發揮整體的社會綜效,但台灣卻沒有這樣的條件,來不及讓大家共享,就直接流出。

患難見真情的家人親情

具有民族的視野

家關係,兩岸同是一家人,家才能解釋上述情況

,經歷美市、美債、歐債危機等國際金融危機,大陸持續對台擴大經貿往來,習總更在此一基礎上,明確提出兩岸一家親的方向,疾風知勁草,患難見真情,而且是家人真金情,在台灣面對國際金融經貿的驚濤駭浪時,大陸對台始終是台灣的經濟柱石;金融海嘯從來不自發生,但每當金融海嘯出現,不論是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抑或08年起連番的美市、美債、歐債危機,陸資往往扮演救火隊的角色,我們共同居住在先祖開拓出來的土地上,共同享有家人內部的財產,正是傳統家庭精神同居共財的理念,長期以來的兩岸政策正完全體現了兩岸一家親;由此我們也可以破解,島內獨派人士,刻意製造兩岸交流台灣百姓無感的虛假論調。

以患難見真情的家人親情為角度,具有整體環境與民族的視野

,也可對服貿、貨貿,當可有更真切的理解;今起正該多傳播相關的理念,突顯兩岸間的關係正是家人關係,兩岸的交流,以家人親情的軸心展開,以減低猜疑和距離,降低獨派人士之反對力度與反對理由之正當性,再進而破解文化台獨和惡意製造的心理隔絕意識,發揮情感與親情的聯結;藉由多重的聯結,維繫民族團結,一同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謝謝!

伍優政

束沐:謝謝優政的發言。下一位發言的是

中評北京站記者,也是北京站的助理主任徐夢溪

,有請。

徐夢溪:發揮青年新媒體力量

推動兩岸交流

謝謝主持人!非常榮幸能夠在這裡分享。最近中評社正在開發一款新媒體品牌「思客廚房」,想讓90后的年輕人用趣味性的語言評論時政,也受到了很多來自大陸、台灣的年輕人的關注。在開發這一個新媒體平台的過程中,我也圍繞兩岸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交流過程中引入「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的問題有一些小小的體會。

在當下的兩岸交流中,新媒體平台確實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由於具有零門檻、易操作、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形式多樣的特點,被年輕人廣泛使用。也正是由於這些相較於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讓如今兩岸交流的話語權部分流向青年一代。

有兩個與新媒體息息相關的事件讓我們印象深刻一是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它藉助新媒體平台,動員和支持運動的開展,最終影響島內政治,為兩岸經貿合作埋下隱患。二是今年年初發生的「帝吧出征fb」事件,是大陸民間年輕人自行組織發起的一次大規模網路事件,引起兩岸乃至國際主流媒體紛紛報道。這些都足以說明,新媒體上的青年力量已不容忽視。

隨著近年來民進黨對島內新媒體力量加大投入,我們確實對兩岸交流中,這一平台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感到擔憂。蔡英文臉書冬粉數由2012年選前的50萬增加到160多萬,成為台灣政壇中冬粉量的第一位。而對手朱立倫則以79萬冬粉落後。 在這背後,是民進黨對新媒體領域的年輕力量的重視和培養。他們培養出一批綠色力量,被稱為「綠林軍」,並不斷吸引青年人加入。在「太陽花運動」中,新媒體的話語權幾乎被民進黨佔據,引導了運動的發展方向。

新媒體的發展,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變數。新媒體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存在為社會群體的利益表達和博弈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尤其是這個平台上意見領袖的巨大號召力和情緒化的言論,對青年人富有煽動性。「兩岸一家親」理念在兩岸民間交流中被廣泛接受,在新媒體平台的交流中如何也能一以貫之?

在兩岸青年基於新媒體平台的交流中,大陸應該展示主動性,發揮青年在兩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推動兩岸交流進一步發展。

首先,

大陸新媒體應主動入島,分享大陸社會生活內容,增進台灣同胞對大陸的瞭解,拉近兩岸網民的心靈距離與親切感。

具體來說,一方面,大陸可以在台灣常用的媒體平台上主動設置議題,開發有針對性的、兩岸青年都感興趣的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建立兩岸青年人的網路共同話語。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在這些平台上尋找和開發一些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感興趣的「網路紅人」,通過這些意見領袖傳播信息,影響輿論。

其次

兩岸青年可以在新媒體平台上共享經濟發展機遇。根據今年9月30日台灣的《遠見》雜誌所做的民調,現在台灣有6成年輕人願意到大陸工作,而不願意的年輕人只佔3.8成。可以看出,由於大陸迅速崛起,台灣年輕人清晰地瞭解,來大陸發展的機會成本高,經濟因素成為他們選擇未來發展道路的重要考慮。

受到新媒體影響,互聯網相關的創業創新興盛起來,許多新業態和新消費形式應運而生。現在兩岸很多年輕人投身到這股創新創業的浪潮中,希望能夠發掘大陸市場的潛力。我們可以鼓勵兩岸年輕人在創新創業中,把兩岸青年吸引到同樣的平台上,共享服務,共享產品,甚至未來用同樣的支付方式,增進親切感。

此外

我呼籲媒體人要為島內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年輕人提供平台,特別是在年輕人活躍的新媒體上,要鼓勵他們多發聲。我們應該成為他們的後盾,打破沉默的螺旋的效應。

青年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力軍。對於兩岸青年的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兩岸青年多來往、多交流」。新媒體是最容易取得的交流工具,它的包容性有利於兩岸青年交流,但不易掌控性也帶來了挑戰。我們要運用新媒體工具,滋潤兩岸青年的交流,拉近兩岸青年的心理距離,實現兩岸心靈契合,讓「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在青年在新媒體上的交流過程中仍能夠被生動體現。謝謝!

徐夢溪

束沐:夢溪剛剛提到了中評社最新開發出來的微信公眾號「思客廚房」,我們歡迎大家會後掃碼關注,加入我們「思想者的秘密花園」這一群組。下面請來自

台灣的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方柔尹

方柔尹:兩岸青年交流要用理念碰撞出認同

謝謝全國台聯的邀請,也謝謝各位先進的分享。我想就我

個人的經驗來探討兩岸青年活動中的困境和出路

青年是國家和民族歷史的推動者和參與者,在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中,青年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特別是自「5.20」蔡英文上台之後,由於政治立場的相悖,兩岸政府的交流,幾乎進入了停擺,可以說是自兩岸開放以來的冰點,在這個特殊的節點,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又重新得到了重視,並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大陸方面每年都會舉辦為數眾多、規模大小不一的青年交流活動

,其中絕大多數是出於想讓台灣青年實地到大陸走訪,真實地感受大陸的改變與發展,希望以此消弭台灣青年「恐中」、「反中」的情緒,增強「兩岸一家親」的認同感的目的。因此,這些活動大都是「來(大陸)多去(台灣)少」、「官方多民間少」。

形式大致上有以下幾種

是針對在台學生赴陸交流參訪;

是校際間的交流;

是各地台辦與台企聯等單位合辦的,面向台青、台商所舉辦的「台灣周」活動;

是專項活動,如研習營、論壇、志願者活動、醫療支援等。客觀的說官方的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對台青年工作上面,為兩岸青年的交流活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這類青年交流活動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現了以下困境:

一是兩岸青年交流來多去少,比例上嚴重失衡,雙方的重視程度不對等;二是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參與有精英化趨勢,很難真正地深入基層民眾,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雙方的認同;三是礙於經費、實際操作和政治等等諸多原因,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大都由大陸政府牽頭。民間團體即便想舉辦相關活動,很容易由於手續或其他問題受到阻撓,而有心無力;通過這類活動進行交流的深度有限,交流的可持續性或成為兩岸青年交流活動面臨的最大困境。

兩岸一家親論述具有靈活性

對於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實踐的問題,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兩岸一家親」論述,很好的規避了政治的尷尬,使論述有了靈活性,即便在官方交流近乎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下,民間的交流也不至於止步不前。如果想以交流活動來影響青年世代,首當其衝的就是淡化政治色彩,因為有許多的年輕人並不是有意願與政黨捆綁,甚至可以說是反感政治的。我們該做的是,讓青年跳出紅、藍、綠的政治論述,提供給他們另一個看世界的平台,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他們的未來。

兩岸青年交流的活動,首先要立足於實際

,從青年的角度出發去看兩岸,跨出舉辦活動的「舒適圈」,避免舉辦形式化、規模化、單一化、政治任務化的「大而不實」的活動。取而代之,是用理念去碰撞、去理解、去重構彼此的認同。用精準打點的方式,以活動的主題吸引人,舉辦小型精緻、而更常態化和符合青年生活調性、更富交流性的活動。通過這類型的活動,讓兩岸的青年由實質面的合作,能夠更緊密地結合,讓參與活動的青年感受到「人」的內涵。謝謝!

方柔尹

束沐:謝謝柔尹的發言,她提到了民進黨為爭取島內青年採取的方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在兩岸青年交流過程中也可以有所借鑒。下面請

中評智庫基金會分析員金裕超

發言。

金裕超:從求同存異思維析一家親對青年啟迪

尊敬的楊會長,各位全國台聯領導及青年同仁,剛剛聽到了各位青年同仁對「兩岸一家親」的精闢觀點和獨到見解,我很受啟發。今天很榮幸有機會在這裡,來談一談個人對「兩岸一家親」的淺見。

「兩岸一家親」蘊含求同存異思維

「兩岸一家親」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台核心理念之一,已多次出現在大陸領導人的對台論述之中,體現出大陸對台灣同胞的深情厚誼與溫情召喚。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順利的時期,「兩岸一家親」是拉近心靈距離、實現心靈契合的重要理念,在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之際,「兩岸一家親」對於維繫兩岸交流、增進兩岸福祉更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作為兩岸青年的一分子,如何深刻理解「兩岸一家親」的內涵並將「一家親」理念貫穿於青年交流之中,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2016年年初以來,島內政局出現重大變化,大家普遍擔心在日趨複雜的兩岸關係形勢下,大陸對台政策會否出現改變?未來兩岸關係會受到怎樣的衝擊?面對這一系列疑問,習近平總書記用飽含深情的話語給出了回答。在2016年「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他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兩岸同胞對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充滿期待,我們不應讓他們失望。在會見洪秀柱率領的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時他表示,我們將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他再次提到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兄弟,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 可見,

大陸領導人在對台論述中,非常重視用「情」來打動台灣人民

,通過同胞情、骨肉情的溫情訴求,來拉近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因為歷史與現實的複雜因素,兩岸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差異,這些差異還可能會長期存在。但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不管兩岸在時間上分離多久、政治上分歧多大、心靈距離上差距多遠,這種親情是無法割捨也是割捨不掉的。因此,「兩岸一家親」蘊含著求同存異的思維,兩岸同胞這種與生俱來的「情」就是同,這種「同」可以超越一切「異」,將兩岸同胞緊緊聯繫在一起。

回到兩岸青年交流中,當然也會存在一些鴻溝,有的鴻溝甚至看起來難以逾越。但從「兩岸一家親」理念及其所蘊涵的「求同存異」思維的啟示下,兩岸青年應該理性分析兩岸青年交流出現困難的原因,找到並尊重客觀存在的「異」,積極求「同」來促進兩岸青年交流的蓬勃發展。

兩岸青年交流中出現「異」的原因

個人認為,

兩岸青年交流中出現困難存在以下幾點原因

在政治層面

,島內複雜的政治生態與綠營長期以來對大陸的負面宣傳,對島內青年造成相當大的負面引導。

在經濟層面

,由於多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率低、薪資增長率低,年輕人將內心的不滿與無助宣洩在執政的馬政府身上,也連帶反對馬政府推行的兩岸和平發展路線,對兩岸青年交流也產生抵觸心理。

在文化層面

,由於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力推「去化」政策,馬英九八年執政也未能及時「撥亂反正」,造成年輕人對於「大」的認同已支離破碎。近年來台灣「本土化」運動興起、主體意識加強,多數年輕人對於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人」的思維趨向認同。

在成長背景上

,台灣年輕一代基本是在台灣出生、長大、工作、生活,絕大部分不瞭解大陸甚至沒有到過大陸,對於大陸的印象來自於媒體報道、網路信息等方式,很難不會出現偏差。

我們應當思考,過去八年間兩岸交流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為何在青年領域面臨的形勢卻更加嚴峻?「兩岸一家親」理念不只是口號,更應將理念所蘊含的啟迪貫穿在兩岸青年交流之中,讓兩岸青年能真切感受到「一家親」的感覺。

我個人也想對兩岸青年交流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兩岸青年交流要注重從心出發,注重長期溝通交流的效果,實現兩岸青年間的心靈契合。兩岸青年在溝通中要從「一家親」的理念出發,注重溝通的方式方法,彼此尊重、理解並學習、使用對方熟悉的語言方式來進行溝通,找到溝通交流的共同點,避免形成「雞同鴨講」的局面。

第二,兩岸青年交流需從早做起,而且不能因任何因素而停滯

。由於青年的社會閱歷較淺、經驗不豐富,對於事物的認知尚未形成定型的思維,因此越早加強兩岸青年溝通交流,越容易拉近心靈距離,越能通過共同話題、共同語言拉近彼此的親近感、認同感。青年能切身感受到「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實踐,就能為未來兩岸在各領域的交流播下「一家親」的種子。

第三,從軟實力著手,利用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增加台灣青年對於「大」與「一家親」的認同感。在青年交流過程中,應該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紐帶作用,並結合新媒體、電影、電視劇等年輕人較易接受的方式來傳播,讓青年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進而逐漸培養台灣青年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為兩岸青年創造更多的共同語言和話題。

第四,創新兩岸青年交流交往形式,推動青年交流更深層次發展

。如果能透過更多大陸青年到台灣深層次交流,更全面、深入、廣泛接觸台灣年輕人,對於兩岸青年交流大有裨益,更有助於讓「一家親」理念深入台灣青年之中。

兩岸青年交流是一項長期工作,更是事關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一環。當前兩岸關係已陷入僵局之中,兩岸官方溝通聯繫機制已中斷,但兩岸同胞的感情不能割捨,兩岸民間交流不應停滯,兩岸青年更需要發揮「兩岸一家親」的力量與感召,彼此通過認識、瞭解,進而尊重、理解對方,最後達到彼此認同,實現「一家親」的全面大融合。期待兩岸青年人能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年的一份心力。謝謝!

金裕超

感謝裕超的發言,下面由我本人來談談自己的感想和建議。

「一家親」是以「熱交往」化解「冷對抗」

「兩岸一家親」的提出實質上與近年來台灣政局與台海局勢的變化具有密切的關係。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岸一家親」理念,我認為就是看到了兩岸關係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用溫情、溫暖、溫潤的「一家親」之「熱」來改變、轉化兩岸關係中的「冷」。自從「兩岸一家親」理念提出后,為兩岸關係向冷的趨勢中注入了一股暖流,是大陸在兩岸關係格局中牢牢掌握主導權的體現。

2016年1月,民進黨、蔡英文在「二合一選舉」中獲得「完全執政」權,兩岸關係在道路選擇上面臨嚴峻考驗。兩岸關係「冷」的因素不斷增加,「和」的因素不斷減少,更是隨著蔡英文當局520上台,明確不承認一個原則,兩岸各層次交流機制或停擺、或降級、或延緩,兩岸關係正式從「冷和」階段進入「冷對抗」階段。

因此,在當前兩岸局勢「冷對抗」的不利局勢下,「兩岸一家親」肩負著較前一段時間更重大、更艱巨的任務,即從以「熱交往」轉化「冷和平」變為以「熱交往」化解「冷對抗」。以熱化冷,以柔克剛,體現了大陸領導人對台灣的極大善意、溫暖與愛。而我認為,「兩岸一家親」的核心目標就是「團結」。怎麼團結?就要從下面有關兩岸關係定位的光譜與爭論開始談起。

說起兩岸關係的彼此定位,這既是一個政治原則問題,也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文化與意識形態問題。若從個人經驗出發,那麼對兩岸關係定位的界定就不可避免地帶有「擬人化」的特徵。就現階段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兩岸關係定位的「擬人化」光譜:親子關係、兄弟關係、男女關係、夥伴關係、鄰居關係。

「親子關係」認為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孩子,

兩岸是親子關係,台灣是「在外流浪、終究要回到母親懷抱的孩子」。這是從文明史觀來看待的。

「兄弟關係」認為兩岸是兄弟,有著共同的血脈

,也有著恩怨情仇,目前也面臨著共同的問題。這是從內戰史觀來看待的。

「男女關係」認為台灣是一位「有魅力的女生」而大陸是一位「有實力的男生」。這是從國際政治觀來看待的。

「夥伴關係」認為兩岸之間是生意夥伴

,雙方談生意一起賺錢比較重要,談政治則「傷感情」。這是從功能主義觀出發看待兩岸關係的觀點。

「鄰居關係」認為兩岸除了地理距離較近之外,血緣、情感、歷史的連結可以忽略不計或可以迴避,雙方的交往也可有可無。這是從分離主義觀出發看待兩岸關係的觀點。

上述擬人化的關係定位未必能準確形容兩岸關係的實質,也未必能夠涵蓋兩岸關係定位的全部光譜,但至少能夠概括有關兩岸關係定位的幾種代表性觀點,而兩岸關係的複雜性正是在於兩岸關係是上述想象的混合物,而兩岸在現實互動中所使用的話語、採取的行為、秉持的心理,也多少反映了上述關係的特徵。

在這樣的情形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岸一家親」就具有重大意義。就兩岸關係的定位而言,「兩岸一家親」最大程度地涵蓋了兩岸關係定位的各種想象:「親子」是一家、「兄弟」是一家、「夫妻」也是一家,這一概念尋求了兩岸關係定位的「最大公約數」,成為了兩岸各界的共同話語,也道出了所有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平相處的兩岸同胞的心聲。這也是柯文哲在不願意直接承認「一個原則」的情況下,通過響應「兩岸一家親」話語,進而與上海市達成某種交流合作與互信基礎的原因。

「一家親」的政治文化核心內涵與指導意義

「兩岸一家親」理念具有三個層面的重大意義

,我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台系列重要論述,嘗試分別從政策、文化、行為三個層面來對其做歸納。

(一)「一」是「一個」

,這是「兩岸一家親」理念的政治與政策意義。「兩岸一家親」中包含著「兩岸同屬一國」的核心意涵,兼具原則的剛性與論述的彈性,值得島內各界認真思考體會。

(二)「家」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

,這是「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精神與文化價值。「家」與「國」在文化中一脈相承、一體兩面,兩岸同胞共同建設精神家園的過程,就是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過程。

(三)「親」是「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這是「兩岸一家親」理念的實踐與行動指南。「越走越近、越走越親」是兩岸交流的方法論,是我們今後在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增進兩岸同胞共同利益與福祉、推動兩岸青年多來往多交流的行動指南。

「兩岸一家親」內涵豐富深刻,語言樸實溫暖,順潮流接地氣,講道理訴心聲。一方面,大陸會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以善意、誠意、耐心、信心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另一方面,台灣新執政當局也必須要思考,在大陸方面建立在體現一中原則內涵「兩岸新共識」上仍然具有充足創新動能的情形下,是否應當接受並公開論述「兩岸一家親」理念,作為恢復與重建兩岸互信基礎的第一步?以上是我的發言,謝謝!

束沐

《台聲》的竇總編

也一直聆聽大家的發言,下面有請竇總編跟我們大家說兩句。

竇為龍:讓「兩岸一家親」深入到每一位台灣鄉親心中

我十分高興參加第三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這也是我參與兩岸青年論壇和會議中不多見的一個,我是帶著兩個學習的態度來參加的。

首先是向青年人學習

,今天來參加活動的是來自兩岸和香港的青年才俊們,剛才聽了十位青年人的發言,感慨很多,我回去要細緻地回味、學習。其次是向我們的媒體界「老大哥」中評社學習,我們《台聲》雜誌創刊歷史比較悠久,也做了一點小事,尤其是近年來我們共同發起成立了「兩岸一家親」基金,實際上這和我們這場論壇的宗旨都是一致的,也就是想更好地圍繞習總書記提出的「兩岸一家親」理念,這個中央對台大政方針的核心,進一步深入引導、細緻提煉,把它更加地擴大化,我覺得意義非常重大。

作為兩岸未來交流的行動者,我們成立「兩岸一家親」基金,還在2012年就在《台聲》雜誌上開了專欄,當時專欄叫做「兩岸一家人」,後來習總書記提出「兩岸一家親」理念后也改為「兩岸一家親」。我們這個欄目的宗旨還是比較狹義的,當時只是針對兩岸的婚姻,通過兩岸婚姻詮釋兩岸一家人的血脈相連。「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為什麼要更細緻地推廣?

這場論壇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活動

。我們在思考,每一屆領導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會在某一些重要的活動中產生一個行動指南,或者說是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是否就是中央對台大政方針的理論體系,值得大家思考。

第二,兩岸的民間交流確實如火如荼

,我們《台聲》雜誌在中央的批准下實現了兩岸同步印刷發行,在台灣出版繁體版,我們的目的是讓《台聲》進入千家萬戶。資料表明,台灣現在有838萬9千多個家庭,如果我們讓更多的台灣家庭擁有一本《台聲》,通過《台聲》瞭解大陸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發展的巨大成就,這樣是否可以改善三分之二的台灣民眾對大陸不瞭解的現狀呢?我認為這是前提和基礎。

我瞭解到的信息是,在台灣2300萬人中,只有很少的民眾參與了選舉。所以,我的提議是,能否在台灣現行的選舉制度下,喚醒更多的人參與選舉?因為在島內有更多中老年人對祖國的認識遠遠高於「李扁時代」培養出的年輕人,這也是我近一段時間正在思考的事情。所以,未來我們有必要把「兩岸一家親」做得更深入,深入到每一位台灣鄉親的心目中。謝謝!

竇為龍

束沐:謝謝竇總編的精彩發言。今天特別難得,

汪毅夫會長

在百忙之中專程參加論壇並聽會,下面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有請汪會長為我們做總結講話!

汪毅夫:積極進行話語創新

開啟對台工作新局面

謝謝各位!很高興有機會參加青年論壇,受到很多的深刻啟發。我簡單講兩點,第一,對於大家在發言中提到的話語創新,我有很深的感受。就以近代學術史來講,曾經有段時間是大量新的學術用語輸入到的時期,王國維先生還曾寫過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做《論新學語之輸入》,就是因為這些新輸入的學術用語為學術界帶來了許多新的學術思想、學術概念,促進了學術的繁榮發展。

在對台工作上同樣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等理念都是話語創新,話語創新會開啟對台工作的新局面。

實際上,在對台工作中,我們很早就提出要用台灣人民可以接受的語言和方式,但台灣同胞願意接受哪些語言和方式需要清楚瞭解。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講,在台灣將健身稱為「減重訓練班」而不是「減肥訓練班」,這兩個概念就不同,「減重」的語言表述相對更尊重人。再比如我到金門去,看到金門有「八二三大捷」的標語,而大陸認為金門炮戰也是勝利,但戰爭對於兩岸真的是雙贏嗎?完全不是。

我們常常講「雙贏」,其實我們追求的是「共贏」。另外,大陸近年來多次出現「讓利」一詞,但是否也應思考,台商對大陸也做過很大貢獻,而且現在仍然在做貢獻,大陸經濟社會取得顯著進步的發展成果要跟台灣同胞共享,那麼 「讓利」的說法就需要改正。 所以對台工作中的話語創新,是我的第一點很深刻的啟發。

第二,青年間的自主交流非常重要,長輩和領導對於青年交流一定要有基本的信任。剛才講到《蔣公的面子》,我曾經對這部話劇的作者和導演說,所有的領導對藝術家要有起碼的信任,那就是因為藝術家會「搞怪」但不會「搞壞」。同樣,對於青年交流,長輩也要有起碼的信任,青年人會「搞笑」但不會「搞壞」,所以我們要相信青年人會逐步成長,他們會自己成長,也會超過我們。 這是我最深刻的兩點感受。

當然,我們的會上也提出了「兩岸族」和「行動派」等,這些話語都很重要,而且很精彩。我平時不是這樣的,但今天看到年輕人我非常高興,變得比較High。希望在座的年輕人繼續努力,共同研討出屬於兩岸青年的共識。謝謝大家!

汪毅夫

束沐:剛才汪會長的發言,給我們非常大的啟示,也為我們討論共識指明了方向。

騷年斗陣走——丙申冬北京共識全文

束沐:各位青年朋友,經過長達一天的深度討論、意見交換、共同起草與逐條修改,我們十位兩岸青年評論員達成了「丙申冬北京共識」。 汪毅夫會長親自為此次論壇所達成的共識命名為《騷年斗陣走—丙申冬北京共識》,「騷年斗陣走」為閩南語發音,意為年輕人一起走,寄語兩岸青年在未來一同攜手前行。下面由我來宣讀共識:

我們認為:

一、「兩岸一家親」的核心意涵是:兩岸同屬一個,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濃於水、骨肉天親的一家人,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人關係。

二、「兩岸一家親」是兩岸同胞最大共識,不會因為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新形勢而改變。

三、「兩岸一家親」致力於拉近兩岸同胞心理距離,共建兩岸同胞精神家園,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

我們建議:

一、為深化兩岸青年交流,增進兩岸青年彼此的認同感,可以探討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兩岸青年自主設計和舉辦交流活動,促進兩岸青年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二、「兩岸一家親」是兩岸青年走向融合的催化劑。兩岸青年應勇於成為行動派,發揮最大積極性,促進兩岸同胞相向而行、相伴而知、相和而樂、相親而融。

三、兩岸青年要把握科技革新與網路時代的脈動,有效運用新媒體平台,求同存異,化異求同,實現兩岸青年的話語一家親。

《騷年斗陣走—丙申冬北京共識》的達成,象徵著第三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各位的參與!

與會者簡介

汪毅夫

:全國台聯第九屆理事會會長。1950年3月出生,漢族,台灣省台南人。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僑聯副主席,台盟中央副主席,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毅周

:全國台聯第九屆理事會副會長。1964年3月出生,漢族,台灣省台北人,中共黨員、台盟盟員。北京市政協常委會委員,北京市台聯副會長。

竇為龍

:《台聲》雜誌社總編輯。

何軍

:台灣省台南人。武漢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畢業,現攻讀華中師範大學區域發展與城鄉規劃專業博士研究所。2012年8月,調入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工作,任聯絡部交流處副處長,2015年9月至今任辦公室秘書處處長;現任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辦公室秘書處處長。

郭至君

:暨南大學國際新聞專業文學學士、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新聞專業文學碩士,英國布里斯託大學國際關係專業理學碩士,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研修學者;現任中評智庫基金會國際部主任。

王正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天大研究院、盤古智庫、中一智庫、新浪天下智庫等特約研究員,中華全球華人琉球之友協會秘書長,台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副秘書長。

林艷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學士,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國際新聞碩士,世新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交換生;現任中評社新聞中心主任、北京記者站站長、中評智庫基金會聯絡部主任。

林湯安怡

: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文學學士,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藝術碩士;現任全國台聯文宣部幹部。

伍優政

:台灣新北市人,東吳大學歷史系、政治系雙學士,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

徐夢溪

:廣東省中山大學法語系文學學士、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文學碩士;現任香港中評社北京站助理主任。

方柔尹

:暨南大學日本語言文學系文學學士、北京大學日本語言文學系文學碩士,北京大學日本語言系博士在讀,韓國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研修學者。

金裕超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法學學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文學碩士;現任中評社輿情分析部助理主任兼中評智庫基金會分析員。

束沐

:南京大學國際政治專業法學學士,台灣大學兩岸關係研究領域法學碩士;現任中評社採訪部助理主任兼中評智庫基金會分析員。

及時跟進中評社更多精彩?

@微博:評論通訊社

入駐/大魚號/企鵝號/百家號/網易號:中評社

或進入中評冬粉讀者討論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