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書壇巨匠張改琴:稀若星鳳的巾幗書畫家

張改琴,甘肅慶陽人,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書協顧問、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協名譽主席、甘肅省文史館館員、甘肅改琴書法教育獎勵基金會理事長。獲」甘肅敦煌文藝獎「、」甘肅敦煌文藝獎·突出貢獻獎「」甘肅省優秀專家「、」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曾任:第六屆書協副主席、書協隸書委員會主任、書協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書協楷書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省文聯副主席(駐會)、甘肅省政協常委、甘肅省政協科教文體衛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省書協主席。

讀張改琴的書畫

葉鵬飛

記得我於2001年11月到蘭州,參加由甘肅省書協、蘭州市書協在甘肅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我與朱培爾、葛鴻楨三人的書法展的開幕式上認識張改琴的, 當時她作為主辦方作了熱情洋溢的發言,尤其難忘的是當時天氣較冷,她親自撰稿講了十多分鐘,讓我深受感動,她的真誠給了我深刻的印象。相隔四年, 又因甘肅省書協之邀,到蘭州參加七人聯展,再次見到她,她贈送我一本她與女兒左文輝合出的一本台曆,女兒作畫她作書,讓我第二次看到了她十多幅書法作品,給我印象是,她是一位當代不可多得的女書家。第三次見到張改琴是2005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岳安杯「國際書法論壇上,那天舉行百米長卷筆會,我看到了她從容自如地揮灑,筆墨隨其心性流淌,使我更由衷的敬佩。然而,今年春節間,讀到了她寄贈的兩本大型作品集,一是書法、一是畫, 更使我驚嘆,原來她還是畫壇高手!作為甘肅省書協主席的她,居然還進行國畫創作。尤其是劉大為、肖雲儒、文懷沙、.傅愛國分別撰文肯定了的藝術成就,給於極高評價,讓我更感到她是當今名符其實的書畫兼擅的藝術家,而且是稀若星鳳的巾幗書畫家。

讀張改琴的畫,覺得她首先表現的是她對家鄉山水的感情。

一個成功的畫家,總是離不開養育她的地方,總是喜歡寫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家鄉的景物,而不是其他。因為只有對表現對象了解透了、熟悉透了,才能真正地表現好。張改琴的山水,表現的是養育她的古老的隴塬,在她的筆下,隴上山山水水在深厚古樸中充滿生機,這種生機來源於她對隴塬的感受,表現的是隴塬人的一種生命渴望,寫出了隴塬人的蘇醒、勤勞。畫面上包孕千里的大塊山水中,點綴著窯洞、庭院,棲息在這裡的人們在放牧、犁地、曬穀、打場,這種耕作、收穫的細景與山川的雄渾、雲彩的悠遊、澗水的流淌互為表裡,充滿著生機,凸顯出山因人而鮮活,人因山而毓秀。可以說,張改琴的山水立意是依託人與山的關係、是對家山的眷戀,證明了山為人文之源,而人文又為作品之源,這正是她作品獨有的生活氣息和情感特徵。

讀張改琴的畫,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她表現自己的心性流露,展示和抒發了內心的動意和對畫的獨特體驗。

張改琴有著札實的繪畫功底,她在中央美院學習時,人物、花鳥、山水無不體味,古代、現代名作無不研摹,練就了嫻熟、過硬的筆墨線條功夫和造型能力。繪畫必須坐實於形,這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僅有此,繪畫又只能處於」技「的層面,而無法進乎道。因此,畫家必須以「洗心養性的方法,將傳統文化與山巒樹石相溶化,將畫中山水與自然山水作等量齊觀,讓手中的筆墨、流走的線條,表現出千姿百態的畫面,這表現、溝通過程就是畫家心性修養的過程。由於張改琴的山水出於對家鄉的熱愛和真情,在她的畫面中,表述的正是她對家鄉山水所蘊藉的真情。將眼中之山,轉換為心中之山,運之為筆下之山。然而創作過程又決定了筆墨形態上是不可重複的,在特性上是不可逆轉的,這不可逆轉性正是創作過程時間性的必然產物,即以物化的形式來展示作者當時的內心世界、表現對當時事物的感知。所以,張改琴的畫正有著這種精神產品的本質特徵,山在她胸中,情在她心中。在她的畫中,既有西北山水粗狂渾厚的特色,更蘊含著男人們所沒有的細膩、多思和依戀。這種細膩、 多思和依戀,又帶給她畫風的靜遠和沉鬱,在充滿詩境般的恬靜中,多了一份遠思。她的畫說明了藝術不在生活以外,也並非生活本身,藝術必須表達畫家的心境、性格和思維與想象,這正是張改琴畫的魅力。

在張改琴的書法集中,真、草、隸、篆四體俱全,但最多的也是最有特色的是她的行草書。

讀張改琴的書法,覺得她注重線條的內勁和靈動,將速進、遲澀、曲直、方圓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有著豐富變化的筆法。在結體上,她化北碑楷書於行草之中,追求古拙和生趣,形成耐人尋味的風韻和形態。尤其是她作品的布白上最具特色:當今寫碑式行書者眾多,但大多數人皆以茂密雄厚和古拙生稚的風格出現,體現在布白上是字與字、行與行相當緊湊,使作品的空間節奏加強,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干擾力增多。但張改琴的過人處在於她將碑式行書以疏朗、清雅的格局來布白,使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產生距離感,計白當黑,更加註重韻的生動,讓作品在渾厚、古樸中多了許多清雅氣息。還有一點是她的書法風韻又與她的畫風相互輝映,協調統一,這些都是她的與眾不同處。

劉熙載在《藝概》中說:」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書法更是一種智慧、人格力量的展示。張改琴的書法,更多的是蘊含著她的情懷和抱負, 她將書畫藝術與書法事業視作生命,書法正凸顯了她的意志和內心。她主持甘肅省書協以來,為推動甘肅書法事業做了許多工作:創辦《甘肅書法》、設立獎勵基金、主持評審甘肅書法專業獎——」張芝獎「、策劃承辦了多次國家級書法展和邀請展、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大展、舉辦了首屆敦煌國際書法藝術節……使甘肅書壇的地位日益提高甘肅書法的創作、研究成果疊出。工作的出色和藝術創作的出色,也是她不斷吐納和進取的力量。可以說,她對書法事業的執著、投入和她爽直、能幹的性格、樂於助人的精神、遊藝於翰墨的意志,養成了她書法的高境,她的作品正是她人格精神的體現。

大師凋零與當代書法預測

——全國政協委員、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改琴訪談

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在張改琴先生寓所,筆者就當代書法一些問題進行了訪談。

一、當代為什麼出不了大師

楊清汀:張主席,當下文化界有個共識,即精神矮化,大師凋零。假若未來人們冷峻地叩問:何以如此?當代人恐怕唯有愧怍。文化學者卞毓方先生有個」尋找大師「的課題,力圖對此有所解釋。在他寂寞的尋找之旅中,實際上碰到的也就是季羨林、饒宗頤、南懷瑾這麼幾個,至於是不是大師,尚不好說。因為大師最好以後人定論為妥。卞先生實則以此為引子,旨在反思當下文化現象。他採訪了許多科教文化界名家,各自就大師問題進行了闡述。現在委託我採訪書法界人士,您作為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又是當代書壇的代表人物,想請您就此談談。

張改琴:大師是衡量一個時代的文化尺度,是高標,可遇而不可求,在文化轉型期,由於種種原因,目前不能急。就縱向來說,比如新時期建國才60來年,和近300年的唐朝相較,算是一種新文化的生髮期。唐朝大家熟悉的,不過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宋朝有蘇、黃、米、蔡四家,元朝有趙孟頫,明、清有董其昌、王鐸、何紹基等,每朝每代,也就是那麼數得上的幾個。這些大師級人物,諸體兼擅者雖不多,但都有自己最突出的一兩種經典書體。所以,無論歷史還是現實地看,如果想要有見賢思齊的勇氣,目前還要補許多功課。從現在起,要本著文化良知和歷史責任,應該呼喚、促進、補缺、積累,倡導一種精神,為將來產生大師提供良好的土壤。大師是目標,目前方向的意義大於成果的意義。

楊清汀:歷史是殘酷無情的,確實只有為數不多的才能讓人記住。尤其,傳統斷裂,背景轉換,當代文化語境又使傳統藝術大為逼仄,確實讓數千年的書法無所適從。書法的古典性,在信息化社會中需要現代性的審視。

張改琴:是的,時代和歷史總存在錯位,這是規律。傳統難以為繼,今昔背景差異,以傳統理念和標準要求書法,當代書法家的問題自然紛至沓來,應該表示理解。如何在文化新秩序中構建當代書法的審美體系,這是一個持久而有意義的課題。

從1840年到1949年,100來年戰亂頻繁,國力衰微,強國是每個人的願望。所以又從時代的橫截面來看,新成立后,國家主要提倡科技和經濟。特別是科技,作為國家發展的安全保障,是首要的,必須在國際上體現綜合國力的抗衡力,這是國之大事。經濟雖然也很重視,但消磨了許多精力,主要是想解決物質問題,走了許多彎路,改革開放之後,才走上正軌。在文化上,國家儘管花了很大精力,但政治運動太多,同樣耗費了許多精力,比如文革,對傳統文化是掃蕩性的,確實是錯了,讓人很痛心,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才得以逐漸恢復。直到去年,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出文化強國戰略,並且上升到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這是文化的福音。至於書法,真正當做一種事業,也就是30來年的時間。傳統元氣既要恢復,多元思潮又洶湧澎湃,書法面臨著新一輪的時代抉擇。故此,首要問題是穩住陣腳,然後才能談得上涵養大師的問題。充足的時間和必要的陽光,是非常重要的。

楊清汀:清末民國間,文化界出了一批學貫中西的人物,相當一些堪稱大師級。就拿書法來說,一百多年來,康有為、于右任、沈尹默等應該是那個時代的大師。

張改琴:是啊,不僅這些人,就是沙孟海、林散之這些前輩,活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他們也應是大師級的,不過他們的底子仍然是民國時的。現在關鍵是,目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們能做什麼,做到何種程度,不要讓這一段留下遺憾。

楊清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文化確實是積澱下來的。不過,我想起王國維有句話,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那麼,套用一下,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書法。百餘年來,確實出了屬於那個時代的大師。在一個時代,大師是龍駒汗馬,靈鳳玉麒,應該寧缺毋濫。可不可以這樣說,現在好些人,急於想成大師,的確降低了大師的高度。

張改琴:有這種情況。這是社會浮躁,文化泛化的表現,是世俗功利化的反映。書法在當代也就是三十年,老一輩遠去,我們現在多做一些事情,或許若干年後,會磨練出這個時代段的大師,應客觀看待這個問題。美國面積和我們差不多,稍小一些,如同一個家庭,一邊是十多口人,一邊是兩口人,生活差別可想而知。我們這些年是發展了,但城市膨脹太快,教育、服務、醫保、衛生等不配套,浮風蔓延,人心躁動。政治經濟折射出文化心態,在社會整體推進中,這些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對藝術家來說,靠的是學養和耐力,一朝一夕不可能,沉心靜氣是關鍵,只要努力,即便成不了大師,也不會落得太遠。這也就是我們不能急的地方。

另外還有歷史背景的因素。科舉制度把書法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成為選拔官吏的條件,一開始學習工具是毛筆,寫字是必修課,現在所有的都不用毛筆寫字,國家只是一個協會,民間組織。再從發展條件來看,過去日常用,有時間保證;現在社會重視程度不夠,書法面對的生存環境,是自由發展,實用性沒有,只是藝術性,對書法沒什麼要求。歷史上形成制度,為了功名,整個學養都養到書法那裡;現在好些人退休了才有自由時間學習,一些搞專業的,也是技術性的東西多。世殊事異,發展機制不同;今昔對比,在發展軌跡上有天壤之別。

一切大師都是文化的產物,書法藝術亦然。文化形成強勢,大師必然瓜熟蒂落。

二、發展現狀和預測

楊清汀:當代文化以今納古,以中匯西,在磨合中矛盾重重,多元碰撞,形態各異,仍處於現在進行時中,轉型期焦慮症困擾著人們。當代三十年的書法,在這種背景中有得有失。現在,想聽聽您對前景的看法和預測。

張改琴:現在往大師路上努力的人非常少。大家想要的太多,關注的太多,不成熟的主張太多,被現實奴役,過於物質,忽視精神,心無恆念,靜不下來。在書法圈中,功成名就感太強,容易產生惰性。

但是,總體來看,你剛才提到將來的發展前景,我還是比較樂觀的。有這麼幾個特徵:一是現在創作環境的寬鬆,歷朝歷代都沒法比。書法家生活條件和創作條件普遍好,如書寫用具,史料碑帖,家庭條件等。歷史上書法家有生存壓力,現在生活好,創作環境是歷史上最寬鬆、最自由、最和諧的時候。二是目前書法群體比歷史上大得多。過去一個村裡能有幾個人念起書?現在人口多群體大了,再加上老幹部,愛好者也很多。國家提供的條件也優越,咱們文聯、書協這一塊做得好,各種活動、展覽、項目比較多。三是各種展覽對書法促進大。各級書協方式多樣,一個群眾性組織能做到這樣,非常不易。

另外,從提高方面看,第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和現在的水平,認真看作品,差別太大。一屆投稿三五千件,十屆上海、廣西兩地五萬多件,量和質都有很大提高。書法的發展還是有成績的,同時促進了廣泛參與。我自己認為發展是比較健康的。這當然與評選機制的不斷完善和制度化、程序化有關。雖然大家有不滿意,如同考大學,取消聯考,恐怕暫時沒有比這更好的替代辦法,書法評選也是這樣,評出來的作品大家還是能普遍接受。

再一個是社會參與面廣。如北蘭亭、南蘭亭組織的活動,各研究院、書法院的活動,青年展、提名展,也都從不同側面,利用各種獎勵機制,多種手段促進。還有官方五大書法媒體的介入,網路的發展,各種傳媒的助陣,快速直接,覆蓋面大;至於民間的宣傳和組織就更多了,不管是謀生還是賺錢,都客觀上起了作用。以上各層面的促進,提高了書法的社會認可度。

楊清汀:人類社會中的一切東西都有個輪迴更替的過程,下一步書法恐怕變得太過,能不能良性輪迴,我還是有擔憂。

張改琴:好些東西已經在替換著,如服裝,也不是我們這一代代替了。宋代替了唐,元代替了宋,後世各不一樣,但仍然是衣服。漢文化傳到周邊,人家有韓服、和服,我們現在主要是西裝,把民族的沒有了,咱們沒有特色。我期望看到一種民族和傳統結合的服裝。比如說網路把書法代替,將來也許有可能,但還得要人去寫,並且仍然是書法。書法有很強的民族文化性,現在是如何繼承傳統,體現時代特色的問題。許多我們沒有的都發展得很好,書法自然更看好。我喜歡與人為善,總從好處想,沒有什麼糾結的。

楊清汀:對,應該保持樂觀心態。都想開了,反倒少了負擔,說不定會激發出創造潛能。跳出書法看書法,思路上更寬一些,也是生活和藝術的需要。作為文化血脈,不是書法需要人,而是人需要書法。

張改琴:事實上發展勢頭是比較好的,好多人在傳承,人們喜歡用它美化生活,托情寄性。隨著國力的提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現在書法雖沒多少實用性,但可以成為欣賞的藝術。如國畫並沒有太強的實用性,卻一直傳承著,因為人們精神上需要。所以書法和國畫一樣可以成為欣賞的藝術,精神層面的東西,反倒能長久興盛。另外,還可以從文學、美術、戲劇,音樂、舞蹈的比較中看,書法自有其不滅的獨特魅力。

尤其,傳統是一個流動的概念,所有的古都可以出新,就在於新的是否合乎藝術規律。在這個時代的節點上,因人、因時、因地以及因接受觀念的不同,書法已經在創作增損中出現了和前人不同的面貌、神氣。目前,因媒體等方面助勢,快捷跟風趨同化現象突出,發展到一定階段回歸理性,自我創作意識加強后,所謂」合久必分「,書法必然出現多元、多態的流派風格,各奔前程,異彩紛呈,同時必然納入人們的精神生活。藝術是寫心的,人心各不一樣。一個健康開放的社會,能容納和促進各種藝術成熟與發展。

三、當代婦女書法的喜和憂

楊清汀:新時期,文學上早對女性創作有較多關注,而書法上很少。談當代書法不能忽視婦女書法這一塊,您作為中書協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想聽聽這方面的意見。

張改琴:書協設有婦女書法專項展,屆展到第五屆了,又成立了工作委員會,但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一個是目前隊伍很小,中書協婦女會員才591人,可憐不可憐?分佈到各地就非常少了。再是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我今年很有體會。四至五屆隔了七年,主要是沒人承辦,張海主席和趙長青書記推薦到深圳,還沒有完全落實。雖各省都有女書協,但實際支持力度不大。好些人認為婦女寫得好的少,作品沒人要,收藏價值不高,積極性不大。

楊清汀:最近一期《書法》上,是周慧珺和您,還有韋斯琴三個人的專輯,林岫和孫曉雲也都是學養豐厚的書家,可以說是巾幗不讓鬚眉。老一輩的蕭嫻、游壽都了不起,還是大學問家。

張改琴:還有周昭怡,也非常厲害。

楊清汀:對,原來的湖南省書協主席,寫顏真卿和何紹基的,去世了,老太太學問也很好。

張改琴:人數少的原因,主要是女性社會角色關係,職業特點,要堅持下來,持之以恆比較難。有人問我,天資和功夫哪方面重要?我說,剛起步到中間,勤奮占多數,否則就沒保證,也就不能發現天資。婦女天資最重要。到最後,自己和自己比,階段性比,沒有悟性再努力也不行。勤和悟分階段,勤是悟的保證,悟是勤的體現,要建立在全面涵養的基礎上。從后一段說,天資佔主要的,特別是最後要有階段性目標。再是道德品行,還有社會附加值等。人生是一種堅持,女性很難堅持下來。男人能堅持的女人很難,男人整齊一些,女人整天瑣碎。家庭沒有女人是不行的,否則就亂了套,因此把女人訓練得更為柔和、包容、細心。所以女人的家庭角色很重要,但在社會角色上就不那麼突出了。延伸到書法的發展上,圈子受限制,能做出一定成績的很艱辛。

楊清汀:女人書法像女人,我對這種標籤式的說法,認為很庸俗。

張改琴:社會對婦女書法的要求確實有不同。一個說法是女人書法如何像女人,如何不像女人,說你應該不應該的原因是什麼,沒人細想。女性和男性一樣,都是學的王羲之、顏真卿這些人,怎麼可能都叫女人像女人?書法上哪能分這個男,這個女?世俗社會對女的要求太多。還有個說法,說女性書家是故意學男人的。實際上她們本身就是學男人的,這是藝術創作規律的問題,用性別觀念作為評判標準對號入座,對女性非常不公平。

再是歷史文化傳承上,似乎都是男人的天地。衛夫人的家族、管道升與趙孟頫夫婦,家庭教育和環境因素有很大關係。多少年形成的習慣,女人安身立命具有天生依附性,在悅人的成分上多,獨立自主上少。傳統觀念中,社會對女性的生理要求也有局限。

楊清汀:是的,簡單的機械論者,永遠走不進藝術。社會由男女組成,藝術由自身元素組成,是不同的概念。你看到的是書法,而不應該是男人和女人。所以,對婦女書法這一塊缺少挖掘,當代書法是不完整,有缺陷的。

張改琴:歷史上書法獨立的學科沒有形成,人們主要憑興趣,憑家庭教育。日本婦女學書法的比較多,主要是沒有工作,在家裡。婦女的地位全世界排第九位,帶來的好處是地位提高,帶來的壞處是勞動強度大。男的可以不管家,女的不行。所有女人不可能脫離家務。不見得社會地位高了,家庭就有地位。社會整體對女人的看法還是有相當偏見。一個在藝術上有追求的婦女,和男性相比,需要承擔雙重,甚至多重責任。

楊清汀:今天耽誤您一上午時間,非常感謝。

張改琴:不客氣,是一些參考性意見,不見得對,有一些問題今後還可以慢慢討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