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科技|我國企業孵化器數量躍居世界首位 首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光谷誕生

9月18日,科技企業孵化器30周年發展座談會暨雙創峰會在漢舉行。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016年底,創業孵化載體達7553家,包括孵化器3255家、眾創空間4298家,數量躍居世界首位。

1987年,首個科技企業孵化器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在漢誕生。經過30年發展,孵化器數量已躍居世界首位,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重要載體。截至2016年底,全國7553家創業孵化載體,累計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22.3萬家,累計畢業企業8.9萬家,其中,上市和掛牌企業1871家,占創業板上市企業的1/6,佔新三板掛牌企業的1/10;湧現出一批知名上市科技企業,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為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作為孵化器發源地,武漢東湖高新區在創業孵化方面大膽先行先試,探索了科技成果轉化「四級跳」模式,推出「黃金十條」政策,推動全國高校成果轉化「三權改革」。為青年科技人員創業融資搭建光谷·青桐匯活動平台,3年幫助70餘項創業項目融資20億元,成為全國創投界、創業界的知名品牌,模式在全國複製。近期,東湖高新區圍繞加速成果轉化和新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出台新「黃金十條」,開展科技成果所有權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創「科技懸賞獎」。

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主任張志宏表示,創業孵化事業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器」之形到「業」之態的不平凡歷程,雙創浪潮正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發展,創業孵化也必將全面拓展、不斷升級,成為培育壯大新動能的重要手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形式、應對新技術革命的有力舉措和推動創新全球化的重要渠道。

相關閱讀

孵化器的發展,離不開

一座城的敢為人先

30年前,武漢亮起「一束光」

1987年,武漢丁字橋108號。

總參通信部武昌軍代表室駐地,一座閑置的營房內,誕生了一家簡陋的新型機構——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

6間房,659平方米,為孵化器事業畫下原點。

30年過去,曾經的東創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55個各色孵化器、65家眾創空間、4500餘家在孵企業,在光谷大地上,夢想燎原。

9月18日,全國多家高新區、孵化器、學者及企業的數百名代表聚集武漢,共同見證創業孵化步入30年。

9月18日,科技企業孵化器30周年發展座談會暨雙創峰會在武漢舉行,嘉賓演講精彩紛呈,觀眾紛紛用手機拍攝。 ( 張朋 攝)

4名工程師因600元坐牢

一樁科技大案背後的體制之痛

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東湖的誕生,要從多年前的一起「大案」說起。

1982年,武漢發生了一起轟動全國的「技術投機倒把案」。國營181廠韓慶生等4名工程師被關進監獄,原因是他們利用業餘時間,為一家鄉鎮企業設計了兩套生產污水凈化器圖紙,編寫了2萬多字的《產品技術說明》,每人獲得了600元的報酬。

企業救活了,工程師卻坐了牢。

韓慶生所在的181廠,就坐落在今天的武漢東湖高新區內。

當年,這裡雲集著武漢70%的科技人員,但受體制束縛,英雄難有用武之地。而與這種情況類似的,全國還有很多地方。

最大痛點在於,當時,科技人員想「下海」創業,必須先找個單位掛靠,讓其成為自己的主管部門,否則不能辦工商執照。

由於民辦企業被視為個體戶,無法享受國營單位的各種待遇,「下海」后的人事檔案、組織關係、專業技術職務等,均沒有部門管理,人才流動極為不便。

規模小,無力置辦設備、場地,缺乏企業管理經驗,又貸款無門,許多極具應用價值和市場前景的科技項目,往往半路夭折。

怎麼辦?

為科技創業撐起「保護傘」

一份石破天驚的請示報告

1987年2月,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規劃辦公室,向武漢市科委遞交了一份關於成立「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請示報告。

數據顯示,1986年底,武漢高校職工總數達49374人。至1987年3月,該市共有自然科學研究機構468個,社會科學研究機構90個。僅洪山區,就有高校21所,中專26所,中央和省屬科研機構22家。

這份報告開門見山地提出,東湖地區智力密集,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佔全市76%,應鼓勵一批科技人員走出科研大院,創辦一批民辦科技企業,為地方經濟服務。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經驗表明,這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有效途徑之一。

科技創業的明星企業北京四通集團公司,一年產值達1億元,上繳利稅1000萬元。這對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激勵極大。

但,任何創新都與風險並存。

報告並不諱言,高新技術不同於一般技術,它知識密集、技術密集,也有一定風險。儘管科技企業是從事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一支生力軍,可民辦企業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一項新事物,發展阻力重重,困難多多。

那些科技人員,放棄鐵飯碗,須鼓足勇氣。而創辦民辦科研機構的創業者,更要承受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雙重風險。

為了給科技創業撐起「保護傘」,打造局部「小氣候」,成立「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迫在眉睫。

東湖開發區希望,這個孵化器,能為科技創業者提供工商登記、稅務、信貸、專利、辦公、通信、交通等一攬子服務,最大限度減輕初創企業的行政事務與經濟負擔,集中精力研發技術、開拓市場。

這份「石破天驚」的報告,引起武漢市政府乃至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

文末,請求事項僅有兩句話:一是8萬元開辦經費,二是賦予「創業者中心」一定權力,使經中心審批的民辦科技企業,能夠得到工商部門認可,拿到工商執照。

孕育「湖北首富」與上市公司

一場科技體制改革的武漢探索

1987年6月8日,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正式掛牌。

武昌溪流電子研究所、實驗新技術研究所、洪山區華信光電子科學研究所等3家民辦科技企業,同期入孵。

一座破舊的營房、一塊牌子、一部電話,是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全部家當。

1985年,第一代激光專業畢業生孫文,從武漢一家研究所出走,「下海」創立第一家激光企業——楚天光電子公司。

整整一年,他沒有接到一個訂單,只是靠貸款苦苦支撐。得知東創中心成立后,孫文只花了2天時間就搬了過去。120平方米免費生產場地、近100萬元貸款,讓他感覺「找到了歸宿」。

如今的楚天激光,早已成為光谷激光產業的領軍企業,創造了36項第一。

1988年,從武漢大學畢業的王麗麗,來到東創中心,創辦凡谷電子。2007年,凡谷在深交所上市,孟慶南、王麗麗夫婦,一度問鼎「湖北首富」。

1989年,艦船研究院技術員張海澎,在東創創立武漢三特,註冊資金3萬元。也是在2007年,「索道大王」上市。

科技創富的風潮,一時席捲光谷。

不僅提供場地、幫辦執照,東創還用國家科委下撥的70萬元扶助資金作擔保,向銀行貸款210萬元,大膽對在孵企業進行投資,使陷入絕境的企業恢復生機。這或許是國內孵化器對在孵企業投資的最早案例。

東創中心的先試先行,獲得國家充分肯定。

1989年,東創中心與英國劍橋孵化器的教授,一同受邀給全國31個省市區的科技幹部,介紹國內外孵化器的建設情況,學習這個科技體制改革的新興事物。

次年,科技孵化器在中華大地一夜燎原。

截至2016年底,已擁有325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298家眾創空間,規模居世界第一。

光谷創新主體突破7萬家

一個「小世界」里的世界夢想

第一本孵化器行業教程,第一個孵化企業產權報價系統,第一家產權式孵化器,第一家網路孵化器,第一個「創客街區」……

激蕩30年,武漢東部這片創新創業熱土,不斷創造著孵化器歷史上的多項第一。

2001年,東創中心率先提出產權式孵化器,打造了一條「騎著腳踏車來,開著小車離開」的SBI創業街。這個超級孵化器,不再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而是引入社會機構、企業投資者及個人投資者,共享孵化器的物業產權。

此後10年,它成為了光谷的創業「華爾街」,以及新生代的科技創業策源地。

2011年,光谷第一家眾創空間光谷Demo咖啡成立。近幾年,光谷的咖啡館越開越多,成為資本與創意的集聚之所。各種想法,路演,商業計劃書,投資人,在咖啡杯間不斷碰撞。就連雷軍,也與合伙人李儒雄開起了光谷創業咖啡。

雙創時代的孵化模式,正隨著80后、90后這批創業新人類,不斷升級。

Plugandplay、FoundersSpace等風靡矽谷的孵化器,即將落戶光谷。

光谷創新中心、中英共建歐洲科技創新中心等多個離岸孵化器,卻又相繼從光谷走向全球。

一進一出間,光谷的創業孵化之路,早已跨越國界。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更在不同場合多次指出,要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創新道路。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孵化器,只是助推企業成長的一個社會組織單元。

孵化器里的企業,甚至絕大多數小得不值一提。

然而,75%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都是由這些小企業開發。在歐盟,小企業人均創新成果是大企業的2倍。

2016年,全國逾13萬家在孵企業,共申請13.9萬項專利,創造了200多萬個就業崗位。

今年1月至8月,光谷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2738戶,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市場主體76家。目前,光谷創新創業的市場主體已突破7萬家。

無論是體制機制創新,孕育新動能,還是發展新民營經濟,30年間,光谷這些小小的孵化器里,始終裝滿了夢想與故事,砥礪前行。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

孵化器,未來路在何方

目前,孵化器、眾創空間已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重要載體,催生出新產品、新產業、新服務、新業態,源源不斷為經濟發展帶來新活力。

與此同時,也出現部分孵化器過分依賴政府補貼等現象。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創業孵化如何規避風險?

警惕孵化器淪為「二房東」

「孵化器越來越多,難免魚目混珠,甚至一些房地產企業來建孵化器。」光谷創業咖啡總經理李儒雄直言,好項目越來越難找。

據了解,不少孵化器、眾創空間都以收取低額租金作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勉強為生。《眾創空間發展藍皮書(2016)》指出,「盈利模式單一、資金匱乏」是眾創空間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時,相關數據顯示,只有入住率達到70%左右,該空間才能實現盈利,然而大多數空間達不到這個比率。

此外,一些做孵化器的天使投資人也逐漸熱衷於政府補貼、資金申請、炒作地產項目,並未對創業者提供有力支持。

「我們要提升孵化質量,帶動創業服務精益發展,不能老被別人說是二手房東。」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處處長陳晴說。

孵化器要專業化產業化

孵化器該如何避免泡沫化,真正發揮作用?專家認為,孵化器應向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武漢光電工研院總經理韓道認為,孵化器應提供專業型服務平台,如光電子領域創業團隊不僅需要財務、法律服務,還涉及光電子領域供應鏈管理、光電子領域相關知識產權管理等,如果平台不夠專業,很難提供支撐。

珠海市蜜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賈凡,今年5月在矽谷考察一家孵化器,面積不到2000平方米,但已運營20年,孵化出45家上市公司。「在百花齊放的時代,必然會優勝劣汰,我們需要更多具備匠人精神的孵化機構。」

微軟加速器區負責人王雷認為,全球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有1萬多家,80%的資金會投向20%的創業企業,這將倒逼孵化器從追求數量到提升質量。

作為武漢孵化領域領軍人物,李儒雄更加註重本地化和產業化,「孵化器項目一定要跟本地產業和本地周邊資源結合,否則,可能面臨吆喝半天一場空的風險。」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表示,隨著科技初創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業服務機構提供辦公場地、商事代辦等基礎性服務不能滿足初創企業的需求,創業服務機構將逐步向專業化、細分化、垂直化方向發展,圍繞特定的技術和新興產業領域,為入孵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

不久前印發的《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科技部門將引導孵化器圍繞創業企業實際需求,提供定製化的高附加值服務,加強創業輔導服務,提升孵化服務綜合能力。「十三五」期間,各類創業孵化載體將達1萬家,力爭一半以上具有創業投資功能,創造就業崗位超過300萬個,上市和掛牌企業超過2000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