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這個心理學實驗讓很多人冒冷汗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很多父母的口頭禪是「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即使那些從沒打過孩子的父母,看完這個實驗都會別有一番感受吧?

有些父母尊崇暴力,總以為「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然而讓人疑惑的是,那些一開始使用暴力的父母似乎需要經常使用暴力,並沒有像他們當初所說的「打一頓就好」。

我認識的一個媽媽,她總是說兒子多麼讓人操心,她有個脾氣暴躁的丈夫,孩子一不「聽話」,丈夫便棍棒伺候。有一次,孩子因為亂扔臟衣服被爸爸打,打完后的一兩天孩子確實是「規矩」了,臟衣服懂得放籃子里,過了沒幾天,這位媽媽困惑地發現「總是找不到孩子的衣服」,後來忍不住質問,好傢夥!孩子把臟衣服全部扔進了床底,孩子因此又招來一頓打。過了半個月,亂扔臟衣服似乎是制止了,沒多久父母出差,回來后發現遍地都是臟衣服,憤怒的爸爸又把孩子揍了一頓……事情似乎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正如一匹在劉易斯的《馬和男孩》里被奴役的會說話的馬一樣,「被暴力強迫做某事的一個最糟糕的結果就是,當沒有人在強迫你時,你會發現你已經失去了強迫自己的力量」。

一項戲劇化的實驗

美國人類學家喬納森.弗里德曼曾與同事做過一項戲劇化的實驗。他們給不在同一房間的A、B兩組孩子提供了吸引人的電池機器人,實驗人員嚴厲威脅A組的孩子「不許玩」(含暴力元素),而只對B組孩子「溫柔地告誡」,結果兩種方式都有效地阻止了孩子玩電池機器人。

情況在幾周後有了戲劇化的結果,他們安排一位陌生的實驗者進入房間,讓孩子們玩那個吸引人的電池機器人, 曾經被威脅的A組孩子有3/4很快就在玩,而B組卻仍舊有2/3拒絕玩。實驗結果表明,溫柔告誡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大部分孩子有意識地選擇不玩,這種選擇便最終內化了孩子們的決定。看完這個實驗,多少暴力教育的父母冒冷汗了?

暴力還是溫柔教育,如何影響孩子的道德思維

類似地,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道德思維。如果父母以暴力或威脅恐嚇的手段教育孩子,孩子只是因為被強迫而改變行為,父母的這種舉動這種目的並沒有讓孩子從內心裡接受,屬於外界施加的,也不會內化成為孩子們的意識,這樣的孩子便會反覆出現屢教不改的情況。他們的道德思維是,有父母在便不敢犯,父母不在便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所以說暴力教育不能起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而那些習慣溫柔教育的父母,因為沒有暴力強迫孩子的意志,孩子有選擇聽或者不聽的權利,孩子會在父母溫柔和耐心中,往往能理性地思考和接受父母的勸告,有意識地做出合適的行為。那些一開始自願接受了父母勸告的孩子,由於人性的一致性,這些孩子在日後也趨向於遵從這種勸告,即孩子最初的決定會內化到孩子們的內心,最終影響他們的行為。父母溫柔的行為沒有讓孩子的道德思維變質,相反孩子的道德思維還會變好。

為啥有些暴力教育家庭會覺得溫柔教育更糟糕?

有些暴力教育孩子的家庭曾跟我說,「溫柔教育對我家孩子沒有效果,你一旦沒暴力准翻天了。你家孩子能溫柔教育,那是因為你家孩子性格好……」的確是這樣,孩子因為暴力受到了傷害,他們已經不相信父母,對父母突然的「溫柔教育」也持懷疑態度,更讓人揪心的是,父母過往的暴力和冷酷,已經影響了孩子的道德思維。所以經常習慣暴力教育的家庭,無論他們繼續暴力還是突然使用非暴力,都會感覺越來越充滿無力感。

相反,如果一個家庭從一開始拒絕使用暴力對待孩子,他們的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懂事、乖巧,這已經是被無數教育學家所證實的結論。那麼暴力教育家庭的孩子沒有救了嗎?有的,只不過父母需要堅持丟棄暴力,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耐心,不過這過程中的煎熬,沒有幾個父母能堅持得了,對於那些一貫習慣暴力的父母尤其如此。

溫柔教育的力量

我見過不少溫柔教育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往往自制力都比較好。小丸子是我以前一位老師的女兒,是個快樂的小女孩,她的父母從沒打過她,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暴力不是教育的正確方式。他們經常的教育細節,大多數包含「溫柔地告誡」、「平靜地建議」、「微笑著監督」,小丸子從不會用哭鬧要挾大人,也沒有蠻不講理,相反,她大多數時候會接受父母的建議和忠告,她有時也會告訴父母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耐心的父母有時也會採納,還稱讚小丸子有主見……

一個好的家庭會進入一個好的循環,快樂也會越來越多,麻煩會越來越少,父母也會越來越省心,這就是溫柔教育的力量。沒有經歷過的父母不懂,沒有始終如一的溫柔教育理念的父母也不會懂。

縱使有時也會見到溫柔教育的父母反映養孩子不容易,那麼有誰養孩子容易呢?暴力還是溫柔教育,唯一的差別只是多些麻煩還是少些麻煩,以及孩子是越來越懂事還是越來越肆意妄為,僅此而已。

溫柔教育的最理想時機

幼兒說建議越早越好,越遲越難。

最理想的時機,應該是從孕育的那一刻開始,溫柔地對待肚子里的寶寶,輕聲細語地跟胎寶寶對話;

到寶寶出生后,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尤其在難熬的頭一兩年,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始終以萬般的耐心和滿滿的愛對待孩子的哭鬧和小折騰;

到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經歷敏感期、執拗期,父母也要理解孩子的「搗蛋」和不聽話,以更多的耐心和寬容對待孩子的成長;

到再大一些的時候,孩子們有自己的主見,進入備受挑戰的青春期,父母的耐心和寬容,始終是一股溫柔的力量,給孩子安全感和溫暖,保證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本文關鍵字:暴力教育、溫柔教育、兒童心理、親子育兒、道德思維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