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生活》雜誌攝影大師的 60年創作記錄

1965年,衣索比亞阿克蘇姆(Axum),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以 及招待他們的東道主——衣索比亞的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和王儲,等待進入當地一所著名的教堂。照片 里出現的幾位都是政壇風雲人物,有大獨裁者,也有德高望重的人物,而攝影師卻拍出了生活化的感覺。攝影 師洛恩加德曾說,面對有些名人,拍攝限制很多,如果拍攝對象從政的話,拍攝就會有更多限制條件,很難拍 出特別的照片。比如拍攝英國女王,宮殿里為媒體劃定了一條非常嚴格的線。好的、難得的鏡頭往往轉瞬即 逝,英國女王訪問衣索比亞時,洛恩加德定格了這一幕。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總結自己的經驗:「在拍攝 過程中,拍攝對象的注意力有時會分散。不過,那個時候他們的臉上會出現自然的、毫無防備的表情。不僅僅 是表情,他們的肩膀、膝蓋、手掌,全身都會自然放鬆。這才是每個人特別的時候。」

1936年,隨著《生活》(Life)雜誌的創 刊,新聞紀實攝影作為一種革新敘事方式, 迅速闖進公眾視野,並博得諸多厚愛。如其 創刊宗旨所言「看見生活、看見世界」,《生 活》雜誌的攝影師在隨後的數十年成為全 世界範圍內打造圖片故事的先鋒。他們為 世人留下精彩的時代剪影,締造了時代的新 聞攝影傳奇。

攝 影 師 約 翰·洛恩 加 德(J o h n Loengard)佔有其中重要的一席之地。過去 60年間,他拍攝的肖像作品,很多都成為標 志性的傳世經典。從羅納德·里根到喬治 亞·奧基弗,從瑪麗蓮·夢露到甲殼蟲樂隊, 他親密接觸和拍攝過無數名人,洛恩加德 用相機對準形形色色的對象,記錄了那一 代人的面龐。

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大師級人物,趁早 踏足這個領域總是好的。洛恩加德的父親 是一位工程師,喜歡攝影,1945年,他購置了一台新款聯動測距相機取代了戰前的折 疊式旁軸相機。這一年,洛恩加德11歲,也 迷上了攝影。父親把浴室改裝成暗房,教年 幼的他沖洗底片。「學會用相機,對我來說 是一大福音。」洛恩加德後來回憶,「看到 相紙泡在顯像劑中,影像逐漸浮現,就像看 到奇迹。」

中學時期,洛恩加德開始為學校報紙 拍攝新聞圖片。後來,他進入哈佛大學深 造,最重要的機會來自臨近畢業的那一年, 《生活》雜誌駐波士頓分社社長賈維斯向 他發來邀請,去拍攝一艘擱淺的航運貨 輪。這次合作應該效果不差,自此之後,洛 恩加德與《生活》雜誌保持了長期合作關 系。到1961年,他正式加入《生活》雜誌,擔 任了十年專職攝影師。

由於《生活》雜誌本身的變動,洛恩加 德後來一度轉投其他媒體。到1978年,《生 活》雜誌以月刊的形式復刊,他又重新回歸,擔任圖片編輯,一直效力到1987年。他 的風格日趨成熟,並為這本雜誌在新聞攝 影上的聲譽貢獻顯著。他曾經被評為1960年 代最有影響力的美國攝影家。2005年,《美 國攝影》雜誌將洛恩加德評為攝影史上最 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

洛恩加德曾經回憶,他父親的攝影技 巧局限於請拍攝對象往後站、微笑。而他自 己的攝影技巧,在外界看來,也許可以刨去 像構圖這些因素,精簡成兩個字:專註。從 洛恩加德的很多公開攝影評論來看,他應 該是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決定性瞬間」 理論的擁躉。他善於仔細觀察並描繪對象 的真實模樣。一位攝影業界的同行曾評論 說:「不管是名人還是平常人,洛恩加德總 是用同等認真、深思熟慮的視角,去抓取那 個決定性瞬間。」

近日,80多歲高齡的洛恩加德出版了 一本最新的攝影集《時時刻刻》(Momentby Moment)。標題似乎是在向布列松1952 年的攝影集致敬,後者英文版的標題就叫 做《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 《時時刻刻》一書收錄了洛恩加德攝影生 涯的133張照片,前後跨越了超過60年之 久,有些照片此前從未在《生活》雜誌上刊 登。其中有瑪麗蓮·夢露、女王伊麗莎白二 世、超模鼻祖崔姬,也記錄了小孩、農場工 人等普通人,他甚至把自己家人的照片也放 了進去。

「一個偉大的攝影師用相機拍下一幅 偉大的作品呈現在人們眼前,這是有訣竅 的。」洛恩加德曾經說。這位大師一生拍下 無數「決定性瞬間」,他在《時時刻刻》一 書序言里試圖定義什麼叫「好」:「一張好的 攝影圖片是無法被重複的。這也許是為什 么攝影師的決定性一瞬間,能夠永恆地抓 住我們的眼球。」

圖像定格了時間,卻能超越時間。這部 攝影集中的作品體現得淋漓盡致。

1965年,紐約皇後區,「爵士樂之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在他家附近的理髮店。剪髮的時候,他要了一聽啤酒。阿姆 斯特朗出身貧窮,幼年時曾在街邊賣唱。他的小號演奏和獨 特的沙啞歌聲,曾被譽為大蕭條時代最溫暖和最浪漫的聲音 之一。阿姆斯特朗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於:憑藉音樂上的不斷 創新和超凡的個人魅力,將爵士樂從他的出生地路易斯安納 州新奧爾良地區帶向全美乃至全世界,使之成為廣受歡迎的 大眾音樂形式。攝影師洛恩加德拍攝這張照片時,阿姆斯特 朗已經64歲,6年後他將因心肌梗塞逝世。這張照片展示了 這位一代音樂大師的親和力。

1957年,紐約,瑪麗蓮·夢露在時代生活大廈的奠基儀式 上。這張照片是對夢露笑容的經典記錄。從夢露的照片在 1952年第一次登上《生活》雜誌起,有關的新聞圖片傑作 中,她的臉上似乎一直掛著誘人的笑容,這也幾乎成了她的 標識。這位20世紀50年代的流行性感符號,幾乎是那個時 代主要的流行文化偶像。《美國流行文化指南》一書稱,「作 為美國流行文化的一個標誌,夢露在流行程度上鮮有對手, 僅有的幾個包括埃爾維斯·普雷斯利和米老鼠……從來沒有 哪個明星曾激發過如此廣泛的情感——從情慾到憐憫,從 羨慕到悔恨。」

1968年,英格蘭曼徹斯特的一條街道上,男孩聽到母親 在叫他,轉過頭去。同攝影集《時時刻刻》(Moment by Moment)一書里很多照片的主角不一樣,這個男孩不是 什麼明星,只是攝影師洛恩加德記錄的英國尋常人家的小 孩。但這沒有削弱這張照片的迷人程度。男孩穿著邋遢的 衣服,襯衫上各種褶皺,皮帶也系歪了,但笑容卻非常明亮。 多年以後,洛恩加德回憶,這個地方堪稱英格蘭景色最荒涼 的地區之一,當時街道上沒有汽車。突然,街道的另一頭傳 來男孩母親的叫喊,他迅速朝孩子按下了快門。「我想他長 大后,熟悉的應該是免熨燙T恤、洗衣機和擁擠的交通了。」 洛恩加德的另一席話,是對這一鏡頭的絕佳註解:「你要懂 得怎麼從平凡的事物,拍出好的照片。這樣的照片才更了不 起,畢竟讓日常生活變得有趣,是攝影最大的挑戰。」

1969年,美國加利福利亞州,49歲的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 y),與他的妻子露絲瑪麗 (Rosemary)在棕櫚泉的住址附近。1960年代的美國「嬉皮士」青年令人印象深刻,他們蓄長發、養胡 子,男女混雜,吸大麻,用迷幻藥,思想激烈,生活落拓。蒂莫西·利里正是這個群體的精神領袖之一。利 里的一生充滿傳奇事迹,他曾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後來宣揚迷幻藥對人類精神成長與治療病態人格 的效果,並提出「激發熱情、內向探索、脫離體制」(Turn on, tune in, drop out)的著名口號,帶動了充 斥大麻和迷幻藥的「反文化」浪潮。利里對1960年代美國的這次文化運動影響重大,成為那個年代頗受 爭議的人物。他遭到過美國諸多保守派人物的攻擊,理查德·尼克松總統曾直接指責他是「全美國最危險 的人」。洛恩加德拍攝的這張照片帶有幾分迷幻的味道。不久前,利里和他的第四任妻子露絲瑪麗再次因 藏有大麻和迷幻藥被捕。然而,利里的張揚程度絲毫不減,隨後他便公開宣布競選加州州長。

1970年,緬因州佩諾布斯科特海灣,傳奇人物巴克敏斯特· 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和他家的客人乘坐渡輪去熊 島。在船上,富勒仍積壓著一堆手稿在工作。富勒是20世 紀科學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著名的建築師、設計師、 發明家和理論學家,他一生據稱擁有48個榮譽博士學位和 28項發明專利……作為建築師,他最著名的設計是大型穹 頂。1967年設計建造的蒙特利爾生態圈就是知名的穹頂 結構,由他設計,很多後世建築,包括當今許多著名公司如 Google的總部等,都使用了這一穹頂模式。傳奇的是,富 勒早年曾經被哈佛大學開除過兩次;他在30多歲時經商破 產;為了騙取保險費救助家庭他險些自殺;人到中年後實現 人生逆轉,依靠穹頂的設計、建造和商業化推廣,他的事業 大獲成功。這張照片流露出富勒身上的某種怪才氣質。

1994年,攝影師約翰·洛恩加德拍攝的另一個攝影師理查 德·阿維頓(Richard Avedon)。阿維頓在他的工作室, 房間里擺著一幅石油工人的肖像。阿維頓是時尚攝影界的 泰斗級人物。棚拍肖像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喜歡把拍攝對象 「孤立」起來,與觀者之間產生一種對峙感。他的肖像攝影 作品刻畫了從模特到影星的20世紀知名人物,他似乎能夠 刺破那些完美的形象。在他的鏡頭裡,瑪麗蓮·夢露穿著不 合身的裙子,悶悶不樂。事實上,當一個攝影師出了名,公 眾也會對他產生興趣。洛恩加德拍攝了很多著名攝影師。 1990年代初,他開始採訪曾經是《生活》雜誌專職攝影師 的88人中還活著的攝影師。1998年,他出版了《生活雜誌 攝影師們看到了什麼》一書,記錄了44位偉大新聞攝影師的 傳奇故事以及與他們的対談。

1972年,新墨西哥州,鷹巢(Eagle Nest),這座白色的教堂是建築師維克多·威 斯特法爾(Victor Westphall)為紀念他死於越戰的獨子大衛設計建造的。4年前,28 歲的大衛在海軍服役時於越南戰爭中陣亡。這件事情改變了威斯特法爾夫婦的一生。 他們決定用自己的保險金,建造一座永恆的紀念建築,銘記在1968年5月22日越南南 部一場戰役中陣亡的兒子以及其他死去的15位士兵。為了建造這一紀念建築,威斯特 法爾夫婦投入了無盡的精力。之後幾年,儘管面臨未能預料到的資金、施工、地方政治 各種障礙,但他們秉持信念,堅持克服困難完成。威斯特法爾後來說,「我過去所有的 從業經驗似乎就是為了這一棟建築物做準備。」當時,美國社會深陷在對越戰的反戰情 緒中,還沒有形成致敬越戰陣亡將士的風氣,因此建造這一建築並不容易。1971年,這 座教堂終於建成,成為美國第一座為越戰陣亡將士所建的紀念建築。它一定程度上推 動了日後其他越戰紀念建築的建成。

1972年,22歲的模特崔姬 (Twiggy),她告訴自己:「你不能一輩子當衣服架子。」「崔姬」只 是綽號,她的本名叫做雷斯利·霍爾碧(Lesley Hornby)。在當時,崔姬的成名有點不可思議。一個 身高只有167厘米、體重只有82斤的女孩當年橫空出世,從英倫三島風靡整個歐洲,17歲的年紀,她 便成為那個時代最知名的模特。此前,媒體上流行的是那種世故、優雅的形象,像瑪麗蓮·夢露那樣 起伏的曲線才是時尚潮流。崔姬的出現似乎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審美標準。她經常身著色彩鮮艷的迷 你裙,露出筆直纖細的筷子腿,她的身材沒有曲線,看起來有些笨拙,卻顯露孩子般的純真……崔姬 被塑造成叛逆、自由、獨立的新女性形象,這讓原本毫無曲線和傳統女人味可言的她,變成了很多試 圖擺脫一成不變生活的女性的偶像。當時,崔姬當模特按每小時收取高額費用,她的收費超出同期 當紅模特的數倍。由於模特界第一次出現如此懸殊的同工不同酬現象,崔姬因此成為時尚界第一個 真正的超級模特,被後世譽為「超模鼻祖」。

1987年,愛爾蘭都柏林,「多哈尼和內斯比特」(Doheny & Nesbitt)酒吧,老闆湯姆·內斯比特(Tom Nesbitt)站在吧台 當中凝視外面。這家酒吧在愛爾蘭歷史上享有盛名,它早在1867年就已經落地開業,堪稱維多利亞時代酒館風格的建築代 表,因此也是一座受保護的文物建築,酒吧的主要吧台至今還保留了19世紀的原始風格。歷史上,這家酒吧一直是都柏林地 標式的社交場所。因為它離議會所在地很近,政壇人物、新聞記者、法律人士以及愛爾蘭其他各行業界精英總是雲集此地。歷 史上,這家酒館的所有人多次變更,1950年代,酒吧由內德·多哈尼(Ned Doheny) 和湯姆·內斯比特兩人接手,但後來又 轉手給其他人。這家酒吧被譽為一個長達100年的時代的寫照,這種歷史感無疑吸引了攝影師洛恩加德駐足,留下了這張營 造出空間感、富有厚重歷史感的照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