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東風21導彈600公斤級彈頭能否擊沉大型航母

摘要:東風,一個有著幾分浪漫幾分詩意的名稱,卻是戰略彈道導彈的代號,從最初的仿製蘇聯,到最後自主研發,從液體燃料到固體燃料,從近程到中程,進而遠程直至洲際,性能也越來越先進,真正成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最有力的戰略武器

戰略武器

從熱兵器時代開始,隨著武器裝備性能的發展,逐漸開始區分為戰略武器和戰術武器,所謂戰略武器就指能夠對敵方縱深戰略目標實施攻擊的具有大面積摧毀作用的武器。這種武器在戰略上具有威懾、摧毀的作用和能力,比如洲際戰略導彈、遠程戰略轟炸機、核動力戰略潛艇等。而戰略武器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就是戰略導彈了,也就是用於打擊戰略目標的導彈,通常攜帶核彈頭,射程至少是在1000公里以上,用於打擊敵方政治和經濟中心、軍事和工業基地、核武器庫、交通樞紐等目標,以及攔截敵方來襲的戰略彈道導彈。和戰略導彈相對應的,就是戰術導彈,也就是用於毀傷戰役戰術目標的導彈,射程通常在1000公里以內,主要用於打擊敵方戰役戰術縱深內的核襲擊兵器、集結的部隊、坦克、飛機、艦船、雷達、指揮所、機場、港口、鐵路樞紐和橋樑等目標。

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多次局部戰爭中,常規戰術導彈曾被大量使用,最著名的就是1982年海灣戰爭中的「飛魚」反艦導彈,而戰略導彈使用就相對比較少,最典型的就是1991年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所使用的「飛毛腿」導彈,儘管從性能特性上,確切來說「飛毛腿」導彈是一種戰術導彈,但是在海灣戰爭中卻完全是被伊拉克作為戰略導彈來使用。真正的戰略導彈,可以飛越上萬公里,讓上千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在瞬間灰飛湮滅。

海灣戰爭只是戰略導彈在戰爭中初露端倪而已,還遠沒有發揮出其真正的巨大作用,正因為如此,戰略核導彈才成為一個國家武器庫中最頂尖的裝備,是衡量一個國家戰略核力量和軍事科學技術綜合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之一。

東風3型導彈曾在80年代高價出口沙烏地阿拉伯。

第一代東風

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跨入了核大國的行列。但是在高興之餘,新的問題就擺在了眼前,要想將核武器用於實戰,必須要有合適的投送工具。核武器的投送主要有三種,被稱為三位一體,分別是飛機投擲的空基核武器、潛艇發射的海基核武器和陸地發射的陸基核武器。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就是採用飛機投擲,但是事過境遷,一方面,飛機載荷有限,能搭載的核武器重量不可能太大,也就限制了核武器的射程和威力,另一方面現代防空技術的發展,飛機被攔截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這種投送方式正日漸式威。而另外兩鍾無論是海上的潛艇發射,還是陸地的發射井固定發射或者火車、汽車機動發射,都要有彈道導彈來作為核武器的載體。因此,彈道導彈的發展就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而研製彈道導彈的工程和原子彈工程幾乎是在同步進行了。

1957年11月,毛澤東在慶祝蘇聯十月革命40周年的演說中,「東風壓倒西風」說法成為了他的名言,正在進行的彈道導彈研製工程也就順理成章的用了「東風」這個名字。東風,在古代詩詞中大都代表著春風,象徵著浪漫美好。的戰略導彈卻用東風來命名,更是別有一種深意在裡面。

東風-1型(DF-1)近程地對地戰略導彈,這是的第一種戰略導彈,仿製蘇聯的P-2(北約代號SS-2)導彈。1958年4月開始仿製,1960年11月5日試射成功。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攜帶1300公斤的高爆彈頭。儘管東風-1導彈沒有進行過實戰部署,但是在彈道導彈發展歷程上卻是起著奠基的作用,正是通過東風-1的研製,消化吸收了蘇聯P-2導彈的技術,建立起了自己的導彈研究體系,培養了一批導彈專家,為以後的國產導彈研製建立了人才隊伍,意義重大。

洲際彈道導彈核力量的射程評估圖。

緊接著就是東風-2型(DF-2)中程地對地戰略導彈,這是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北約代號CSS-1,也就是第一種地對地導彈(Chinese Surface-to-surface),1959年開始研製,1964年6月試射成功,1966年起裝備部隊,現在已經全部退役。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300公里(東風-2A射程為1500公里),可攜帶1500公斤高爆彈頭,東風-2A則是攜帶1枚2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彈頭重重1290公斤)。

東風-3型(DF-3)中程地對地戰略導彈,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戰略導彈。北約代號CSS-2。1966年12月首次試射,1971年5月服役。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機動發射,最大射程2800公里,可攜帶1枚威力為2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改進型東風-3A於1985年12月進行試射,1988年開始服役,最大射程為4000公里,可攜帶3枚威力為5-10萬噸TNT當量分導式核彈頭。是90年代戰略導彈部隊的中堅力量,現在已經開始逐步退役,被更先進的東風-21所替代。

東風-4型(DF-4)遠程地對地戰略導彈,是研製的第一代遠程地對地戰略導彈。北約代號CSS-3。1965年開始研製,1970年1月試射成功,1980年服役。採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機動發射,最大射程4000公里,可攜帶1枚2200公斤的威力為100-3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改進型東風-4-A射程為5500公里,可攜帶3枚分導式熱核彈頭。

東風-4所對應的民用型運載火箭就是長征-1火箭,曾經在1970年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外媒對反艦彈道導彈射程評估。

東風-5型(DF-5)洲際地對地戰略導彈,這是研製的第一代洲際地對地戰略導彈,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洲際彈道導彈,可以覆蓋目標俄羅斯、歐洲或美國大陸的任何地區。北約代號CSS-4。1980年5月全程飛行試驗成功。採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發射井發射,最大射程12000公里,可攜帶1枚3000公斤的威力為300-4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改進型東風-5A射程提高到15000公里,可攜帶4-5枚分導式核彈頭。

東風-5所對應的民用型運載火箭就是長征-2C火箭,80年代以後經常用來發射人造衛星。

東風-1、東風-2、東風-3、東風-4、東風-5共五個型號組成了的第一代陸基戰略導彈,從這五個型號東風導彈的發展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戰略導彈是怎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東風-1是仿製,也是起步。東風-2是第一種自主研製的導彈,雖然射程只有1300公里,性能也很一般,但卻是自主研製的開山之作,具有里程碑意義。東風-3再進一步,射程達到了4000公里,並且採用了機動發射。東風-4是遠程導彈,射程進一步提高到5500公里,東風-5更是達到了12000公里的洲際導彈標準,真正可以覆蓋全球任何目標,真正意義的戰略威懾。從仿製到自主研製,從中程到遠程再到洲際,從固定式發射到機動式發射,從單彈頭到分導式多彈頭,一個型號一個提高,最終實現了洲際導彈的研製成功。

外媒透露的反艦彈道導彈實驗區。

航母殺手

在完成了第一代彈道導彈的研製后,馬不停蹄地就開始了第二代的研製。而在第二代彈道導彈中,最為廣大軍迷所津津樂道的就是被稱為「航母殺手」的東風-21了。

東風-21型(DF-21)中程地對地戰略導彈,是在巨浪-1號潛對地導彈基礎上發展的第二代中程地對地戰略導彈,所以被稱為是巨浪上岸。北約代號CSS-5。1985年5月20日試射成功,1991年起服役。採用二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公路機動發射,最大射程1800公里,可攜帶1枚600公斤的威力為3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作為第一種固體燃料彈道導彈的東風-21是目前解放軍中程彈道導彈的主力,並且在東風-21的基礎上又改進研製了幾個更先進的子型號導彈。

東風-21A於1988年正式開始研製,由航天部二院負責總體研製。這是國防科研製度改革后,航天系統第一次由總承包院與解放軍直接簽定合同開始研製的導彈型號。1995年試射成功,1997年完成定型,2000年起交付部隊。1999年作為最新式的彈道導彈參加了國慶五十周年閱兵。

東風-21C是為了配合二炮部隊開始裝備常規導彈的計劃而研製的,主要是為了針對90年代對台軍事鬥爭,強調能夠有效突破台灣從美國購買的「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並利用其精確打擊能力攻擊敵指揮所、防空陣地、機場等重要軍事設施。經過對中程常規彈道導彈的幾大關鍵技術比如機動彈頭氣動外形和控制、末制導雷達圖像匹配、透波頭罩材料、子母彈戰鬥部分離和控制等領域的研究,於2002年12月取得首次飛行試驗成功,隨後開始裝備部隊。東風-21C採用五軸自行式底盤,機動性能比東風-21和東風-21A明顯提高,而且地面設備也大大簡化,實現了「多車合一」,使整個系統的維護性和機動性更強,系統目標更小,更有利於機動隱蔽。東風-21C作為最具威懾的常規彈道導彈參加了2009年國慶六十周年閱兵。

東風21型彈道導彈。

準確說,東風-21、東風-21A和東風-21C都不是所謂的「航母殺手」,這個充滿殺氣的名字是東風-21系列的終極型號東風-21D,和通常打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彈道導彈不同,要能打擊航母這樣的海上活動目標,說明導彈的目標探測和識別能力、打擊精度和突防能力都有著更高的要求,東風-21D的研製成功,就充分說明了在這些方面都已經達到了預期的技術要求。

東風-21D是世界上第一種反艦彈道導彈,主要就是用於對航母等高價值海上目標進行戰略戰術打擊。採用二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公路機動發射,最大射程2700公里,命中精度達到十幾米,對攻擊艦長在300米左右的航母來說,這個精度綽綽有餘了。而且可以通過飽和攻擊來突破整個航母艦隊的防空導彈攔截,只要有一枚命中,就足以使十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失去戰鬥力。隨著東風-21D的服役,將使在太平洋上的角色發生巨變,美國軍事實力的核心力量航母艦隊再要想自由進出沿海海域,就必須要面對東風-21D的巨大威脅。用美國人自己的話來說,這款導彈的出現,美國海軍將再也不能理所當然的掌握制海權了。

大殺器

東風-21D雖然對於航母來說具有致命的威脅,在導彈技術上也是處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真正的國之殺器還要算洲際戰略導彈。在第二代彈道導彈中,東風-31和東風-41就是這樣具有戰略威懾作用的大殺器。

東風-31型(DF-31)洲際地對地戰略導彈,是的第二代洲際地對地戰略導彈。北約代號CSS-9。1995年5月試射成功。採用三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公路機動發射和發射井發射,最大射程8000公里。可攜帶1枚700公斤重威力為1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

作為第一種洲際固體燃料的彈道導彈,應用了許多先進技術,與第一代的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相比,東風-31在體積、打擊精度、生存性和突防能力等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提高。外觀上的提高一目了然,體積比東風-5明顯縮小,總長度約13米是當今世界各國所有陸基洲際導彈中最小的,外形的小型化為東風-31實現機動部署提供了前提條件,這對於提高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閱兵式上,東風-31首次公開亮相,就引來了一片驚呼。

東風31型導彈在發射。

東風-31A是東風-31的改進型,具體性能數據高度保密,目前唯一可知的就是射程已經達到了12000公里,而且是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東風-31A具備世界上最先進的小推力矢量發動機二次變軌技術,這一技術理論上只要擁有太空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就能掌握,但實際運用到彈道導彈上,就要求對這個技術的分寸拿捏必須十分到位的,這可不是一般國家所能掌握。再加上彈道導彈的末制導能力,使東風-31A具備了極強的突破導彈攔截能力,同時命中精度提高到30米以內。

2009年,東風-31A作為壓軸大戲參加了國慶六十周年閱兵,那可以說是名至實歸。

東風-41型(DF-41)洲際地對地戰略導彈,也是的第二代洲際地對地戰略導彈。北約代號CSS-10。和東風-31導彈研究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它與東風-31導彈的差別主要是第三級運載火箭的不同,東風-41的第三級火箭推力更大,也就是說射程也更大,據說可以達到14000公里,理論上可以打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同時採用了多彈頭獨立重返大氣層技術,從而實現了分彈頭自適應變軌。這一技術可不是簡單地在一枚導彈上裝載多枚分彈頭,而是每個分彈頭都有自己獨立的飛行彈道,可以調整軌道來跡攻擊不同目標。這樣一來,等於是把一枚導彈變成了好幾枚導彈,大大增加了反導攔截的難度。東風-41可攜帶最多達10枚分導式核彈頭,換句話說一枚就等於十枚!

從東風-41的基本情況來看,固定燃料,地面車載機動發射,14000公里射程,多彈頭獨立重返大氣層技術,幾乎已經是當今洲際彈道導彈滿分的頂尖水準了,從東風-1的簡單仿製起步,到東風-41的頂級水準,東風系列導彈終於實現了一個堪稱完美的發展過程,成為國家安全最可信賴的保護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