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沈玉成先生:說「撒鹽空中差可擬」

今天,國學小喵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撒鹽」的一些趣事。從鄰國日本的一些風俗中,似可見其與古代社會的淵源。



說「撒鹽空中差可擬」

沈玉成 | 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謝太傅是東晉名相謝安;胡兒是謝朗的小名;兄女是謝道韞,著名的才女。從詩歌形式的角度來說,謝家叔侄的三句話可以看成非正式的聯句。東晉時代七言詩極為少見,所以這段故事還具有文學史料的價值。不過這裡並不打算探討這個問題,而是想談一下「撒鹽」這個比喻。

比喻中的喻體,應該是人們所習聞常見的事物,這樣才能使讀者或者聽眾引起形象的聯想,從而對被比喻的本體有更深刻的認識。例如過去被人用濫了的「臉似芙蓉」,「眼如秋水」,芙蓉、秋水,立刻可以使人想到鮮嫩和澄澈。可是,謝朗所說的「撒鹽」又是怎麼回事?如果在當時的生活里並非常見,或者只是孩子的玩耍,號稱「文義艷發」的謝朗,使用這個比喻就是笨拙不堪,決不會收入名言雋語的記錄里。關於這一點,過去的註釋似乎沒有接觸到。

事情說起來也有點偶然。前幾年從電視里看到,日本的「國技」大相撲,兩位大力士在登上相撲台之前,每人都要撒一小把鹽。此外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的風波》,其中有這樣一段情節:豆腐店老闆大野和親家母話不投機,一怒而把她轟走,然後對妻子說:「撒鹽。」這兩件事聯在一起,顯然說明了這是一種古老的風俗。

看完《血的風波》,過不幾天,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日本的畑山桂子小姐來訪。我和她談起我的看法。她告訴我,這確實是一種風俗。在日本,凡是參加喪禮,儀式完畢后每個人都可以領到一個小包,其中就裝著有鹽。回家進門以前,必須把鹽撒在自己身上才能踏進大門。毫無疑問,撒鹽的功效在於辟邪氣,祛不祥。

「禮失而求諸野」,在比較偏僻的地區是否還留存著這一風俗,我不清楚。不過,從《世說新語》這段故事來看,日本這一風俗應當是從進口的。日本是受漢文化影響最深的鄰邦之一,晉唐以來的一些習俗、風氣,有的在已經失傳,在日本卻相沿不廢。這也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在晉代肯定有撒鹽的風俗,人們司空見慣,所以謝朗才隨手拈來作為雪花的比喻。陳善在《捫虱新話》中說「撒鹽」比喻米雪(霰),柳絮比喻鵝毛雪,乍看之下,似乎很貼切,其實還是隔靴搔癢之談。陳善是宋朝人,由此還不妨推想,這種風俗可能在宋朝就已失傳,否則,他可能還會講得更詳細確鑿一點。

沈玉成

沈玉成(1932-1995),江蘇江陰人,1955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1958-1969年,任中華書局編輯;1974-1980,任文物出版社《文物》雜誌編輯;1980-1995,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古典文學專家,著有《南北朝文學史》(合著)、《中古文學家叢考》(合著)、《古代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合著)、《左傳譯文》等,從事編輯工作期間,參與《文史》雜誌的創刊、編輯,為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做了全面的文字潤色。

特別鳴謝

書院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文章原創丨版權所有丨轉發請注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