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無效社交,不如讀書或思考」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

你和他聊了一天,

他的羊吃飽了,

可,你的柴呢?

最近有一波「政治正確」,叫摒棄「無效社交」。最開始看到「無效社交」這個概念,是在經緯管理合伙人張穎的微博上。他總說類似這樣的話:

不去社交聚會,不去行業論壇,不跟同行打交道,儘力簡單生活,積極拚命高效工作,努力節省時間,按自己的方式和節奏去活。

乍一看有點「不食人間煙火、高處不勝寒」的味道。但這跟我們不停的開啟或關掉朋友圈不是一樣的道理嘛:每天拿起手機加好友、點贊朋友圈、混圈子、攀關係,倒頭來卻忽略了自我成長和反思。

看書、看碟或者思考

最近微信的朋友圈不停的調整姿勢。可能是微信也感覺到了微信越來越重了,「無效社交」越來越多了。索性最新版的微信朋友圈裡,你可以選擇只顯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彷彿好像在說,「有事說事,沒事再見,遠離那些無聊的搭訕和社交」。

這些小變動,用戶非常買單。因為此前從來沒有哪個APP的那個微信的功能可以引發用戶的試用。尤其是那些不怎麼懂技術和產品的人也開始琢磨這些小功能。

無非,他們想改變下當下的生活狀態——每天被各種信息和圈子耗費太多精力,時間在各類無效社交中溜走,於是想要看點紙質書,多一點獨處和冷靜思考的時間。

其實,張穎也並不是拒絕所有的社交,在他眼中的無效社交,是跟「所謂名流打交道,參加無趣的論壇,與上流社會的各種聚會」。相反,去參加有效社交,就是去「真正理解創業者,在關鍵決策時換位思維,善待他們」,或者乾脆,「去看書、看碟或者獨立思考。」

混圈,就好像坐上綠皮火車

在微信上的「無效社交」,可能是一個不太熟的朋友給你發來了58秒的語音;是一個你正在忙的時候收到一句「在嗎」;是一個你覺得並沒有太多交集的朋友忽然說「麻煩加個微信吧」……諸如此類,頗為尷尬。

對抗這些無謂的信息,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嘗試:一天最多看三次微信;或者每天需要一小時把手機調成飛行模式時間讓自己思考和學習。彷彿在說:這真的不是我的高冷,而是我在嘗試利用好我自己的時間。畢竟我不是你的24小時客服。

兩個沒有共同話題,或者並非一個層次的人,還要強裝熟悉,互相客套。是挺累的。

就好像你坐上了綠皮火車,總有鄰座試圖要跟你聊人生、聊家庭。微信讓人無時不刻的坐上了綠皮火車,總有一些不相關的人來企圖與你打開話匣,然後你的生活被各種碎片炸裂。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回到線下,回到內心

與其沉迷線上一小時的碎片化溝通,不如面對面五分鐘的交談更高效。拿著手機屏幕,你不停的編輯修改措辭,有時改到與本意麵目全非。索性去直接溝通。讓對方看到你的微笑,你也看到對方的眼神。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看紙質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享受飛機上無網路的輕鬆,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拿起電話「有事說事」。

有效社交跟利用好碎片時間並不矛盾。利用好碎片時間可以讓你時間更有效。最近在讀一本書《設計衝刺》,裡邊提到這樣一段經驗之談。

那些更棒的點子來自於個體依然用過去習慣的方式思考創意時,比如坐在辦公桌前,在咖啡店等咖啡,甚至時洗澡或者馬桶上的時候。這些由人們獨自相處的點子其實更勝一籌。

相比之下,一些人們常常高喊的頭腦風暴,那些電子很容易隨著討論會的狂熱盡頭散去。也就是說,頭腦風暴產生的點子其實並沒有那麼特別。

不妨放棄一點無效社交,放棄一點無效的頭腦風暴和繁瑣的套路和會議,多點給自己獨處思考的空間。然後再去更高效的進行頭腦碰撞。

之前因為工作關係積累了不少各種各樣的關係。有時甚至患得患失的認為,如果放棄了,這些關係也就沒了。

然後有個朋友告訴我:關係是跟著事走的

想明白了,也就豁然開朗。當你做得好時,關係自然就會貼過來。但當你自己都做不好的事情,所謂關係和圈子,不過是一個電話或者微信號,然而並沒有什麼價值。

最後回到張穎的看法,他說:「不想被主流思維影響,也努力想保持獨立思考的空間。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自己做不好,那還不如回家歇著,或者每天來南美騎機車。」其實是的,在這樣高度透明的互聯網世界,與其為了圈子上下求索,倒不如在獨處和反思中為自己埋下一個種子。

有時間去混無數的圈子,不如學會獨處,給自己事件冷靜思考,尋找那個迷失在社交網路中的自我。去Work hard,Play hard」。

讓那些所謂的「無效」見鬼去吧。

我是「只想給你做信息漏斗」的傳播師傅

讀完可能不會覺得浪費時間的文章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