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牛頓、愛因斯坦和你的精神信仰有什麼不同?信仰與成就有關聯性嗎

我在之前的文章《愛因斯坦式人物出現的幾個必要條件》中說到,一個極偉大的發現,有幾大外部條件,即多國混戰時期,受教育於世界科學中心,遇到當時最頂級的學者做老師,認知水平已經達到出現新思想的臨界狀態。

有的職業科學家也信仰宗教,歷史上好理解,今天也有,很多人就奇怪了。如果是當今著名科學家信仰宗教,那評頭論足的人就會分成兩派,一派是支持,一派是嘲諷。實際上,科學研究,有時與信仰是兩回事。科學研究,是一種經驗認知的研究,如果抓住了經驗,就抓住了關鍵,這是一個思維方法上的,不是思維本身。愛因斯坦從中學生時期就開始思考光的本質,到大學時期看過那個著名的實驗,知道光速的不變來自實驗,當時所有的問題在於怎樣解釋這個光速不變。他在專利局時,有一天和朋友談論,回家的路上突然意識到實驗本身的結論就可以作為一個基礎,這個是沒問題,關鍵是觀念上的,需要改變的是人們的觀念,光與時間具有聯繫性,他在後來的五周,就寫出了相對論的論文。

愛因斯坦也有信仰,不說這些信仰內容,信仰本身就是「觀念」上的,信仰宗教還是信仰「因果律」,都是一種觀念。科學研究上,觀念可以給出一些推進,但是自加速的作用還是在於「經驗」。牛頓的第一定律其實也是同樣,他將這種慣性的經驗作為其基本的第一假設,開創了歷史上最偉大的經驗公理化理論---牛頓力學。牛頓的信仰與他的科研方法並無任何關聯,信仰是觀念上的,有時會對科學研究起到推進作用,但科學研究的前進,還是科學家用了起關鍵作用的「經驗」,這是意識的突現到系統,是原經驗通過思維的工具化的一個過程,科學理論,實際上就是經驗的認知工具。

另一個角度看,精神信仰其實竟然與科學成就也有關聯。

如果說牛頓將天體規律的最終原因歸為上帝,這種精神信仰也實際上在科學研究上起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前面說過,極偉大的科學理論本質是「經驗」的公理化過程,而如果研讀哲學和科學史的朋友會發現,在人類認知的臨界狀態,往往就是很多人抱著傳統觀念不肯放手,或許是思維慣性的原因。而精神信仰的作用,在這時起到了對創始人的「方法上的」的推進作用。因為其他很多科學家思維的慣性,總是要找出實驗的「真相」,而極偉大理論的創始人,直接將「經驗」本身作為其理論的原經驗,沒有為什麼,這種信仰暗中鼓勵了他這樣做,如果問為什麼?他可以說是某種信仰中的東西決定了。而他這樣做,實際上也就自然成就了認知本身的規律性,即科學,本質是一種經驗類認知,而不是觀念類認知,觀念類認知則無需如此。

再看科學史,經驗類認知的開創者,都是極為年輕、而且都不是職業研究人員作出的(相比牛頓、愛因斯坦,其他就是有職業的人做出成績也根本無法與之光輝比肩)。當然他們不是職業研究人員,但也絕不是我們今天所稱的民科那樣拿不出與科學共同體進行交流的學術成果。

職業與信仰無關,科學家也可以有自己與大眾不同的信仰。科學家的精神信仰往往也從另一個側面支撐了他的科學探索方法。換一種思路,歷史發展到今天,人類其實已經有能力提出科學研究本身的方法論,即人類認知方法論。

凡是認為「絕對」的,都可以稱之為觀念信仰、精神信仰。比如愛因斯坦的「因果律」、牛頓的「上帝」等等。有些人還在用「唯物」和「唯心」進行爭辯,世界觀本身是一種觀念,沒有意義,我在很多文章中已經反覆闡述論證了,我們不能認識世界本源,但我們可以檢驗認知的可靠性。凡是認為絕對的,就是觀念,世界上99.99%的人,都會有絕對觀念,這種絕對觀念上升為根基性的信仰,就是精神信仰。

牛頓、愛因斯坦之所以能抓住了認知的關鍵所在,就是在於他拋棄了傳統觀念的慣性。在他們的認知中,「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為什麼」,這種根植在心中的精神信仰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經驗事實為依據是其理論的基本準則(公理),其他誰的觀念也沒用。如果抱著傳統觀念(包括各種世界觀、本源論)的思維來看精神信仰,那就會陷入認知的泥潭。極偉大經驗發現者看上去是精神信仰者,實際上是認知方法論在起作用。

那麼有沒有可能提煉出更好的認知規律呢?實際上,今天的人類已經完全有能力有經驗提煉出新的認知規律,用以指導認知探索。

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也論述過,光是一種真空能量波,所以光速中時間靜止,因為真空中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慣性定律和光速不變是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基本公理,他們兩人的理論都是經驗公理化理論。天地萬物都有從不平衡趨向平衡的趨勢,即使是真空也一樣。量子始終處於不平衡狀態,趨向於平衡狀態,正是基本原因造成了光的傳播,也就是真空能量的傳播。所謂光攜帶的信息,是多個渦旋自旋方向的綜合,而不是渦旋的「物質」構成(打引號的物質),渦旋的構成就是真空,渦旋是真空的一部分。

在自然探索中,精神信仰起到了方法論的作用。我的很多文章中已經闡述過多次,科學,本質是一種經驗類認知,經驗的本源來自生命對外界的應激性,是生命生存的基礎。生命對於外部的應激,就是生命感知到的外部世界,即使到今天的人類藉助各種工具來感知是一樣的。感知到的、應激到的,沒有為什麼?科學理論則是人類構建的經驗認知的工具,極偉大科學家其實就是構建了適用範圍很廣的應激工具,這種工具不同於像望遠鏡那種實物類的,而是思維上的認知工具。可以說,經驗是發現,而工具可以構建無數種。

那牛頓、愛因斯坦的精神信仰和大眾的有什麼不同呢?看上去好像有很多重合之處,比如也有很多人信仰上帝、信仰因果律,而關鍵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底層的絕對精神對經驗的理解上,他們可以快速拋棄傳統的懸浮於表象的觀念,堅持的是底層深層次的絕對精神,其實也是觀念,這種堅持帶來的就是行動上的方法論。

大眾,加上普通的科學工作者,慣性的思維,會報著傳統的觀念不放,這種觀念是懸浮於表層的,如地心說時代,地心說作為一種理論,一方面具有人類的觀察經驗,另外一方面具有一種觀念,普通的研究人員會報著這種所謂的「觀念」不放,而新的哥白尼等則抓住事實,以事實為依據,提出日心說,哥白尼其實也是信仰上帝的,信仰上帝其實暗中支撐了他的日心說,那就是現實的觀測無需解釋。這種方法也用在牛頓身上,牛頓萬年說,天體運行規律一切歸於上帝,因為那就是觀測的事實。

到愛因斯坦,因為堅信因果律,晚年對量子力學並沒有促進作用,同樣的因為因果律,也成就了他的相對論。當其他科學工作者還報著傳統觀念不放時,他認為無需解釋為什麼,直接將光速不變作為其基本的假設,不是實驗觀測出現了問題,而傳統的觀念出現了問題。

科學是一種認知經驗,科學理論是一種經驗認知工具,是思維中的,必然會有兩個結果輸出,一個是加工放大后的經驗,一個是科學觀念,科學觀念也是觀念,本質和宗教是一樣的,這個本質就是觀念,沒什麼不同。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或者關注探索貓微信公眾號諮詢。歡迎直接轉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