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裡,為京津冀「擋風沙」55年……

55年,蓄木成海。

很難想象,這片林海,曾經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

俯瞰塞罕壩林場。中新社 魏晞 攝

對於很多人來說,塞罕壩還是個陌生的名字。

它位於北京正北約450公里河北承德境內,距離聲名赫赫的承德避暑山莊還要向北開上近4小時車程。


每年夏天是塞罕壩最美的季節: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落葉松、樟子松,把每一片山頭坡地染成深淺不同的綠色;連綿的草甸上,金蓮花、柳蘭、穗花、絨線菊、唐松草……隨手一張照片,就是明信片一般的美景。

中新社 魏晞 攝

中新社 魏晞 攝

酒店窗外,簡直就是一幅電腦桌面圖。

中新社 魏晞 攝

但是,這裡年均無霜期只有64天,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3攝氏度,平均每年有7個月被積雪覆蓋。

過去55年裡,人們在這片風沙肆虐、高寒乾旱的冷僻高嶺上,建起112萬畝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從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以現有的林木蓄積量,塞罕壩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供近200萬人呼吸一年;栽種的樹木按一米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

如今,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凈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是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在華北地區降水量普遍減少的情況下,當地年降水量反而增加60多毫米,為遼河、灤河涵養水源、凈化水質。

周邊區域小氣候有效改善,無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風天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

上世紀50年代,北京年均沙塵天數為56.2天,如今已下降到10.1天。2016年,北京沙塵天僅有5天。

這裡還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昆蟲660種,植物625種,大型真菌179種。

塞罕壩的前世今生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它身世高貴,曾經是古代皇家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清朝末期,由於開圍放墾外加山火不斷,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新成立初期時,昔日的「美麗高嶺」已變為林木稀疏、人跡罕至的茫茫荒原。

資料圖:1962年前後的塞罕壩。

塞罕壩的北面就是沙塵暴的風口之一——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塞罕壩的沙化的日益嚴重,無疑助長風沙肆虐,北京、天津以及整個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將受到嚴重威脅。同時,壩上地區也是潮河、灤河、遼河、大凌河四大河流的發源地和主要集水區,為阻止沙漠南侵,涵養水源,1962年2月,原林業部決定在塞罕壩建立大型國營機械林場,長達半世紀的塞罕壩人工造林大幕從此拉開。

上世紀,沙塵暴侵襲北方城市的景象。

渾善達克沙漠和塞罕壩林場的交界。這裡,阻擋了渾善達克沙漠的南侵。隨著生態不斷優化,遠處沙漠的綠色也越來越多。中新社 魏晞 攝

據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原副場長趙振宇回憶,1962年的塞罕壩「茫茫沙地沒有一棵樹,只有一點黃草和柳墩子……」。經過55年的時間,老中青三代塞罕壩人在這片冷僻高嶺上,建起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

據林科院評估,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空氣負氧離子是城市的8至10倍。

事實也證明,塞罕壩不僅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也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據了解,塞罕壩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人民幣。建場55年來,國家投入和林場自籌資金累計約10.2億元。如今,塞罕壩資源總價值為202億元,投入與產出比為1比19.8。

生態越來越好,塞罕壩的美景更是早已聲名遠揚,林場也改行賣起了風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每年吸引遊客50多萬人次,一年的門票收入可達4000多萬元人民幣。

塞罕壩七星湖航拍。中新社 艾廣德

塞罕壩七星湖航拍。中新社 艾廣德

除此之外,塞罕壩還啟動了碳匯項目。塞罕壩林場場長劉海瑩告訴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塞罕壩林場總減排量為47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造林碳匯和營林碳匯項目,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備案,其中18.3萬噸造林碳匯已經掛牌出售。這是迄今為止全國林業碳匯簽發碳減排量最大的資源減排碳匯項目,如果全部實現上市交易,保守估計可以實現上億元收入。

半個多世紀以來,不僅高嶺之美浩蕩重現,塞罕壩更是成為了北方的生態「奇迹嶺」,貨真價實的金山銀山。

「奇迹嶺」的通關密碼


荒原沙地變綠水青山,塞罕壩的綠色奇迹離不開五個字:藍圖、模式、人。

早在1962年塞罕壩林場設立之初,就已規劃好了一個現在看來仍然頗有遠見的任務藍圖。「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減少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研究集累高寒地區造林和育林的經驗。」「研究集累大型國營機械化林場經營管理的經驗。」當年塞罕壩的創業者幾乎每個人都能準確地說出這幾十個字。

除了富有遠見的藍圖,塞罕壩的成功也離不開穩定的建設管理模式。塞罕壩採取高規格的垂直管理模式:歸河北省林業廳管理,而不是更常見的「市管」「縣管」。「垂管模式下,能夠有資金和人才的保障,所以我們再困難也沒有挪用過造林專項資金。只有保障生產經費,有專業化、創新型的團隊,才能把生產完成。」劉海瑩說。

塞罕壩的成功,更離不開三代塞罕壩人「釘釘子」般的堅守和努力。

建場初期,塞罕壩的環境極其惡劣:缺食少房,最難熬的是冷。一位老職工回憶,冬季氣溫零下40多度,出門雪都齊腰深。「屋內就是一層冰,即使抱著火爐子也不會有熱的感覺。晚上睡覺要帶上皮帽子,早上起來,眉毛、帽子和被子上會落下一層霜,鋪的氈子全凍在了炕上,想捲起來得用鐵鍬慢慢地鏟。」

除了寒冷,還有風沙。塞罕壩年均六級以上大風日數76天,當時有句諺語,「一年一場風,年始到年終」。但塞罕壩人在這樣的條件下,堅持了下來。

現在塞罕壩林場員工里,名字帶著「林」「樹」「松」「山」的特別多。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塞罕壩林場的第二代、第三代,跟隨著父輩們來到塞罕壩,一起住過窩棚子、吃過露天飯、吹過白毛風;他們在這裡長大、造林,甚至把已經在大城市創業的孩子又叫回到塞罕壩,一代一代,最終交出了令人嘆服的「成績單」。

綠色奇迹如何續寫?


以塞罕壩為圓點,這裡的綠色奇迹如何續寫、複製、繼而輻射開去?

塞罕壩所在的承德市,在塞罕壩精神的鼓舞下,次第增綠造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京津冀發展涵養水源。

承德市委書記周仲明表示,塞罕壩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的技術經驗推廣到了承德,承德的森林覆蓋率從建國之初的5.8%上升到57.67%,如今,承德已成為華北地區生態文明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是華北地區唯一不缺水的城市。

如今,河北省林地面積已達900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8%增加到32%,「再造三個塞罕壩」工程已啟動實施。其中,防沙治沙重點區域內的張家口、承德兩市,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39%和56.7%,由沙塵暴加強區變為阻滯區。《河北省第四次沙化土地監測報告(2009年)》顯示,五年監測間隔期內,京津周圍地區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12萬多畝,實現了土地沙化逆轉。

曾經在塞罕壩工作了20餘年的國家林業局場圃總站副總站長劉春延表示,塞罕壩這種集高寒、乾旱、高海拔、沙化幾種極端環境於一體的地區都能實現綠色發展,那麼在全國用這種模式、這種機制、這種精神,再造更多的塞罕壩,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在廣袤的土地上,更多的「奇迹嶺」正在建設中。

推薦閱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