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維米爾這位色彩藝術家的點睛之筆

作者:俞汐

國家博物館最近隆重推出夏季特展《倫勃朗的時代》,展出多位荷蘭十七世紀黃金時代的名家作品。其中一幅號稱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 ---《坐在維金納琴邊的年輕女子》。與其他展品不同的是,這幅畫被放在一個單獨的玻璃閣間里,不少觀眾在這幅作品前流連往返,筆者排隊二十分鐘才得以在較近的距離觀賞,不想卻有些失望。

(傳)維米爾,《坐在維金納琴邊的年輕女子》

事實上,這幅畫並不屬於公認的三十五幅維米爾真跡的範圍,長期以來,關於它是否為維米爾所作,學界一直頗有爭議。

為什麼呢?我們再看下面這幅畫。

年輕女子閃爍的雙眸,似溫柔含情,又似冷若冰凝。紅唇微張,欲言又止。她是駐足停留、驀然回首,還是即將轉身而去?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1665

你或許對維米爾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你一定聽說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此畫被譽為歐洲藝術史上北方的《蒙娜麗莎》」 (荷蘭地處歐洲北部),與義大利天才畫家達芬奇的名作平分秋色。兩幅畫共同之處在於,它們所描繪的女子神態難以捉摸,令全世界為之傾倒。

達芬奇, 《蒙娜麗莎》,1503-1517

畫家維米爾是十七世紀活躍在荷蘭代爾夫特市(Delft)的一位畫家,與前輩倫勃朗(Rembrandt )、後起之秀梵高(Vincent van Gogh)並稱荷蘭繪畫三傑。

倫勃朗,《夜巡》,1642

其中,維米爾對光影效果的處理可謂畫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為人類的審美體驗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僅憑這一點,《坐在維金納琴邊的年輕女子》就不夠完美。

珍珠和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女孩兒的耳垂墜著一顆光澤奪目的珍珠。有經驗的人大概不難發現,維米爾特意誇大了珍珠的大小:那一顆水滴式的珍珠下緣幾乎貼近少女的衣領,這顆珍珠放在現實生活中,實在大得不可理喻。

碩大的珍珠是否喧賓奪主?其實不然。珍珠不是少女的點綴,而是比喻佩戴的女子如同珍珠般皎潔純真。光從畫面的左邊照進來,少女的臉龐和珍珠的左半邊被點亮了,女孩兒與珍珠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觀者根本感受不到耳環原本會顯得突兀的大小。

為何會有如此神奇的效果?讓我們仔細看一下這顆珍珠。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局部

令人驚嘆的是,珍珠的形態在近看時基本消失了。你分不清珍珠的左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只有高亮的部分可以確定,剩下的區域哪裡是女孩兒的肌膚,哪裡是珍珠,難以分辨。原因很簡單,維米爾根本沒有使用輪廓線來畫珍珠的外形,而是完全使用顏料,把珍珠在遠看時的亮處和暗處精準地表達出來,其餘地方則採用與肌膚和背景相近的顏色過渡。

細心的觀者還會發現,少女白色衣領上靠近珍珠的那個邊沿,被畫家塗上了薄薄的暗藍色,這是在表現光照的情況下,珍珠在衣領上的影子。而珍珠底端的白色,則在表現珍珠反射的白色衣領。

這就是為什麼少女和珍珠能完美地融於一體。那顆珍珠也只有畫得這樣靠近領口,才能達到這般效果。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珍珠是維米爾畫中青睞的道具。《正在寫信的女子》中,書桌邊緣有一串珍珠,遠看顆粒分明,而近看,卻發現它與《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畫法一樣,沒有任何輪廓線,完全用顏色來表示珍珠的亮和暗。光依然從左邊照進室內,珍珠的左側都用亮白色點出,暗的一面則用灰、褐和藍,慢慢與桌布融合在一起。

維米爾,《正在寫信的女子》,1662-1667

《正在寫信的女子》局部

桌布選用的是藍色,珍珠串右邊的絲帶選用淺黃,因為在藍色上使用黃色,能凸顯黃色絲帶的光亮,淺黃絲帶在光照下泛著柔和的光,將整條珍珠襯托得熠熠生輝。

維米爾的畫作中絕少使用外輪廓線,這讓他的繪畫充滿一種陽光和煦,春風拂面的柔軟和朦朧。任何一個物體都是慢慢過渡到另外一個物體。譬如,我們看《正在寫信的女子》,分辨不出從哪一筆開始,女子的小臂已經過渡到她的外套袖口白色的絨毛。

《正在寫信的女子》局部

巧用顏色:維米爾的點睛之筆

剛才提到維米爾如何通過顏色的天才選用來製造特殊的光效,在此就不得不談談《戴紅帽的女士》。

維米爾,《戴紅帽的女士》,1665-1667

畫中的女子凝視著我們,戴著一頂艷紅色羽毛質感的帽子。一束陽光照進來,帽沿上的羽毛蓬鬆地翹起,顏色明麗。帽子遮擋了她的臉龐,以至於一部分在陰影中,一部分在亮處。維米爾選用了藍色來描繪女子的衣裳,與紅色相呼應,整個畫面色彩和構圖因此達到平衡。

在她的藍色緞質上衣衣襟處,維米爾使用了兩抹淡黃色,這不是在表示上衣的花紋,而是突出綢緞的光滑質感,在光線的照射下,反射出珍珠般的光芒。

《戴紅帽的女士》局部

上面談到的顏色妙用已經足夠天才了,而維米爾的點睛之筆,更在於眼睛和唇部兩個精妙的色點。他在女子右眼眼珠附近點上了綠寶石色,唇齒之間靠右一處點上了粉色。正是這兩個不起眼的小點,令畫中女子神采飛揚,然而這一切又是那麼自然----考慮到畫面的光源,女士剔透的雙眸和光澤的紅唇的確會產生閃爍的效果。

《戴紅帽的女士》局部

鏡面效果:神秘的反射

維米爾在繪畫中常喜歡錶現鏡面反射的效果。他使用的道具有時是鏡子,有時是窗戶,又或是釉色透亮的瓷器。

《音樂課》描繪了一對青年男女通過音樂傳情的場景。女子和青年筆挺地站立著,維米爾並沒有過多展示他們探身相互聆聽和交流的場面,整個氛圍靜謐、矜持。女子背朝觀者,讓人很難琢磨她內心的情感。

維米爾,《音樂課》,1662

然而維米爾給我們留下了一條重要線索:琴的上方,他特意畫了一面鏡子。鏡子剛好照見了這位女子的頭部和肩部。我們可以看到,鏡子里的女孩兒向右微微側頭,面露微笑。光線從左邊的窗戶照進來,橘紅色的髮帶將她的臉龐映出一抹紅,增添了一縷嬌羞和嫵媚,楚楚動人。

《音樂課》局部

更妙的是,鏡子里女子的後方有一個類似支架底部的結構,這支架不是其他,正是維米爾的畫架。可以想象,在我們看畫的方位,維米爾正坐在油畫架前,描繪著他眼前的圖景。維米爾用這個特殊的方式告訴我們,一切盡在畫家的掌握之中。

維米爾,《繪畫的藝術》,1665

這幅畫中另外一個有趣的鏡面效果,就是畫面右邊的桌子上擺放的瓷瓶。在光照下,瓷瓶的左邊不僅僅是被照亮了,仔細觀看會發現瓷瓶上有窗戶形狀的倒影。瓷瓶的白釉如此光滑透亮,以至於它都可以像鏡子一樣照見對面的窗戶了。

《音樂課》局部

鏡面效果在維米爾其他作品中也多次運用,效果可謂曼妙驚艷。例如《讀信的女孩兒》一圖中,維米爾特意描繪了一扇敞開的窗戶。畫家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恰到好處,畫中的女孩兒只有側面留給觀眾,而在敞開的那面窗戶上,我們看到了她的倩影,得以觀察到她較完整的面部表情。來信究竟是什麼內容,少女內心是喜悅還是惆悵?維米爾留給觀眾無盡的想象和猜測。

維米爾,《讀信的女孩兒》

《讀信的女孩兒》局部

暗箱 Camera Obscura

維米爾對光感捕捉得如此細緻入微,令人嘆為觀止。現代學者常常將維米爾畫作對光影的把握,與現代攝影技術相媲美。

長期以來,有多位維米爾專家判斷他的創作可能採用了暗箱(camera obscura)作為輔助工具。這是一種光學儀器,可以將物體的影像投在屏幕上。

暗箱原理,約十八世紀

暗箱投影模糊效果(The image of the New Royal Palace at Prague Castle(size aprox.4x2m) created at the attic wall by a hole in the tile roofing.

十七世紀暗箱示意(Illustration of "portable" camera obscura in Kircher s Ars Magna Lucis Et Umbra(1646)

維米爾作品中,有時畫面會出現局部虛化的效果,學者認為這是運用了暗箱的一個表現,即對焦的地方影像清楚,而未對焦的地方影像模糊。

以維米爾的《蕾絲工人》為例。畫面聚焦在這位蕾絲女工的臉上和手上。如果細看抱枕邊緣的紅線和白線,會發現紅線非常模糊,像是照片中因為物體的移動而導致的影像發虛。只看局部,觀者會驚嘆於描繪紅線飄逸洒脫的筆觸,我們甚至無法判斷畫的是否是線頭,紅色的顏料在自由的筆觸下,如同噴涌而出的泉水,飛濺到畫布上。這種在同一個作品中,出現清晰和模糊的對比,對焦和沒有對焦共存的畫面感,正是學者認為維米爾創作時可能使用過暗箱的原因。

維米爾,《蕾絲工人》,1669

《蕾絲工人》局部

以維米爾為首,對光影的魅惑效果與視覺複雜性、欺騙性的濃厚興趣,普遍存在於十七世紀的荷蘭繪畫中。更廣泛地說,對人類視覺的科學探索,對自然界光、影、色彩孜孜不倦的探究和呈現,推動了藝術創作走向現代。對視覺效果多種可能性的探索,在十九世紀歐美藝術,以及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的藝術作品中可見一斑。光影幻象在畫面上的出現,意味著觀者的角色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解讀者,是人類藝術史發展歷程中的飛躍。這也是為什麼說維米爾的作品代表了荷蘭的黃金時代,預示了歐洲現代藝術的到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