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案例丨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策略與實踐——以青島科技大學為例

教育國際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採取何種策略實施國際化戰略已成為各國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及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高等教育系統的主體,地方高校走國際化的發展之路,既是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大趨勢的需要,也是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青島科技大學作為一所地方高校,順應時代要求,積極實施教育國際化戰略,不斷提高自身的國際化辦學水平。

引言

教育國際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著重強調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任務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促進教育改革發展,提升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2016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強與大國、周邊國家、發展家、多邊組織的務實合作,充分發揮教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點推進、合作共贏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

兩會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將國際交流合作列入高校的「五大職能」之一,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並重,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高校連接中外、溝通世界的新期待。地方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系統的主體,其國際化辦學水平的提升對提高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指主要靠地方財政支持,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普通高校中大學部院校1219所,除100多所中央部屬院校,其他屬於地方大學部院校,佔到大學部院校總數的85%以上,成為高等教育系統的主體部分。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離不開地方高校的大發展,地方高校走國際化發展之路,既是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大趨勢的需要,也是其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以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技術、人才和資金等資源在世界範圍內的自由流動,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傳播的無國界化也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便利條件。由此帶動了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從而形成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

當下,教育國際化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它要求大學充分利用國際教育資源,促進高等教育發展。「一帶一路」「科教興國」等國家層面倡議和戰略的推進,對地方高校提速國際化進程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只有面向世界,吸收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走教育國際化之路,才能夠適應世界潮流,跟上時代步伐。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國際化成為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生渴望了解他國的文化知識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學者需要積极參与國際交流與合作,及時掌握本學科在國際上的最新發展;高等學校要提高自己的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也必須擴大國際教育交流,不斷學習和借鑒他國先進的辦學經驗。

長期以來,地方高校資源配置相對薄弱,辦學意識相對封閉。教育國際化為地方高校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空間,無論是生源、師資、資金、資源問題還是教育方式方法、管理經驗問題,都可以通過教育國際化渠道找到解決的方法。因此,地方高校要更加主動融入國際化,引進海外智力和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顯著特徵。2015年,國務院出台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要以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強調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辦學的國際化水平。教育國際化是高校提升國際競爭能力、加快「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必經之路。

《方案》要求破除身份固化,促進公平競爭,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鼓勵高校根據自身實際,合理選擇「一流」建設路徑。這就為更多地方高校參與到「世界一流」建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會。一些地方高校是行業特色型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學科也是其實現自身使命的迫切要求。地方高校應充分利用國際優質教育和創新資源,把國際化嵌入辦學過程,促進一流學科的建設。

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人才競爭、人才需求和人才標準的全球化。實施教育國際化以培養造就大批高層次、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是高等教育發展內在規律的要求,也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要求。《規劃綱要》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高等教育國際化把地方高校推向了廣闊的國際空間。它要求高校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國際教育資源和市場,積極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教育理念,拓寬辦學資源渠道,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國際化人才。

教育國際化策略與實踐

實施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地方高校發展的共識。青島科技大學作為一所省屬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校,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教育國際化戰略」,將國際化的辦學理念貫穿於學校的發展之中。學校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教育國際化之路。

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

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通過鼓勵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配合企業走出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境外辦學,穩妥推進境外辦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是地方高校提高自身國際化辦學水平的重要方式。青島科技大學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合理有效地引進和利用國外高校的優質資源,進行融合與創新,不斷提升學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

探索與實踐中外合作辦學品牌發展新模式

青島科技大學與德國帕德博恩大學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學院,已成功運行16年,被譽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典範。中德科技學院借鑒吸收德國帕德博恩大學先進的教學、科研與管理經驗,引進德國優質的教育資源,致力於培養具有中德兩國文化背景、中德兩種語言能力的複合型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為中德兩國的經貿、科技交流與合作提供國際化人才。

中德科技學院基於教育國際化的教學理念,採用中德雙方共同擬定的人才培養方案。為提高國際化人才質量,學院優化各專業師資結構,形成了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學院各專業師資由海內外泰山學者、德國高校資深教授、海外特聘教授及青島科技大學的優秀教師構成。學院將跨文化的知識和觀念融入課程,德語教學由中外教師共同承擔;專業課教學採用中德雙方教授「結對授課」模式。目前,學院學生在「3+2」的培養模式下,經過國內外大學部階段的學習,實現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工程實訓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國際化意識及國際化就業競爭能力的提升。

學院借鑒德國「雙柱式」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理論與實踐並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工程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注重第二課堂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引入國際化理念,實現課內與課外的無縫對接。根據德國高校人才培養的技能標準,制定學生技能培養方案。學生在國內校外實習基地實習的同時,還在青島市職業教育培訓基地根據德國高校標準完成職業技能培訓。

學院在加強與帕德博恩大學合作的基礎上,堅持與德國其他高層次綜合性大學及研究型大學合作辦學,先後與錫根大學、科布倫茲應用科技大學(Hochschule Koblenz)、伊爾梅瑙工業大學(TU Ilmenau)、西魯爾應用科技大學(Hochschule Ruhr West)開展大學部生、研究所項目合作。2015年10月發布的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公布的《戰略(2015-2020)》中,第三章援引了青島科技大學與德國帕德博恩大學、錫根大學和科布倫茨應用科技大學在中德科技學院合作辦學方面的成功範例,對青島科技大學中德教育合作項目作了較全面的推介。

探索與實踐雙元制辦學新模式

為響應「速度+德國質量」的倡導,充分發揮教育對兩國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創新力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青島科技大學、青島中德生態園、計算機世界出版服務公司聯合德國帕德博恩大學共同建設「青島科技大學中德校區」。設立中德校區是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新形勢的需要,以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對國際化人才的迫切需要。青島科技大學通過引進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及德國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經驗,探索中外合作辦學的新模式。

中德校區面向高中畢業生實施四年制大學部教育,採用「雙元制」和「1+N」教育模式。「雙元制」高等教育中的「一元」指高校,另「一元」指企業。學生既在高校學習基礎理論及技術,又在企業接受技能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是一種將企業與學校、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緊密結合,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為目標的高等教育新模式。「1+N」教育模式是指以青島科技大學為載體(「1」),結合德國不同高校的優勢學科(「N」),選擇性地引進德國優質教育資源。青島科技大學作為教育主體負責學校教學與管理、學生的招收錄取與管理、辦學質量保障等,德國帕德博恩大學負責提供德國雙元制教育的辦學模式。

作為高起點、高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德校區將進一步拓展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空間。中德校區全面借鑒德國雙元制經驗,與德國高校、培訓機構特別是在華德企密切合作,採用「產學融合、中外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致力於培養一批具有中德兩國文化背景,通曉國際規則、掌握德國標準、實施德國精緻工藝的複合型國際化工程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

探索與實踐特色學科國外辦學新模式

特色發展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增強核心競爭力。青島科技大學被譽為「橡膠界的黃埔」,學校利用其橡膠工程學科這一傳統學科優勢資源,與泰國宋卡王子大學、橡膠谷集團合作成立「泰際橡膠學院」。

泰際橡膠學院是山東省高等院校首個在境外設立的辦學機構,是山東省高等教育資源「走出去」的重要一步,對推動全省教育國際化進程,擴大山東省教育國際影響力特別是在東盟國家的影響力,起到重要作用。泰際橡膠學院是青島科技大學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做好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典型案例,著力打造成山東省在教育領域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品牌項目,為國家和山東省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貢獻更大力量。

泰際橡膠學院主要面向泰國招生,開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機械工程、自動化三個專業的大學部教育、研究所教育及職業教育。其中,大學部教育學制四年,實行「2+2」分段式培養,學生前兩年在泰際橡膠學院就讀,后兩年在青島科技大學就讀。泰際橡膠學院將「一帶一路,橡膠為媒,教育先行」作為辦學宗旨,旨在培養一批具有泰中兩國文化背景、通曉國際規則的複合型化工橡膠行業高級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為泰中兩國的經貿、科技、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人力資源。

留學生教育已成為衡量一所大學國際化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無疑是推進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發展的主要途徑。學校堅持教育面向世界,不斷提高開放意識,多渠道多層次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學校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充分利用政府獎學金和山東省政府外國留學生獎學金資格院校的優勢,結合青島市地域特色、地緣結構和學校學科專業優勢,實施「留學科大」計劃,通過新媒體的傳播等多種途徑,加強學校留學項目的宣傳工作,努力擴大招生國家範圍,面向更多國家和地區招收不同層次的留學生,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到學校學習,不斷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

學校積極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雙向交流,傾力打造「留學科大」品牌。堅持規模質量並重,優化留學生國別區域布局,調整留學生層次和專業結構,規範完善留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積極利用泰際橡膠學院的平台,不斷擴大國外來華留學研究所規模,提升質量,拓展中外聯合培養研究所新途徑,吸引更多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來校學習,增加學歷教育留學生比重,提高留學生培養質量和管理水平。

學校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契機,鼓勵教師用外語或雙語授課,同時根據合作辦學合同的要求和實際需要,國外合作院校派一定數目的留學生來校學習,與中方學生一起上課,專業課程使用外語或雙語講授,教材以國外原版教材為主。2012年,學校與帕德博恩大學開展「機械工程在」來華碩士項目,聯合培養德國留學生,開闢了合作辦學的「雙車道」。「雙車道」的開通不僅為德國學生提供了在學習漢語和文化的機會,更為在校學生提供了語言交流學習的機會,營造了良好的國際化學習氛圍。

外語是進行國際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了解外國文化的鑰匙。加強外語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對多元文化的認同與理解。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使用一門國際語言作為課堂教學和教材編寫的工具。為此,學校建立了大學外語課程體系,不斷加強和改善外語教學。學校大學外語課程體系由常規系統和輔助系統構成:常規系統為「大學外語課程」,輔助系統課程包括大學外語公共選修課,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不同要求,培養其外語應用能力。另外,把課外學習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是學校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學校的VOC外語廣播電台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課外學習外語的平台,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同時,通過口語大賽、外語文化節等各種文化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大大提高了學生外語應用能力。

雙語教學是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的必然要求。為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大學部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外語應用能力,增強國際化就業競爭力,學校在加強外語教學的基礎上,制定了本校《關於實施雙語教學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了雙語教學形式、開課要求、任課教師條件、質量保障、激勵措施等內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學校加大雙語教學改革的過程監控,定期組織教學督導組深入雙語教學課堂,督導和反饋教學質量,並通過學生評教的方式調查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接受程度,保障雙語教學質量。

為進一步規範雙語教學課程的建設與管理,提高雙語教學質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意識與能力的創新人才,學校制定了《雙語教學課程建設管理辦法》,其目標是通過雙語教學課程的建設,形成與國際先進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接軌、符合學校實際的雙語課程教學模式。在積極穩妥推進雙語教學的基礎上,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示範性雙語課程建設標準,重點資助建設一批雙語課程,促進專業課程教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建設網路學習資源,共享教學資源。根據外語學習的特點和專業課教學需要,充分利用課內課外時間,推行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保證雙語教學質量。隨著慕課的興起,學校加入了EdX、Coursera等慕課平台,保證課程設置與國際接軌,鼓勵學生選修國際化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優化機制。

早在2007年,學校構建的具有國際化意識的大機械學科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就獲批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校以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進行「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試點教學改革,探索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可行性建設方案及保證措施,逐步建立具體可行的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以培養具有較高外語水平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國際規則、國際標準以及擁有國際化意識的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該項目通過增設《時文閱讀與寫作》《英語視聽說》《高級英文閱讀》《英語演講》等課程夯實學生的日常英語基礎,提高其聽、說、讀、寫能力;通過《科技英語翻譯》與《科技論文寫作》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通過雙語課程的開設,逐步提高學生使用英語進行專業課的學習與交流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課程採用純英語授課,培養學生熟悉國際化標準和規則的能力,選送學生到外資、合資、涉外企業等具有良好英文交流環境的企業中進行畢業設計,採用包含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的雙導師制,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使用英語交流與工作的能力。

2015年,學校與青島市機械工業總公司(QME)簽訂合作辦學協議,開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QME綠色成型)專業,並成立了校企聯合辦學QME綠色成型專業管理委員會,共同完成QME綠色成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QME綠色成型專業開設德語和英語兩門外語,以德語為主,旨在為QME培養國際化複合型機械技術人才。學生自願與公司簽訂培養協議,QME為簽約學生提供全額的學費。

學校與跨國企業合作共建實驗教學平台和人才培養中心,積極探索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模式。學校與三菱電機株式會社聯合建立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工業自動化(FA)聯合實驗室,與德國朗盛、法國道達爾、日本阿爾卑斯株式會社等國際知名公司共建研發中心、國際工程師培訓中心和學士后流動站。學校在與德國朗盛公司、美國陶氏化學公司等合作中,由外方通過設立研究基金等方式,提供經費,讓學生參與項目研究,這既解決了企業所需又培養了學生,同時為學生畢業後到外方公司就業提供了機會。另外,學校與日本阿爾卑斯株式會社、大宇宙(Trans Cosmos)公司、美國泰科電子(Tyco Electronics)等世界500強公司正式簽署協議,共建「國際工程師培訓中心」「學士后流動站」「大學生創業中心」等人才培養基地。企業對進入培養基地的學生進行包括專業技術、語言、文化、禮儀公關等在內的各方面知識的集中培訓,並提供帶薪實習機會,以實現在知識結構中的「無縫對接」,積極培養企業所需的國際化人才。與跨國公司的這些合作不僅提高了學校的硬體設施水平,開闊了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視野,而且拓寬了就業渠道,是培養國際化人才、開拓畢業生國際化就業渠道的新嘗試。

結束語

高等教育國際化為地方高校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地方高校通過合理地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借鑒國外的教育經驗,可以提高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水平。地方高校應發揮自身的優勢,摸索適合自己的模式,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國際化發展道路。青島科技大學由一所普通的化工學院發展成一所以工為主、各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校,發揮優勢特色學科輻射帶動優勢,搶抓機遇,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在教育國際化發展中堅持「引進、輸出、融合、創新」並舉的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成效顯著的「教育國際化」的路子,成為山東省屬高校教育國際化的先行者和示範者。

文/李慶領 陳克正 呂耀中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