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比武之前,咱們先學學戰書咋寫吧

文 | 李夏恩 編輯 | 邱銳

比武這事兒,最佳的發生地點,應該是每打出一招就會喊出這招學名的武俠小說和吊威亞、發激光的仙俠電視劇當中。它本來在這個違背所有自然定律的虛構世界里生活的好好兒的,卻不幸地偏要擠進現實世界,於是便發生了幾天前那件令所謂的武林人士扼腕太息的事件:20秒內,太極拳雷雷大師便在一位格鬥教練的凌厲攻勢下抱頭倒地。

儘管大師在事後發微博聲稱自己雖敗猶榮,各大門派的高手人物也起來聲稱雷雷大師不能代表中華武術精髓,大有「犯我武林者,雖遠必口誅筆」的洶洶氣勢。恐怕再發酵下去,徐曉冬,這位被武林高手唾液攻勢包圍的孤身鬥士還會面臨並不意外的「擾亂社會秩序」、「公眾場合暴力鬥毆」、「危害公共安全」,以及「尋釁滋事」之類的法律制裁。

曹操:約架約你的,別扯到我頭上

相比武林中人的尷尬和徐曉東的孤膽,目前最有熱度的是那些所謂的各大「門派」的「護法」掌門紛紛發出挑戰微博。雖然這些挑戰微博發出不久,相關門派很快就會發出切割聲明。但這些挑戰書和聲明的趣味性不亞於真正的比武對決,譬如下面這封傳遍微信的孫恆海《戰書》,除了故意用正體字書寫外,光是念一遍就讓嘴裡充滿跳跳糖的感覺:

戰書

近聞曉冬兄挑國術之尊威,旌麾太極之初。雷公束手敗績。今在下孫恆海,隱武多年。終看不下去爾。願與曉冬兄會獵於京都。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在下孫恆海

把這封戰書轉來的朋友稱他讀了以後「渾身起雞皮疙瘩」,在下的生理反應沒那麼強烈,但是讀到那句「終看不下去爾」實在憋不住大笑。這篇妙文實在讓人不得不產生一種強烈慾望,想要一窺作者咬文嚼字的艱辛過程,這恐怕不亞於讓他上台連打三百回合。因為這篇文章不僅半文不白,而且錯誤連篇。

「旌麾」應該是這篇戰書中最具文言色彩的辭藻,但是作者顯然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它的原意是軍中大帥的帥旗,用來指揮軍隊進退的。《尚書·牧誓》中「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就是武王親自拿著黃色的斧鉞和白色的氂牛尾裝飾旗杆頂的旗子指揮作戰。《三國志·魏志·夏侯淵傳》中「大破遂軍,得其旌麾。」意思就搶奪了對方的帥旗,大獲全勝。因此,「旌麾」也被用來指代大軍。《梁書·武帝紀上》:「旍麾所指,威稜無外。」從孫大師的這篇戰書來看,他應該是與徐曉冬一對一單挑,而不是率領大軍前來作戰。除非是孫大師別有用意,想要攢人來一起打群架,用「旌麾」這個詞才合適。

再來看排行第二的「會獵」這個詞,這個詞原意也是集合在一起打獵的意思。比如蘇東坡那篇《和梅戶曹會獵鐵溝》就是寫自己和姓梅姓趙的兩位老友以及其他幾個人一起到林子里打獵的事。當然,它也有有一個引申義,就是約戰。

這個引申義比原義還有名些。因為它出自曹操給孫權的書信,這封《與孫權書》出自《三國志·吳志·吳主權傳》里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裡頭有一句:「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裡的「會獵」就是約戰的意思。大概孫大師打算用這個典故,可惜的是他恐怕很難帶著八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抵達「京都」,如果他只是一個人來呢,那麼會獵就應該用回它「一起打獵」的原意,那麼最符合文意的方式就是他和徐曉冬到北京大興野兔繁殖基地一起打打野食,烤烤BBQ之類的。

稍微等等,這裡面似乎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曹操的那封《與孫權書》為何看來如此眼熟?全文很短,不妨整篇引用一下兒:

與孫權書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如果不是曹操穿越到未來從微信上剽竊了孫大師的妙筆,就是孫大師從曹操那裡「借鑒」幾段文字,可惜的是,最「像」文言的幾個詞幾乎全都是從曹操《與孫權書》照搬來的。再加上那句「終看不下去爾」,更讓人不得不替孫大師故作文言的能力著急。

但是話說回來,武林中人的單挑對決,真的有必要下戰書嗎?相信孫大師下戰書的原因也是覺得中華武術歷史悠久,用這種偽文言能夠體現出其中悠久的傳統文化韻味。就像今天地方政府搞大型典禮時的祭文總要強作出一篇四六駢儷的文字,哪怕在台上引經據典讀錯字音也在所不惜。但實際情況是,「戰書」這種東西,根本就不是用在武林約架單挑上的。

戰書不是你想下,想下就能下

所謂戰書、戰表,就是檄文,近代以來也叫宣戰書。絕對是要用在最嚴肅、最莊重的場合的,兩國交戰才能使用這種文體。《文心雕龍》的作者,古代最著名的文學評價家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列出一章「檄移」,就這樣寫檄文:

「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指天時,審人事,算強弱,角權勢,標蓍龜於前驗,懸鞶鑒於已然,雖本國信,實參兵詐。譎詭以馳旨,煒曄以騰說。凡此眾條,莫之或違者也。」

因此,這種戰書檄文,基本上一發出來就是沖著成為傳世經典的目標去的。儒家經典《尚書》中的《湯誓》《牧誓》都是這類戰書,用肅穆厚重的語言控訴敵方的罪惡,聲明自己興兵討伐的理由。譬如《湯誓》中商王成湯在鳴條之戰前發表的開戰宣言:「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白話大概是:你們這幫人好好給我聽著,不是老弟我敢犯上作亂,實在是夏國作惡多端,不是個玩意!老天讓我滅了它!)再如《牧誓》中周武王對手下將士連激勵帶威脅的:「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於爾躬有戮!」(白話大概就是:好好乾吶你們!要是不好好乾,弄不死你的!)光是讀起來就鏗鏘有力,威武雄壯,如果能聽得懂的話,那當然會激勵士氣。

被孫大師「借鑒」的曹操所處的三國時代,戰亂頻仍,肯定要找足了理由才能出兵,於是這類戰書檄文也就甚囂塵上,文人也得以從中馳騁才華。譬如陳琳就是位檄文高手。他先是替袁紹寫罵曹操的檄文,把曹操祖宗三代罵個遍:「司空曹操祖父騰,故中常侍,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人。父嵩,乞丐攜養,因臧買位,輿金輦寶,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丑,本無令德,僄狡鋒俠,好亂樂禍……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

罵人都能罵出這種水平,不虧一代文豪。後來陳琳投奔曹操,曹操想起那篇罵他檄文的事,問他「你替袁紹寫檄文,罵我一個人得了,幹嘛連我爸我爺爺也罵在裡頭?」(卿為本初(袁紹字)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陳琳說出了那句辯護名言:「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的這種罵人才能當然不能浪費,曹操又讓他寫罵別人的檄文,結果其功效不僅僅提振士氣,還能治病,檄文寫好時,曹操正苦頭風病,躺著看陳琳的檄文,一下子起來說,叫道:「此愈我病!」——戰書寫得好,還能治病的。

除了陳琳的檄文之外,能與《湯誓》《牧誓》一樣名列經典,就是被後世視為範本的駱賓王罵武則天的檄文《討武曌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在「國學」昌盛的當下,估計很多國學班的小孩兒都會背這篇檄文,這篇檄文中諸如「穢亂春宮」「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這些「名言」,現在都成了有教養的正房太太罵小三的專用語。據說武則天初看此文時,尚嬉嬉而笑,直到看到最後「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感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清代評論《三國演義》出名的毛宗崗評論道:「罵人者罵得切中要害,受罵者豈不覺爽乎?」

用最高雅肅穆的辭藻把對手罵到低級賤格的「傳統」,直到民國初年還有,其中不得不舉出梁啟超在護國運動中罵袁世凱的皇皇大作《護國軍政府布告袁逆罪狀文》,裡面不僅罵「國賊袁世凱」「粗質曲材,賦性奸黠,少年放僻,失養正於童蒙,早歲狂游,習雞鳴於燕市;積其鳴吠之長,遂入高門之竇」,連早年提拔他的李鴻章也一併罵在裡面「合肥小李,驚其譎智,謂可任使,稍加提擢,遂蒙茸澤,身起為雄」。

這篇檄文對促成袁世凱早死不知有無起到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傳統過了袁世凱之後就斷絕了。就像民國時期著名報人孫如陵所指出的那樣,檄文固然痛快,罵得淋漓盡致,且能傳頌一時。但當今時局已經進入現代,就算打仗,也不能再用四六駢儷的皇皇文體來「旌麾所指,敵酋授首」了。

先立個「生死狀」?哪來這麼多廢話!

戰書既然不成,那麼「生死狀」總該可以了吧?

在武俠小說中,只要出現「生死狀」三個字,讀者就會知道下面的情節一定是一場血雨腥風,刺激異常。這張紙上會寫明雙方交手后「勝敗自負,生死勿究」。背後有門派一眾徒子徒孫的掌門護法對決,還要特別叮囑無論死生,師門內部不得尋仇滋釁之類的話。只有在完成了這一套儀式般的動作之後,才能正式開打。

也許孫大師先立個生死狀來得更符合武俠迷們對比武的期待。但問題是,生死狀這種物什,其實也是被小說家「發明」出來的武林「傳統」。

古代幾乎找不到有關「生死狀」的文獻。最早能看到的關於「生死狀」是清代康熙年間刊刻的錢彩的《說岳全傳》。這本書的第十二回「奪狀元槍挑小梁王,反武場放走岳鵬舉」是最膾炙人口的段子之一。很多說書家甚至以「槍挑小梁王」為看家本領。

在這一回中,岳飛因為忌憚自己「與梁王有尊卑之分,不敢交手」,所以「如今只要求各位大老爺作主,令梁王與武舉各立下一張生死文書:不論那個失手,傷了性命,大家都不要償命,武舉才敢交手」。於是在武舉場上各位官員的勸說撮合下,「各人把文書寫定,大家畫了花押,呈上四位主考,各用了印。梁王的交與岳飛,岳飛的交與梁王」。

這應該就是所謂「生死狀」的由來。到了嘉慶年間,廣東文人李雨堂也寫了一本《萬花樓》,大概是清代文人有宋朝情結,因此把書中主角選定為北宋大名鼎鼎的一代名將狄青。在第十九回「御教場俊傑揚威,彩山殿奸徒就戮」里,身為太后侄兒的青年狄青,在宋真宗皇帝親自御坐的彩山殿前御教場內與九門提督王天化大戰。因為擔心在滿朝文武面前傷及性命,「諒著王天化礙著太後娘娘面上,是以帶著三分情,讓過狄王親。如今立下生死狀,彼此有傷,皆不計及,方可再比。」於是「內侍傳取文房四寶即於殿下,各立生死文書,大意是:御教場中比試,即遇傷身,並無抵償的原由。各立一紙,各覓一位大臣見證畫押」。

這與之前錢彩書中嶽飛和梁王立生死文書的情況別無二致。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出現這種「生死狀」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雙方之間地位不平等,又處在一個諸如武舉擂台或是御教場這樣的朝廷場地上,為了確保勝方不致因為這種地位懸殊和官方背景遭遇麻煩,所以採取了這種「生死狀」具有官方契約色彩的方式。而實際上,揆諸史料檔案,就會發現,這種由官方認可的「生死狀」在現實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只不過是小說家的想象之辭。

即使就算真可以立「生死狀」,那像孫大師這樣的平頭百姓恐怕也夠不上這個「資格」——生死狀是只有朝廷中人才立得起的。而且,倘使真的遵循民間的比武傳統,那也並非沒有前例可循。

若論起民間打架,那描寫得最多的書就是《水滸傳》。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李逵壽張喬坐衙」,東嶽廟前打擂台,天巧星浪子燕青與另一位常勝教師任原比試相撲。擂台上的部署(即今天裁判)問燕青:「漢子,性命只在眼前,你省的么?你有保人也無?」燕青答道:「我就是保人,死了要誰償命?」坐在月台上維持秩序的知州看見了,又問他一遍,燕青同樣回答:「死而無怨!」於是,既不用文房四寶伺候,也不用簽字畫押,只要問過一邊同意不要償命,雙方就可以摒除一切正式開打了。

有些時候,就連問兩次「死而無怨」都屬於廢話,只要雙方一句話說定,就可以開打。被錢彩和李雨堂這些清代文人幾次三番臆想過的宋朝,真正兩人比武就是這樣言簡意賅。沈括在《夢溪筆談》里特別講述了一場濠州定遠縣兩位高手之間的比武,其中一名是弓手,同時也善用矛,「遠近皆伏其能」,有個小偷同樣善於擊刺。還放出話來說:「見之必與之決生死。」結果有一天,恰好這兩人在村裡集市碰到,兩人拿著矛對峙了半天,看熱鬧的圍觀群眾都煩了。弓手問小偷敢不敢趁兵尉(也就是警察)趕來之前「決生死」?小偷答了一聲「喏!」話音還沒落,弓手就趁著小偷答話鬆懈之際一矛刺過去,估計連20秒都不到,小偷就倒地身亡了。

這種比武時趁人不備偷襲的作法,雖然讓人不齒,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生死狀」不是那麼輕易立的。

所以,像孫大師下偽文言戰書的這種偽武林傳統的做法,還不如老老實實打個電話,徵得同意后登門拜訪,抱拳拱手,說聲「承讓」之後就趕緊開打,別讓圍觀群眾等得太不耐煩。當然,為了不「丟分兒」,記得抱拳時姿勢一定別抱錯了才好。

至於下戰書,如果非得要走這趟偽傳統的形式不可,在下倒可以代孫大師擬一份,雖然也是偽文言,但權作給讀者一笑罷:

維丁酉歲五月己丑,(前面可以加上孫大師的門派和第幾代傳人)小子孫恆海告京城格鬥教師徐曉冬檄曰:

查爾徐曉冬盤踞京師,虎視武林,奮其譎智,逞其凶暴,假戮偽之名,倡詆毀之實。以愚天下,以肆野心。謗言紛紛,謠諑暴於遠邇;恃力放辭,凶跡彰於東西。猶復趁閑抵隙,戕害良善。遂使我太極名手雷某,跌扑委地,至今心神恍然,不能自己。壯士見而扼腕,武林聞而嚼齒。書其罪罄竹難窮,念其恥決江難滌。鄙小子久居林泉,本無意塵網,然爾既形跋扈,自視豪雄,叫囂披猖,實所不堪。今奉辭討罪,師出有名,本欲電掣雷鳴,痛搗兔穴,殲爾醜類,用彰天討。倘爾知螳臂不可以當車,魚躍不足脫膏釜,徒跣俛首,自投效順,鄙小子絕不以生殺鳴得意。爾其深思,毋貽後悔

為此露布示爾,俾眾周知,切切

談談房事!到底是《人民的名義》里官員住得好,還是現實中的官員住得好?

傳統武術太極高手迎戰散打,20秒被干趴,功夫怎麼不靈了?

- END -

×

爲全球華人提供獨立意見

INDEPENDENT THINKING FOR CHINESE

ALL OVER THE WORLD

×

版權歸香港《鳳凰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系

010-65233690 / [email protected]

×

點擊 「閱讀原文」 進入快速訂閱通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