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身份確認牌簡介
美軍軍人身份牌俗稱為「狗牌」,英文名為「MilitaryDogTag」,正式名稱為「身份確認牌」。「狗牌」主要是用來證明軍人身份、記錄軍人信息的。
美軍身份牌的發展歷程身份牌早在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就在部隊中開始配發了。當時的身份牌非常簡單,只是一個小紙牌,上面寫著攜帶者所屬部隊的番號及本人姓名。作戰中,若有人員傷亡,根據其身份牌上的記載,別人就可以知道傷亡者屬於哪個部隊。雖然這種身份牌質地粗糙,並且作用單一,但它卻開創了世界軍事史上軍人佩帶身份牌的先河。現在已知最早的「狗牌」造於1861年,正面有「UnionGeneralGeorgeB.McClellan」字樣,表明此牌的主人是聯邦軍將軍麥克勒南。相對小一些而大批量生產的「狗牌」出現於美西戰爭中。這個時期的「狗牌」形狀相同或相似,參戰的士兵沒有不願意購買的。1906年12月20日,美國陸軍決定集體製作「狗牌」,於是美國軍事裝備中首次出現了「狗牌」這個小什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戰爭打得非常殘酷。由於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許多士兵受傷或陣亡后已血肉模糊,沒法辨認。而那些極易損壞的紙質身份牌已不能適應軍隊的需要,於是金屬身份牌便在戰火中應運而生了。美軍在一戰中佩戴的身份牌為圓形,由鋁製成,在上面壓印出佩戴者的部隊番號、血型、姓名。當時,參戰的各國軍隊基本上也都配發了金屬身份牌,而美軍在戰爭末期更是增加到每人兩枚。
二戰時期,美軍的身份牌又有了新的改進。首先,它的形狀由圓形變為橢圓形,在材料上用鋁合金取代了鋁,使之更加結實耐用。並且邊緣處有一個小缺口。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許多屍體根本無法辨認,有的屍體更是被隨便掩埋,當數年後被發現時早已成為了枯骨。而這時,美軍的鋁合金身份牌便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某人陣亡后,其戰友會把陣亡者的兩枚身份牌中的一枚放入死者嘴裡,一枚放在屍體旁邊。當死者無法被運回國時,也可以帶走一枚身份牌當作死亡證明。
但二戰時的美軍身份牌有一個缺點,就是各軍種的形狀都不一樣,陸軍的偏小,陸戰隊與海、空軍的大小也不一樣,這給後勤保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於是,到朝鮮戰爭爆發時,美軍各兵種的身份牌都改為統一的形狀及尺寸,同時邊緣上的缺口也消失了,比起二戰時的身份牌,這種統一的身份牌有了很大進步,特別是其材質採用不鏽鋼,比鋁合金更加堅固耐用。
越南戰爭期間,20世紀50年代研製的身份牌逐漸暴露出它的缺點。首先,越戰時美軍因為在熱帶叢林作戰,所以在軍服內穿的都是無領背心或索性什麼都不穿,外面只穿一件熱帶戰鬥服。這樣,不鏽鋼的身份牌便極易划傷裸露的皮膚。其次,這種身份牌在戰鬥中,特別是執行潛伏任務時,容易與武器碰撞,發出響聲,暴露自己。由於以上的缺點,美國的地面部隊及大部分海、空軍士兵開始對這種身份牌深惡痛絕,許多人將被戲稱為「狗牌」的小金屬牌子扔在一邊,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宗教符號的標誌或和平紀念章。針對這種情況,美國軍方對這種身份牌又作了改進。先是在牌子四周包上一層塑料薄膜以改善其上述缺陷。這種方法雖然成本低,但由於塑料膜不結實,容易磨損,所以很快就不用了。很快地,一種新的改進方案被提了出來,就是在其四周套上橡膠圈。這樣,不鏽鋼身份牌的上述缺點就不存在了,美國大兵們又把這些小牌子重新掛到了脖子上。
「狗牌」上的記錄內容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現在,「狗牌」從外形到內容上都有了很大不同。現在美軍還在使用的是1959年官方發布的標準「狗牌」,通行美國三軍。
美軍身份牌示意圖
形狀:長方形兩端圓頭,單側打孔
尺寸:寬1.125英寸(2.86厘米),長2英寸(5.08厘米)
材質:不鏽鋼
數目:兩個
「狗牌」鏈:珠串式不鏽鋼鏈
「狗牌」上刻制的內容一般是統一格式,但各單位的「狗牌」的格式可能會有不同。
第一行:姓
第二行:名及縮寫(或只有縮寫)
第三行:服役號,如12345、123456或1234567;社保號-123456789(自1965年開始使用);血型-A、B、AB或O以及Rh因子;
第四行:USMC(美國海軍陸戰隊)或USMCR(美國海軍陸戰隊後備隊)以及防毒面具尺碼-XS,S,M,L,XL
第五行:宗教信仰,如CATHOLIC(天主教)、HEBREW(猶太教)、PROTESTANT(新教)、EPISCOPAL(聖公會教)等。
越戰時期,陸軍士兵的「狗牌」上開始有前綴了,例如,RA是RegularArmy(常規陸軍,指志願入伍者),US(強行徵召入伍者),NG(NationalGuard國民衛隊),ER(EnlistedReserve應徵後備役者),O(Officer,軍官)。
1967年,美國陸軍引入社會保險號碼,一直到1969年這期間,「狗牌」上的兩個號碼(服役號和社保號)是並存的,都在第三行。但到了1969年後,「狗牌」上的識別號碼就只有社會保險號碼了。
宗教信仰那一欄也慢慢在改變,如果一個士兵是沒有宗教信仰的話,該欄不再是空白,而是打上「NOPREFERENCE」。
目前,美國三軍身份牌的內容排序稍有不同,但都包括姓名、社會保險號、血型(如接受了破傷風類毒素治療,則用T標明)、宗教信仰(P表示基督教徒,C表示天主教徒,H表示猶太教徒,M表示伊斯蘭教徒)、服役軍種(A為陸軍、N為海軍、AF為空軍、USMC為海軍陸戰隊)等基本信息。
以前的身份牌的銘文是採用機器衝壓的方法(方法類似於鋼印打的字),成本高而且字體死板,不能打出複雜的圖案及筆劃。另外由於打凹字后不鏽鋼背面凸起,只能打單面,不能打較多的文字,很難滿足大信息量的要求。現在的身份牌大都採用了激光技術雕刻製作。它不僅能在幾秒內將所需要的文字刻在不鏽鋼身份牌上,而且還可將原來機器不可能衝壓出的微小字體、各種文字和精美圖案,原封不動地刻在任何硬度的平面或立體金屬上,從而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還更加美觀大方。
俄羅斯軍人身份牌
俄羅斯身份牌示意圖
俄羅斯身份牌是由前蘇聯演化而來,在蘇聯時期主要在阿富汗中使用,鋁質材料,上面印有部隊編號和身份編號,比西方身份牌簡單。到俄羅斯時期使用的身份牌和蘇聯時期使用的身份牌大同小異,只不過把身份牌上的「CCCP」換成了「POCCиЯ」
二戰德軍身份牌示意圖
現役德軍身份牌示意圖
二戰德軍的身份牌比較簡單,一般是一枚橢圓形的鋁合金片,上下等分中間有三個焊點連接,一般在士兵陣亡之後可以掰開,一半隨遺體埋葬,另一部分上交軍隊,證實此人陣亡。需要說明的是在現代複製的德軍銘牌上一般擁有上下等分的多個格子(正面4個、背面6個),其實這在真實的德軍銘牌上是沒有的,當時真正的德軍銘牌是直接壓上數字的,比如比如「3.PZ.Ers.Abt.5」意思就是說這名士兵為第5坦克補充營第3連,然後在兩個穿孔中間有一個編號如「5152」這就是士兵編號,然後還會單獨引一個大寫字母「A」這是這名士兵的血型。
我軍軍人標識牌簡介
2013年11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我軍啟動軍人保障標識牌設計研製工作,經過技術攻關、聯合研製和在陸軍部隊小範圍應用,目前已完成相關產品的研製和聯調聯試。
項目由來隨著軍人保障卡「依卡管理、憑卡供應」新型保障模式逐步推向深入,保障卡在提高後勤保障質量效益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但與現代後勤「三大建設任務」要求相比,還存在向戰場延伸不夠,難以支撐戰場需求感知、醫療救治和遺體辨認等需求;人員基礎數據整合不夠,尚未形成全軍統一的人員基礎數據採集、監管和共享利用的機制模式;與業務系統融合不夠,尚未實現平戰系統的轉換銜接、業務系統的深度融合和前後系統的互聯互通等問題。據此,原總後勤部於2013年論證形成了依託軍人保障卡研製軍人保障標識牌的初步意見,將軍人保障卡功能進一步向戰場延伸拓展。2013年11月,經軍委習主席批准,按照「卡牌一體、平時用卡、戰時用牌」的原則,開始研製推廣軍人保障標識牌。
主要功能按照重點突出戰場應用,具備平時主要保障功能的總體要求,軍人保障標識牌在具備保障卡功能基礎上,增加了五項戰時應用:
一是準確統計各類參戰人員數量、類別、位置等動態信息,快速掌握衣、食、救、住、行等保障需求,為籌劃實施戰場精確保障提供實時數據。
二是記錄血型、過敏史、醫療史等信息,存儲傷情及醫療處置情況,為傷員快速分類、輸血輸液、組織後送和醫療救治贏得時間。
三是記錄個人姓名、軍人保障號和生物信息,能夠準確辨認遺體、確認遺骸。
四是記錄個人指紋和部職別等信息,能夠識別軍人身份、有效防範假軍人。五是戰時或應急情況下,軍人可持牌看病就醫、兵站食宿、領取物資、行軍乘車、轉接關係。
軍人保障卡和標識牌基於同一系統、同一資料庫運行管理,卡牌一體、平時用卡、戰時用牌。
感覺不錯請點贊,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編審:田 源
責任編輯:徐小龍 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